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0489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9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docx

考研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打印版

《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朝的衰:

1经济: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

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发展缓慢。

2政治:

18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

其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枯竭,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愈下,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农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绝。

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遍及鄂、川、豫、陕、甘五省,参加群众数十万,绵延近十年。

1813年爆发的天理会起义,波及豫、鲁、冀等省。

3军事:

军队也很腐化,武备废弛。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拥有八旗军22万和绿营兵66万。

但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以腐败不堪,军官不理营务,克粮冒饷,花天酒地。

士兵不勤操练。

至于沿海的水师,大都老弱无用,战船多半都是用薄板旧钉锭成,遇击即破。

这样腐败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1战前的世界: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2西方的殖民扩张: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

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

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

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除英国之外,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亦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

俄国则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

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

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

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

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1.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和中外贸易。

①闭关政策:

A.内容:

“闭关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

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

B.表现:

限制通商口岸、限制出口通商的种类和数量。

四关贸易:

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公行制度:

洋行-公行-十三行:

官方特许的垄断性商业组织;严格限制外商在华居住、行动。

C.目的:

防止汉人的反抗,其根本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的限制“朕临御多年,当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

”(康熙)D.原因:

⑴防止郑成功等的反清力量,害怕西方殖民者与汉人勾结威胁自己的统治;⑵对付西方殖民者的骚扰;⑶思想上保守、夜郎自大,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根本不需要外国的东西,对外贸易可有可无。

⑷经济上的自然性对闭关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E.评价:

是在当时世界已经进入到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中国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一定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侵入到中国的情况下。

清政府顽固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它不是顺应时代潮流,而是逆时代潮流而行,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危害甚大。

它保护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国人学习西方、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更加助长了清朝统治者的顽固保守,不求进步力求维持现状的反动思想。

②中外贸易:

中外贸易逆差,以英国为例从18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国里,英国居首位。

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在18世纪的100年中,英国输送到中国的现银达两亿多元。

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正当贸易方面,每年仍出超达二、三百万两白银以上。

长期以来,英商就是以大量白银弥补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的。

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一直想扩大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市场。

但问题是英国本上输入中国的商品中没有一样是中国人欢迎的。

英国最早输入的王牌货是毛织品,但东印度公司在1800年前向中国贩卖毛织品一直是亏本的。

这一点外国资产阶级也供认不讳:

“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毛织品贸易,这个词必然是‘失败’”。

东印度公司运来中国的第二宗货物是金属品,以铅料、锡料、铜料为主,还包括少量的金属制品如刀子、钟表等,但销路有限,有时还亏本。

惟一能保证获利的是从印度运来的棉花,但数量不大,因为这与英国本国新兴棉纺织业的需要相冲突,不能全部解决中英贸易上的逆差问题。

2.鸦片泛滥及对中国社会的腐蚀作用:

总:

18世纪上半页,鸦片开始作为毒品输入中国。

最早由葡萄牙、荷兰商人输入,18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的鸦片贩子,19世纪大量泛滥。

①主要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获取高额利润,坚持进行鸦片走私贸易,极力破坏中国的禁烟法令。

② 好处:

A鸦片贸易能够给鸦片贩子带来高额利润。

B是英国获取巨大财政收入和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重要手段。

③中国因素:

鸦片贩子破坏中国的禁烟法令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与中国的腐朽堕落有直接关系。

④后果:

A在精神上、生理上,广大中国人民受到了极大摧残。

B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C进一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3.林则徐领导下的禁烟运动和虎门硝烟

①人民的呼声:

鸦片泛滥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他们对清政府的明禁暗弛表示不满,受害最大的地区是广东,很早人民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1838年12月12日发生的广州万人大示威,清政府保护侵略者镇压人民的策略这次大示威是人民群众反抗侵略者的表现。

②清政府内部驰禁派与严禁派的斗争(1836-1838)。

⑴驰禁派:

驰禁派代表清王朝中腐朽的大地主、大官僚阶层,他们与鸦片贸易存在密切的厉害的关系,他们不愿意放弃在鸦片贸易中所获得的丰厚的经济利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禁暗运。

首先由许乃济提出禁烟效果不好为由,变通它法:

