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5163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

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2年1月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卷

        2022.1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

“见贤思齐焉, 。

”(《论语•里仁》)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   》)

(3)《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和文中成语相呼应,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上海地铁车厢内贴有“紧急出口”标识,并有提示语。

如果你是地铁公司工作人员,在标识的说明文字“紧急出口在列车两端”这句话的下边再补写一句语意明确、要求概括的话,恰当的选项是( )(2分)

A.紧急情况请快速撤离B.紧急情况请听从指挥C.紧急情况请向两头跑D.紧急情况请不要拥挤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选项是(    )。

(3分)

①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②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

③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④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

⑤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真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④③  C.②⑤①③④   D.②①⑤④③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语言生活书写时代编年史

历数70年中国语言生活大事,当首者应该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和提高。

当今中国,除了少数地方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

普通话已经成为真正的国家通用语言,成为中国语言生活中的语言主体。

全国已基本形成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一起构成主体多样性的语言生活局面,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大的汉语方言区,双(多)语双(多)方言的交际模式成为社会语言生活的主流。

对此,有学者不无骄傲地欢呼,“中国两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言同音”。

的确,如果说两千多年前的“书同文”凭借统一的汉字记录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的话,那么,当代中国的“言同音”则为增进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言语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语言基础,它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不仅是口音上的“同”,书面上也有了更多的“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5亿多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掀起的扫除文盲运动,使文盲率逐年下降,达到如今的4.08%,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

从文盲到脱盲,改变了人们的语言生活。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国家,中国语言国情复杂,语言生活多样。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情况千差万别。

随着普通话推广、外语教育普及以及语言接触频繁,双语双言的人越来越多。

带有方音的普通话,普通话味儿的地方话等等,都呈现在语言生活中,活跃在语言生活中。

从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看,国家通用语言是主体,各少数民族语言体现出多样性;从普通话和方言的角度来说,汉语普通话作为主体,同时又有方言的多样性。

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和方言,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各得其位,各司其职。

20世纪90年代,语言生态和方言保护问题进入我们的视野,随后,方言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它从顶层设计上确定了中国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的宏观基调。

与此同时,讲方言、方言比赛、方言文化进课堂等成了社会热点,方言资源网站和公众号越来越多,构成了当今中国语言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还体现在中文跟外文的关系上。

外语正不断地进入语言生活,外语广播不断地进入语言生活,外语广播电视、外文书刊数量有很大增加;外语词、外语穿插以及字母词的使用曾不断引发热议,常常成为中国语言生活的热点话题。

海外华语也不断跟中国国家通用语言互动。

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海外华语在世界各地形成不同变体,体现了各地华语的互补,对中国的语言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语言生活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运行。

改革开放带来了人口大流动,使得普通话成为必需。

经历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涌现出大量新概念、新词语。

除政治生活外,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外交流的增加扩大了语言生活的接触。

语言生活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得到丰富。

媒体是语言生活的记录者和重要推手。

例如,“建设”是共和国的主旋律。

从《人民日报》上“建设”一词使用的走势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的变化。

(见下图)

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不断为语言传播提速,同时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的局面。

当今,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语言生活逐步务实,语言不断走向活泼。

各种来源的新词语,各种新的表达方式,既出现于自媒体,也出现在大众口中,更出现于各种“官宣”。

时代的发展也使语言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语言使用习惯正在改变:

传统书信已经成为罕见物,纸质书刊在不少情况下正在被电子读物取代,而听书成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已成为普遍现象。

语言逐渐成为社会各行各业都关心的话题,在中央到地方相关机构的文件中,涉及语言的内容越来越多,语言文明、语言扶贫、语言安全、语言传承等等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汉语盘点、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更不断引起社会对语言文字的关注。

多元取向带来了语言生活的热点不断。

汉语危机论、旧地名恢复、地名用字读音、奥运会上的中国话、古诗文热、“语保”工程、字母词使用、方言进课堂、语言识别、中药名称规范、外语教育等,有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的则引发各种争议。

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中国召开,会议起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永久性文件——保护与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的正式发布,更把语言价值取向多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链接

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1949—2019)

时  间

内      容

1951年6月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并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

1955年10月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举行,把“国语”改称“普通话”。

1956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1958年2月

全国人大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

1982年12月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

1997年4月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发布。

2000年10月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

2011年10月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2018年5月

《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公布。

(2019《新华文摘》,有删节)

3.选文第一部分加点词“言同音”是指(    )。

(2分)

A.少数民族通用普通话   B.普通话、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融为一体

C.全国通用普通话   D.口头语与书面语相“通”

4.根据第三部分“建设”一词使用走势图,对70年中“建设”一词使用情况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1950年后和1978年后使用率高。

B.反映国家1978年后迎来了建设新高潮。

C.1962年到1978年,“建设”一词因不是新词语而不受欢迎。

D.从语言这一侧面反映了国家整体发展情况。

5.简析本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

(4分)

6.如果将链接的《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这一材料,放到本文中作为论证材料,你认为放到哪一部分合适?

