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0806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二单元 第28讲.docx

第十二单元第28讲

第28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以世界或我国某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

2.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认识区域

1.区域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上图)

2.区域特征

(1)区位特征: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整体性:

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层次性:

既是上一级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

【深度思考1】 地理位置和地理区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提示 地理区位和地理位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易混淆。

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

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由此可见,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

地理位置可分为下列类型:

绝对位置:

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

海陆分布位置;政治位置:

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

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异同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同点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

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相同点

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生产活动的差异

方式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大豆、春小麦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

发达

落后

工业

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工业基地

【深度思考2】 “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从气候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提示 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北方属于半湿润地区,适合耐旱的小麦生长。

南方属于湿润地区,适合喜高温多雨的水稻生长。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学法指导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从时间上看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从空间上看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从产业结构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从人地关系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深度思考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如何变化?

提示 初期:

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很低;中期:

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后期:

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产业比重很低。

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

(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的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

(2)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生物、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并着重进行对区域的突出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

干旱)和区域发展优势因素、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的分析。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2018·福州一模)纳马夸兰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

下图示意纳马夸兰地区位置及其雨季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百帕)。

据此完成

(1)~

(2)题。

(1)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雨季时的水汽来源主要是(  )

A.东南风B.东北风

C.偏北风D.偏西风

(2)多肉植物叶小、肉厚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昼夜温差大B.干旱的气候

C.径流量丰富D.多雾的环境

解析 第

(1)题,注意该区域位于30°S以南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雨季受盛行西风影响。

另外图示气压值也能反映该地西侧气压较高。

(2)题,“叶小”是为了适应降水少而减少蒸腾,“肉厚”则储存有机质多,说明光照强,故反映了当地干旱的气候特征。

答案 

(1)D 

(2)B

区域图的判读方法

(1)区域图类型:

大尺度区域图(大洲)、中尺度区域图(国家、地区)、小尺度区域图(省、区等局部图)。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小尺度区域图更加多见。

(2)区域图的组成:

图名、图例、经纬网、辅图。

(3)区域图判读方法:

判读区域地图时,关键在于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定位及获取答题所需的有效信息。

考法一 江苏地理特征分析

1.(2017·课标Ⅱ,1~3)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

(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

C.资金D.交通

解析 本组题目主要考查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题,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后黄河改由山东入海,淮河故道淤塞,因此作为南北方分界的标志,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

(2)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地域分异明显。

第(3)题,当代背景下,促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等;本区域南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进入21世纪,交通是促使本区域经济广泛合作、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

答案 

(1)C 

(2)D (3)D

考法二 区域地形、水文特征分析

2.[2015·课标Ⅱ,37

(1)、

(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6分)

解析 第

(1)题,由图中水流流向以及文字材料体现的灌溉水流方向可以判断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2)题,黄河含沙量大,因此必须解决灌渠泥沙淤积问题。

答案 

(1)特点:

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理由:

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

(2)问题:

泥沙淤积。

原因:

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考法三 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影响

3.(2016·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10分)

解析 注意文字材料提示,坐北朝南的房子,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理解落叶和常绿的区别,根据图中树木种植的位置,推断出传统民居植树的作用,夏季遮阴,冬季让阳光射入室内。

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考点二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结构、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2016·上海地理,15~16)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

据此回答

(1)~

(2)题。

(1)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

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2)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以看出:

东部地区省际流动约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约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约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约占45%,最大,以县内流动为主。

A正确。

(2)题,图示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内县际间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

B正确。

答案 

(1)A 

(2)B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

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考法一 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

1.(2016·浙江文综,7~8)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

(1)~

(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

(2)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0.62)和江苏(0.6)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0.91)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项错误。

答案 

(1)B 

(2)A

考法二 水文特征差异比较

2.[2014·课标Ⅱ,36

(2)、(3),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

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6分)

(2)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

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8分)

