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3871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docx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

——————————

 

关于发布市劳服管理中心2007年工作报告的通知

 

2007年是我市推进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和完成奥运筹备任务的重要一年,做好就业服务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对于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迎接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意义重大。

为了精简会议、提高效率,今年的全市劳服管理工作会议不再召开;现将市劳服管理中心2007年工作报告在网上发布,尚没有拿到书面工作报告的区县,请自行下载并组织学习,对照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抓好分步落实,确保10项预期指标全面完成。

年底,市劳服管理中心将对各区县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附:

2007年工作报告

二○○七年五月

 

抓住机遇健全机制

推进就业服务和社会化管理服务持续发展

——2007年工作报告

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孙宝岐

同志们:

1月25日,在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张欣庆局长提出了今年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明确了重点工作目标,对就业服务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落实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6年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部署2007年就业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一、围绕中心工作,全面完成各项业务指标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各级就业和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以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政策为重点,建立公共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圆满完成了市政府的折子工程,以及市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明显,就业服务工作卓有成效

管理等岗位。

4.规范发展劳务派遣机构。

新许可劳务派遣机构103家,安置失业人员2.6万名;全市劳务派遣机构已发展至602家,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9.86万名。

去年,我们对2005年底前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611家劳务派遣机构全部进行了年审,因经营场所、注册资金等不达标,112家被注销《劳务派遣许可证》。

5.就业困难人员“托底”机制进一步完善。

全市248家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累计安置失业人员中的就业困难人员2.23万人,占认定就业困难人员的97.7%,通过新增社区矫正协管员等岗位、新成立的23家公益性就业组织,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524人。

6.通过税收政策和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商贸、服务型企业、劳服企业、经济实体吸纳失业人员、国企富余人员4.11万人,其中,国企主辅分离成立的经济实体已成为吸纳国企富余人员的主要渠道。

(二)医疗费报销向社区延伸,社会化管理服务稳步推进

1.医疗费报销向社区延伸,化解了长时间排队等候的报销高峰。

随着退休人员统一补充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各区县采取多种简便途径,把医疗费报销工作延伸至社区,1231个社区开展了收单汇总工作。

截至12月底,选择在社保所报销的退休人员达99.9万人,比去年末净增16.6万人;其中,71.3万人在社保所报销了医疗费。

2.实现为85%的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区服务。

累计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133万张;对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全部进行了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未发现冒领现象;在2216个社区建立退休人员自管组织8001个;新接收3.5万名退休人员实行社区管理,其中国有破产、注(吊)销等企业60户、退休人员2446名,社区管理退休人员已达15.1万人;经协调市财政,解决了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服务经费问题。

3.组织安排1.08万名退休人员安全休(疗)养,社会化管理服务创出大型活动的品牌。

举办退休人员中国象棋团体对抗赛、“三维杯”乒乓球团体赛等六次大型活动,近万名退休人员参加,引入“政府搭台、企业赞助”的组织模式,创出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退休人员大型活动品牌。

4.开展检查评估,进行调查调研。

通过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检查评估,统一了区街两级开展工作的制度、职责、流程和20多项台帐;对居住在我市的企业退休人员进行了社会化服务需求的调查,根据调查,有15.7%的退休人员需要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根据企业调研,摸清了改组、改制等无主管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将无主管单位的小型改制、改组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的建议。

(三)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1.建立了社保所评估体系,制定了社保所建设标准,完善了群众监督和日常监督机制。

开展了对全市社保所的首次评估,统一了社保所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同时推动了区(县)、街道(乡镇)政府对社保所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社保所的服务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全市291个社保所达到合格标准,合格率为93%。

2.继续开展市区两级的社保所所长和工作人员培训。

联合民政局举办全市社保所所长培训,重点对新出台的政策进行了讲解,为新政策的有效落实奠定了基础。

各区县对社保所工作人员和劳动保障协管员也加强了培训。

3.社区劳动保障平台队伍不断壮大。

截至12月底,全市315个街道(乡镇)社保所的工作人员已达2665人,同比增长14.3%;2371个社区聘用劳动保障专职协管员3265人,占社区总数95.3%;3851个行政村聘用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管员4153名,占行政村总数97.4%。

二、正确分析形势,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

在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意见中,把“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提出了“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并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合伙创办小企业,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稳定性。

”“鼓励发展劳务派遣企业,稳步推进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发展。

逐步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完善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制度”等要求。

中央、市委、市政府对就业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要求十分明确。

我市在宏观经济、城市建设、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对推进就业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形势十分有利。