请写出理由。

(4分)

7.针对以下语言现象,你认为国家应该怎样管理网络语言?

说说你的建议。

(4分)

网络语言中经常使用近于密码的谐音,诸如:

1314925/一生一世就爱我、2456/饿死我了、407/死东西、521/我愿意、609/到永久、741/气死你、8013/伴你一生、910/就依你……以往时代在少儿中流通的口头语音游戏,现在以无声的符号表达。

而且,由语音的相似性关系,还有对英语语音的谐音处理,比如3KU/thankyou(谢谢)等。

至于图像符号(包括标点)是否可以算语言,目前也在争议中。

建议: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茶干 

汪曾祺

①家家户户离不开酱园。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倒有三件和酱园有关:

油、酱、醋。

②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

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

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拎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

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

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

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

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

“连万顺记”。

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

③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递了过来。

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

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

④一到过年,孩子们惦记上连万顺了。

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

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

初一到初五,家家店铺都关着门。

几个孩子敲敲石库门,小徒弟开开门,一看,都认识,就说:

“玩去吧!

”孩子们就一窝蜂奔到后面的作坊里,操起案子上的锣鼓,乒乒乓乓敲打起来。

有的孩子敲打了几年,能敲出几套十番,有板有眼,像那么回事。

这条街上,只有连万顺家有锣鼓。

锣鼓声使东街增添了过年的气氛。

敲够了,又一窝蜂走出去,各自回家吃饭。

⑤连老板很勤快。

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

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

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

每天上午,他都坐在门口晃麻油。

炒熟的芝麻磨了,是芝麻酱,得盛在一个浅缸盆里晃。

所谓“晃”,是用一个紫铜锤出来的中空的圆球,圆球上接一个长长的木把,一手执把,把圆球在麻酱上轻轻地压,压着压着,油就渗出来了。

酱渣子沉于盆底,麻油浮在上面。

这个活很轻松,但是费时间。

连老大在门口晃麻油,是因为一边晃,一边可以看看往行人。

有时有熟人进来跟他聊天,他就一边聊,一边晃,手里嘴里都不闲着,两不耽误。

到了下午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

⑥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

要煮很长时间。

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蒲包里倒出来。

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心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

“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

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

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

⑦连老板的酒量奇大。

他以酒代茶。

他极少喝茶。

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

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

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

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

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⑧连老板说话有个口头语:

“的时候”。

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

“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⑨连万顺已经没有了。

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

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⑩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

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

有人问他:

“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

”他说:

“这得下几十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⑪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土产,真也不容易。

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汪曾祺全集》,有删节)

8.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乡下人老实胆小,不敢问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

B.乡下人习惯了,对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无所谓。

C.乡下人相信店家,不必问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

D.乡下人贫穷,能买到油就满足了,不管分量与成色。

9.简析第⑤段的描写作用。

(4分)

10.如果请你为学校图书馆公众号“名家名作推荐”专栏,推荐《茶干》并摘录其中表达复杂思想感情的一句话,你推荐哪一句?

并简述理由。

(4分)

句子:

       

理由:

     

11.综合运用以下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简析“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5分)

材料一:

《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有人评价说,《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

材料二:

《红楼梦》“香菱学诗”的故事中,林黛玉对形式僵化、内容平庸的诗作有强烈批评,她说: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她建议香菱,学诗要敢于思想创新:

“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汴河怀古     赤壁

尽道隋亡为此河①,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至今千里赖通波。

     自将磨洗认前朝。

若无水殿龙舟事②,    东风不与周郎便③,

共禹论功不较多。

     铜雀春深锁二乔④。

[注]①从开封通到扬州的运河。

②乘坐宫殿般大船南巡。

③如果周郎没有东风之便。

④二乔:

指孙权夫人大乔和周瑜夫人小乔。

12.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甲乙两首诗产生的时代是(    )。

(1分)

A.秦汉    B.三国    C.魏晋  D.唐

13.两首诗共同的风格特点是(    )。

(2分)

A.悲壮慷慨   B.质朴自然   C.清新活泼  D.理趣深邃

14.有人认为这两首诗都有推陈出新之处,你同意吗?

