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2435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docx

三套打包哈尔滨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含答案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检测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题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题号

第一部分

第    二   部     分

第三部分

总 分

得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1----7题2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确凿(záo)  桑椹(shèn) 憔悴(jiāo) 收敛(liǎn)

B.秕谷(bǐ)蝉蜕(duì)嗅觉(xiù)祷告(dǎo)

C.匿笑(nì)菡萏(dàn)尴尬(ɡān)贪婪(lán)

D.踉跄(qiànɡ)并蒂(dì)徘徊(huí)粼粼(lí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

A.轻捷 云霄 鉴赏 絮叼  B.狡猾 决别 烂漫 弹簧 

C.搓捻 企盼 阴蔽拼凑  D.羞惭 瘫痪 狼狈 畅销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必须对知识不求甚解。

B.小张今天下午收到

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赛门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C.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D.他小心翼翼地对爸爸说他想星期六到公园去玩,但还是遭到爸爸的反对。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百草园的春天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B.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C.为防止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D.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8分)

(1)        江春入旧年

(2)夕阳西下     

(3)《论语》中写取长补短道理的句子            

(4)《观沧海》中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展现大海吞吐日月景象的的句子

                       

6.名著阅读:

(5分)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原因是()(2分)

A、形象好看B、活泼诙谐C、能勾摄恶人魂魄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父亲

让我背  的痛苦。

文章揭露了       (3分)

7.综合性学习 (7分)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生活处处有语文。

我们隆化二中七年级部要开展以“漫游语文世界”的系列活动,请你和我们一同参加。

(1)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一条标语。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分

               

(2)为此次活动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2分)

A       B        

(3)你代表隆化二中团委向《隆化周刊》王编辑发出邀请,请他在10月30日下午3点来我校多功能教室参加“漫游语文世界”读书报告会。

你该怎么说呢?

(3分)

                       

                   

第二部分(8—23题42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8-9题。

(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9.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0—13题。

(13分)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堪其忧。

        

11.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曲肱而枕之     B.学而时习之

C.温故而知新     D.人不知而不愠

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

.              

13.请你谈谈“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的现实意义?

(3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6题(9分)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顺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4..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

为什么?

(3分)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信任)地点点头。

                

                

16.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

为什么?

(3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21题(14分)

还一亩地的父爱

我上初中时,有一次趁星期天从学校回家,见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晾晒着刚从地里收获来的花生。

那年月,花生对我们来说是稀罕物,只有来了客人或逢年过节,家里才可以买半斤或一斤,平时根本无法吃到。

后来,乡里号召村民调查种植结构,推广大面积种植花生,并免费提供种子。

村里大部分村民改种了花生。

而我家仍旧种植的是小麦。

倔强的父亲始终认为老百姓以食为天,花生米难道能顿顿当饭吃?

晚饭时,闻着从邻居家飘来的煮五香花生米的味道,我抱怨父亲当时没选择种植花生,不然我现在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花生米,还可以带给老师和同学们吃。

父亲骂我没出息,不像个男子汉。

但母亲坚持要到邻居家买一些花生来给我吃,父亲却坚决制止,两个人继而发生了争执。

我在心里站在母亲一边,因为我知道,父亲之所以急红

了脸阻拦母亲去买花生,一定是虚荣心作怪,生怕邻居嘲笑他当初没种花生的失算。

父亲和母亲的争吵让家庭气氛很压抑。

我因为第二天要早起赶回学校,就抱着对父亲的些许不满早早睡下

第二天刚睁开眼,一股扑鼻的煮熟五香花生米味道就飘了过来。

我趿着鞋奔到灶间,见父亲蹲在地上往炉膛里添着柴,母亲正在蒸气弥漫中从锅里往外捞煮熟的花生。

一定是母亲最终说服了父亲,从邻居家买来了这大半盆花生,我充满

了对母亲的感激。

母亲说:

