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00713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ppt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并发症1:

窒息,预防与处理规范:

1、操作前清点棉球的数量,每次擦洗时只能夹一个棉球,以免遗留棉球在口腔,操作结束后,再次核对棉球的数量,认真检查口腔内有无遗留物。

2、对于清醒病人,操作前询问有无义齿;昏迷病人,操作前仔细检查牙齿有无松动。

如有活动性义齿,操作时取下存放于冷开水杯中。

3、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时,最好采取坐位;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应采取侧卧位,棉球不宜过湿以防误吸。

口腔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4、如病人出现窒息,应及时处理。

迅速有效清除吸入的异物,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

采用一抠、二转、三压、四吸的方法。

一抠即用中,食指从病人口腔中抠出或用血管钳取出异物,这是最迅速有效的办法。

二转即将病人倒转180度,头面部向下,用手拍击背部,利用重力作用使异物滑落。

三压是让病人仰卧,用拳向上推压其腹部,或让病人站立或坐位,从身后将其拦腰抱住,一手握拳顶住其上腹部,另一手握住此拳,以快速向上的冲力反复冲压腹部,利用空气压力将异物冲出喉部,如果让腹部对准椅背或桌角用力向上挤压,效果更佳;但应注意避免腹腔内脏器,尤其是肝脏挤压伤。

四吸即利用吸引器负压吸出阻塞的痰液或口腔分泌物。

5、如果异物进入气管,病人出现呛咳或呼吸受阻,先用粗针头在环状软骨1-2cm处刺入气管,以争取时间气管插管,在纤维支气管镜取下异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困难。

并发症2:

吸入性肺炎,预防与处理规范:

1、为昏迷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病人取仰卧位,将头偏向一侧,防止漱口液流入呼吸道。

2、进行口腔护理的棉球要拧干,不应过湿;昏迷病人不可漱口以免引起误吸。

3、已出现肺炎的病人,应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

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处理。

并发症3:

口腔粘膜损伤,预防与处理规范:

1、为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轻柔,尤其是放、化疗病人,不要使用血管钳的尖端直接与口腔黏膜接触。

2、正确使用开口器,应从臼齿处放入,并套以纱布,牙关咬紧者不可使用暴力使其张口。

3、选择温度适宜的漱口液。

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口腔黏膜的观察。

4、发生口腔黏膜损伤者,应用朵贝尔溶液。

5、如有口腔溃疡疼痛时,溃疡面应用西瓜霜喷敷,必要时用2%利多卡因喷雾止疼或洗必泰漱口液,用注射器直接喷于溃疡面,每日3-4次抗感染。

并发症4:

恶心、呕吐,预防与处理规范:

1、擦洗时动作要轻柔,擦舌部和软腭时不要触及咽喉部,以免引起恶心。

2、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

并发症1:

疼痛,预防与处理规范: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进行肌肉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秒钟,然后常规皮肤消毒,肌肉注射。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须分次注射。

4、轮换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并发症2:

神经性损伤,预防与处理规范: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应尽量选用刺激小的药物。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肉注射部位,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后停止注射。

5、发生神经性损伤后可性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并发症3:

针头阻塞,预防与处理规范:

1、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

2、充分将药物摇匀,检查针头通畅方可进针。

3、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

4、如发现推液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

并发症1:

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预防与处理规范:

氧气吸入前一定要湿化,以防呼吸道黏膜和分泌物干燥。

并发症2:

呼吸抑制,预防与处理规范:

低氧血症时,PaO2的降低可刺激周围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加肺部通气。

患者长期靠这一反射性维持呼吸时,(如肺源性心脏病,型呼衰的患者),吸入高浓度氧后,PaO2的升高可使这一反射机制消除,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现呼吸停止。

因此,对这类患者需进行低流量、低浓度的控制性给氧,并监测PaO2的变化,维持患者的PaO2在60mmHg即可。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并发症3:

肺不张,预防与处理规范:

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氧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坍陷,引起肺不张。

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预防措施包括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经常改变体位、降低给氧浓度(60%)等。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来预防。

并发症4:

晶状体后纤维组织的增生,预防与处理规范:

使用高浓度氧气后,过高的动脉氧分压(PaO2达到140mmHg以上)是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的主要威胁因素。

因此新生儿给氧浓度应严格控制在60%以下,并控制吸氧时间。

并发症5:

无效吸氧,预防与处理规范:

1、检查供氧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管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管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气管套装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并发症6:

腹胀,预防与处理规范: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

2、用鼻塞吸氧法、鼻前庭或面罩吸氧法,能有效的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3、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并发症7:

感染,预防与处理规范:

1、定时更换吸氧管、每日更换氧气湿化瓶及湿化液。

2、湿化液为灭菌注射用水。

3、每日口腔护理两次。

4、插管动作轻柔,以保护鼻粘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

5、如有感染,去除引起感染的原因,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并发症8:

