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0981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docx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诗中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2.简要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答案】

1.D

2.示例: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的“无为”是“无须、不必”。

“歧路”指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儿女”指青年男女。

“沾巾”指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句子的意思是:

请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多情的少年男女伤心地痛哭,彼此泪落沾衣呀。

据此,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中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中留客

唐代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春晖:

春光。

②轻阴:

阴云。

③便拟归:

就打算回去。

云:

④指雾气、烟雾。

A.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B.“山光物态弄春晖”是正面描写山景的句子,这里的“弄”是卖弄。

C.从“莫为轻阴便拟归”中,启迪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善心悦目、其乐无穷。

D.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中的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这个“弄”不是“卖弄”的意思。

故答案为B。

3.古诗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

远.③行杯:

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作品

洞庭湖的景象

景物描写的作用

《岳阳楼记》(范仲淹)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①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________________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③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回答问题。

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表现其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写出这两句诗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

1.D

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错误。

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意思为“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故可以衍生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颔联一句表示诗人要跟朋友分手,自己同样在宦海中沉浮。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D.尾联两句诗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2.王勃诗文俱佳,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

1.D

2.与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不同。

本诗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D: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是全诗的核心。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没有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据此作答。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6.古诗词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

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重,晓驾炭车辗冰。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这首诗是白居易因“宫市”低价强购货物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用“两鬓苍苍”突出人物的老迈,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复杂的工序。

C.加横线的句子采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通过叙写卖炭翁愿望的卑微,巧妙地表现出其生活的贫困。

D.“惜不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描绘出老人炭被夺走,尽管可惜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2)展开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波浪线句子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示例:

夜里,天空飘起纷纷扬扬的雪花,城外的积雪足足有一尺来厚。

一大早,老翁就驾着牛拉的炭车碾轧着冰冻的车辙,吱吱呀呀地往集市上赶去。

【解析】

【详解】

(1)ACD.正确。

B.有误,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故选:

B。

(2)本题考查再现诗中画面。

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加入适当的细节描写来再现画面即可。

【点睛】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______,“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______。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白居易(乐天)振作

2.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根据诗题可知,“君”指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意思为暂借杯酒振作精神,所以“长”的意思为振作。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据此做答即可。

9.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

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

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

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_____)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初闻涕泪满衣裳

C.却看妻子愁何在D.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回头D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

回头。

(2)河南:

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

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

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

经过。

ABC三项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10.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运用典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说说作者这样用典的表达效果。

2.作者在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有人评价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联系诗歌画线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表达出词人既苦闷彷徨又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愤恨之情,比男儿更加刚烈的爱国之情,对缺少知音的悲伤之情。

3.示例: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以及宏大的抱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表达作者冲破家庭牢笼后的兴奋却又愁苦的心理。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特点。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杜牧《赠别》诗中,体现与友人送别场景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首诗中画线的诗句,具体说说其抒发感情的方式和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樽前

2.杜牧的《赠别》诗,以物喻人,通过“蜡烛有心”和“垂泪到天明”表现友人离别之时的深深的忧伤之情。

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认为只要真情在,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并劝勉友人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而不能像普通儿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

就感情基调而言,前者黯然销魂、极度伤感,后者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解析】

1.“唯觉樽前笑不成”意思是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樽前”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比较。

甲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句明显是把蜡烛当人了,借物达情,连蜡烛都有心都会流泪啊,何况是人呢。

两句没有一个愁和伤字,却恰如其分表达了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复杂心境。

感情基调:

黯然销魂、极度伤感;乙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感情基调:

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答出两个即可)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要求学生首先分析表现手法,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凤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瞥:

突然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摧”宁赋予浮云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巧妙地写出了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景象:

一问一答间,富有情趣。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赏析。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何人半夜推山去”是问句,“四面浮云猜是汝”为答句,这是设问的手法,将青山被浮云遮盖的特点进行具体表达,突出一种厚重感;“猜是汝”猜想是浮云所做,赋予浮云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突出词人喃喃自语的特点。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即事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由近及远描写绿草如茵,天气晴好,山花烂漫,温暖和煦,表现出旖旎山色。

B.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且运用数词,使画面清晰可辨,构织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

C.颈联运用对偶,以“鸡鸣”、“犬吠”写乡村荒野之幽静,侧面写出村民的悠闲恬适,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D.从诗题“即事”看,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表现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

2.试谈谈诗歌结尾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

1.D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源”(或世外桃源)这一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武陵源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优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D“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表现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

”错误,即事,题目的意思就是说叙述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武陵源:

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

运用典故,写自己的感受:

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这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

其中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

同时,也可体会到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

王安石另有《桃源行》一首,直接表达了他对陶洲明笔下的桃花源的赞美。

15.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南乡子(四川道中作)

曹伯启

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①。

石栈②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

两握不曾干③,俯瞰飞流过石滩。

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

孤馆④青灯夜更寒。

(注释)①阑:

尽。

意兴阑珊,兴致全无。

②石栈:

山壁上凿出的栈道。

③“两握”句:

两手紧张时掌中多汗。

④孤馆:

指简陋的驿站或客店。

蜀道难(节选)

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②,砯崖③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注释)①凋朱颜:

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

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②喧豗(huī):

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③砯(pīng)崖:

水冲击石壁。

(李白《蜀道难》集评)

唐·殷璠:

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多纵逸。

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河岳英灵集》卷上)

明·朱谏:

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而关键之密也。

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李诗选注》卷二)

清·钱良择:

篇中三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三叹也。

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创格也。

(《唐音审体》卷一)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数日驱驰兴已阑(____)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

(3)白性嗜酒(______)(4)故其为文章(______)

2.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4.上面两首诗用了同样的手法凸显“蜀道难”,请找出并分析。

5.根据(集评)内容,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答案】

1.几距离特别爱好,酷爱所以,因此

2.急流瀑布飞泻,争相发出巨大的声响,喧闹异常;水在陡峭的岩壁上反复冲击,像接连不断的雷声一直在山涧鸣响。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