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5818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x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第1、2章)

一、填空题

1、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就是_原始群___时期和_氏族公社___时期。

2、原始社会也叫石器时代。

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的阶段叫_旧石器__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阶段叫_新石器__时代。

3、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_云南(元谋)__人,距今约有_170万__年。

4、原始群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类化石是发现于山西襄汾的_丁村_人。

5、夏朝是夏族首领_夏启__建立的,时间约在_21世纪__。

6、禹___死后,其子_启__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废除了_禅让__制,确立了_王位世袭__制。

7、商朝在_盘庚__位时,由奄迁到__殷_,从此定居下来。

8、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_青铜器__。

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是_司母戊鼎_。

二、选择题

1、北京人距今约有(   D   )。

A、170万年  B、80至60万年   C、10万年   D、70至20万年

2、北京人进化最快的部分是(  B    )。

A、大脑      B、手   C、下肢      D、头骨。

3、据专家考证,最早在(  D    )时,大约已经知道用火了。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河套人

4、夏朝是我国第一个( C     )国家。

A、封建领主制  B、封建地主制     C、奴隶制   D、农奴制

5、商代的农业奴隶叫(   A   )。

A、众人   B、仆   C、奚   D、臣

三、   名词解释

1、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属晚期智人。

1930年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以后经过数次发掘,发现了人类化石和一些文化遗物,时代为距今约1.8万年。

人类化石共八个个体,既有婴儿,也有少年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体质特徵已接近现代人,脑量也达到1300-1500毫升,与现代人相一致。

石器有砍斫器,加工方法与北京人相同。

但骨角器中的骨针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缝纫工具。

有的骨针直径只有3.3毫米,上面钻出细孔,技术已相当先进。

此外,山顶洞人还出现了墓葬。

在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周围,发现有散布的赤铁矿粉末和一些随葬品。

这些装饰品和墓葬的出现,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

2、禅让时代:

尧、舜、禹时期实行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作“禅让制”,这一时期史称“禅让时代”。

3、盘庚

4、甲骨文:

商朝的文字。

19世纪末,在殷墟中发现了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它的内容多为占卜文辞,反映了商朝后半期的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情况,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四、简答题

1、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各是什么?

母系氏族公社:

①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

②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

③财产属公社所有,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

④具有共同的居住区。

父系氏族公社基本特征

(1)婚姻形态上的一夫一妻制

(2)以父亲的血统确定氏族关系

(3)父亲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4)后期出现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

(5)尧舜禹时期处于原始社会向奴

隶社会过渡时期

2、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纣王方面看:

①商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暴虐的国王。

他荒浮无道,喜欢酗酒玩乐,又修筑了高大的鹿台和一些林苑、“酒池”、“肉林”,与宠爱的妲己以及一些贵族幸臣们,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

②因为对东南夷长期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大大加重赋税,社会矛盾激化。

③加上他用严刑镇压对他不满的百姓和王室大臣,一些对他不满的王室贵族和大臣纷纷叛逃。

④牧野之战时,商纣的主力军队一时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奴隶和俘虏来的东南夷人临时武装起来,开赴前线,他们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改进朝歌。

从周的方面看:

①周文王时,重用姜尚等能人,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西征犬戎、密须,消除了后顾之忧;东渡黄河,灭了黎国,战领了邗。

于是商朝的许多部落、方国纷纷投奔周文王。

出现了史书所称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②周武王继位后,重用武王抓住了商纣王众叛亲离的大好时机,亲率大军,并联合了许多部落、方国东进伐纣,来掉了商朝

五、问答题

你是怎样理解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原因的?

简明中国古代史作业2

(第3、4章)

一、填空题

1、公元前_770__年,平王被迫放弃丰、镐,迁都_雒邑__,西周结束。

2、周的贵族将大部分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谓之私田___;将小部分留归自种,谓之_公田__。

  

3、齐桓公时,任用_管仲__为相,进行改革,促进了齐国的强盛。

4、吴起是_卫__国人,他在_楚__国进行改革,使其日益强大。

        

5、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或变法,逐步建立以___制度为特点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6、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__诗经_,后期有_楚辞__。

7、“三传”是解释的_《春秋》__三部书,即__《左传》、《公羊传》_和_《榖梁传》_。

8、齐人甘德著《星占》,魏人石申著《天文》,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编为_《甘石星经》.__。

二、选择题

1、周王自称( C     )。

A、朕   B、陛下   C、天子   D、皇帝

2、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是(   A   )。

A、邗沟   B、都江堰    C、郑国渠  D、永济渠      

3、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是(  C    )。

A、齐  B、秦  C、魏  D、楚

4、战国农民中人数最多的是(         )。

A、自耕农  B、雇农  C、农奴  D、佃农

5、《诗经》中的(D      )主要是民间歌谣,是全书的精华。

A、大雅  B、小雅  C、颂  D、国风

三、名词解释

1、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一次赋税改革。

开始实行以亩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

2、李悝改革:

