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3345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docx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

1、着眼于学生的自我计划,明确学习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弄清要学什么,然后制订计划,思考如何去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复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然后引入课题。

接着,教师提问:

“这节课中,你想学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

有学生说:

“我想知道三角形面积是怎么计算的?

”有学生说:

“我想知道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任务有了自我意识,产生想了解的渴望。

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

“你们有信心去解决这些问题吗?

你能不能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你想怎么去解决?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好计划,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准备。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初步培养其认知能力。

2、命题背景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时要注意教学命题背景的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

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

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在教师教学手段采用上也要关注生活化。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起始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教师举起粉笔盒)它的表面在哪里?

你能指一指吗?

师生共同指出粉笔盒的6个面。

书本封面呢?

你感觉到它们有大小吗?

请你摸一摸课桌上物体的表面,(四人小组准备橘子,树叶,文具盒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的表面大,哪个物体的表面小。

(学生汇报)

同学们,你们看到桌上的橘子吗?

怎样比较橘子表面的大小呢?

我们来开展“剥橘子”比赛,看谁的手最巧,剥得最快。

(选择剥得最快的两位同学,实物投影)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橘子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

(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表面,知道它们的面是有大有小的。

本堂课是“面积”教学的起始课,学生对于面与体的概念很模糊,为了及早让学生从这种模糊中脱离出来,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花哨的课件,而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体会面是有大小的。

在学具准备上既提供平面学具,又提供曲面学具,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每样东西都可以将它的表面找出来,并且都有大小。

学生只有充分感知,建立起“面”的直观形象,由教师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面”的概念,恰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样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

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引导:

提出:

“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

“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

有的说:

“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

有的说:

“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

”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

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

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着眼于学生的心理体验,形成学习兴趣

根据“儿童的数学认知是一个主体的数学活动过程”这一特征,要注意设计尽可能多的获得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

要提高认知能力,必须加强对学生认知心理体验,特别是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会使学生心情愉快,形成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反之,学习失败,学生容易产生悲观、焦急的情绪。

不管对那一类学生,都着眼于调动他们情绪,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以下是《轴对称图形》的课堂实录就是从学生的认知兴趣出发:

谈话导入:

师:

今天,张老师非常高兴,和咱们碧波小学的六

(1)班的同学在接近吃午饭的时候,上这堂课。

张老师觉得高兴,同学们,你们觉得高兴吗?

(高兴)声音给了张老师不少的信心。

说实话,张老师一开始也是满怀着期待和高兴的心情,来准备上这堂课的。

可是,一走进这会场,张老师可有点高兴不起来了,为什么呢?

是因为张老师心里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担心,谁知道张老师可能担心什么?

生1:

你担心我们表现不好。

生2:

担心上课时会出错

生3:

我觉得老师会因为我们有点紧张。

师:

张老师就直说了吧。

其实张老师的担心非常的简单,只有一个字。

张老师最担心的是咱们六

(1)班的同学会不会"玩"

生(大声说):

师:

张老师还真有点不太相信,说实话啊,现在的孩子还真不怎么会玩。

你们真会玩?

生:

会。

师:

口说无凭,老师这里有一张白纸(出示一张白纸)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玩?

生1:

我会折飞机

师:

第一次听说女孩也会折飞机,挺好!

生2:

我会折青蛙,然后和同学们一起玩。

师:

你真是调皮、可爱。

生3:

我会把它折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折出星星,然后许个愿望!

师:

呀,很有诗意!

生:

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

看来咱们这一班同学还真会玩。

想知道张老师怎么玩这张纸吗?

(想)那可就要认真瞧了。

师:

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地撕下一块。

虽然任意,但是撕的很认真的。

想玩吗》(想)谁都有机会。

师:

每个同学桌上都有一张白纸,不妨这样来玩一玩。

开始!

学生撕纸(师:

撕的时候可要认真了。

师:

撕完了吗?

真别说,咱们苏州的小男孩,小女孩还真细致,撕的一个比一个认真,而且一个比一个小巧。

怎么小桥流水嘛。

行,怎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和大家展示一下?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三个学生的作品)

师:

同学们仔细瞧了,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

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怎么样?

一样还是不一样?

生:

不一样

师:

形状?

生:

也不一样。

师:

但是,你们有没有从中发现共同的地方呀?

生1:

他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

师:

有点感觉了吧,他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

挺好,请坐!

谁还想深入地说一说!

生2:

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2:

我是从书上看到过。

师:

好样的!

我先把你写的词先写上去,好吗?