鼻衄,预防与处理规范:

1、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

2、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3、长时间吸氧者,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做好鼻腔湿化工作,防止鼻腔黏膜干燥。

并发症1:

皮下出血,预防与处理规范:

1、抽血完毕后,棉签正确方法按压时间5分钟以上。

2、上肢静脉抽血,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如上衣袖较紧,应协助病人脱去较紧的衣袖后抽血,避免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

3、提高抽血技术,掌握正确进针方法。

如果出现皮下出血,早期冷敷,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

48小时后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皮下出血的吸收。

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并发症2:

晕针或晕血,预防与处理规范:

1、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教会病人放松技巧,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

2、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分散患者注意力。

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应采取平卧位。

4、熟练掌握技术操作,操作应轻柔、准确、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

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晕针或晕血及时处理。

6、立即将患者移到空气流通处并给予吸氧。

7、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

口服热开水或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

老年人或有心脏病患者要注意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者脑部疾病等意外。

并发症1:

过敏反应,预防与处理规范,1、在行雾化吸入之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2、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马上停止雾化吸入。

3、观察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应用抗过敏药物。

超声(氧气)雾化吸入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并发症2:

感染,预防与处理规范:

1、每次雾化治疗结束后,将雾化罐、口含嘴及管道消毒备用。

2、口含嘴专人用。

3、如口腔真菌感染需注意口腔卫生,加强局部治疗。

(1)用2%-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使口腔呈碱性,抑制真菌生长。

(2)用2.5%制霉素甘油涂于患处,每日3-4次,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4、给予富含大量维生素或富有营养的食物。

5、肺部感染者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并发症3:

呼吸困难,预防与处理规范:

1、选择合适的体位,让患者取半卧位,使膈肌下降,静脉回心量减少,肺淤血减轻,增加肺活量,以利于呼吸。

帮助病人拍背,鼓励其咳嗽,必要时吸痰,促进痰液排除,保持呼吸道通畅。

2、持续吸氧,以免雾化吸入过程中血氧饱和度下降。

3、加强营养,以增加患者的呼吸肌储备能力。

4、选择合适的雾化吸入器,严重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宜用超声雾化吸入,可选择氧气雾化吸入,吸入时间应控制在5-10分钟,及时吸出湿化的痰液,以免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5、对于某些病人,如慢阻肺的病人或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人湿化量不宜过大,一般氧气流量1-1.5升/分钟即可,不宜应用高渗的盐水进行雾化。

并发症4:

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预防与处理规范:

1、使用以氧气为气源的氧气雾化吸入,氧流量6-10L/min,氧气雾化器的外面用热毛巾包裹,以提高雾滴的温度,避免因吸入低温气体引起呼吸道痉挛。

2、对于缺氧严重者(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必须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时,雾化的同时给予吸氧。

3、由于婴幼儿的喉及气管组织尚末发育成熟,呼吸道的缓冲作用相对较小,对其进行雾化时雾量应较小,为成年人的1/3-1/2,且以面罩吸入为佳。

并发症5:

呼吸暂停,预防与处理规范:

1、使用抗生素及生物制剂做雾化吸入时,应注意因过敏引起支气管痉挛。

2、正确掌握超声雾化吸入的操作规程,首次雾化吸入及年老体弱患者先用低挡,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雾量。

雾化吸入前机体需预热3分钟,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

3、出现呼吸暂停及时按医嘱处理。

并发症6:

呃逆,预防与处理规范:

1、雾化时雾量可适当放小。

2、发生呃逆时,可在患者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或饮冷开水200ml,亦可颈部冷敷。

并发症7:

哮喘发作和加重,预防及处理规范:

1、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人湿化雾量不宜过大,一般氧气雾量1-1.5升/分钟即可;雾化的时间不宜过长,以5分钟为宜。

2、湿化液的温度以30-60为宜。

3、一旦发生哮喘应立即停雾化,给予坐卧位并吸氧,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痰液堵塞立即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4、经上述处理病情不能缓解,缺氧严重者,应给予气管插管,人工通气。

并发症1:

发热反应,预防与处理规范,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品质量与有效期,输液器外包装有无破损漏气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3、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更换0.9%氯化钠注射液及输液器。

4、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5、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寒颤者给予保暖,高热者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6、保留输液器和剩余药液,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以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和剩余药液进行封存。

8、做好护理相关记录。

并发症2:

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预防与处理规范,1、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人、婴幼儿、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需要特别慎重并密切观察。

2、一旦发生急性肺水肿时,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如果病情允许可将患者安置为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心脏负担。

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6-8L分,减少肺泡内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物、平喘、强心和利尿剂等对症支持治疗。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3、患者病情平稳后,要加强巡视。

