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602076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职务侵占罪2016ppt.ppt

职务侵占,培训目的,增强公司员工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员工的法律知识水平,通过培训使大家学法、懂法、知法、守法,从而不做犯罪违法乱纪之事。

员工职业道德准则,公司倡导守法、廉洁、诚实、敬业的职业道德。

员工的一切职务行为,都必须以维护公司利益,对社会负责为目的。

任何私人理由都不应成为其职务行为的动机。

因违反职业道德,利用职务之便,给公司或用户造成经济损失者,公司将依法追索经济赔偿;情节严重的,公司怀疑其涉嫌犯罪的,将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目录一、职务侵占罪1、概念刑法二百七十一条2、法律规定司法解释中华人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3、主要形式企业内部员工互相勾结、监守自盗利用操作系统漏洞,非法占有公司财物4、具体表现形态将交付管理、经手、使用的财物据为己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本企业财物主体(特殊主体)主观方面(直接故意)5、犯罪构成客体(财产所有权)客观方面(侵占行为),二、职务侵占罪与其他罪名的比较1、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主体要件不同两罪的区别犯罪对象不同犯罪手段不同法定刑不同2、职务侵占罪与诈骗罪诈骗罪定义主体要件不同两罪的区别犯罪对象不同犯罪的行为不同,3、职务侵占罪与侵占罪侵占罪的定义告诉才处理主体要件不同两罪的区别犯罪对象不同犯罪手段不同4、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挪用资金罪的定义两罪的区别主观上是否意图永久占用公司财物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的转化三、典型案例评析结语,职务侵占罪,概念职务侵占罪(刑法第271条),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法律规定,刑法条文:

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司法解释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51225法发199523号)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十条的规定,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董事、监事、职工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本公司、企业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侵占罪。

决定第十条规定的“侵占”,是指行为人以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

实施决定第十条规定的行为,侵占公司、企业财物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侵占公司、企业财物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2、上海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司法局关于本市办理部分刑事犯罪案件标准的意见(年月日沪检发()号)第62条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数额.万元以上不满万元,属于“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

职务侵占数额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的起点标准。

3、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七十五、职务侵占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2000630法释200015号)第二条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以职务侵占罪共犯论处。

第三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

参照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侵占数额不足五千元的,虽不构成犯罪,但仍应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给予罚款或行政拘留。

犯罪行为人往往是利用其在业务上主管、管理或经手财物,对自己所管理的环节比较熟悉,掌握工作环节中存在的漏洞、缺陷的便利,或隐匿财物、变卖私吞、自批自用,或以无报有、以少报多、以报换报废为由转手倒卖或内外勾结盗窃,侵吞本单位财物,或利用手中权力行贿受贿,串货、加价销售产品并占有差额等等。

职务侵占罪的主要形式,职务侵占罪的具体表现形态,1、企业内部员工互相勾结、监守自盗这种情形最容易发生在仓管员、搬运工、修理工等一些具有管理权以及保管、经手本企业财物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秘密窃取的方式,监守自盗。

当然有些企业因设有保安员,出入均要登记,保安员也是比较容易发生此情况。

杨某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先后多次利用自己系某通讯公司二级库管员的职务之便,采取单独进入公司金库,用剪刀、钥匙等作案工具将装有充值卡的外包装从底部划开的方式,盗出公司充值卡后再用宣传资料、单据等纸张填充,进行伪装,以逃避公司的稽核检查。

杨某盗走公司库存的充值卡后,将一部分充值卡进行销售,另将一部分充值卡在网上进行充值,并将所得480000元用于购买彩票。

2、利用操作系统漏洞,非法占有公司财物员工偶然发现公司操作系统存在漏洞,便利用该漏洞非法占有公司的财产。

赵某在某通讯公司上班时,发现公司的电脑业务系统存在漏洞,可以利用该漏洞免费充值话费,于是便利用该漏洞给自己和亲属、朋友等免费充值话费。

3、将交付管理、经手、使用的财物据为己有。

该类情形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管理、经手、使用的本企业财物直接据为已有。

这种方式行为人一般基于一定的合法事由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本单位的财物具有事实上的控制权、支配权,主要发生在业务主管、经理。

刘某于2013年10月15日至2014年3月26日期间,利用其在某通讯公司营业厅担任营业员的职务之便,将公司营业款1580元,9部酷派8122型手机的销售款3591元,3张话费充值卡300元,81名机主交付给该营业厅的4050元现金据为己有。

4、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本企业财物。

员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占有本企业的财物。

孙某担任某通讯公司客户经理期间,负责集团合约机业务的扩展和办理,并有审核用户资质、签订合同、手机订购、业务受理等职责。

2010年11月,孙某、邢某经预谋,伪造江苏某公司公章、公司税务登记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假员工名单等资料,利用被告人孙某的职务便利,向公司申请并签订免预交购机款集团入网合作协议,骗取手机107部,并将手机出售给他人,手机卡另行处理,经鉴定,手机共计价值人民币147767元。

