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502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三

201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提分资料卡(十三)文言文的分析综合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

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二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复习中最重要的部分,从2009年看,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除北京卷外均就此设题考查,而且分值最高可达10分,一般也在6分以上。

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

“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

“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

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此外,文言句式虽然不直接考查,但在翻译文言语句时,如不懂句式的相关知识,也会影响到翻译的正误,因此,在下面的知识讲解中,也会对句式知识作以介绍。

一、命题原则

从考试说明的角度而言,文言文的分析综合包括以下内容: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

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

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内容有:

①某个论点的依据;②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它要求:

一是概括的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赅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二、命题手法

解答这类试题,需要着眼全文逐项分析。

命题者常常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变化上做文章,有时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也会加入一些干扰因素。

错误选项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张冠李戴,把本来不是甲的语言行为转换到甲身上去。

2.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恰与原文意思相反。

3.牵强附会,曲解原文的意思造成与原文不符。

4.添枝加叶,主观地补充或添加原文中没有的内容。

5.事件杂糅,把不是同一时间、地点的事糅合起来表述。

6.以偏赅全,只抓住一点概括而忽略了整体句意。

7.时空错位,把某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转换到另一时间、地点。

8.强加因果,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两个方面强拉在一起。

三、识别命题中的干扰点的基本策略

(一)速读文段,捕捉文中信息。

第一步大致了解文中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看法。

第二步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官职等,再分析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扫清文字障碍,尤其是要关注加点的词,这里往往是命题的关键。

(二)概括每段或每层文段的内容,与题干和选项仔细对照,反复推敲,选出正确答案。

(三)掌握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技巧,就是在解读考点中讲的那几条,平时应通过训练,对这类手法培养一定的敏感性。

并且只要一看完试题,就要善于从那几个方面来识别。

四、阅读史传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我们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其目的有二:

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牾的地方。

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

根据这种目的,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初读文章。

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

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的话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明确选段的梗概。

再读文章。

充分利用文言文最后一道题以及实词解释题来推断。

拟出较为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

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核对文章。

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文言句式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如:

“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

“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下面主要介绍宾语前置句。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介宾倒装

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

例:

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

“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

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为“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这里的“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

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

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

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

(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

(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

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五、固定句式(短语)

1.之谓

叫做,才算;就是,说的就是。

例:

夫子之谓也。

【说得就是夫子您啊。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

“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3.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

难道……吗?

例: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

】4.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

该不是……吧?

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

【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5.于是

(1)“于”是介词,“是”是代词:

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对此……例: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不,我为什么对这感到痛快呢,只想以此求得我最想要的……我头脑昏乱,不能比这更进一步(地领会您说的道理)。

(2)与今同。

例:

于是相如前进缻。

【于是相如上前献上盆缶。

】6.不(否)……则……

如果不……就……例:

不效则治臣之罪。

【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

7.非……而何?

不是……又是什么呢?

例: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

】8.何所……?

相当于“所……为何?

”,“所”与其后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何”前置。

例:

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

【我不知道您牧羊,用处是什么呢?

】9.何为……?

相当于“为何……?

为什么……?

”例: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

】10.何……哉(焉)?

怎么……呢?

什么……呢?

为什么……呢?

例:

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

”【王笑道:

“这真是什么心理呢!

”】不然者,我何辞焉!

【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能推卸(责任)呢!

】11.既……则……

在……后,就……;既然……那么……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在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

】12.见……于……

被。

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13.可以

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问道:

“具备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用来行王道统一天下呢?

】14.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

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既然这样,那么即使玷辱它而称它为愚溪,也是可以的。

】15.如之何……?

怎么能……呢?

例:

如之何其废之?

【怎么能废弃呢?

16.如……何?

奈……何?

拿……怎么样呢?

例:

尔能奈我何?

【你能拿我怎么样?

】17.庶几

大概,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例: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大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18.孰谓……?

谁料到……?

例:

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唉!

谁料到你竟突然去世离开了我啊!

