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4706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1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docx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

《西湖》总导演 夏燕平

 

    西湖不是纯自然的美景。

    她不像黄山、九寨沟,西湖是千百年来人类治理疏浚、依势造景的山水之湖泊;她不像漓江、张家界,西湖是千百年来人们感怀世事、寄托情绪的精神之湖泊。

因此说,西湖的美是天造人设的,《西湖》纪录片亦复如此。

    许多第一次来到西湖的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西湖之于中国人,太熟识了。

    因为熟识,后来便不大有人愿意说西湖,也不是完全没有,而是怎么也说不好西湖。

近代以来,西湖没有足以背诵的文,没有足以传唱的歌,没有足以传世的画,当然也没有足以把玩的影像作品。

    影像作品,有出息的影像作品,是挑战观众的视觉经验,你得给人以陌生的东西。

西湖,人们还陌生吗?

当我们离开西湖的景致,蜷缩在看不见风景的房间,把西湖这盘千年长度的磁带,往回倒的时候,我们发现,西湖,其实人们还是陌生的,陌生正是在于人们的熟识:

“熟视无睹”。

    西湖是沧海桑田。

从海水浸蚀的瀉湖,到可灌溉之湖,鱼虾之湖,饮用之湖,直至审美之湖。

是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造化和巧夺天工。

远的不考,拜苏东坡之大名,我们都知道苏堤。

其实还有与其比肩的杨公堤、稍逊风骚的赵公堤、早己隐入十万人家的白公堤……仅苏东坡治下的那次疏浚,就动用了二十万民工。

    西湖是“户盈罗绮”。

南宋在偏安的同时,却也创造了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明。

南宋后期,临安加上流动人口,约有一百四十万。

城内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大城市伦敦,人口不过三万四千。

难怪元初马可·波罗惊叹杭州是“天堂之城”。

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说:

“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法国汉学家贾克·谢和耐说:

“13世纪的中国,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艺

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这个“现代化”还包括精神文明的程度,因此,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说: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西湖是东南佛国。

弘一法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说:

“杭州这个地方,实堪称为佛地,因为那边寺庙之多,约有两千余所,可想见杭州佛法之盛了。

”除了庙宇林立、高僧大德云集之外,更重要的是,佛家义理通过日常生活渗入杭州人的饮食起居,一年一度,历时三个月的声势浩大的“香市”便是足证。

不仅东南大地,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皆“认祖归宗”。

道家在西湖有著名的“葛洪炼丹处”等十多处道观。

马可·波罗之后,传教士们先后来到杭州,于是杭州有了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二十多座。

伊斯兰教在杭州也有相当的传播,建有约五座清真寺。

西湖是唐诗宋词。

许多人初来乍到却似曾相识,是因为他们早就熟悉了文学的西湖:

宋之问“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文传千古的还有:

李清照、林和靖、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陆游、陈亮、姜夔、梅尧臣、范成大、朱熹、岳飞、文天祥、吴文英……元明清时的马可·波罗、于谦、袁宏道、张岱、袁枚、郑板桥、康有为、陈曾寿……近当代的名人孙中山、张静江、蒋介石、司徒雷登、鲁迅、周作人、戴望舒、郁达夫、李叔同、夏衍、毛泽东、周恩来……

西湖是“勾栏瓦舍”。

中国的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肇始于南宋时期的杭州,戏和文自此合璧,南方人谓之“戏文”。

汤显祖、关汉卿、李笠翁、洪异等都在西湖这个舞台上有过充分的表演。

中国有四大民间故事,其中两个故事的发生地传说在西湖:

《白蛇传》和《梁祝》。

《白蛇传》被中国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所演绎,《梁祝》更借以西湖的音乐——越剧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誉满世界。

西湖还有《红梅记》(李慧娘)和《杨乃武与小白菜》,这都成了戏。

西湖是“壮怀激烈”。

西湖不乏秀美,西湖也有壮美,悲壮之美。

旷日持久的宋金、宋元战争中,产生了一代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

宗泽、刘铸、吴价、吴磷、岳飞、辛弃疾、陆游、韩世忠、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除了“忠骨岳坟”,西湖还有安葬了后来的民族英雄于谦、张苍水,世称“西湖三杰”。

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鉴湖女侠秋瑾“面对故国湖山,埋骨西泠”。

徐锡麟墓、章太炎墓、陶成章墓、浙军攻克南京阵亡将士墓、史量才墓、蒋百里墓……您还觉得西湖仅仅是秀美吗?