“你爸在咱们都睡熟后,一个人冒着大风和小雨,悄悄到村里人秋收完以后的花生地,一镐一镐刨了一夜,把一亩多地深翻了一遍,才一粒一粒捡回了这大半盆花生,要亲手煮给你吃。

”我心头一热,这才平生真正第一次细看蹲在灶间的父亲:

头发花白、背微驼,一双布满了老茧和伤疤的大手正把柴送进灶膛,明灭的火光照亮了脸上沟壑的底部,虽然被灶膛中倒呛出的烟熏得不停咳嗽,但微眯的双眼分明透着一种笑意。

我这时才第一次发现父亲真的老了,也第一次看到

倔强的父亲流露出来笑会这样充满温情。

望着父亲放在灶旁烘烤着的湿透的衣服,我心里发热,泪往下流,滴在了那冒着热气的花生上面。

“不许吃着东西掉眼泪,要有个男子汉样!

”父亲又大声教训我。

我第一次感到父亲的吼声是这样的悦耳

走出家门去学校时,我绕道到父亲夜间捡花生的那块地,见新翻的泥土在阳光下冒着丝

丝雾气。

我的心口异常温暖,不只是我的衣服里揣着一包还未凉透的熟花生,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那被父亲深夜刨过的一亩土地,处处都在透着父亲对儿子无声的关爱。

那一亩地的父爱,让我终生无以回报。

(摘自《散文选刊》)

17.本文以 为线索,主要叙述了                的事。

(2分)

18.“我”对父亲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4分)

A→B→C→D.

19.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

         .         

20.文中“头发花白、背微驼,一双布满了老茧和伤疤的大手正把柴送进灶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                        

                     

21.如果把“一亩地的父爱”改成“伟大的父爱”好不好?

为什么?

(3分)

                  

                  

第三部分(写作50分)

22请以“那一天,我真____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文。

具体要求:

(1)内容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以记事为主。

(2)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题答案

1.C2.D3.A4.A5.海日生残夜断肠人在天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D《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父亲让我背《鉴略》的痛苦。

文章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7.符合要求即可8C9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10.通“悦”,愉快。

忍受11.D12.: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3.孔子的诚信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诚信是一切行为的道德基础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意思对即可)14.景色描写。

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15.“信任”只是“相信”的意思,“信服”.有“信任、佩服、服从”的意思。

16.不能。

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

17.本文以花生为线索,主要叙述了父亲冒着大风和小雨用一夜时间重翻一亩多地为我捡花生的事,。

(3分)

18.抱怨——不满——感激——终生难忘

19.照应标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20.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与辛劳,表现了父亲对“我”无言而厚重的爱。

21.如果把“一亩地的父爱”改成“伟大的父爱”好不好?

为什么?

(3分)

示例:

不好。

“一亩地的父爱”既概括了文章所叙述的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又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伟大的父爱”太过笼统抽象,不够形象具体。

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检测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4、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5、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6、答题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题号

第一部分

第    二   部     分

第三部分

总 分

得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1----7题2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确凿(záo)  桑椹(shèn) 憔悴(jiāo) 收敛(liǎn)

B.秕谷(bǐ)蝉蜕(duì)嗅觉(xiù)祷告(dǎo)

C.匿笑(nì)菡萏(dàn)尴尬(ɡān)贪婪(lán)

D.踉跄(qiànɡ)并蒂(dì)徘徊(huí)粼粼(lí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

A.轻捷 云霄 鉴赏 絮叼  B.狡猾 决别 烂漫 弹簧 

C.搓捻 企盼 阴蔽拼凑  D.羞惭 瘫痪 狼狈 畅销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必须对知识不求甚解。

B.小张今天下午收到

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赛门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C.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D.他小心翼翼地对爸爸说他想星期六到公园去玩,但还是遭到爸爸的反对。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百草园的春天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B.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C.为防止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D.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8分)

(1)        江春入旧年

(2)夕阳西下     

(3)《论语》中写取长补短道理的句子            

(4)《观沧海》中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展现大海吞吐日月景象的的句子

                       

