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4410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docx

最新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汇总

 

20091120走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问题研究

课题组组长:

张桃林副组长:

宗锦耀

成员:

刘小伟李燕李斯华吴迪

我国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必由之路。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一、深刻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

目前,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个经济时代的划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

现代农业靠科技,而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

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设施农业、高效收获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

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

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

据专家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推动农村生产发展。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既有利于节本增效,又有利于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生活宽裕。

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使用农机参与乡村道路建设、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地推动村容整洁。

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农机大户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已经成为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

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改变九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同时,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美国工程界评出的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中,第7项就是农业机械化。

其理由一是20世纪世界人口从16亿增加到60亿,如果农业没有实现机械化,很难养活这么多人口;二是农业机械化使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急剧下降,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事其他的工作,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世界更加经济繁荣。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其中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是妇女和中老年,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部分农户因劳力外出,对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无力顾及,经营比较粗放,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将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变化不是表面的、局部的、暂时的,而是深层的、全面的、长期的。

随着留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减少,迫切需要用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缓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机械制造业和钢铁、化工等基础产业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并有力的支持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生产向工业、服务业顺利转移、稳定转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推进农业机械化。

二、坚持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推进农业机械化,既要遵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又必须从我国国情和“三农”实际出发,牢牢把握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律,明确发展目标,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遵循经济规律。

马克思说:

“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

”按照这一经济原理,一旦农机作业价格低于人力作业价格,农机比人工在经济上、时效上、质量上综合考虑更合算的时候,农业生产才具备了普遍采用农机作业的经济前提。

国内外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在经济可行这个前提下,结合农业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农业种植制度、国家财力和农民经济条件等情况,辅以恰当的政策引导,探索出适合国情的良性发展机制,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选择符合国情的模式。

综观美国、欧洲、日本等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的农机化发展模式,他们之间的发展道路和主要目标也有差异。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劳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路线;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路线;日本、韩国户均土地规模20亩左右,主要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路线。

他们的共同点有三个:

一是走高度的资金和技术密集的路子,机具技术含量高、价值大;二是农机一般只是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三是农户的投入能力较强,购买农机主要是农户自有自用,为自家农业生产服务。

而在中国,农民数量巨大、户均耕地很少、农民收入很低的国情所决定,以上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需要走出不同于以上模式的一条新的道路。

回顾建国后中国农机化发展史,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探索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实现了农机所有制由国家、集体所有向个人所有制转变,农机经营机制由自营自用为主向市场化服务转变,农机发展机制由“官办”向“民办”再向“民办官助”转变。

第一、改革开放前,国家投资大办农机化,逐渐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产学研推用修体系,大中型农机具发展较快。

但由于对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经济技术协调发展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采用国家包办、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试图速战速决,超越了生产实际需要和经济可能,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不高,产生了机具缺乏有效维护、使用水平低等问题,支撑农机化发展的动力不足,国家提出的1980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第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国营集体农机站纷纷解体,国家基本取消了对农机化的支持政策,完全由农民自主发展。

大中型农机具价格高,又未找到合理经营利用模式,市场需求剧减。

同时国家之前投资购置的大中型拖拉机逐步进入报废期,从1988年起,以年均3万台的速度开始下降,到1994年全国大中拖保有量69万台,比1980年减少5万台。

由于缺乏有效的国家政策引导,基本上完全由农民自主发展,小型拖拉机增长过快,北方地区的有些村家家户户购置手扶拖拉机,大量农机装备利用率很低,甚至闲置浪费。

虽然农机总动力在不断增长,但田间作业机械化率提高缓慢,耕作质量下降。

这种发展也是不经济的、不合理的。

第三,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农机跨区作业逐步兴起。

特别是从2004年起,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公布施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开始实施,农机化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购置大中型农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农机装备总量、结构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从中可以总结出两条经验:

一是广大农民是发展农机化的主体。

农民是农机化的受益者、经营者,也是最主要的推动者。

如果只有政府的一厢情愿,而农民缺乏积极性,农机化步伐是快不起来的。

二是政府是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主体,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宏观引导,加强公共服务,把国家的意志和农民发展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农业机械化才能走上结构比较合理、技术装备水平比较高、资源比较节约、国家和农民投入最省最有效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解决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生产的矛盾。

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高,而我国农民户均耕地只有7.5亩左右,在这样情况下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总结我国农民小麦跨区机械收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1996年起,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作业,及时发布农机作业供求信息,并陆续出台通行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机手的拥护。