中国两千年的文明演进,我们都可以在西湖这个舞台上,找到她的发端、发祥和发展。

这或许是许多惊艳西湖的人们被《西湖》惊艳的缘故,也是我们创作团队最初的奢望。

大型电视纪录片《西湖》解说词

第一集    西湖云水

 

我们的祖先,曾经在传统医药的站位上,来划分我们的文化版图。

黄河流域,是针灸文化圈,长江流域,是本草文化圈,江南一带,则是汤药文化圈。

这种汤药文化圈的概括,真是挖到了江南文化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它与”针灸”“本草”不同的是,”汤药”的”汤”字盖指液体,二两个读作”商”音的”汤”字便可以用来形容横无际涯的水势,因此这汤药文化圈的说法,是直截了当地扑向了水的主题。

一代代前人,有的以风水谈玄,有的为《水经》做注,已经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关于水的文化遗产。

不过,在今天我们再去追溯西湖的来历,已经不必求索于《周易》问诸于阴阳了。

这是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时期的西湖地区,此时这个地方正处在强烈的火山喷发期,炙热的岩浆不停地从岩缝中喷涌而出,就这样,岩浆不停地流淌着,燃烧着,终于有一天,外流的大量岩浆造成了地壳的塌陷,于是火山口成了洼地,而这洼地便成了以后西湖的基础。

 

    >>访谈

    余秋雨(学者):

西湖是一个浅浅的海湾,是海水,后来由于潮汐带来的泥沙和长江带来的泥沙,使它和大海的通路封住了,它就变成了内湖。

 

接下来的沧海桑田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只是这片洼地的轮回,却从没有因为岁月的缘由,而停下它的脚步,直到一万两千年前后,海潮的出没使它变成了澙湖,后来,海水终于退去,于是一个被后人称作西湖的胡泊,便出现在了东南大地。

 

    >>访谈

    余秋雨(学者):

西湖有一个奇迹般的问号,也就是说它怎么会这样美丽,它为什么变成奇迹呢?

就是它不是天造地设的美景,它不是黄山,它不是张家界,它不是长白山天池,这些都是天造地设的美景,西湖不是。

 

    >>访谈

曾仕强(学者):

第一个,西湖的水一年比一年清澈。

西湖的面积一年比一年加大,这怎么可能,这根本不可能人家只有缩小啦。

 

    >>访谈

    余秋雨(学者):

但是请注意这样的一个内湖,显而易见,它一定是年年蒸发天天蒸发,那么杂草丛生,然后会越来越变成一个盐碱地,然后什么也不是。

到如果西湖变成一个盐碱地的时候,周围的生态也就完全变化了,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湖文明、杭州文明根本就不存在了,一个荒凉的海滩而已。

那么比较早的时候,这一带的人就想保护住已经开始出现的内湖生态。

 

2002年,浙江的考古工作者在仅与西湖有一江之隔的萧山,发现了已有8000年历史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它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还要提早1000年,在跨湖桥文化遗址中,有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这便是这件同样经历了8000年岁月的独木舟。

可以说这一次被称作当时的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的重大发现,是对中国水文化的最为形象的注解,8000年以前所打造的船只虽然搁浅,但是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先民们所生活过的东南大地,却留下了无尽的连天水网。

网,是岁月的脉络。

船,是泽畔的图腾。

古老的《诗经》是先民的歌唱,站在水边的先民们,曾经这样唱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这个”杭”字,与代表水上行舟的”航”字,原本就是一个字,但是当舟船文化随着海潮的退落渐渐远去,文明却在大地上扎下了深根,于是便有了杭州的出现,出现在水的家乡。

 

    >>访谈

余秋雨(学者):

那么特别是在公元7世纪的前期,隋炀帝挖运河的时候把杭州作为一个运河的终点,那个时候大家就认真来对待了,就是努力地希望能够用堤坝把湖和海隔开来。

其实这件事情很早就做了,钱塘,就是当时的一个堤坝,把它隔开来。

接下来呢,就是一定要用运河的水来冲这个水,让它变淡,越来越淡,然后再把这个已经淡了的湖呢,做了6个井,所谓六井,通向人口聚居的杭州。

 

