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3067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docx

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

复习专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图示

(2)表现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

①气候与地貌的相互影响。

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前者诸如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后者如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则与哪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

②气候与水文的相互影响。

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会有差异。

前者如我国北风那个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地区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水位变化小,是与流域内降水均匀有关;后者如在湖泊、水库周围的地方,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③气候与生物的相互影响,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植物同时也影响着气候。

前者如赤道附近为雨林,亚寒带则为针叶林;后者如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的多。

④地貌与水文的相互影响。

不同地貌条件下的水文状况不同;水文条件对地貌也有塑造的作用。

前者如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直接相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积水而成。

⑤地貌与生物的相互影响。

前者如山地的阴坡和阳坡植被是有差异的,马尾松在阳坡分布,冷杉在阴坡分布;后者如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的地表形态。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1)结果:

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2)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在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带表现明显。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1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2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3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4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雪线与降水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如:

  A、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亚寒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B、地带性分布环境的斑状景观:

荒漠中的绿洲。

  C、使地带性分布发生改变: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景观,东面为巴塔哥尼亚沙漠;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

  D、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限制而发生改变:

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都紧逼海岸的狭长形态。

  (4)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分布规律

成因

特点

纬度地带性

主要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热量的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但又在这一热量带内水分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即与纬线大体平等伸展

经度地带性

主要是从沿海往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即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也在一定温度条件基础上形成的

自然带大体上与经线相平等伸展成条带状

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在较低的纬度地带,相对高度大的山,垂直自然带最明显,种类也最多

非地带性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的影响

非地带性分布

  自然带、温度带与气候类型对照分布图:

          

综合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系统

  自然地理是中学地理知识系统中逻辑性和规律性最强的一部分内容,也是高考地理的重中之重。

对自然地理中原理及规律的理解,首要是建立对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运动的认知,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的特性,从各个圈层自身的运动规律入手,最后再用圈层叠加的方法将其整合,从而实现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整体把握。

  1、全球性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大气运动,气候的形成与天气的变化(+成因/特征/影响因素)

  水循环与海洋表层洋流的运动(+对地理环境影响)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外力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非地带性)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过程

  分圈层的认识—掌握各要素的运动规律

  整体性的认识—掌握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现象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条件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集散程度(分散、集中)与呈现形状(点状、条状、块状、放射状、环状等)等方面,例如在盆地(坝子)聚落相对集中呈块状分布,在山区的河谷地带聚落也比较密集但呈带状分布;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线路密度(稀疏、稠密)与走向等方面,例如在我国西部高原山地交通线路稀疏,而在东部平原交通线路稠密,台湾山脉呈现南北走向故交通线路也出现以南北走向的分布特点。

自然条件虽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但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力也会相对减小。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比较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影响原因

实例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多在第三级阶梯上

美国的三大城市带

世界三大城市群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可能有河流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

气候

适中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边缘地带

适度的降水

适中的气温

我国南方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

气候恶劣

荒漠干旱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城市很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流分布越向中下游,城市越密集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散、转运

赣州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

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波士顿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改变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加剧自然灾害;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对农业产生影响等,详见下表。

   

  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通过一些技术措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排放,具体做法为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施用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力度;建设海岸防护堤坝防治海水入侵;有计划地逐步改变农作物的种类来适应气候变化等。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以水资源为例,要从水资源的分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入手,由此将分析的过程、方法应用到其他资源的分析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水资源的分布:

  一般而言,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则贫乏;

  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贫乏;就我国而言,从地区分布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

  措施

自然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用水规模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用水,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净化水体,立法保护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接下次“自然灾害与防治”)

例题解析

  

1.图1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

该树生长区7月份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据此回答

(1)~

(2)题。

 

             图1                   图2 

  

(1)植物生长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气温较稳定的前提下,图2中①、②、③三个时段降水量的图依

   次是()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丙、甲    D.丙、甲、乙

  

(2)该树生长地区所属自然带可能为()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

  解析:

(1)题中首先假设气温比较稳定的前提下,因此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主要考虑水分条件。

分析①、②、③三个时间段的树木生长量可知,①生长最慢,反映降水较少,对应降水分布图该是乙,②、③的判断依此类推。

  第

(2)题,由该地经纬度位置,联系世界政区的经纬度位置,确定该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属地中海气候类型,进一步推导出其所处自然带名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

(1)C

(2)B

  

2.图3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

读图3,

回答第(3)、(4)题。

  (3)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4.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析图、迁移判断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关联考点:

差异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3)题山地降水量的垂直变化影响因素有:

气温、海拔、坡向等。

对于山地而言,随海拔升高,气温是单调递减,而图中四山的的江水变化曲线均非单调增减变化,因此排除A、B,判断降水垂直变化大小的关键是要看四条曲线的基带降水值、海拔高度以及曲线弯曲程度,基带降水值小,海拔低,且曲线弧度大,变率就大,由此可以判定变率最大的是④山脉。

所以正确答案为C。

  第(4)题提取关键信息:

“我国”“山麓景观”“图中各山脉的平均降水量”。

①山脉山麓的平均降水量在200mm左右,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故基带可能为温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脉山麓的平均降水量应在800mm以上,因此根据选项组合,故选B。

  答案:

(3)C(4)B

  

3.图4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

据此回答

                   

                       图4 

  (5)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解析:

本题提供了“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考查学生对地理现象认知、地理原理探究的能力。

照片上树叶叶大(据水滴与叶片比例估测),有水滴滴落,反映了树木生长环境潮湿,应为热带雨林。

故1选D。

  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