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印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451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的印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的印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的印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的印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的印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古代的印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古代的印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的印度.docx

《古代的印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的印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的印度.docx

古代的印度

古代的印度

编辑:

caoxiren    2018年2月19日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前,次大陆北部的居民已开始经营农业。

哈拉巴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已有相当水平。

从一些城镇的遗址中发现了谷仓。

那时人们已经发明了畜耕技术和青铜制造的锄、镰等农具。

古印度的农作物已有大麦、小麦、水稻、豌豆、甜瓜和棉花等。

饲养的家畜已有羊、猪、狗等,可能还有大象。

哈巴拉文化时期的繁荣中断以后,以畜牧业为主的雅利安人又重新发展了农业。

到了吠陀时代,他们发展了畜耕,懂得了人工灌溉和施肥。

到吠陀时代的后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农业生产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孔雀王朝统一后,大规模兴修水利,到了易利沙帝国时代,古印度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

中国唐代僧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反映古印度农业经济繁荣的事例。

早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古印度的冶金技术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们广泛地用铜或青铜制造斧、锯、凿、锄、鱼钩、剑、矛头、匕首和前镞等工具和兵器。

对出土文物的分析表明,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锻打、铸造和焊接等技术。

哈拉巴文化时期的工匠们很擅长制作金银饰物,且已很精致。

有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印度人已能炼钢了。

公元5世纪初芨多王朝期间制造的一根铁柱现仍矗立在德里,这根铁柱高7.25米,重约6.5吨,至今还几乎完全没有锈蚀。

在同一时期,古印度还铸造了许多铜佛像,有的高达2米。

古印度人是棉花的最早种植者,那里是棉纺织技术的发源地。

哈拉巴文化时期遗址中就有一些棉布残片,当时的人已学会了给棉布染色。

孔雀王朝时期,棉纺织业已相当发达,产品远销国外许多地区,成为古印度当时出口的大宗货物。

古印度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中国学去的。

由于运输和贸易的需要,古印度的造船业已很发达。

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一座造船台。

芨多王朝时已能建造可容数百人的大海船。

古印度向东航行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向西航行经阿拉伯海到达红海。

此外,古印度还以甘蔗为原料制成蔗糖,大量出口。

古印度人是最早使用烧制过的砖建造房屋的人。

烧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哈拉巴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

建筑物大都是砖木结构。

哈拉巴和摩享约·达罗是当时的两座大城市,占地面积竟多达200至300公顷。

摩享约·达罗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

卫城有用烧砖砌筑的高厚城墙和塔楼。

卫城内有许多公用建筑物,其中有一座1800平方米的大浴室,一座1200平方米的大谷仓和一座600平方米的会议室。

下城为居民区,有许多住宅,其中有二或三层的楼房。

城内有平直相交的交通网,还有给水和排水系统,整个遗址展现的是一座经过规划设计并精心建成的大城市。

远在4000多年前就能建设这样宏伟的城市,这在世界其他地区还很少发现过。

孔雀王朝以后,在古印度佛教盛行,因而出现了许多佛教建筑,主要是一些庙宇和

堵波(即佛塔),还有一些开山凿石而成的石窟。

后来在德里苏丹国时期,因奉伊斯兰教为国教,这里又发现了许多伊斯兰式的建筑。

莫卧儿帝国时期于公元17世纪建造的泰吉·玛哈尔陵墓,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印度最华丽的建筑物。

据说这是由波斯、土耳其等许多国家和本地的建筑师、工匠共同设计建造的,前后共用了20多年的时间,这座建筑座落在现今印度北方邦亚格拉附近,整个建筑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并镶有各种宝石。

它是穆斯林建筑的代表作。

古印度最古老的文字是梵文,据中国唐代名僧玄奘说,梵文共有字母47个。

梵语是古印度语的一种,梵语中保存有大量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等古代文献。

古印度的许多佛教经典都是用梵文写成的。

说梵语的印度斯坦人历史文化悠久,从公元前2世纪起就一直同中国人民友好往来。

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极少数是刻在石头、竹片、木片或铜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则是书写在白桦树皮和树叶子上的。