解析 第

(1)题,影响泥沙含量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的地形、植被、土质状况等因素。

图中显示了两河流经地形区的差异。

叶尼塞河由高原流向平原,地势落差大,流速快,侵蚀强,河流含沙量大;而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区,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2)题,影响鱼类资源丰富与否的原因主要从水温高低、营养物质多少角度考虑。

鄂毕河注入北冰洋,河口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河口结冰时间长,冰层厚,活动空间小,鱼类成活率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沼泽植物吸收,很难到达河口,不利于河口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纬度高,冰层厚,营养物质和饵料也较为贫乏,不利于鱼类成活。

答案 

(1)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

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2)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

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

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典题示例]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

读以下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24分)

材料一 下图为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材料二 下表示意广东、湖南两省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

地区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广东

1980

249

33.2

41.1

25.7

70.6

17.2

12.2

480

2005

21701

6.3

49.5

44.2

32.0

39.7

28.3

23603

湖南

1980

192

42.3

40.2

17.5

77.0

14.1

8.9

365

2005

6473

19.4

40.2

40.4

48.6

21.5

29.9

9616

材料三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

(1)比较湖南、广东两省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说出两省地域联系的地形屏障。

(6分)

(2)依据材料二,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

(10分)

(3)湖南、广东两省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8分)

[尝试自解] 

(1)                                    

(2)                                    

(3)                                    

                                    

[样卷评析]

样卷

展示

得分:

16分

样卷

剖析

失分原因:

(2)小题没有据表中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较湖南、广东工业化水平(程度)高低,扣2分。

(3)小题一是答题要点不全,二是要点没有展开,合作关系没有说透。

这类问题往往是学生的短板。

扣6分

标准

答案

(1)湖南省总体上南高北低(2分),广东省总体上北高南低(2分)。

山地(南岭)横亘(2分)。

(2)与湖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

或答:

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每点2分)

(3)湖南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可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广东为湖南提供资金、技术;湖南可承接广东部分产业的转移;共同培育品牌,共同建立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等。

(每点2分)

[答题模板]

1.自然要素差异对比

要素

关键词

规范答题术语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

气候

气候类型

气温 降水

年较差

光照 灾害

属于××气候;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

地形

地形类型

地形特征

地势

以××地形为主,地形××;地势××高××低;多××地貌,地质××

水文

内流河(湖)

外流河(湖)

水文特征

为内(或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

植被

覆盖率

植被类型

以××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2.人文要素差异对比

要素

关键词

规范答题术语

人口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

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

城市

数量 规模

布局 城市化

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

产业交通科技

类型 利弊

社会 经济

交通 科技

以××产业为主,农业地域类型为××;工业类型为××;利(弊);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科技水平高(低)

[应用体验]

(2018·豫北五校联考)结合新疆(图a)和海南(图b)简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南疆地区和海南岛城市分布的差异并指出影响因素。

(2)指出南疆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并说出其与海南岛相比生产的突出优势。

解析 第

(1)题,南疆地区的城市都分布于河流沿岸,与水源有关;海南岛的城市分布于沿海地区,与地形有关。

(2)题,南疆地区水源短缺,农业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因而为绿洲农业,与海南岛相比,其突出优势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答案 

(1)南疆地区:

沿河流分布,影响因素为水源;海南岛分布于沿海地区,影响因素为地形。

(2)类型:

绿洲农业。

优势: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

第2题,由图可知,该区域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捷;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答案 1.D 2.C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读图回答3~5题。

3.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4.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5.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解析 第3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

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故A错误;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

第4题,三个地区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

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错。

第5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

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答案 3.B 4.A 5.D

(2018·福建莆田期中)下图为西亚某区域图,乙湖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22米,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

据报道,乙湖的水位正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干涸不是没有可能。

据此完成6~7题。

6.乙湖水位最低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7.造成①②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D.距海远近

解析 第6题,死海主要受约旦河补给,受西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约旦河冬季水量相对较多,夏季较少,故死海夏季得到的补给量最少,且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死海即乙湖夏季水位最低。

第7题,图中①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