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联合收割机跨县、跨省转场数百公里,作业时间从平均每年5~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平均单台单季作业面积由在本地作业的400~500亩增加到1000~1500亩,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有效作业时间甚至能长达50天以上,作业面积达3000~4000亩。

小麦机收成本也从刚开始的50元/亩下降到近年的40元/亩左右,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近年的80%以上。

联合收割机的投资回收期从原来的10年以上,下降到3年左右。

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加上补贴扶持,促使全国各类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从1995年的7.5万台激增至2008年的74.4万台,年均增长超过20%。

目前,跨区作业已从小麦机收扩展到水稻机收、水稻机插、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秸秆还田、植保等环节,诞生了一批农机专业户、农机作业协会、作业公司。

这一模式的成功,解决了我国农户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农户平均拥有耕地面积不及欧盟国家的l/40、美国的1/400的小规模农业的情况下,实现了小麦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以及超过发达国家的农机作业高效率和高利用率。

跨区作业在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了机具的重复购置,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做到了“买不起、用得起”,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

在这种机制的带动下,农机化发展将越来越快。

可以说,农机跨区作业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走自己的路。

我国的人多、地小、农民收入低、积累少,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与其他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不同,我国的农机不仅要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手段,而且要作为农民节本增效、农机手勤劳致富的工具;我国农民购买农机特别是价值较高的大中型机具不仅要为自家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社会化服务。

所以我国农机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应该是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机大规模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效益,走“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主体、发展机制和发展目标问题。

“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才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要在国家法律、政策的引导下,加大财政、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即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农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研发生产农机具,农机大户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展作业服务,大力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积极推动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共同利用、提高效益”,即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提高机具利用率和使用者的经济效益。

要积极培育农机作业市场,发展壮大市场主体,让雇佣农机作业的农民群众在经济上更加划算,让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农机户有利可图,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

到2007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2.5%,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

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跨越,说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开始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得到多数农民认可,由原来的次要地位基本转化为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

在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和农业机械化内在成长力的推动下,我国完全可能在2020年左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完成中级阶段的历史使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循序渐进地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仍比较低,相当于日本、韩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的水平,还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大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做到速度和质量、效益、安全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农民群众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普及,让农民群众充分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加强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三要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

要围绕大农业,建设新农村,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

不仅要推进粮食生产的机械化,而且要推动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的机械化;不仅要推动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还要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初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不仅要提高产中机械化水平,还要提高产前、产后机械化水平;不仅要精心组织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服务,而且要充分发挥农机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

当前,一些作物由于生产环节劳动强度太大、人工成本过高,已经影响到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我国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一机多用和高效复式作业的机械比例仍很低,适应特色农产品生产需求的新型农业机械比较缺乏。

在保持较高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同时,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科研开发,逐步改善农机装备总量中“三多三少”(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问题,促进各个作物、各个环节、各个区域的生产机械化协调发展。

效益是推动农机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研制推广经济适用、节本增效的农业机械,满足农民对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效率、舒适性等各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探索出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化技术路线,激发农民购置更新和经营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积极性。

同时要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对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机具逐步淘汰和更新,鼓励发展节油、节水、节肥、节种、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节约型农业机械,以及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等环保型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形成协调一致共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局面。

要统筹机耕道路、农机场库棚、农机化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机作业条件。

要统筹农业机械化推广、鉴定、监理、培训、修理等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工作条件手段,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要统筹农机工业、科研、流通等支撑行业发展,统筹国内国际农业机械化技术资源,促进国内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新阶段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

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

在农业机械化工作实践中,要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必须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做到量质并举、结构合理,走资源高效利用、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提高农机化水平,必须处理好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和其他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的关系,做到农林牧副渔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

——提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处理好产学研推、农机农艺的关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加快攻破技术瓶颈,扭转高端新产品新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提高区域共同发展水平,必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机化工作的扶持和引导,找准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实行政策倾斜,推动与发达地区良性互动、资源共享,缩小发展差距;

——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扶持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组织化程度,提升服务效益;

——确保农机安全发展,必须提升农机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准入管理,以及安全使用培训教育和监督检查,让农民放心购置和正确使用,质量可靠、防护到位的农业机械。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农业机械化事业是一项伟大、光明、灿烂的事业。

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也一定能够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