在所有表达乡情的词汇里,有一个人们常常会用的到的成语”离乡背井”。

井,并不仅是生活的符号,而且是家乡的象征。

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其实并不是”床榻”的”床”,而是”井床”的”床”,他是看见了洒满井床的月光,才写下了那首家传户颂的怀乡之作。

不过,杭州人对于井的情感,还来自于一种更为特殊的缘由。

正因为杭州的出现是缘于海潮的起落,所以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这座城市的饮用之水都带着海潮的咸苦,因此城中居民对生活用水的依赖,便唯有储满淡水的西湖,可是全城的居民如果都去西湖取水,其间是怎样的奔波劳苦,可想而知。

直到唐代宗时期李泌来任杭州刺史,这道苦涩的难题才得到了解决。

不过这李泌却又是离乡背井,因为他的家乡是在那一片遥远的八百里秦川。

按照史料的记载,李泌的做法是”开凿六井”,然而,这六口水井说是水井,实际上却是水池,池中的水道又径与西湖相通。

自六井开凿以后,西湖之水才在真正意义上注入杭州古城,滋润了千家万户。

正因为这六井依然存在的缘故,今天当我们扒着井栏向井中探头而望的时候,便一眼望见了唐朝。

但是,我们望见的却不仅是李泌的恩泽,而且还望见了另一位杭州刺史的功德。

这真是上善若水呀。

白居易来到杭州做刺史,距离李泌开凿六井已经四十年,由于这时的西湖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所以每逢旱天,西湖便变得很浅,而且一逢雨季,湖水又溢满全城。

 

    >>访谈

余秋雨(学者):

在9世纪的20年代,来了一个第一流的诗人叫白居易。

白居易来到杭州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有问题的西湖,你想,西湖从原始的开掘一直到隋炀帝的时候经过一点整治,但是整治的力量也是不够的。

白居易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西湖呢?

就是杂草雍塞,水量越来越少,周边的土地有待于它来灌溉,海水不能灌溉,只能用淡水灌溉,但是它本身已经很少的水了。

白居易面对这个西湖的时候,他是行政长官,他一定要做事。

 

为了整治西湖,白居易便主持了一项为时三年的水利工程,并在自西湖北岸到武林门一带,修造了一道长长的堤坝,这道堤坝经过古城的变迁,早已隐入了”参差十万人家”而不复存在,但是杭州的历史却永远不会忘记它,这道理非常的简单,杭州,已经是西湖的化身。

断桥所在的这道白堤原本叫做白沙堤,自打被称作白堤之后,它便具有了人赋品格,一个”白”字,既是一种巧合,又是一种忆念,杭州的百姓曾在这里迎接过流浪于仕途的江州司马,却又希望这位理水的诗人不要”抛得杭州”,而在美丽的白堤之上作千载勾留。

 

    >>访谈

余秋雨(学者):

白居易这个大诗人,他把自己最辉煌的年月执行在这个水利工程师所要做的事情上,让杭州的人忘记了他是一个诗人,更忘记了他是中国第一流的诗人。

我说他故意把诗藏在石块间,藏在水草丛中,故意的。

不过他如果真的在那写很多诗的话,后代杭州的诗人就不敢写诗了,因为他太伟大啦。

所以在这个里边,文本文化和民众的生态文化产生了很明显的比较,白居易选择的是民众的生态文化。

 

当西湖的垂柳飘去了唐诗的雪絮,水畔的枝条就开出了宋词的杏花,开着开着,就开成了那一行优美的佳句”花退残红青杏小”。

苏东坡第二次久住西湖,是在出任杭州太守的那三年时间里,不过苏东坡初来任上便遇上了大旱之年,遇到了河床袒露,遇到了井水干涸,然而到了第二年,杭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带却又是洪涝成灾。

于是一项浚治运河、浚治六井、浚治西湖的水利工程便在这位诗人太守的任内,铺开了浩大的场面。

20万众民工的汗水从骄阳似火的盛夏一直洒到了阴霾冷冽的寒冬。

据《杭州府志》记载,浚治西湖的时候,由于苏东坡的决意而为与百般筹措,工程进展尚称顺利。

但是剩下的唯一困扰,就是这满湖的淤泥杂草无处安置。

这,恰恰又为西湖美景中十分独到的苏堤的出现不仅安置了悬念而且埋下了伏笔。

西湖的淤泥杂草最终被派上了最佳的用场。

世间许多所谓的弃物,最终的去向往往如此。

”非是不堪为器用,都因良将未留心。

 

    >>访谈

余秋雨(学者):

用一个比喻来说,我说他曾经吧西湖比成是西子变成一个美女,面对这个美女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他不愿意做诗人,他愿意做一个真正男人来治理她,苏东坡当时就做了一个真正的治理美人的男人,治理她。

治理得好不好?

