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02029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重点最全最新.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海洋大学)

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对整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思想体系的评价

①历史功绩

a.初步探索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思想基础

b.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深刻批判,为启发工人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c.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天才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缺陷:

a.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无法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b.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社会的依靠力量

c.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张道德感化,所有的理想都是空想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⑴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基石——唯物史观的创立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上。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①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着自身规律性的进化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制度的更迭是生产力与现存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⑵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特殊性质,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②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③指出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三、《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主要内容:

1.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3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然途径

5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6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诬蔑,并揭露其实质和危害性

2、宣言的意义:

a.《共产党宣言》是国际革命的宣言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强大的思想武器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

c.《共产党宣言》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纪元,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开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进行。

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的态度: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和科学性也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四、马恩设想的未来社会由哪些基本特征?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比较集中的描述了对未来的设想。

1.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需要;

2.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除了按劳分配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3.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私有制的束缚

4.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社会的其他重大差别,即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

5.国家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还有,但是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6.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

要,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新人

五、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是怎样总结巴黎公社的创举和经验教训的?

⑴创举:

①公社的真正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权;

②公社体现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民主本质:

罢免制,限制高薪,废除特权,政务公开;

③公社体现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清廉本质:

社会公仆。

另外,巴黎公社非常重视教育,强调教育第一。

⑵经验教训:

①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它证明暴力革命是个普通规律,它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②公社证明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③公社丰富和发展了不断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公社失败的教训证明,必须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第二章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一、用十月革命的实际论证列宁一国胜利理论的正确性。

(内涵依据、革命爆发的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

⑴“一国胜利”理论的内容:

列宁:

1915年,《论欧洲联邦口号》;1916年,《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

社会主义社会可能首先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⑵“一国胜利”理论的依据:

①资本主义垄断会发生利益的激烈竞争,从而形成不同的军事集团;

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市场会发生战争,造成彼此力量的削弱,其中必定有更为薄弱的环节;

③战争会唤起人民的觉醒,奋起而斗争,以新制度代替旧制度。

⑶要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点必备的三个条件:

①这个国家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集中的焦点,反动派已经没有办法统治下去了;

②这个国家的被统治阶级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③广大群众的革命觉悟和积极性已经极大地提高,并且表现为革命行动。

⑷俄国成为社会革命爆发点的三个原因:

①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残余比较严重,政治经济比较落后;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③俄国已经有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并且有了成熟的领袖——列宁。

⑸“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917.10.25俄历;1917.11.7公历)

①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折,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和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对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次成功的伟大实践,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⑹“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这个政党在革命的进程中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首要任务和一般规律;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

④“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二、试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1主要内容:

a.协调工农业的发展,加强工农联盟;

b.开放市场,实行贸易自由和竞争机制。

c.把私营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把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矿山租借给外国资本家,实行租让

制;

d.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纳后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可以自由支配。

2积极作用: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好转;

b.改善巩固了国家的经济地位;

c.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此步入工业化时代

三、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

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掌权时期,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法和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统称。

2指导思想:

①用战备的观点来规划国民经济建设,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②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建设的动力;

③斯大林“直接过渡”的社会主义观起了主导作用,实行全面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高度集中。

3、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a、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

b、确立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所有制模式,即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结构体,作为建立社

会主义的基本标志;

c、消灭私营商业经济,

d、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消灭市场经济,

e、实行以党代政,个人专断的政治领导模式。

4、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历史功绩:

①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想变为现实,解决了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发展;

②它使苏联迅速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抢在战争爆发前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作用: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的状态,至今农业仍为棘手问题,几代领导人都未解决好;

①它导致了权力的过分集中,压制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②导致了国家机关严重的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

③导致了长期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④导致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并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四、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主义遇到当代世界严峻挑战导致的后果

(1)现实社会主义不仅没有成为发达的国家,反而被资本主义越抛越远;

(2)使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难以抑制的信仰危机:

①马克思主义所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收到了质疑;

②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提出了质疑;

③民主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使人们对现实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

④亚洲四小龙腾飞更使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孤立地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仰。

(3)社会主义阵营里出现了倒戈现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1、首先,把资本主义国家看全

2、其次,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缺乏可比的基础

(1)经济发展起点不同

(2)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同

(3)经济发展的时间长短不同

(4)发展环境不同

第三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上有哪些失误?