请简析。

(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20分)

采苓子传

(明)宋濂

采苓子者,名濂,字仲德,姓郑氏。

浦阳白麟溪人。

颇潜心于《易》,人不能知,谓其善别药,荐为医官。

采苓子曰:

“吾闻诸礼,医虽良技,不得与士齿,吾能安于医邪?

”竟弃去,放情丘壑间,被古冠服。

一苍头①持九节筇随其后。

采苓子或坐石支颐,历玩烟岫②;或箫歌于云水苍茫之中,其声激烈,如出金石;或入走蓝山③泽畔,采苓而采之,心旷心冲④,外物之胶葛⑤者,悉不足以参其内。

年愈五十,髭须皆黑,无华皓者。

或曰:

“采苓子其隐者欤?

古之幽人狷士,凡欲寄其高情远韵者,莫不餐菊而纫兰。

”采苓子曰:

“以苓为事,殆类是欤?

”或曰:

“采苓子非隐者欤?

苓乃大苦,有和药之功焉。

其将出而医世,采苓所以志之欤?

”采苓子笑曰:

“谓予为隐耶,吾从而隐之;谓予为非隐邪,吾从而非隐之。

隐固非也,非隐亦非也。

大块⑥既授我以形,显之、微之、潜之、昭之,一将听之。

苟参之以人焉,则神分不全矣。

神分则真漓⑦真漓则道戾道既戾则吾将觅我且不可得况听为隐与非隐者邪?

”金华宋濂闻而异之,因与采苓子游,同步白麟溪滨,见其目光炯炯,射松桂上如月,疑其有道。

(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

[注]①苍头:

老仆人。

②烟岫:

烟云缭绕的山峰。

③蓝山:

九蓝山。

④冲:

充实。

⑤胶葛:

错杂的样子。

⑥大块:

大自然。

⑦漓:

薄。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被古冠服(    )  

(2)无华皓者(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医虽良技,不得与士齿(    )

A.年龄,这里指年岁不同。

   B.年龄,这里是动词,排列。

C.年龄,这里指不足挂齿。

   D.年龄,这里指年老体弱。

(2)莫不餐菊而纫兰(    )

A.佩戴      B.吃下去    C.缝补   D.晚餐

17.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3分)

神 分 则 真 漓 真 漓 则 道 戾 道 既 戾 则 吾 将 觅 我 且 不 可 得

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4分)

苓乃大苦,有和药之功焉。

其将出而医世,采苓所以志之欤?

19.采苓子(郑濂)在回答两个“或曰”后,是怎样表达他的观点的。

请简述之。

(4分)

20.古人有“隐”与“不隐”的人生选择,联系我们学过的教材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1分)

机汲①记

(唐)刘禹锡

①濒江之俗,不饮于凿□皆饮之流。

予谪居之明年,主人授馆于百雉之内,江水沄沄,周墉间之。

一旦,有工爰来,思以技自贾,且曰:

“观今之室庐及江之涯,间不容亩,顾积块峙焉而前耳。

          ,俾矗然之状莫我遏已。

”予方异其说,且命之饰力焉。

②工也储思环视,相面势而经营之。

由是比竹以为畚,置于流中,中植数尺之臬②,辇石以壮其趾,如建标焉。

索绹以为縆,縻于标垂,上属数仞之端,亘空以峻其势,如张弦③焉。

锻铁为器,外廉如鼎耳,内键如乐鼓,牝牡相函④,转于两端,走于索上,且受汲具。

及泉而修绠下缒,盈器而圆轴上引,……出高岸,拂林杪,踰峻防。

刳蟠木以承澍,贯修筠以达脉⑤,走下潺潺,声寒空中。

通洞环折,唯用所在。

虽漫涌于庭,莫尚其霈洽也。

③昔予尝登陴,撊然念悬流之莫可遽挹,方勉保庸,督臧獲,㪺而挈之⑥,至于裂肩龟手,然犹家人视水如酒醪之贵。

今也一任人之智,又从而信之,机发于冥冥而利于用物。

浩溔东流,赴海为期,斡而迁焉,逐我颐指⑦。

乡之所谓阻且难者,莫能高其高而深其深也。

④观夫流水之应物,植木之善建,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轴卷而能舒,竹圆而能通。

合而同功,斯所以然也。

今之工,咸盗其古先工之遗法,故能成之,不能知所以为成也。

智尽于一端,功止于一名而已。

噫!