治理得很好。

很好的标准就是,由于他治理的杭州已经有可能成为国都,所以南宋就把它变成了国都。

南宋成为国都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然和军事形势有关。

但这军事形势当中,我要选择它,一定它是美丽的,繁华的,这跟苏东坡的治理有直接关系。

 

苏堤的出现不但让南来北往的车马行人不再环湖绕远,而且为空阔的水面平添了一道贯通两岸的六桥风光。

可以说苏堤的形成,在整个西湖风光的演变中乃是一次创造性的完善。

苏东坡的创造力在无数的文化前贤中,可谓拔山扛鼎,但是凡属于东坡创造却又能独具心裁,他创造了紫砂中的东坡提梁,创造了美食中的无上妙品,更创造了宋词中大江东去式的豪放之风。

如果说那些创造都还属于生活与艺术的创造,那么这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苏堤,便是他所创造的政绩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对于同一题材的描写,能够让所有后人全部落入重复的陷阱,同样是一种创造。

正由于这种缘故,他那首仅仅28个字的晴雨之歌,才会成为永久流传的西湖绝唱。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感谢先民们把这一片水网密集的地方为一代代后人们选作了安身立命之所,因为这里西通水系,东濒沧海,南枕钱江,北贯长河。

而我们的西湖之水,恰好位于一个水的交叉点,让经济源流一体,让文化四通八达。

水,又是财富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钱”字与“泉”字本就是互相通用的。

西湖,最先也曾叫做钱塘湖,既寓本地的水泉之多,又寓杭州的经济富庶。

经济学家曾经断言,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方都在江河的下游。

因此,若用今天的话说是占尽了区位的优势,杭州才有了“钱塘自古繁华”之说。

不过,秦代的“大泉五十”,虽然直接表明了它的币值,但是在许多人看来,它在艺术上的优美程度却远逊于有着瘦金书字样的“崇宁通宝”之类的宋钱。

其中的缘由是它在最初铸造的时候,便融进了艺术的基因。

这掌心的铜钱虽然只是一枚,可它却有着一个王朝的经历,当初成于北地最后流落南方。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这一联非常经典的词句,以鲜明的形象勾画出了东方美学中豪放与婉约的最为主要的特征。

而“杏花春雨”一词,本身就挟带者湿湿漉漉的水的意蕴。

可以说水,作为世间一种十分独特的物体,在其千变万化的形态中,从来就具备着从好放到婉约的全部特点。

豪放时,它可以风生水起,狂澜万丈;婉约时,它又可以风定无波,静水平流。

而我们的西湖之水,更多的时候则属于后者,代表着婉约主体呈现出温和的风貌。

 

    >>访谈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西湖塑造了中国城市的山水观念,这个观念超越了我们一般所说的“园林”。

它把真山真水聚拢在一起,它把风月和丽日邀约在一起,和一城的人共度春夏秋冬。

 

西晋末年,中原崩乱,北方的大量流民开始一路向南迁徙。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史称“永嘉丧乱”。

祝贺词南迁的人口大约有九十万,其中就包括了一大批士族阶层,像产生过一代书圣王羲之的王氏家族,产生过山水诗人谢灵运的谢氏家族,即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所指的“王谢”二家便是其中的代表。

这种家族中的一些杰出人物,将自己的艺术灵性与江南的青山丽水相融合,再次为江南文化的空灵秀美铺上了一层浓浓的底色。

但是当莽荡的烽烟再起,历史的旧剧又不得不再次上演。

公元1127年,徽钦二宗被金兵俘获,眼看着金兵就要兵临城下,北北宋君臣们便匆匆卷起了曾经在《清明上河图》展现过的繁华旧梦,慌不择路的开始了千里流亡。

自此,宋氏南迁的长长队伍,便沿着历史的纪年走过了北宋与南宋的分野。

 