古时的喜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桦树林,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古印度人就把他们的梵文写在这种树皮或树叶上。

玄奘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几乎都是写在这种白桦树皮或树叶上的。

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中国发明的纸才传到印度,直到公元11世纪以后,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纸写的典籍。

古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天文历法的研究,吠陀时代,他们已有不少天文历法知识。

那时,他们把一年定为360日,分为12个月,也有置闰的方法。

我国唐代时,古印度家后裔瞿昙悉达著有《天元占经》一书。

这部书里所介绍的“九执历”是那时印度较先进的历法。

这部历法规定,一恒星年为365.2726日(今测值为365.25636日),一朔望日为29.530583日(今测值为29.530589日),采用了19年7闰的置闰方法。

古印度比较著名的天文历史著作,是公元前6世纪形成的《太阳悉檀多》。

这部著作讲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月食、行星的运动和测量仪器等许多问题。

这部书成为古印度天文学家著作的范本,它同时还是古印度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对古印度天文学和数学有很大的影响。

古印度人对恒星也作了许多细致的观测。

早在吠陀时代,他们就把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27宿,“宿”的梵文就是“月站”之意。

就是说,他们把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划为27处,每一处都是月亮之站台。

古印度有一部杰出的天文学著作,是公元前5世纪后期圣使所著的《圣使集》。

其中提到天球运动是地球绕地轴旋转而见到的现象,这一超时代的正确见解,并没有受到当时的人接受。

在这部天文学著作中,还讨论了日、月和行星的运动,以及推算日月食的方法等。

公元505年,古印度就有了综合性的天文学著作《五大历数全书)。

此书是Varahami—hira汇集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学历法著作。

这部书在天文学史上很有参考价值,作者虽没有什么自己的见解,但却把前人的成果阐述得很系统很清晰。

古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方面虽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他们不十分注重实际的天文观测,因此在长时间内都还只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观测仪器,直至18世纪才在德里等地建立起一些有较为复杂的观测仪器的天文台。

在古印度,不同时代的人对宇宙有着不同的看法。

如吠陀时代,人们认为天地的中央是一座名叫须弥山的大山,日、月都绕此山运行,太阳绕行一周即为一昼夜。

而《太阳悉檀多》则认为大地是球形,北极是山顶,此山名叫墨路山,那是神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宇宙风所驱使,一股更大的宇宙风则使所有天体一起旋转。

而古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作明(1114—?

)在他的《历数全书头珠》的著作中,主张地球是靠自身的力量固定于宇宙之中,其上有七重气,分别推动日月和五星的运行。

这时,作明的想法已受到了古希腊人的影响。

由此看来,在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和地区中,古印度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远远不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电子书介绍

  

  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和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的集存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

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

电子书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必须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和传输。

  中文名:

电子书;外文名:

electronicbook;英文简写:

E-BOOK;支持平台:

媒体终端;

构成

电子书又称为e-book。

简单地说,所谓的电子书是,必须透过特殊的阅读软件(reader),以电子文件的形式,透过网络连结下载至一般常见的平台,例如:

个人计算机1(PC)、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甚至是个人数字助理(PDA)、WAP手机,或是任何可大量储存数字阅读数据(digi-talreadingmaterial)的阅读器上阅读的书籍,是一种传统纸质图书的可选替代品。

 

ADOBE公司的AdobeReader,Glassbook公司的Glassbook,微软的MicrosoftReader,超星公司的SSReader等。

可以看出,无论是电子书的内容、阅读设备,还是电子书的阅读软件,甚至是网络出版都被冠以电子书。

据资料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子书市场。

2009年中国电子书阅读器出货量达392万台,2010年上半年出货量占全球总量超两成,仅次于美国,全年预计可达1000万台!