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分析,主体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包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具体是指三种不同身份的自然人,一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这些董事、监事必须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他们是公司的实际领导者,具有一定的职权,当然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二是上述公司的人员,是指除公司董事、监事之外的经理、部门负责人和其他一般职员和工人。

这些经理、部门负责人以及职员也必须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他们或有特定的职权,或因从事一定的工作,可以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侵占公司的财物而成为本罪的主体,三是上述公司以外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是指集体性质企业、群众性组织的人员及国有企业、公司、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等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所有职工。

综上,凡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的财物的,应依照本法第382,383条关于贪污罪的规定处罚,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则按本罪论处。

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在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权,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包括受国有公司、国有企业委派或者聘请,作为国有公司、国有企业代表,在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公司、企业等非国有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权,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

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区别贪污罪),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的目的。

即行为人妄图在经济上取得对本单位财物的占有、收益、处分的权利。

至于是否已经取得或行使了这些权利,并不影响犯罪的构成。

客体犯罪客体是为我国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侵害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此处所称“公司”,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设立的非国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所称“企业”,是指除上述公司以外的非国有的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设立的有一定数量的注册资金及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如商店、工厂、饭店、宾馆及各种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经济组织;其他单位,是指除上述公司、企业以外的非国有的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包括集体或者民办的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团体。

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所谓“动产”,不仅指已在公司、企业、其他单位占有、管理之下的钱财(包括人民币、外币、有价证券等),而且也包括本单位有权占有而未占有的财物,如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拥有的债权。

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必须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上的便利。

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权及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

职权,是指指本人职务、岗位范围内的权力。

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是指虽然不是直接利用职务或岗位上的权限,但却利用了本人的职权或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条件,或通过其他人员利用职务或地位上的便利条件。

包括:

(1)利用自己主管、分管、经手、决定或处理以及经办一定事项等的权力;

(2)依靠、凭借自己的权力去指挥、影响下属或利用其他人员的与职务、岗位有关的权限;(3)依靠、凭借权限、地位控制、左右其他人员,或者利用对己有所求人员的权限,如单位领导利用调拨、处置单位财产的权力;出纳利用经手、管理钱财的权利;一般职工利用单位暂时将财物,交给自己使用、保管的权利等。

如果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仅是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如熟悉环境、容易混入现场、易接近目标等,即使取得了财物,也不是构成本罪,构成犯罪的,应当以他罪如盗窃罪论处。

2、必须有侵占的行为。

所谓非法占为己有,是指采用侵吞、窃取、骗取等各种手段将本单位财物化为私有,既包括将合法已持有的单位财物视为己物而加以处分、使用、收藏,即变持有人所有的行为,如将自己所占有的单位财产等谎称为自有,标价出售;又包括先不占有单位财物但利用职务之便而骗取、窃取、侵吞、私分从而转化为私有的行为。

3、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如果仅有非法侵占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财物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则也不能构成本罪。

至于数额较大的起点数额,参照2010年5月7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第八十四条职务侵占案(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本罪与盗窃罪的界限,两种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1、主体要件不同。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盗窃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犯罪对象不同。

本罪对象只能是本单位的财物;而盗窃罪的对象是他人财物,包括公私财物,而且多为犯罪行为前不被自已所控制的他人财物。

3、犯罪手段不同。

本罪是利用职务的便利侵占实际掌管的本单位财物;而盗窃罪则是采用秘密窃取的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4、法定刑不同。

本罪最高法定刑是十五年有期徒刑,法定刑较轻,且量刑的幅度较小;而盗窃罪的最高法定刑为无期徒刑,量刑幅度较宽。

(盗窃罪与抢夺罪、抢劫罪),本罪与诈骗罪的界限,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区别:

1、主体要件不同,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而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2、犯罪对象不同。

本罪的对象是本公司企业的财物,这种财物实际上已被行为人所掌握,而诈骗罪的对象是不为自己实际控制的他人财物。

3、犯罪的行为不同。

本罪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的财物;而诈骗罪则是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的财物。

本罪与侵占罪的界限,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不含遗失物、遗忘物与遗失物的区别)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告诉才处理属于自诉案件,受害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判定某人犯某罪,由法院作出判决。

不需要经过公安机关侦查检察院审查公诉。

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有四大类:

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侮辱、诽谤案,第257条第1款规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260条第1款规定的虐待案和第270条规定的侵占他人财物案),区别:

1、本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且非国家工作人员,为特殊主体;而后者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明知是单位的财物而决意采取侵吞、窃取、欺诈等手段非法占为己有;而后罪的主观内容则明知是他人的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埋藏物而决意占为己有,拒不交还。