    >>访谈

田涛(历史学家):

举朝南迁,举国都南迁,把这样的一个南迁,我们从表面上看来他把政治中心从黄河流域黄河之滨的河南省的开封一下子迁到了钱塘江畔去了。

临安,临安这个词汇,顾名思义,临安临安者,临时安顿而已,实际上他心里所想的还是有朝一日要光复当时的大宋江山,即所谓的王师北定中原之日。

遗憾的是他这种期盼始终没有得到实现。

不过当政治中心从北方黄河流域南迁之后,和政治中心一起跨过长江的却有当时源自于黄河流域的各种文明。

 

对于艺术的迷醉以致痴心不改,赵宋天子们实在是历史上的典型。

宋室南迁之后,恢复了设置皇家画院的传统。

一些供职于皇家画院的画家也一改北宋时期的画家们所擅长描写的北地山水的面目。

山水是宋代画家最为擅长的题材,而画家们终日面对着西湖的山光水色便自然成了她们描摹的对象。

按照北宋的传统,画家笔下的山水都要有一个富有诗意的题名,而这些题名通常又要求文字简洁一语中的并让人过目不忘。

因此,在马远等人的画卷上,便出现了“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双峰插云”与“苏堤春晓”这样的排列整齐的点题之句。

这便是“西湖十景”的由来。

由于西湖十景的名字起得十分恰切,终于越叫越响,最后叫成了最具文采的独家景点,并让天下所有的人们都记住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学艺术与山水实景高度融合的优秀范例。

在这里,用“水墨丹青”作为中国绘画的又一称谓,似乎更为富于东方色彩。

色彩,因水而渗透,笔墨,因水而润泽。

有了水的十分神奇的功用,人们的那些奇思妙想才得以在这一片深青浅黛的湖山胜处电翠飞花,并表达出了以灵秀为宗的关于水的主题。

花港观鱼的“港”是水,柳浪闻莺的“浪”是水,平湖秋月的“湖”也是水,三潭印月的“潭”,自然还是水。

水,漾泳着晨雾夕阳涵纳着云影天光。

水,涌动时有光芒之美,这光芒竟然是千姿百态;

水,平静时有倒影之美,这倒影竟让人浮想联翩。

缓缓驶去,那是苏小小乘坐的油壁香车;

翩翩而至,那是李慧娘眼中的美哉少年。

几道疏帘绿柳堆烟,那是西湖佳话仍然在断桥之侧搬演游湖借伞;

一把破扇遮风避雨,那是绝代疯僧要回到净慈古寺参加蒲团打坐。

西湖之水把东方的画卷浓涂重抹,让千年的岁月情醉湖山。

西湖之美把独家的美妙推向极点,让所有的模仿不敢抄袭。

 

    >>访谈

王旭烽(作家):

我觉得西湖的精神应该是”雅”,就是中国文化里的那种文人的精神,非常典型的文人精神。

因为中国文化精神层面还是很多的,它有平民百姓的,也有商贾的也有侠客的,当然也有像于谦,他也是杭州人,他是高官了。

西湖很重要的就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士大夫的精神,尤其是更加偏重于文化艺术这一面。

因为中国文化人学了文化以后是要考官的,之后就变成了士大夫。

但是西湖的精神更偏重于文化艺术没有附属于政治的那种纯粹的审美的精神。

 

明代崇祯年间出自浙江东阳的进士张国维曾在一部水利全书式的著述中说道:

为政一方,说先要考虑江河之害,不能治水,便不能治政,不能治政,便不能治国。

其实这一关于治水的观点是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

管子曾说:

“善为国者,必先除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

事实上,一切有所作为的官吏,对于治水的问题都总是魂牵梦绕,就像白居易,就像苏东坡。

 

    >>访谈

余秋雨(学者):

西湖是一个人造的美景,是人为了自然生态自我奋斗的结果。

这美景有两种,一个就是它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让人们享受让人们糟蹋;另外一种像西湖,它本来没有美景,不是美景,它很可能成为很丑陋的地方,但是就靠人类的,它和自然的一种对话,一种艰难的对话,一代代的延续下来,结果就变成了一个到现在为止都让我们很兴奋的一个话题。