(《刘禹锡集》,略有删节)

[注]①机汲:

机:

机械。

汲,这里指用机械从下往上打水。

②臬:

标竿。

③张弦:

拉直的绳子像张开大弓的弓弦一样。

④牝牡相函:

指这个机械部件的公母榫严密吻合连接。

⑤这两句是说,挖空桃木做成盆桶来接水,连接竹子使之内部相通让水畅流。

⑥这一句是说要求佣人赶着家中牲口去拉水。

⑦逐我颐指:

我哪里要水,水就听从流到哪里。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一项是(    )。

(1分)

A.而    B.且   C.将    D.与

22.适合填入第①段画线处的一项是(    )。

(1分)

A.请允之           B.请用机以汲C.请示之以机          D.请以技自贾

23.第②段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3分)

24.第③段既写过去取水又写现今取水,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

(3分)

25.有人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极强的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

请联系文末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3分)

 

三、作文(70分)

26.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一样美好。

对吗?

比如,一颗图钉和一首诗歌所带来的快乐真的一样美好吗?

就上述问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看法。

要求:

(1)题目自拟;

(2)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2022.1

一、积累运用(10分)

1.(5分)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剑阁峥嵘而崔嵬 蜀道难  (3)学不可以已  锲而不舍

评分说明:

一空1分,空缺或错字不得分。

2.(5分)

(1)B(2分)

(2)B(3分)(这段话分两层,先讲表达真实思想并非难事而成了难事的原因,再讲表达真实思想是立诚的起码要求。

二者本不对立但对立起来了,由此强调真要“修辞立其诚”关键是要消除外部影响。

二、阅读(70分)

(一)3—7(16分)

3.C(2分)

4.C(不是词义陈旧,而是“建设”停滞。

)(2分)

5.可从三方面回答(答其一即可):

(4分)

(1)从章法结构上看,先总说语言多样性和主体这一特点,再分说在确立国家通用语言作为主体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强对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保护,一方面又加强对外语、海外华语的学习与互动。

显得严谨。

(2)从表达顺序上看,先写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外语的关系,再写方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最后写对外语的学习和海外华语的互动。

显示了发展与深化过程十分清晰。

(3)从说理论证上看,先提出“主体”与“多样性”并存于语言生活的观点,然后列举了保护方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学习外语、与海外华语互动发展事实,进一步证明了“主体”与“多样性”的功能和地位,显得论证充分。

评分说明:

思路3分 效果1分

6.放到各部分均可,关键是要写出论证理由,如使用这则材料的目的。

特别是写出想要论证的观点。

(4分)

放在第一部分,论证的观点是国家推动了通用语言(包括文字)的普及,第一次言同音。

放在第二部分,论证的观点是主体与多样性和谐共生。

放在第三部分,论证的观点是语言生活的时代变化。

放在第四部分,论证的观点是语言价值取向逐渐多元。

评分说明:

选择位置2分  分析2分

7.建议:

建议国家发布《基于现代汉语的网络语言使用规定》这样一类的政策,明文规定新闻、广播电视、国家文件等重要文稿及重大严肃语言场合禁止使用(1点);学校教育中也不提倡(1点)等等。

分析:

国家通过政策规定,使社会各方面合理规范地使用网络语言,特别是谐音数字或字母的使用要清晰明了,大众普遍接受(1点);从而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建康(1点)。

评分说明:

建议2分分析2分

(二)8—11(15分)

 8.C(与全文中内容一致,写诚信)(2分)

9.晃麻油的细致描述,表现了连老板做事耐心、细致、勤劳。

主要是细节描写,如“切”、“盖”“打”等动词表现了连老板的勤快能干;特别是“晃”这一行动细节,表现了连老板高超的技艺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如果回答行动描写,也可。

(4分)

评分说明:

举例2分   作用2分

10.句子:

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理由:

既表明“这种东西”(优良传统工艺)被新时代淘汰,是正常现象;也表达了为优良传统丧失而十分惋惜的感情。

作者写的“这种东西”,不单指制作茶干等传统工艺,也指凝结在传统工艺上的美好人格和诚信精神,还可扩大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不能传承而痛心。

评分说明:

句子2分 理由2分

11.刻画“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与创新可从两方面看:

①连老板的经营之举和他的勤奋劳作体现了乡村注重诚信友善、崇尚勤劳苦干的原则“体系”,赢得了乡下农民的尊重和信任,作者饱含深情刻画连老板这一人物,表达了对淳朴、厚道、诚信、友善乡村人的赞赏和怀念;②连老板的美好形象的创造,也反衬了当代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从而说明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重要。

关于《红楼梦》林黛玉谈诗的观点是强调创新。

然后由此来看作者写“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创新之处。

相比较很多乡村作品所写人物形象的贫困、愚昧、自私特点而言,“连老板”则凝聚了中国乡村精神的优良传统:

诚信、勤劳、善良、智慧,接续并发展了沈从文《边城》的人物塑造,对优秀传统丧失的批判性更加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