】19.虽然

虽然如此,即使如此,尽管如此。

例:

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如此,他还是有未曾建树的。

】20.往往

处处,到处;常常。

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心得。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疼得很厉害。

】21.唯……是……

倒装结构。

例:

惟(唯)命是从。

22.未尝

从来没有;不曾。

例:

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问他跟谁一起吃喝,他说的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可从来也不曾有地位高名望高的人到家里来。

】23.无以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军中没什么可以助兴,请让臣舞舞剑吧。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一步一步地积累,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形成江海。

】24.无乃……乎(哉、尔、也……)

不是;恐怕……吧?

例: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不是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吗?

】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到)这种局面后才找谋臣,恐怕晚了吧(不是晚了吗)?

】25.无所

没有……的人(或物),没有……;没有地方……,没有办法……,没有条件……例: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能洗涤万物,包罗各类形态,而不回避什么。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向百姓征收,可又没有抵偿的东西。

】26.无庸

不用,无须。

例: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请姑无庸战!

【像寡人这样的人,怎么知道羞耻呢?

请暂时不用打仗了。

】27.向使

当初假如,先前如果。

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28.以……故……

因为……所以……;因为……的缘故。

例: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因为我的缘故,都被“愚”的名称玷辱了。

】29.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常常是中间省略“之”。

例:

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是因为我)认为小礼节没什么用处。

】引以为流觞曲水。

【(把泉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有才能的大夫。

】30.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

例: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君臣相对而视,不知该向何处去,竟至于对天发誓,剪下头发,眼泪沾湿了衣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到了现在,吴郡的贤明士大夫向当权者请愿。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孤苦伶仃,一直到长大自立。

】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补、删除、调整。

文言翻译一、保留专有名词

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为: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替换差异词语

文言文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

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

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

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

有的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

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

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三、增补省略成份

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

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

(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

2.补出省略的谓语。

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

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

3.补出省略的宾语。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

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

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为:

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5.补出省略的介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

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四、删除无义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

主要有以下情况:

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

作战,是靠勇气的。

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

技艺也真神奇啊!

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

我唯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五、调整特殊语序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

主要有以下情况:

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

如“甚矣!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译为:

你太不聪明了。

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

如“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为: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

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

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一、不能直译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1.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把其本体或被指代的事物直接说出来。

例: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蒲松龄《促织》译文:

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以下是几类难点的应试对策2.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需要展开。

例: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

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会不来呢?

3.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翻译时要压缩。

例: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贾谊《过秦论》)

译文:

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一些表反问、婉商、推测语气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主要是掌握有哪些这样的词语或句式,平时复习时都掌握了,考试时自然就不是难点了。

例: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2009年山东卷)

译文:

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解析】 “可”是一个表反问的词,其意是“怎可,怎能”。

例: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2009年福建卷)

译文:

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鸿”是人名,其人自指)

【解析】 “宁”也是一个常考的词,它表示反问:

怎么,怎会。

句中的“忧”是使动用法,使……忧。

例: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009年天津卷)

译文:

如果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那不是我能做到的,那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解析】 句中的“其”表示推测“大概”。

三、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

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2009年安徽卷)

译文:

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析】 此句中的“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而”之前,连词后的“吹”是动词,因此“窍”与其相对应,也是动词,其名词义是“孔”,其动词义应是“钻孔”。

2.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

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2009年广东卷)

译文:

(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解析】 “壮”处在动词的位置,肯定做动词了,这里做意动词,根据意动词的译法,“壮其意”应为“以其意为壮”,如果直译为:

把它的想法当作强壮。

显然不妥。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

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解析】 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

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四、如何识别并准确翻译被动句

主要方法是掌握被动句的几种常见情况,并培养自己对这几种情况的敏感程度。

“见”字,它可以独立表示被动,也可以和“于”构成“见……于”格式表示被动。

“于”字,“于”往往引出动作主动者,“于”前面的主语往往是被动者。

“为”字,它一般与“所”联合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没有任何记号的被动句。

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例:

指出下面文段中的被动句并翻译。

太祖(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曹冲)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