在马可波罗时代,当外国人都睁开眼睛要惊叹的这么一个美景。

所以我觉得西湖这个奇迹,是非常能够符合当代有关人和自然对话的这么一个中心课题的。

 

2000年开始的宏大的西湖西进工程,不仅拓展了西湖的面积,而且更是焕发了西湖的美丽。

但是热爱西湖的人们,面对这一片葱翠的湖山,并没有忘记它从远古走向今天的无尽沧桑,它从形成澙湖到人工浚治的重大变迁,以及它在从实用功能转化为审美功能的长期过程中,所凝聚的代代辛劳。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这样,当它们的实用功能一旦走到极致,便往往会与审美功能欣然而遇。

这,已经为众多的文化遗产所证明。

正因为它们与西湖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当我们站在西湖水畔的高峰,去了望万里江山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了连通南北的京杭运河,看到了横亘大漠的丝绸之路,看到了两千年前的地下军阵,看到了绵延北国的万里长城。

西湖,湖水虽浅却深不可测;

西湖,面积不大,却云水无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彩,高雅如西湖的诗词,通俗如断桥的传说,以及雅俗共赏的林林总总,正是自西湖云水而来。

 

此时,当我们飞行,在掠过长堤的时候,在掠过三岛的时候,在掠过名重东南的六和塔的时候,在掠过水网纠结的西溪湿地的时候,我们又完全可以说,只要西湖不干,便是活的遗产。

 

ps:

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平湖秋月   曲院风荷——断桥残雪    柳岸闻莺——花港观鱼   

                         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第二集 临安的记忆

 

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现在,已经被一些电视纪录片普遍使用,《西湖》的创作,也同样进行了情景再现的拍摄。

为了展现西湖历史并弥补影像的缺失,再现的场景一共拍摄了数十场,但仔细算下来还是以南宋的情景为多。

是的,对于西湖而言,南宋的内容,尤其是临安的内容,是无法绕过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南宋的人物,南宋的民俗,乃至南宋的饮食,其实都是关于临安的记忆。

 

公元1127年5月,康王赵构登基,改号建炎史称南宋。

同年十月金人大举入侵,南宋王朝形势危急。

高宗赵构否定了礼部侍郎张浚的“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走上了漫漫南逃之路,先渡过长江,后经镇江,再经苏州,一路逃往杭州。

可以说,当时的高宗赵构,连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应该在哪里立足,即便是到了杭州,最初的打算也只是暂时歇脚而已。

然而,当他第一眼看到西溪时,便立刻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并说出了那句“西溪且留下”。

自此,南宋王朝便留在了杭州,并将杭州升为临安府。

临安,最初的含义只是高宗皇帝在昭告天下,我们是临时在这儿定都的,因此又被称为“行在”。

当然“临安”一词还有别的意味,那就是收复失地“北定中原”,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一歇便永远的歇了下来。

就如同那一句“北定中原”的誓言,喊着喊着便融化在了这一片江南烟雨当中。

是西溪让高宗留了下来,但南宋的皇城却没有建在西溪。

这座凤凰山上的石碑已经非常斑驳,“忠实”二字传说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笔。

这里便是当年皇城的遗址之一。

当年皇城的范围,其实是相当阔大的,南至苕帚湾西至凤凰山,东至中河北至万松岭,都属于皇家的“大内”。

从中国传统的风水上说,凤凰山肯定要比留下更胜一筹。

其西南为秦望山、玉皇山,西北为八盘岭、万松岭,钱塘江则环绕在凤凰山的东南方。

这里,不仅是隋朝府治、唐代州治的所在地,而且,当年的钱鏐,也曾经在此修建王宫。

南宋的皇帝看中这里,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因缘。

当年凤凰山麓的龙楼凤阁,今天自然早就不见了,但是如果是认真寻觅皇城的旧踪,人们就会发现,这里,依然存在着昔日的皇家格局。

——仅这片当年开拓的八卦田,便是十分独特的临安的记忆。

八卦田是南宋年间开辟的以供皇家耕种的“籍田”。

它共有八丘田地,种着八种庄稼,八丘组合,形同八卦。

皇家耕种,自然只取象征之意。

我们所说的是一片土地尚且这样讲究,至于皇宫的精致,可想而知。

久居杭州的傅伯星先生,数十年研究南宋与杭州的地方史志,并长期专注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