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3570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7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docx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届高三生物试题答案解析与点睛29页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2020届高三3月生物试题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导致的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温室效应造成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移动

B.臭氧层减少使人类遭受短波辐射增加,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减退

C.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会加重温室效应、酸雨、水体等污染问题

D.脊椎动物灭绝的数量比无脊椎动物还要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详解】A、温室效应会导致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A正确;

B、臭氧层减少使人类遭受短波辐射增加,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包括:

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B正确;

C、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是由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C正确;

D、地球上大约有4.7万种脊椎动物,而无脊椎动物有120多万种,无脊椎动物要远远多于脊椎动物,D错误。

故选D。

2.关于细胞生命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衰老过程中线粒体和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C.单细胞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胞分化

D.癌细胞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与正常分化的本质相同,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随细胞年龄增大而减少,但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变大,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体积增大是细胞衰老的特征,A错误;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

C、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胞分化,C正确;

D、癌细胞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遗传物质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实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下列关于伞藻、蓝藻、衣藻、黑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有细胞壁结构的生物,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都是属于单细胞的生物

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都存在核糖体,且它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衣藻、伞藻和黑藻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

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

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在形式

拟核中:

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

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

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胞质中:

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

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衣藻、伞藻和黑藻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和果胶,A错误;

B、伞藻、蓝藻、衣藻是单细胞生物、黑藻不是,B错误;

C、伞藻、蓝藻、衣藻、黑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但是原核细胞没有核仁,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真核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B.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也能进行需氧呼吸

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必需的细胞器

D.溶酶体存在于动物、植物细胞和某些真菌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

2.细胞类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需氧呼吸,B错误;

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没有核糖体的生物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C正确;

D、溶酶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5.如图是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①~④表示构成质膜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是电镜下面观察到的质膜流动镶嵌的结构

B.②的尾部和③一起存在于脂双层的内部

C.质膜中都存在③,③的存在使得质膜比较“坚实”

D.质膜具有选择透性是由④体现出来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

糖类。

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据图分析,①为糖蛋白,②为磷脂分子,③为胆固醇,④为蛋白质。

【详解】A、这是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是电镜下看到的结构,A错误;

B、③胆固醇的作用是与②磷脂的非极性尾部一起存在于脂双层内部,使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又比较坚实,B正确;

C、并不是所有质膜都有胆固醇,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错误;

D、细胞膜的选择透性与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④蛋白质分子都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

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细胞和少数植物细胞质膜上,在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6.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促使核酸合成或分解的酶,统称为核酶

B.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中的酶其种类相同、但数量不同

C.RNA聚合酶不仅作用于RNA的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也能作用于DNA的氢键

D.酶是生物催化剂,因此反应过程中酶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能促使核酸合成和分解的酶分别为核酸合成酶、核酸水解酶,而核酶是化学本质是RNA的酶的统称,A错误;

B、同一个体内不同部位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不同的,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B错误;

C、RNA聚合酶在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RNA的过程中作用于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在转录过程中也可作用于双链DNA分子中的氢键、使双链DNA解旋,C正确;

D、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数量和性质不变,但在反应过程中酶与相应底物结合后其形状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和特性,明确酶的催化作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7.利用无色洋葱内表皮细胞,先后加入适量红墨水的蔗糖溶液和清水,开展“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中观察了两次,通过前后两次观察,采用了自身前后对照

B.细胞中液泡颜色变化:

浅→深→浅

C.细胞吸水能力变化:

大→小→大

D.视野中红色区域变化:

小→大→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低浓度的溶液或蒸馏水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如果所用溶液为葡萄糖、KNO3、NaCl、尿素、乙二醇等,发生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3)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

(4)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详解】A、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A错误;

B、由于用的是无色洋葱内表皮,因此液泡无颜色,B错误;

C、细胞失水过程中,吸水能力增强,吸水过程中,吸水能力减弱,即细胞吸水能力变化:

小→大→小,C错误;

D、细胞失水过程中,细胞缩小,红色区域由小变大,吸水过程中,细胞涨大,红色区域由大变小,视野中红色区域变化:

小→大→小,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人体骨骼肌细胞呼吸的叙述,叙述正确的是()

A.若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为1:

3,则该组织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之比为1:

2

B.在缺氧条件下,细胞主要进行厌氧呼吸可以快速地利用葡萄糖产生ATP

C.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缺氧条件下可被乳酸脱氢酶还原为乳酸

D.呼吸过程中释放的大部分能量用来维持体温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设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a和3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和释放的二氧化碳都是6a,而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氧气的吸收总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总量之比是6a:

(6a+0)=1:

1,A错误;

B、在缺氧条件下,厌氧呼吸将葡萄糖不彻底的分解,释放少量能量,所以能快速地利用葡萄糖产生ATP,在短时间内维持生命,但无氧呼吸产物乳酸等有毒,会导致乳酸中毒,所以细胞仍然是有氧呼吸产生ATP的量多,细胞仍主要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在缺氧条件下,糖酵解产物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C错误;

D、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的大部分能量转化成热能,用来维持体温,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

在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释放出能量有二个用途:

一部分是用于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另一部分是释放的热能,为后续生命体的代谢提供一个温度恰当的环境。

9.有关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型菌和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S型菌的DNA单独侵染小鼠不会使小鼠得败血症

C.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单独侵染烟草,烟草不会出现病斑

D.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细菌裂解后子代仍旧是噬菌体,这种现象是遗传变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A、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而表现的,A错误;