李悝是我国古代法家的创始人,于公元前四百年左右被魏文侯任用为相,在魏国进行改革。

(2分)主要内容是:

削弱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尽地力”、“善平籴”;制定《法经》。

(2分)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3、五经:

是《诗》、《书》、《易》、《礼》、《春秋》五部书的合称。

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

《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

《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

《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

《春秋》是我国最早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4、昭君出塞:

昭君姓王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内附,请求和亲。

王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即“昭君出塞”。

此后汉、匈长期友好相处。

王昭君和她的亲属三代人都曾为汉匈和好作出过积极贡献。

四、简答题

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背景: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国。

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

秦孝公在位时,决心彻底改革,于是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变法分两次进行。

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

制定二十级爵,即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位的人中选用。

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

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县设立令以主县政,设丞以辅佐县令,设尉以掌军事。

实行什伍制度,作为基层行政单位。

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

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经济方面:

废井田,开阡陌,即在全国内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社会方面:

主要是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

意义:

这次变法促使秦国的国势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试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1)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社会基础。

(2)长期战乱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普遍厌战,渴望统一。

(3)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五、问答题

汉武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

结果如何?

政治上:

(1)为了解除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使诸侯国由大变小,使其无力反抗中央;以种种借口,削夺了大批王、侯的爵位和封地,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对中央的隐患。

(2)削减丞相权力,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称为“内朝”。

依靠内朝,削弱相权。

(3)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为13个州,各州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强的行为(4)注重选择治国人才,确立了察举制度,要求地方官员推荐“贤才”送往京师,由中央考核任用。

经济上:

汉武帝对财政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

改革有四个方面的措施:

(1)改革币制,禁止私人铸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

(2)收盐、铁、酒归官营;(3)实行均输、平准政策;(4)增设算缗钱,即征收工商业者的财产税。

还下令“告缗”,鼓励告发。

结果:

西汉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这些财政政策,弥补了财政开支的不足,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这些政策是由封建官僚来执行的,也产生了不少弊端。

简明中国古代史作业3

(第5、6章)

一、填空题

1、公元200年,曹操和_袁绍__为争夺黄河中下游地区,战于_赤壁_。

结果曹操取胜,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东晋由_司马睿__建立,都于___。

3、南朝先后有_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皆都于__建康_。

4、北魏初年,地方基层组织是_宗主督护__制。

5、南朝刘勰所著_《文心雕龙》__一书,是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6、唐政府曾在广州设立_市舶司__,管理对外贸易。

7、李世民即位后,鼓励臣下直言极谏,其中以_魏征__最为突出。

8、古文运动是指唐代的一次文学运动,_韩愈__和_柳宗元__是这一运动的旗手。

二、选择题

1、蜀国最著名的手工业是( C     )。

A、制瓷  B、制钢  C、织锦  D、漆器

2、东晋南朝时,南方最主要的国际贸易口岸是(  D    )。

A、建康  B、东冶  C、劳山  D、番禺

3、隋朝的都城在(       B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扬州

4、唐文宗太和九年,朝官李训等人企图一举诱杀宦官集团,不料事泄,大批朝官反被宦官杀害。

此事史称(  C    )。

A、夺门之变  B、二王八司马事件  C、甘露之变  D、靖难之变

5、唐代文学中最有光彩的是( C     )。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传奇

三、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

三国时魏国曹丕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实行的选官制度。

规定,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防本地的人士,按品德和才能优劣评定为九个品级,政府根据品级高低,任命他们担任官职。

助长了世家大族势力的增长。

2、开元之治: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

因而这个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开元之治”。

3、《通典》:

唐代杜佑所著。

(1分)是我国第一部政书,以记载典章制度为主。

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代宗时。

(2分)对每一个制度的记载都原原本本,比较详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开创了典章制度专史的编纂方法。

(2分)

4、租庸调

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

按丁征收,每丁每年纳粟二石,称为租;纳绢、绵若干或布、麻若干,称为调。

每丁每年服徭役一定时间,如不服役,则折纳绢或布称为庸。

它把以庸代役加以推广并制度化,还规定了役期的最高限度,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四、简答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

北魏教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整顿吏治。

推行“班禄”,惩治贪官污吏。

(2)实行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加强中央集权。

(3)颁布均田令。

(4)实行定额租税的户调制;(5)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6)实行汉化政策:

穿汉服、讲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意义:

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加快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2、隋在统一全国前后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制的?