A将鸦片变成一般商品B禁止官兵吸食C允许内地种植。

他的论调是着眼于堵塞白银外流解决封建国家的财政困难,其意符合外国鸦片贩子和本国各种牵连的要求,这种论调是与中国人民为敌的。

⑵严禁派:

严禁派代表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他们看到烟毒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和对封建国家造成的危机,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主张严禁鸦片。

罪有代表的是黄爵滋的上书,他认为过去禁烟成效不大是因为官吏不力。

他认为应采取“重治吸食,严禁鸦片”的主张。

⑶道光:

林则徐给皇帝的上书中有“若犹泄泄视之,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道光皇帝的态度由摇摆不定转向强硬。

③ 禁烟斗争:

⑴林则徐反对侵略的策略思想

A.动员人民群众与侵略者起来进行坚决斗争。

林则徐在沿海发现当地人民对侵略者十分忿恨,民心可用,但是他在组织团练上,要由开明绅士来组织。

在组织水兵、壮兵时要“驾驽必须得法”。

B.对侵略者要劝之以理,诫之以威。

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认为禁烟是正义的,他也认识到禁烟不能局限在说理范围内“英人欺弱畏强”又增集兵炮,加强海防C.区别对待,以夷制夷。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都以各国的利益出发,林则徐采取“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

”的口号。

目的是分化瓦解侵略者以减少压力还提出“苟以悔改,尽许回头”的口号。

D.待以守为战,以逸待劳。

根据双方力量对比提出的,因为英国有各种武器,相对其武力较弱,而不能与英军打突击战。

总;这些思想大都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策略思想,,大多没有实行。

⑵英国阻止禁烟的手段:

A.包砒烟贩,阻挠禁烟B.违抗具结,通过美国烟贩更加猖獗C.故意制造纠纷,进行战争挑衅。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沿海官兵、人民)

1.穿鼻海战:

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之间在虎门南面穿鼻洋海面上的战斗。

清道光十九年五月林维喜事件发生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既抗拒交出林案正凶,又阻止英船自愿具结。

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九月十七日下令,严索林案正凶,限令英国商船3日内,或具结入口,或开回本国,不得滞泊伶仃洋面。

此前九月初九英国商船“担麻士葛”号,不听义律乱令,前来具结,保证“永不夹带鸦片”,随即被引入黄埔,进口贸易。

林则徐本着“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保护其安全,并传见船主弯喇,面加奖励。

这为正当贸易的英国商人开一先例。

九月二十八日,又一英国商船“撒克逊”号(船主当啷)也遵令前来具结。

义律恼羞成怒,即派“士密”号(又称“窝拉疑”号)和“华伦”号两兵船于中午赶至穿鼻洋,阻止正报关入口的“撒克逊”号。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正欲向前查究,“士密”号竟先开炮,前来攻击,衅端遂开。

关天培遂令本船兵弁开炮还击,并挥令后船协力进攻。

英国侵略者挑起的穿鼻洋海战爆发。

关天培亲自挺立水师船桅杆前,拔腰刀督战,厉声喝称:

“敢后退者斩。

”适有英船炮弹飞过桅边,剥落桅木一片,从关天培手面擦过,皮破见红。

关天培奋不顾身,仍复持刀屹立,又取银锭先置案上,有击中敌船一炮者,立刻赏银两锭。

其本船所载3个铜炮最称得力,关天培督令弁兵对准“士密”号连轰数炮,将其船头(粤人呼为头鼻)打断,船头数十人纷纷滚跌入海。

水师提标左营游击麦廷章,督率兵弁,连轰两炮,击破“士密”号后楼,英兵亦随炮落海,左右舱口,间有打穿。

“华伦”号畏不向前,未致受伤。

激战约一个时辰之久(中午12时至下午2时),“士密”号帆斜旗落,且御且逃,“华伦”号亦随同遁去。

清军水师3只兵船受击进水,兵丁死15名,伤数十。

这次战争,清军由于遭到突然袭击,英军武器又占优势,所以损失较大。

尽管如此,仍奋勇抗击。

林则徐在十月十六日向道光帝的奏折中说,关天培奋勇督战,士兵英勇抗击。

“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并获夷履等件,其随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数计。

”道光帝阅后朱批:

“可嘉之至。

2.内阁会议:

1839年8月初,林则徐在广东收缴和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

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主张立即发动侵华战争。

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

鸦片战争前的1837至1838年间,英国正处于第二次经济危机之中。

为摆脱困境,转嫁危机,英国资产阶级加紧对外扩张。

1839年10月1日,英国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并决定武装侵略中国。

1840年6月,乔治•懿律率领由兵船16艘、武装汽船4艘、运输船28艘、士兵4000余人(后增至15000人)、大炮540门组成的“东方远征军”,相继从印度、开普顿等地到达中国广东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1840.6---1841.1《穿鼻草约》①过程:

自1840.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历时约7个月。

在这个阶段,英军实施封锁珠江口、占领定海、北上天津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为主要内容的侵略方案;中国方面除广东积极备战外,总体上持消极抗战的态度。

由于道光皇帝采取“羁縻”政策,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遭到打击和排挤,妥协派琦善、伊里布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义律向琦善提出割地丧权的所谓“穿鼻草约”。

②特点:

英国侵略军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骚扰,中英双方互有胜负。

③说明:

中国禁烟失败,鸦片战争的指挥权落入了投降派手中。

2.第二阶段:

1841.1.27------1841.5.27 《广州和约》

①过程:

战争的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至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历时4个月。

在这个阶段,清政府虽然宣战,但并无真正抗战的决心。

道光皇帝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终于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

广州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奕山等向英军的求和行径无比愤怒,奋起抗击英军,爆发了三元里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②特点:

A清政府由原来的组织抵抗转为妥协投降,和战不定,道光皇帝对英军宣战兵没有决战到底的决心B弈山所行政策“防民胜于防寇”。

3.第三阶段:

1841.5.28-----1842.8.29 《南京条约》

①过程:

战争的第三阶段,自1841年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开始,至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

在这个阶段,英军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彻底就范。

清政府虽调集重兵赶赴浙江,但在前线溃败后便一意求和,最后被迫在南京订立了城下之盟。

②进攻路线:

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南京—台湾

③特点:

英军以进攻江浙和长江下游为主,皇帝由原来的和战不定转为一意投降。

总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采取妥协投降的路线而广大人民坚决反抗侵略,人民群众是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力军。

四.鸦片战争英国胜利中国失败的原因

1.战争决策目标的差异。

①英国:

英国在决战前对于决策目标十分明确,而中国缺乏明确的决策目标。

英国从商品贸易的的战略目标出发英国人已经在做以武力入侵中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准备工作---以英国军舰为基础联合印度军队,作战路线由南向北,时间4月份左右。

②中国:

从战争开始到最后战败始终没有明确的战争目标处于被动状态。

中国长期闭关锁国,使得中华民族对外界一无所知。

道光皇帝认为战争的爆发是归咎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他没有了解到鸦片贸易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扭转中英贸易逆差的手段。

虽然清政府对于英军也有抵抗的表现,但目标还是不明确的,打到哪里算到哪里。

林则徐虽做了抵抗的准备,但也只限于广东沿海一带,初期没有人认识到英国的真正目的。

道光只是想一昧赶走敌人,先想速胜,后转为速败。

2.双方兵力的优势。

①就武器装备来说中国军队处于劣势,就人数来说中国多于英军。

②中国在道光年间的正规军有80余万人,另外还有乡勇、团练。

英军全国总兵力为10万,最初派往中国的总兵力为4000人,后来派来了援军最多不过15000人左右,但从各个战役中中英双方各有优劣,但从实践中关键性战役英军占有优势。

③清朝军队废弛。

例如,浙江沿海各炮台只有林亮光会用炮位发射,打仗时多为文臣或皇帝的亲戚领兵。

在战争中劣势能变为优势,优势也能变为劣势,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作战部队,如果中国军队上下同心,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并非不可能。

3.英军胜利的必然与偶然

①英:

有利条件:

⑴国力雄厚,坚强的经济实力加强了英军的战斗力。

⑵船坚炮利;不利条件:

⑴远离本土,动员较多兵力来华作战,十分困难,后勤补给困难。

⑵对于中国的地形、地貌,在中国作战,英军始终没有中国人熟悉。

越深入内地,英军的军舰将失去用武之地。

⑶英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它不仅遭到世界正义人士的反对,也遭到英国人民的反对。