3、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即化公为私。

但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取的是侵吞、窃取、骗取等手段,但财物是否先已为其持有则不影响本罪成立;而后者则必先正当、善意、合法地持有了他人的财物,再利用各种手段占为己有且拒不交还,行为不必要求利用职务之便。

4、本罪所侵犯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其中既有国有的,也有集体的,还有个人的:

后罪所侵犯的仅仅是他人的3种特定物,即代为自己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

他人仅是指个人,而不包括单位。

5、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后罪所侵犯的仅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

6、本罪不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而后者则只有告诉的才处理,即只有受害人控诉法院才会受理。

本罪与挪用资金罪的界限,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区别:

挪用资金罪的行为方式是挪用,即未经合法批准或许可而擅自挪归自己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职务侵占罪的行为方式是侵占,即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

挪用本单位资金进行非法活动的,并不要求“数额较大”即可构成犯罪;职务侵占罪只有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才能构成。

挪用资金罪行为人的目的在于非法取得本单位资金的使用权,但并不企图永久非法占有,而是准备用后归还;职务侵占罪的行为人的目的在于非法取得本单位财物的所有权,而并非暂时使用。

挪用资金罪与职务侵占罪的转化,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不退还的,有可能转化为职务侵占罪。

这里所说的不退还,是指在挪用本单位资金案发后,人民检察院起诉前不退还。

一般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挪用本单位资金不退还的,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主观上想退还,但客观上无能力退还,这种情况不转化;另一种是客观上虽有能力退还,但主观上已发生变化,不愿退还,先前的挪用本单位资金的故意已经转化为侵占该资金的故意,则挪用资金罪有可能转化为职务侵占罪。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职务侵占和挪用的都是货币的话,那么这两罪客观方面的表现是非常相似的,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是挪用的故意还是侵占的故意,这主要看被侵害的货币是否能从账面上直接查出来,如果能从账面上看出,一般认定为挪用资金罪,无法从账面上直接查出,一般认定为职务侵占。

案例一黄某、刘某,原系某通讯公司清洁工。

某晚9时许,黄某、刘某在打扫营业厅清卫生时,发觉有一箱子较重,遂打开一看,内装苹果6手机20部(后查明该箱子为一员工因工作疏忽而遗落在此)。

二人商议后,决定占为已有。

刘到室外作掩护,黄用一件衣服将现金包裹好装入皮箱内送至一同乡处藏匿。

问:

对黄某、刘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盗窃或职务侵占?

典型案例评析,应认定为盗窃。

因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仅是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接近目标,秘密窃取了公司财物。

案例二杨某系某通讯公司营业厅副店长,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间,杨某负责操作该营业厅的两台GSM双频GPRS功能无线数据终端,为公司收取客户话费。

在操作过程中,杨某发现如果在为客户缴纳话费时关机重启MINI缴费终端,则联通公司缴费系统会为客户缴存话费却不会从MINI缴费终端扣除相应金额,于是杨某利用操作MINI缴费终端的职务便利,多次故意在缴纳话费时关机重启,将经手的话费非法占为己有,共计人民币88551.5元。

所得赃款被杨某挥霍。

法院最终认定,被告人杨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多次侵占被害单位的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

在缓刑考验期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案例三方某原系某通讯公司营销部经理,负责手机业务推广和销售。

2013年,公司开展“集团客户个人信用担保免预存优惠购机”活动,客户以个人“五险一金”为担保、在相应套餐消费范围内可以向公司申请优惠享用手机1台。

2014年4月被告人方某利用自己担任营销部经理职务之便,先后2次将其收集的符合该活动要求的杨某等8人的信息提交给公司,经公司审核领出8台苹果5S手机,方某将该8台手机以人民币34900元的价格销赃给手机市场。

事后,方某除分给杨某等8人各1000元外,其余的赃款均予以挥霍。

法院最终认定,被告人方某身为单位职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单位数额较大的财物,其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案例四马某、邬某系某通讯公司政企部行业中心客户经理,马某通过工号查询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尚有5万元的业务押金存放在公司的账上,马某与邬某伪造商贸公司的证明函,以商贸公司要求将上述款项用于办理话费卡业务的名义,由邬某持伪造的函件,以客户经理代企业客户办理业务的方式,将该笔款项办理成价值5万元的话费卡后取出。

法院认为,被告人马某、邬某身为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其二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职务侵占罪,是共同犯罪,考虑两人的犯罪情节,判处被告人马某有期徒刑十一个月,被告人邬某拘役二个月。

结言:

员工犯罪现象不仅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也给企业形象和企业名誉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员工个人的人品也将遭受社会各界的质疑,对其以后的个人发展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信用档案】个人职业的不良表现将会被记入个人信用和个人档案,即便是离开单位,这些污点也会跟随你一生。

党员会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禁业规定】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

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做好自己,在生活的小路上及时纠正方向,莫因小失大,这样,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