1、反右斗争扩大化

2、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4、反右倾运动(庐山会议)

5、四清运动

6、文化大革命。

⑴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使以阶级斗争为纲“左”倾路线发展起来,严重冲击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

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左”倾冒进的产物,主要表现是在工业上搞大炼钢铁和农业上的浮夸风。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的一项重大决策,但它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刮起了浮夸风和共产风。

⑶庐山会议:

为了纠正左倾错误,1959年7月2日—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庐山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但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右倾反党集团的斗争。

庐山会议的斗争,在经济建设上打断了纠左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尤其是使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⑷1964—1965年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进一步发展

⑸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最深刻的教训就是: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立即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去,努力发展生产力。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什么重要作用?

(包括改革开放实践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相互关系)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开始了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8年12月18日-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⑴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⑵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别国模式,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含义:

(一)我国进行社会建设,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二)哪一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道路,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不需要其他国家加以干涉,也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悠长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以下特征:

(1)生产力落后,商品生产很不发达

(2)生产力落后决定了生产关系方面,从所有制到分配结构都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3)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有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须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

3.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头等重要问题的依据:

其一,这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二,这是总结国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三,这是充分分析国际背景和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邓小平关于“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设想:

第一步,到80年代末,实现国名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6.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目标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不停是没有出路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以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国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保持稳定。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强调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实现对外开放的前提:

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平等互利。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1)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2)依靠力量是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中国人民军队,依靠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9.关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四、邓小平理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一)特点

1.理论体系的成熟性:

①这个理论完整的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系,例如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等重大理论;

②这个理论成功的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着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胜利前进;

③这个理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保证了国内的稳定和团结

2.理论体系的时代性:

①和平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②强调了科技革命的重要作用

3.理论体系的实践性:

①它是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②它实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③它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

邓小平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又被实践证明正确的理论,所以它具有实践性。

4.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所谓系统性是指这一理论已经作为一个规律体系,近乎全面的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所谓开放性是指这一理论并未穷尽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完善。

(二)重大历史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之一

2.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涉及社会主义前进道路命运的历史性课题

3.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四章党建工作的新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简要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回答并解决了巩固和加强执政党执政地位的问题

⑴党的建设在世纪之交面临的新课题

①第一个震惊:

20世纪前半期,科学社会主义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度取得胜利,震惊世界。

②第二个震惊:

20世纪后半期,有些社会主义国家没经得起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党在这些国家丧失了执政地位,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同样震惊世界。

③第三个震惊:

新中国成立后,也经受了近20年曲折,甚至发生了“文革”这样的严重错误。

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获得了蓬勃发展,再次震惊了世界。

⑵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永葆社会主义事业的青春和活力,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问题,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立党根基。

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主体文化建设,创造具有本国特色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是立党支柱。

⑷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立党源泉。

二、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一方面要求我们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积极的姿态和敏锐的胆识带领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胆吸纳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来改造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

• 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党必须站在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主体力量的前列,坚决维护广大人民在经济竞争中的主动权,维护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独立自主地位。

• 2、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一方面,我们党必须高扬科学思想大旗,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大事。

• 另一方面,我们党必须坚持不懈地用科学世界观和先进思想文化教育广大党员,在党内筑起反腐防变的思想长城。

• 3、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首先,任何一个党员、党的领导干部,以及任何一级党的组织,都时刻面临着一个从少数人的利益和一己之力出发还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问题;

•其次,是面临着是用手中的权利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还是为少数人以至个人谋福利的问题。

•再次,在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殊的问题,如何解决数量众多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如何克服一些干部身上滋长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来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这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

三、试述在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⑴努力践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①按三个代表的要求,承担和完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在较高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视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工作得失的标准。

②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更快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③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和多党合作制的政治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服务并作出贡献。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科教兴国等一系列战略措施,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⑵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①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A、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抢占科技文化的制高点,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的文明素质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党要忠实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和克服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倾向。

③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要有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融汇中,发展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要做社会主义建设文明的表率

要自觉抵制一切腐朽落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思想道德上的先进性,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表率作用。

⑶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①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完善制度,依法治国,强化监督,从制度上和体制上确保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促进社会公平和平等,防止和消除任何利用权力谋求私利、侵犯人民根本利益的现象。

②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广大党员必须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有效防止和克服骄傲自满、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现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的各项工作中去。

③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

要继续从改革和健全体制、机制、制度入手,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第五章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与实践的伟大创举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