4、认真做好各项记录。

并发症3:

空气栓塞,预防与处理规范,1、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质量,排净输液导管内空气。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连续输液时应及时更换药液,加压输液时应安排专人看护。

3、一旦发生空气栓塞,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并保持头低足高位,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处于低位,利于气泡漂移至右心室尖部,从而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舒缩,较大的气泡碎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逐渐被吸收。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机体的血氧浓度,纠正机体缺氧。

有条件者,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记录抢救过程。

并发症4:

渗漏,预防与处理规范,1、提高穿刺技术。

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

3、输注易导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择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4、根据静脉输液时间的长短,选择合适的输液穿刺工具(例如:

留置针PICC、CVC等)。

5、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6、输液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有无回血排除渗漏。

7、告知患者输液渗漏的症状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8、烦躁患者适当固定,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9、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在旁协助。

10、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

11、发生渗漏时应立即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

外渗溶液的处理原则:

(1)小范围外渗: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也可以用95%的酒精或50%的硫酸镁湿敷。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出现发红、苍白、疼痛明显时,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

(2)大范围外渗:

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

(3)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或遵医嘱进行封闭,以防止局部肿痛、肿胀、坏死。

(4)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并发症5:

静脉炎,预防与处理规范,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选择适合的静脉导管及穿刺针。

3、穿刺后针头要妥善固定,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穿刺。

4、对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选择合适的输液穿刺工具(例如:

留置针、PICC、CVC等)。

5、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输液及在瘫痪的肢体进行静脉穿刺。

6、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

7、使用高质量的无菌透明敷料。

8、静脉炎处理:

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新鲜马铃薯片或仙人掌外敷。

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并发症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预防与处理规范:

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源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输血器。

2.如果出现发热反应,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减,反应严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

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3.对症处理:

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积极处理。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和抗过敏药物。

4.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

5.将输血装置,剩余血液连同贮血袋送输血科。

并发症2:

过敏反应,预防与处理规范:

1、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

2、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者,供血者在采血前4小时禁食。

3、输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应尽量避免输血,若确实因病情需要输血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或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4、病人出现局限性皮肤瘙痒,荨麻疹或红斑过敏反应,须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畅通,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

5、过敏反应严重者,注意保持呼吸通畅,立即给高流量吸氧,有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时,应即时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窒息,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盐酸异丙嗪、地塞米松等;必要时行心肺功能监护。

并发症3:

溶血反应,预防与处理规范:

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严格核对患者和供血者的各项信息,确保血型和血交叉配血结果相容,强调输血时双人床边核对,防止输错血。

3、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液时不要剧烈震荡,严格观察储血冰箱温度,并详细记录,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采用变质血液。

4、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应立即停止输血,即时报告医生,保留剩余血和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标本送输血科进行检验,查明溶血原因。

5、维持静脉输液通路,遵医嘱给予升压药或其他药物治疗。

6、碱化尿液;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增加血红蛋白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减少沉淀,避免阻塞肾小管。

7、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

8、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9、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并发症1:

呼吸道粘膜损伤,经口、鼻腔内吸痰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预防与处理规范:

1、选择前端圆钝有多个侧孔,后端有负压调节孔并且型号适合的吸痰管。

2、吸引前先试吸灭菌注射用水或者生理盐水。

3、吸痰管插入深度适中,避免插入过深损伤粘膜,插入时尽量不要用力猛。

4、选择正确的吸引负压(一般成人300400mmHg,儿童250300mmHg),吸引时必须边旋转边向外拉,严禁提插。

5、每次吸痰的时间不宜超过15秒。

并发症2:

低氧血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1、吸痰前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吸氧或原有吸氧者加大氧流量。

2、选择粗细适合的吸痰管,太粗易堵塞气道。

3、吸痰管不宜深入至支气管处,否则易堵塞呼吸道。

4、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时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的的变化,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并发症3:

感染,预防与处理规范:

1、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痰液粘稠时,应配合雾化吸人。

3、加强口腔护理。

4、吸痰所致的感染几乎都发生在呼吸道粘膜损伤的基础上,所以应尽量避免呼吸道粘膜损伤。

5、发生局部感染者,遵医嘱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并发症4:

肺不张及肺部合并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1、根据患者的年龄、痰液的性质,选择型号合适的吸痰管。

2、采用间歇吸引法:

将拇指交替按压和放松吸引导管的控制口,可减少对气道的刺激。

3、每次操作最多吸引3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5秒,对痰粘稠者可先行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利于吸引。

4、插入吸痰管前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防止无效吸痰。

5、加强肺部体疗,每1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同时口背,促进痰液排除。

6、吸痰前后听诊肺部呼吸音情况,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7、肺不张一经明确,根据引起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

8、阻塞性肺不张常合并感染,需酌情应用抗生素。

导尿技术操作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并发症1:

尿道粘膜损伤,预防与处理规范,1、熟悉尿道解剖特点,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操作时手法宜轻柔,插入速度要缓慢,切忌强行插管及反复插管。

3、对于前列腺增生者遇到插管有阻力感时,将预先吸入注射器的灭菌石蜡油5-10毫升,由导尿管末端快速注入,其借助润滑作用将尿管迅速插入,即可顺利增生部位。

4、选择粗细适合,质地柔软的导尿管。

5、插管时延长插管长度,见尿液流出后继续前进2cm以上,在气囊内注射后在轻轻拉回至有阻力感处,可避免导尿管进入膀胱,球囊充液膨胀而压迫损伤后尿道。

6、导尿所致的黏膜损伤,一般无需处理或止血镇痛等对症治疗即可痊愈。

并发症2:

尿路感染,预防与处理规范,1、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必须留置导尿管时尽量缩短留置时间。

2、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

3、鼓励患者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使尿量维持在2000毫升以上,产生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以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

4、将集尿袋妥善的固定在低于膀胱的高度,防止尿液逆流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5、保持尿道口清洁。

6、对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时夹管,开放,训练膀胱功能。

并发症3:

尿路出血,预防与处理规范,1、对有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的患者,插管前充分做好尿道润滑,尽量选择口径较小的导尿管,操作轻柔,尽量避免损伤。

2、插入尿管后,放尿不宜过快,第一次放尿不超过1000毫升。

3、镜下血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如果血尿较严重,可适当使用止血药。

并发症4:

虚脱,预防与处理规范,1、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有极度虚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不宜超过1000毫升。

2、发现病人虚脱,应立即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

3、给予温开水后或糖水饮用,意识不清手指插压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

4、如经上述处理无效,应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并立即通知医生抢救。

并发症5:

暂时性功能障碍,预防与处理规范,1、导尿前反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清楚导尿本身并不会引起性功能障碍。

2、熟练掌握导尿技术,动作轻柔,避免发生任何并发症。

3、一旦发生性功能障碍,给予心理辅导,如无效,由男性科医生给予相应治疗。

并发症6;尿道假性通道形成,预防与处理规范,1、插入导尿管时手法要轻柔缓慢,并了解括约肌部位的阻力,当导尿管前端到达此处时,稍稍停顿,再继续插入,必要时可向尿道内注射2%的利多卡因。

2、严格掌握间歇导尿的时间,每4-6小时一次,每日不超过6次,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每次导尿时膀胱容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3、已形成假性通道者,必须进行尿道镜检查,借冲洗液的压力找到正确通道,然后向膀胱内置入一导丝,在导丝引导下将剪去头部的气囊导尿管送入膀胱,保留2-3周,待假通道愈合后再拔出,以防止尿道狭窄。

并发症7:

误入阴道,预防与处理规范,1、如以找不到尿道外口引起的导尿失败,则应仔细寻找尿道外口。

2、导尿管误入阴道,应换尿管重新正确插入。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并发症:

胸骨骨折、肋骨骨折、胸骨分离(多见),预防与处理规范:

1按压位置准确:

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

2按压姿势准确:

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保证每次按压深度4cm。

3按压力度准确:

成人按压深度5cm,儿童按压深度5cm,新生儿按压深度4cm。

4按压方法正确:

每次按压后,胸廓需回复到原来位置,双手位置固定不能离开胸廓。

并发症2:

胃区过度胀气、吸入性肺炎(多见于儿童),预防与处理规范:

1CPR前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2使用呼吸气囊或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避免过度通气(送气使胸廓抬起即可)。

3CPR过程中注意观察胃区有无隆起。

4发生反流时将头偏向一侧,院内实施备好吸引器。

并发症3:

肺挫伤、血气胸(多见于成人),预防与处理规范:

明确按压位置、力度及方法是否正确(具体同上)。

2及时清除呼吸道保证送气通畅。

3紧急针头穿刺排气:

选用粗针头在患者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中4-5肋间于下一肋的上缘进行穿刺减压。

4大量血胸时成人在患侧腋中线第4-5肋置入胸腔引流管,儿童可选择腋前线第4-5肋间。

5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情况,必要时提高给氧浓度,建立多路静脉通道,备血,紧急情况下可进行自体输血。

并发症4:

高位截瘫,预防及处理:

1未明确有无颈椎损伤的病人使用拖下颌法开放气道。

2恢复心跳后及时使用颈托固定。

并发症5:

脂肪栓塞,预防与处理:

1、对骨折患者进行确实稳妥的固定,减少断端对组织的再损伤,已减少脂肪栓子的来源。

2、积极抗休克治疗,补充有效血容量。

3、对症治疗,预防感染,提高血液乳化的能力(早期使用抑肽酶、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