②中国:

有利条件:

⑴中国是大国,人口众多,具有雄厚的战争潜力。

⑵清军在人数上大大超过了英军,而且兵源充足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充。

⑶在本土作战,无论是物资补给、军队调动,都是熟悉的,特别是战争由沿海深入到内地后,中国的有利因素可以得以发挥。

⑷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战争,中国人民的抵抗情绪高昂,清朝只要号召人民起来抗战,必将给英军带来灭顶之灾。

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和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①《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⑴内容:

《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要:

(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二)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

(三)赔款2100万元。

(四)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五)废除“公行”制度。

⑵影响:

《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年7月22日,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了《五口通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

通过《虎门条约》,英国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特权:

(一)领事裁判权。

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政府无权处理。

(二)片面最惠国待遇。

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

(三)居住及租地权。

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能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

后来,外国侵略者利用这项特权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

②《附约》:

另外,《虎门条约》中还附有《海关税则》。

其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大大降低,还规定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

《南京条约》及《虎门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和国对英国所获取的侵略利益十分眼红,纷纷接踵而至,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望厦条约》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

在这个条约中,美国除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的各项特权,还新增了以下几项重要的侵略权益:

(一)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条约规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各国人的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政府不得过问。

(二)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

(三)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

(四)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

④《黄埔条约》:

1844年10月24日,中法签订了《黄埔条约》。

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也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与此同时还获得了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

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

⑤与沙俄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向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大肆进行以掠夺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活动。

1851年8月6日,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种种政治的和经济的侵略特权。

比利时、瑞典、挪威等西方国家也接踵而至,要求“援例”订约。

清政府根据所谓“一视同仁”的原则,一律允准。

与此同时,葡萄牙还乘机篡夺了中国对澳门的管辖权。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欧美资产阶级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锁链。

从此,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力驱使下,被卷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第三节 战后十年的中国社会

一、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1中国社会战后的变化

①.政治上: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国家主权(领土主权、海关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②经济上:

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社会矛盾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战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中国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①近代城市的出现:

战后,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

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自50年代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1845年1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清政府地方官吏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一个区域作为英国人居留地,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端。

在租界里外国侵略者排斥中国的主权,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

②买办势力和早期产业工人的出现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商行推销商品和收购土货的买办商人,他们与外国侵略者有密切的联系和共同的利害关系,经济上又有相当的实力,受到清朝地方大吏的器重,买办商人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显露头角。

鸦片战争后不久,在五口通商地区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

其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显示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3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在封建士大夫集团中,出现了一批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强国御侮的有识之士,林则徐、魏源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还在鸦片战争前,在主张鸦片,坚持抵抗外国侵略的同时,林则徐就派人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情况,搜集有关资料,翻译西书,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

魏源则根据《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综述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①国内外形势: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鸦片输入的年年激增,使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为严重。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借端进行搜刮,亦使百姓负担更为加沉重。

再加上剧烈的土地兼并,沉重的地租剥削和连年灾荒,广大劳动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汉、壮、苗、瑶、彝、回、藏等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抗租抗粮等斗争,不下100多次,几乎遍及全国,天地会势力更遍及长江和珠江流域。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发展起来的。

②洪秀全理论的形成:

1843年,多次的科场失意的洪秀全,在极度的愤懑不平中阅读了传教士梁发数年前赠给他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

该书内容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

洪秀全读后反应强烈,决意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上帝,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从事传教活动,他的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等首先受洗。

③组织基础:

1844年,洪秀全、冯云山离开花县,辗转到广西贵县赐谷村一带传教,农民受洗礼入教者100多人。

不久,冯云山转入桂平山区活动,在贫苦群众中开展艰苦的宣传、组织活动。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紫荆山区建立起一个被称为“拜上帝会”的组织,团聚了会众2000多人。

此期间,洪秀全亦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作品,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天父上帝是中外古今共同的独一真神,批评了相陵相夺相斗上杀的世道人心,主张建立像唐虞三代那样的“大同”社会。

自后,他们进一步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不断扩大影响,壮大组织。

 2、起义的爆发:

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起义的条件基本成熟。

1850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

1851年1月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

一、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1.从今田起义到永安建制:

金田起义后,即遭清军围追堵截,经过半年多的辗转反侧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