板书课题:

轴对称图形

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取分层自学,分以下三个问题进行: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七分之四的分子将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父母应加上几?

(3)如果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变化或分子不变,分母变化所引起分数值大小变化情况怎样?

要求后进对准问题

(1)自学,体验“吃得了”,中优等生分别对照

(1)

(2)和

(1)

(2)(3)进行自学,使他们既要“吃得饱”,“更上一层楼”,又要促使他们形成勇于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并能体验到学习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自学后让每一类学习都来谈体会,充分表现一下自我价值,这样能让学生喜欢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引起自觉的学习行为,为进一步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作好准备。

4、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会发现的技巧与方法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已知的事物,还要教会他们发现未知事物的技能和技巧,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往往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就能得到公式、定理、规则等。

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应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变式,善于发现,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得活,学得好。

这是会学数学的表现。

当然,发现的技巧和方法很多,如:

反证法、假设法、尝试错误法等。

这就要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会方法,提高数学技巧和能力。

如有一题:

任意调换五位数12345各数位上的数字的位置,所得的五位数中的质数的个数是:

A、4B、8C、12D、0。

对此题,可以这样考虑:

先排除个位是2、4、5的情况,再考虑剩下的48种情况,那是多么的烦琐,如果从整体上把1、2、3、4、5五个数字考察一番,那么也就得出:

1+2+3+4+5=15,不论怎样改变数字的位置,排出来的五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而不是质数,应选择D。

5、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型学科。

理性精神是数学课程目标中重要的隐性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求实、求真、求简、求新的精神。

理性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在学生科学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个体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数学学习的命脉。

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充分展示数学的理性光芒,彰显数学精神和数学文化,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优化其个性品质。

6、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情感与知识共振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

要改变认知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情感因素,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知识共振。

例如,在福建省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中,福州市玉环小学郑菁老师上的《圆的周长》一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她在推导公式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学生提出了滚动和绳测两种方法,郑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了几个圆的周长。

接着郑老师举两个实例说明滚动和绳测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再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然后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测量,教师验证,学生终于发现了规律。

这样经过多层次的实践,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7、捕捉学生认知的火花

儿童的数学认知是一个数学的“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

生成资源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却在教学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

在制定教案的时候,教师常常会从一些常规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有时也比较主观),但与现实的教学情境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他们的思考中有许多的东西是成人所无法想象出的东西,也是教师所无法预设的。

孩子们的问题的出现都是教师没有料到的,教师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

学生对生成的资源很感兴趣,因为是他们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因而整个学习过程是快乐的。

在新课标理论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们要形成开放的课堂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有效的发挥。

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使生成的课堂变得更加美丽。

一日,和孩子一起搭积木,谈到对称的问题,便说:

“宝贝,找找你身上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孩子脱口而出:

“眼睛、耳朵、鼻孔、眉毛、手、脚”,想了想,又补充道,“还有两瓣小屁股。

孩子的认知目光是多么的敏锐呀!

无独有偶,同样是关于对称的问题发生在课堂上,又是另一种情景。

在一次家教讲座上,专家给家长们讲了一个关于大人和孩子的故事。

有一位老师给一年级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

人的身体有哪些部位是对称的?

小学生有说眼睛的,有说耳朵的,有说手的,有说脚的……老师很高兴,对发言的孩子一一给予了表扬。

最后,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很认真地补充说:

“屁股两边是对称的。

老师听了不悦,叫他坐下,可小男孩没有坐下,又接着说:

“老师,我还知道———妈妈的乳房也是对称的。

”这回,老师听了大惊失色,不仅没有表扬他,下课后还把小男孩的家长请到学校告了一状。

家长也帮着老师训斥孩子:

“在课堂上,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呢?

孩子不服气:

“我说的都是真的!

这样的例子也许比较极端,但作为教师不应当责怪这个学生,而应当为他细致的观察、别样的角度和与众不同的回答所拍案叫绝。

也许由于老师的鼓励,这个孩子日后就有可能养成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看自然、看人生的习惯,这不正是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吗!

然而由于老师的呵斥,这个孩子幼小的心灵,可能再也不会产生另类的想法,趋同的心理从此便会在他心中扎根。

在数学课上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养成理性的精神。

一种新的认识方式:

客观研究;

一种新的追求:

超越现象以认识隐藏于背后的本质;

一种不同的美感:

数学美;

一种深层次的快乐:

由智力满足带来的快乐、成功以后的快乐;

一种新的情感:

超越世俗的平和;

一种新的性格:

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知识的掌握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