B、用S型菌的DNA单独去侵染小鼠,小鼠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且小鼠与S型菌亲缘关系较远,S型菌的DNA不能注入小鼠体内,不会使小鼠得败血症,B正确;

C、由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所以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烟草会感染出现病斑,C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细菌裂解后子代仍旧是噬菌体,这种现象是遗传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一定能进行b过程,不一定能进行a过程

B.e、d过程可发生在同一种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

C.b、c过程叫做基因的表达

D.转录是把DNA上的遗传信息传递到信使RNA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为中心法则的内容,其中a表示DNA分子的自我复制;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分子的自我复制过程;其中d和e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A、人体红细胞无a过程DNA复制,也无b过程转录,A错误;

B、d是逆转录,只能发生在被逆转录病毒侵染的细胞中,e是RNA复制,只能发生在被含RNA复制酶的病毒侵染的细胞中,B错误;

C、基因的表达是指b转录和c翻译这两个过程,C正确;

D、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RNA有很多种,不一定是合成mRNA,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病都是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C.新生婴儿和儿童中容易表现这三种疾病

D.上述变异都使得细胞里面的基因种类和数目发生了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本质

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

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或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或染色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

发生时期及其原因

减Ⅰ四分体时期由于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细胞。

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出现多倍体;或减数分裂时,偶然发生染色体不配对不分离,分离延迟等原因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生殖细胞,形成多倍体

【详解】A、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都是遗传病,三种病都是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A正确;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种类的改变,B错误;

C、遗传病的表现受基因型控制,新生婴儿和儿童发病率受亲本基因型决定,与幼年老年无关,C错误;

D、“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细胞里面的基因种类和数目未发生了改变,D错误。

故选A。

12.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是敏感的,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里少数存活下来,再把存活下来的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2单位/cm3的培养基里逐步提高青霉素浓度,存活下来的细菌越来越多。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在选择的过程中,存活下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青霉素能力

B.存活下来的细菌进行繁殖并将其抗性基因传给后代,最后青霉素对它们不再起作用

C.青霉素直接选择了生物的表现型,后代的有利变异逐渐累加在一起

D.原始细菌体内存在的抗药性突变与青霉素的作用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在选择的过程中,把存活下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2单位/cm3的培养基里,逐步提高青霉素浓度,存活下来的细菌越来越多,说明存活下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后代并不都具有很强的抗青霉素能力,A错误;

B、存活下来的细菌进行繁殖并将其抗性基因传给后代,最后细菌都具有抗药性,青霉素对它们不再起作用,B正确;

C、青霉素直接选择了生物的表现型,后代的有利变异逐渐累加在一起,导致强抗药性的细菌出现,C正确;

D、青霉素不能诱发基因突变,原始细菌体内存在的抗药性突变与青霉素的作用无关,D正确。

故选A。

13.下列有关遗传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新物种

B.常规育种都需要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过程

C.花药离体培养法需要用适宜的激素处理才能获得单倍体幼苗

D.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使染色体组加倍,一定能得到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

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抗病植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详解】A、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种,但仍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

B、杂交育种不都要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养出新品种,如所需优良品种为隐性性状,一旦该性状出现后选出即可,B错误;

C、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需要用适宜的植物激素处理才能诱导花药脱分化、再分化过程,进而获得单倍体幼苗,C正确;

D、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使染色体组加倍,不一定能得到纯合子,如处理材料为Aa,则AAaa仍为杂合子,D错误。

故选C。

1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B.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只能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线粒体内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在线粒体中氧气浓度高于细胞溶胶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通过稳态调节,使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而不是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构成动态平衡,A错误;

B、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B错误;

C、线粒体内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氧气从细胞溶胶进入线粒体,所以在线粒体中氧气浓度低于细胞溶胶,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赖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关于艾滋病

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和HIV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相同,遗传物质进入,外壳留在外面

B.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进而导致特异性免疫瘫痪,因此患者体内无法产生抗体

C.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进行遗传,所以要实施剖腹产和人工哺乳

D.HIV外层脂类膜上的蛋白质由HIV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噬菌体和HIV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不相同,噬菌体只有遗传物质进入,HIV注入的有RNA和逆转录酶,外壳均留在外面,A错误;

B.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进而导致特异性免疫瘫痪,但有少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患者体内仍可以产生少量抗体,B错误;

C、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母婴进行传播,所以要实施剖腹产和人工哺乳,C错误;

D、HIV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是HIV的RNA逆转录形成的DNA控制合成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及其病毒的中文名称,掌握艾滋病的繁殖途径、致病原理及其传播途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下图甲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条染色体(质)的系列变化过程,图乙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或结构数量的相关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时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B.图甲可表示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完整的染色体形态变化

C.若图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

D.图乙ab段可表示图甲③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

图示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染色质)的系列变化过程。

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前期;③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发生在后期。

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乙:

图2表示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片段。

【详解】A、图乙中a时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可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图甲还缺少染色体解螺旋变成染色质丝的过程,不可表示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完整的染色体形态变化,B错误;

C、若图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从2n变为n,则n=1,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由于着丝点分裂,减二后期染色体数暂时增加为2n,后变为n,则n=1,C错误;

D、图甲③过程为着丝点分裂,图乙ab段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表示图甲③过程,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一个成熟T细胞的表面都只带有一种特异性的受体

B.任何一个能引发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标志就是抗原

C.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巨噬细胞表面的抗原_MHC复合体的受体

D.人体内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