一是去年围绕市政府4号文件,我市出台了9个方面15个促进就业政策性文件,各区县在市级促进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对促进就业政策进行接续和补充,基本构建起了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

特别是在鼓励创业方面,形成了以小额担保贷款为重点、以税费减免为支撑、以创业培训为基础的鼓励创业的政策环境。

二是“奥运经济”将累计为北京带来142万个就业岗位,特别是随着体育场馆的建成交付,将释放大量场馆日常维护、保洁、保安等相对适合本市失业人员就业的岗位。

三是“十一五”期间,围绕提升我市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将达851亿元,基础投资的扩大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四是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不断健全,基层劳动保障队伍不断壮大,基层就业服务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能力逐渐提高。

政策环境的利好,“奥运经济”的拉动为完成2007年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但还要看到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镇失业人员规模扩大,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

截至12月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量为3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14.11万人,其中,低保失业人员2.48万人、残疾失业人员0.3万人、“4050”就业困难人员9.32万人,就业困难群体占失业人员总量的44%。

预计今年就业困难群体规模依然有所增长,比重将达到50%以上。

二是社保所工作量不断增大,但部分社保所基础建设、人员素质、服务水平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

部分社保所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根据去年的评估显示,约18.5%的社保所编制到位到岗率未达到100%,20%的社保所工作人员解答政策不准确,27%的社保所没有独立的档案室,还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和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三是无主管改组改制企业退休人员亟需纳入社区管理。

根据调研分析,全市无主管的改组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在50人以下的共798户5658人,无主管企业普遍存在着用于退休人员服务的费用逐年减少、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退休人员已经处于事实上的无人管理状态,构成了社会不和谐稳定的因素。

四是全市统一运行的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一方面影响了促进就业资金的审批拨付时间和资金安全,另一方面也造成社会化管理服务对象底数不清,阻碍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是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力度较弱,服务体系不健全,鼓励创办、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做实2007年各项业务工作

2007年的工作思路:

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十一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落实促进就业政策为重点,完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切实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区服务,提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服务质量,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现实问题,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2007年主要预期目标:

——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2万个,安置失业人员10万人。

——征集创业项目1000个,培训创业人员10000人,实现创业6000人,带动就业40000人。

——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00万元,其中信用社区不少于550万元,代偿控制在20%以内。

——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95%以上在公益性就业岗位得到安置;在80%的乡镇建立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

——建立小企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吸纳城镇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富余人员4万人。

——对88%以上的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区服务。

——选择社会化报销医疗费的退休人员达到130万人。

——组织安排1.28万名退休人员安全休(疗)养。

——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98%以上社区聘用劳动保障专职协管员;98%以上行政村聘用劳动保障专、兼职协管员。

——完善社保所评估工作。

各区县合格社保所达到90%以上,30%以上达到三星级标准,15%达到四星级标准。

围绕2007年工作目标,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公共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落实促进创业政策

一是充分利用区县、街乡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做实区街两级创业服务体系。

各区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要结合区域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整合社会创业服务资源,征集创业项目,招募创业指导专家,为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专家指导、项目展示、跟踪帮扶等配套服务。

一方面要完善服务方式,在各区县职介中心、社保所服务大厅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窗口和创业项目推介展示区,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开展政策咨询服务。

另一方面要完善服务功能、充实服务内容,要针对创业者的不同需求,开展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充分发挥社保所、社区、村就业工作站的作用,宣传创业政策,组织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参加创业培训。

二是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财政贴息微利项目的范围。

探索和尝试农户联保等符合农村地区情况的反担保形式。

推进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完善工作制度,规范信用档案管理和贷后跟踪管理服务。

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的考核、奖励机制,建立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进展情况每月通报制度。

加强经办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是完善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扩大覆盖范围,细化补贴标准。

要完善创业培训教材,实行更加灵活的模块化教学,以提高创业计划书设计能力、完善审核方式为核心,提高创业培训质量。

各区县职业培训学校要拓宽创业培训报名渠道,合理安排师资力量,调剂生源,缩短开班间隔,增加培训人数。

各区县要结合创业培训的特点选择适合的企业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加强创业培训、指导、见习、后期跟踪的一条龙服务。

(二)改善社区就业环境,开发适宜的就业岗位

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继续加大对高失业率地区、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力度,引导失业人员通过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实现再就业。

建立社区就业定期分析制度,促进社区就业工作持续协调发展。

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政策,规范用工量较大、适宜失业人员就业的物业管理、社区连锁经营等企业的用工行为,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