隋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

隋文帝即位后着手改革,维新朝政。

(1)三省六部制。

在中央机构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就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政令、审核政令和执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户籍财政、礼仪科举、军政、刑法、工程营造等事务。

六部长官都叫尚书,归尚书省管辖。

(2)州县制。

地方的行政机构,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

还加强对地方官的考核,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3)改革府兵制。

将军户编为民户,户籍改属州县管理,和一般民户一样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

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由原来的兵民分离制度成为兵农全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4)创立了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县学每年推选优秀生到朝廷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录用。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科举即分科取士,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影响:

防止豪强地主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政治基础。

(5)编制《开皇律》。

五、问答题

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其长官为侍中。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左右仆射。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

各部长官为尚书。

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简明中国古代史作业4

            (第7、8章)

一、填空题

1、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_契丹__。

2、南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商港是_广州、泉州__和_明州__。

3、词是_唐朝__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发展到__宋朝_时期达于空前繁荣阶段。

4、北宋仁宗庆历年间,_毕升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5、台湾在元朝时初隶_福建__行省,后划归_泉州总管府__,并在澎湖设__巡检司_,管台湾事务。

6、公元1389年,燕王_朱棣__起兵“靖难”,赶跑建文帝,自即帝位。

这件事史称_靖难之役__。

7、明末天启年间,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形成了_东林___党与_阉__党的斗争。

8、乾隆时,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准在   _广州___一地通商贸易。

二、选择题

1、五代十国时期,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辽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B   )。

A、女真      B、契丹      C、蒙古      D、党项

2、南宋时期流行的纸币除了交子外,主要又有(  D    )。

A、钱引      B、川引      C、交钞      D、会子

3、中国开始使用指南针于航海是在(  B    )。

A、唐末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4、元代,东方最大的商港是(     B ),

A、广州      B、泉州      C、宁波      D、明州

5、明末首先揭开农民大起义序幕的是(   A   )。

A、陕西农民王二起义      B、安塞高迎祥起义            C、米脂李自成起义         D、张献忠起义

三、名词解释

1、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经过十八年的努力,编成了《资治通鉴》。

该书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景德六年(959年)以事系年,祥略得宜,史料翔实,考证谨严,文笔简结。

以叙事为论人为主,兼及制度、文化、地理、民族,为一部极好的编年体通史。

其批佞疾恶、倡导明治的精神,在封建社会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2、郑和下西洋

为了进一步加强明朝同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从1405至1433年,前后航海7次,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扩大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

3、郑成功  :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

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

1661年,率大军渡海,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他在台湾设官府,兴办学校,招民垦荒,大兴屯田,进一步发展台湾。

4、《农政全书》

书名,明徐光启撰,六十卷。

成书于崇祯六年(1633)以前,后经作者门生陈子龙增删,于十二年刊行。

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十二项,辑录古代与当时农业文献二百二十九种,加以评注,以介绍中外农业生产技术与经验。

书中所记白蜡虫、蝗虫活动,为研究白蜡虫、蝗虫习性之最早文献。

四、简答题

1、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

答:

背景: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主要表现在:

(1)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2)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

理财诸法是:

(1)均输法。

(2)青苗法。

(3)农田水利法。

(4)免役法。

(5)市易法。

(6)方田均税法。

整军诸法是:

(1)将兵法。

(2)保甲法。

(3)保马法。

(4)军器监。

失败原因:

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反对派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法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所以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就随之而失败。

2、简述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改革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一些特点。

主要内容:

一条鞭法把原来按户按丁派役转向按地按丁派役,说明封建国家对户口人丁己控制不住,于是转向地亩。

把差役改为雇役也是这个道理。

这些都有利于使一部分人相对摆脱封建国家劳役的束缚,反映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一条鞭法以赋税折银和徭役改为代役银的形式出现,这是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

一条鞭法的施行只是使一般商人的负担减轻了,因为过去按户、丁派役,卢等是按资产定,现在按地、丁派役,更多地转入地产。

而那些少地无地的农民的负担却加重了。

既量地又计丁,丁银仍然很重,特别是北方,在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无银可纳;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则多遭受高利贷和商业资本的剥削。

五、问答题

北宋初年怎样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结果如何?

答: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政治制度:

中央:

把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

同时监察系统方面增设谏院,置谏官,弹劾宰执、大臣,使相权进一步受到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地方:

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又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的权力。

削弱节度使的权力,规定州的长官必须用文臣,而加强对地方控制。

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作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

(2)军事制度:

通过“杯酒释兵权”把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防止武官将领权力过大。

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保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

(3)财政与法律:

建立由中央控制的财政制度,削弱地方政府的财政。

严格法制,大权基本收归中央。

结果: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由于权力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