6.名著阅读:

(5分)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原因是()(2分)

A、形象好看B、活泼诙谐C、能勾摄恶人魂魄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父亲

让我背  的痛苦。

文章揭露了       (3分)

7.综合性学习 (7分)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生活处处有语文。

我们隆化二中七年级部要开展以“漫游语文世界”的系列活动,请你和我们一同参加。

(1)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一条标语。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分

               

(2)为此次活动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2分)

A       B        

(3)你代表隆化二中团委向《隆化周刊》王编辑发出邀请,请他在10月30日下午3点来我校多功能教室参加“漫游语文世界”读书报告会。

你该怎么说呢?

(3分)

                       

                   

第二部分(8—23题42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8-9题。

(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9.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0—13题。

(13分)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堪其忧。

        

11.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曲肱而枕之     B.学而时习之

C.温故而知新     D.人不知而不愠

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

.              

13.请你谈谈“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的现实意义?

(3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6题(9分)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顺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4..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

为什么?

(3分)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信任)地点点头。

                

                

16.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

为什么?

(3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21题(14分)

还一亩地的父爱

我上初中时,有一次趁星期天从学校回家,见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晾晒着刚从地里收获来的花生。

那年月,花生对我们来说是稀罕物,只有来了客人或逢年过节,家里才可以买半斤或一斤,平时根本无法吃到。

后来,乡里号召村民调查种植结构,推广大面积种植花生,并免费提供种子。

村里大部分村民改种了花生。

而我家仍旧种植的是小麦。

倔强的父亲始终认为老百姓以食为天,花生米难道能顿顿当饭吃?

晚饭时,闻着从邻居家飘来的煮五香花生米的味道,我抱怨父亲当时没选择种植花生,不然我现在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花生米,还可以带给老师和同学们吃。

父亲骂我没出息,不像个男子汉。

但母亲坚持要到邻居家买一些花生来给我吃,父亲却坚决制止,两个人继而发生了争执。

我在心里站在母亲一边,因为我知道,父亲之所以急红

了脸阻拦母亲去买花生,一定是虚荣心作怪,生怕邻居嘲笑他当初没种花生的失算。

父亲和母亲的争吵让家庭气氛很压抑。

我因为第二天要早起赶回学校,就抱着对父亲的些许不满早早睡下

第二天刚睁开眼,一股扑鼻的煮熟五香花生米味道就飘了过来。

我趿着鞋奔到灶间,见父亲蹲在地上往炉膛里添着柴,母亲正在蒸气弥漫中从锅里往外捞煮熟的花生。

一定是母亲最终说服了父亲,从邻居家买来了这大半盆花生,我充满

了对母亲的感激。

母亲说:

“你爸在咱们都睡熟后,一个人冒着大风和小雨,悄悄到村里人秋收完以后的花生地,一镐一镐刨了一夜,把一亩多地深翻了一遍,才一粒一粒捡回了这大半盆花生,要亲手煮给你吃。

”我心头一热,这才平生真正第一次细看蹲在灶间的父亲:

头发花白、背微驼,一双布满了老茧和伤疤的大手正把柴送进灶膛,明灭的火光照亮了脸上沟壑的底部,虽然被灶膛中倒呛出的烟熏得不停咳嗽,但微眯的双眼分明透着一种笑意。

我这时才第一次发现父亲真的老了,也第一次看到

倔强的父亲流露出来笑会这样充满温情。

望着父亲放在灶旁烘烤着的湿透的衣服,我心里发热,泪往下流,滴在了那冒着热气的花生上面。

“不许吃着东西掉眼泪,要有个男子汉样!

”父亲又大声教训我。

我第一次感到父亲的吼声是这样的悦耳

走出家门去学校时,我绕道到父亲夜间捡花生的那块地,见新翻的泥土在阳光下冒着丝

丝雾气。

我的心口异常温暖,不只是我的衣服里揣着一包还未凉透的熟花生,最重要的是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