各区县要围绕发展社区公共服务,重点开发物业管理、社区便民服务、家政服务等岗位;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发民俗旅游等岗位;围绕奥运场馆的建成交付,开发场馆日常维护等岗位;围绕发展老龄事业,开发公益性、非公益性的老年护理服务等岗位。

二是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与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相结合,围绕建立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目标,开发适合“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的岗位。

各社保所要加强对“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援助,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发挥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的作用,为“零就业”家庭人员提供灵活就业岗位和社区公益性岗位,逐步消除“零就业”家庭。

三是加强劳务派遣机构和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指导服务。

规范发展劳务派遣机构的派遣行为,鼓励乡镇发展劳务派遣机构,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落实《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管理办法》,规范公益性就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开展公益性就业组织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完善公益性就业岗位退出机制,鼓励乡镇建立公益性就业组织,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就业岗位得到安置。

(三)综合运用各项政策,促进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员

一是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面向小型、微型企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联合社会中介,充分利用创业专家志愿团,为创办小型、微型企业提供人员招聘、市场分析、创业培训、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吸纳失业人员。

对吸纳失业人员的小企业进行跟踪指导,提升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存能力,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

二是继续落实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扶持政策,做好兴办经济实体安置富余人员的认定,实现富余人员从岗位到岗位的平稳转移。

(四)围绕提供社区服务,做好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一是以人户分离、搬迁企业等报销困难的退休人员为重点,继续推进社会化报销医疗费的扩面工作。

做实社区代办,规范社区报销医疗费的工作流程;继续推广方便、快捷、避免报销高峰的有效途径;建立社会化报销工作评价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从4月1日起,启动“一老一小”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各区县社保所将承接30万名城镇无保障老年人、大中小学生及婴幼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事务工作。

三是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区服务。

以居住地为单位,继续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并落实联系卡的后续服务功能;对社区管理退休人员100%进行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推进自管组织规范建设,提升互助服务质量与活动水平;启动在行政村建立养老人员自管组织的试点工作。

四是继续做好国有破产企业、无主管注(吊)销等企业退休人员的接收工作。

启动将无主管的小型改组改制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的工作。

五是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安全休(疗)养;坚持大型活动与休(疗)养工作相结合,办好第二届“三维杯”退休人员乒乓球比赛、自管组织文艺汇演、中国象棋比赛、重阳登山等活动,丰富我市退休人员大型活动品牌体系。

(五)完善社保所评估工作,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一是完善社保所评估体系,细化标准,各区县评估机构要对首次评估合格的社保所开展一至三星级的评定,特别是对未达到合格标准的社保所,要积极争取区(县)、街道(乡镇)政府的支持,进一步解决未达标社保所的实际问题;市级评估机构对达到三星级的社保所进行四星级评定。

要建立社保所评估和社区(村)聘用劳动保障协管员通报制度,在市、区(县)两级“社会保障和就业情况通报”定期发布。

通过社保所评估工作和定期通报制度,推动区(县)、街道(乡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社保所的办公条件和服务环境。

二是建立社保所工作人员及劳动保障协管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培训,今年将开发网络培训课件,对社保所所长进行提高政策水平、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方面的培训;对社保所工作人员进行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服务、低保服务等实际操作能力、公共服务知识的培训;对劳动保障协管员进行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培训。

逐步实现社保所工作人员及劳动保障协管员持证上岗,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完善社保所监督机制,引入社会监督,聘请市、区(县)、街道(乡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为特邀评议员,对社保所进行日常监督;继续开展社保所满意度测评,由服务对象和通过网络对社保所进行测评,进一步增强群众对社保所的满意度,提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六)加强监管,确保各项资金安全运行

加强对享受促进就业政策企业的日常监管。

按照资金审批与核查分开的原则,建立促进就业资金的受理、核查、审批、拨付的工作机制和月分析、季评价制度,继续开展对申请促进就业资金的用人单位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查和实地核查,区县要核查50%、市级核查30%,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定期沟通、个别约谈、及时通报等形式解决,规避在促进就业资金使用中的道德风险。

今年,对核查不实、违反规定的将不予批复。

进一步完善社保所统一的工作制度,重点规范社保所的财务和会计管理制度,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

今年,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中的优惠政策子系统将分区县上线试运行,各区县要配合市里做好本区县优惠政策的历史数据采集工作。

通过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缩短资金审批时间,实现社保基金、促进就业资金等“严格、规范、高效、安全”运行。

各区县和社保所还要落实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经费的管理办法,建立使用与管理服务经费的工作制度,确保经费的专款专用。

同志们,今年的各项工作已经明确,让我们团结协作,再接再厉,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抓住机遇,健全体系,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努力改进服务方式,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