分类

电子书一般都有2种含义,一指e-book,一指专门阅读电子书的掌上阅读器。

电子书的主要格式有PDF、EXE、CHM、UMD、PDG、JAR、PDB、TXT、BRM等等,现代很多流行移动设备都具有电子书功能。

电子书可支持于其阅读格式的手机终端,常见的电子书格式为UMD、JAR、TXT这三种。

现在已经进入第四代的电子书,从技术角度来看,它基于云端,无需下载,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极速连接用户与产品。

基于H5而优于Flash,可全面支持图文、视频、音频、LBS、电话、3D、重力感应、智能数据分析识别等交互体验,令用户体验更加极致。

电子书是一种便携式的手持电子设备,专为阅读图书设计,它有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器,内置上网芯片,可以从互联网上方便的购买及下载数字化的图书,并且有大容量的内存可以储存大量数字信息,一次可以储存大约30本传统图书的信息,特别设计的液晶显示技术可以让人舒适的长时间阅读图书。

电子书便携、容易使用、大容量的特点非常适合现代生活,数字版权贸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子书的用户可以以更低的价钱方便的购买到更多的图书,为电子书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电子书是否真的将带来网络时代的新的阅读方式,它是否真的能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么?

特点

方便性,可搜寻内容,改变字体大小及字型,还可随身携带。

时间上,容量大,随时可网络下载,不受地域限制,传播速度快,搜寻内容速度比以往人眼搜索或书签搜索快,省去大量时间。

体力上,无论增加多少本电子书都是一样的重量,比过往纸质书重量上有优势。

金钱上,降低图书成本,价格便宜。

看的时间越长用的电费越多。

空间上,节省保存书本所需空间。

寿命上,可保存时间比纸质书长久。

内容上,书本内容可更新,不像纸质书破损、污损后或残旧后,而使内容不完整;内容的复制比纸质书容易。

体积上,增加大量电子书后,都不会使知识载体的体积产生膨胀。

容量上,单位体积字数容量比纸质书大。

资料利用率上,电子书比纸质书高。

设计精美,灵活多样,有多媒体功能。

电子书实现了产品零库存,全球同步发行,购买方便快捷。

节省纸张,减轻地球负担,零树木砍伐量,真正的环保低碳。

永远不会缺货。

缺点上,一旦电子载体坏了,电子书将没法看。

功能

国内的PDA产品丰富,按功能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以学习为主,有各种英汉互译、字典等,好易通、快易通等;

二是以商务游戏为主,有记事本、万年历、汇率、股市行情、收发邮件、游戏等功能,商务通、经理人、名人等;三是掌上电脑,可无线上网,WINDONSCE的操作系统……PDA产品有些已经加上了阅读电子书的功能,虽然还不完善,毕竟EBOOK正处在初期,很多都在观望,等待时机,整装待发。

国外EBOOK有SOFTBOOK、ROCKETBOOK、MICROSOFTREADER等,国内还没有完整的EBOOK产品推出,它到底能否发展起来,是否会被PDA所兼容,能否发展以阅读为主功能的EBOOK。

目前国内的Ebook主要有FoxitEslickBook以及汉王的电子书。

三是可以订阅众多电子期刊、书和文档,从网上自动下载所订阅的最新新闻和期刊,显示整页文本和图形,并通过搜索、注释和超链接等增强阅读体验,采用翻页系统,类似于纸制书的翻页,可随时把网上电子图书下载到电子阅读器上,也可以自己购买的书和文档储存到电子阅读器上。

电子本与电子书的区别

一言以蔽之,电子本包含电子书的功能,还具有其它功能:

1.电子本不但能“看”,还能“写”。

电子本一般内置上千本电子图书,还具有原笔迹手写功能,可以对图书批注,还可以手写记事、手写邮件、远程签名等。

  2.电子本还有上网、移动办公、炒股、GPS导航、玩游戏、QQ聊天、放电影、听音乐等移动互联网设备常用的的功能。

广讯通已经先于微软推出了电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