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6095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人教版.docx

初中化学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人教版

北京市通州区2016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2016年1月

1.本试卷共两部分,37个小题,满分为8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和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有关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a—23  Cl—35.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1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  D.冰雪融化

2.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BCD

3.右图是地壳中部分元素含量示意图,其中“a”代表的是

A.铁B.铝C.氧D.硅

4.牛奶中富含的维生素D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这里说的钙是指

A.分子B.原子C.元素D.单质

5.原子中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7.下列物质俗称干冰的是

A.固态的水B.固态的氧气C.固态的二氧化碳D.固态的氮气

8.古人曾有赞美菊花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

浓郁的花香遍布长安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

9.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无色无味B.铝呈银白色C.蔗糖易溶于水D.碳酸易分解

10.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2B.8C.10D.18

11.下列微粒中,能够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A.HB.H+C.H2D.H2O

12.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B.可吸入颗粒物

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

点燃

点燃

13.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4Fe+3O2====2Fe2O3B.4P+5O2====2P2O5

C.Zn+HCl====ZnCl2+H2↑D.KMnO4====K2MnO4+MnO2+O2↑

14.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下列图示中,对环境有污染的发电方式是

 

A.太阳能发电B.风力发电C.火力发电D.潮汐发电

15.小红在餐厅看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

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16.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

B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

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却可以燃烧

物质的种类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

17.下列物质中,不能与水形成溶液的是

A.白糖B.食盐C.味精D.植物油

18.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原子中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19.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是反应物中的杂质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20.蜡烛(足量)在如右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右图所

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生活现象解释]

21.(3分)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空气是人类生存的营养,其中一个原因是空气中含有的是动植物呼吸的原料。

(2)在大型汽车上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和刹车。

空气具有可压缩性的微观原因是。

(3)“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标志。

其中“低排放”主要指减少排放(填字母序号)。

A.N2B.CO2C.O2D.H2

22.(3分)碳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生物体内绝大多数分子中都含有碳。

(1)动植物残骸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在高温无氧的环境下形成大量的煤、天然气和

等化石燃料。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2)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

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海洋,使海洋中水的酸碱度被破坏,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海洋“变酸”的原因:

23.(1分)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是做成真空包装或填充氮气做保护气,这两种方法保鲜的原理是。

24.(4分)水是一种重要资源。

(1)下列图片为生活中的水制品。

 

A.矿泉水B.苏打水C.维生素饮料D.纯净水

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序号)

(2)进入千家万户的自来水由于水源不同,自来水的硬度也不同。

硬水会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生活中可以通过的方式来降低水的硬度,过一段时间后,家里的水壶底部会有水垢。

原因是:

硬水中的碳酸氢钙[Ca(HCO3)2]在煮沸后生成了一种不溶性物质、水和二氧化碳。

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25.(2分)某反应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描述。

 

上述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你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的信息是_____(填一条即可)。

26.(4分)食盐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海水中储量很丰富。

(1)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2)晒盐过程中得到粗盐和卤水。

卤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溶

解度的变化如右图。

t2℃时,MgCl2的溶解度为g。

将t2℃时MgCl2、KCl和MgS0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

别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的是(填化学式)。

(3)将纯净的氯化钠固体配制成溶液。

20℃时,向4个盛有

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

4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4.5

9

18

20

溶液质量/g

54.5

59

68

68

关于上述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①②所得溶液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B.③④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D.20℃时,将④恒温蒸发25g水,过滤得18g固体

27.(4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海世博会也大力倡导“低碳”理念。

汽车的燃料主要是汽油,汽油的成分复杂,本题用C8H18为代表。

点燃

(1)C8H18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将汽油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2C8H18+25O2====CO2+H2O

(2)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的耗油量(均以汽油为燃料)和载客量如下表:

公共汽车

出租车

百公里耗油/kg

17.1

9.12

平均载客量/人

30

2

乘出租车行驶相同距离,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是乘公共汽车的倍。

[科普阅读理解]

28.(4分)近日,一篇题为《科学家称:

植物油做饭可致癌,能少吃就少吃》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结论看起来十分惊人。

这里提到的研究是怎么回事?

加热植物油就会产生“致癌物”吗?

这位研究者把不同种类的烹调油分别加热,并测定了其中“致癌毒物”醛类物质的含量变化(如图1)。

 

 

图2:

部分食用油中膳食脂肪比较

其实,研究中所用的条件跟普通家庭烹调相差很大。

实验所用的温度是180℃,大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五六成热,而要让油在这个温度下烧上20甚至30分钟,也只有大量煎炸食物的时候才能达到,平时炒菜时烧油的时间远没有这么长。

事实上,研究者所强调的也只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不适合用于煎炸而已。

此次事件,不少报道都建议人们可以用黄油、猪油替代植物油来烹调。

相比玉米油等,猪油、黄油确实热稳定性更好,但只从这个角度来推荐食用油就显得太片面了。

食用油的脂肪酸分为饱和与不饱和两种(含量如图2)。

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来说,不建议选择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类。

目前科学界共识是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利。

高温烹调时,选择猪油、牛油等动物油,产生的醛类等有害物质较少。

但煎炸本身就是不健康的烹调方式,增加饱和脂肪酸摄入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选择健康的饮食方案,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行。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网络文章中“植物油致癌”,所指的致癌物质是。

(2)从图1的数据中可以得出,长时间加热后产生的有害物质最多。

(3)从图2数据可知,对心血管病人而言,较好的食用油是(填一种)。

(4)通过阅读本文,你提出一条健康使用食用油的建议:

[生产实际分析]

29.(3分)自来水厂净水流程图如下:

 

(1)步骤②的操作是。

(2)二氧化氯是一种杀菌剂,它的化学式是。

(3)上述步骤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30.(2分)近年来有人提出了利用海水(含氯化钠)处理含二氧化硫的废气,该方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NaHSO3中含有种元素。

(2)步骤①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31.(5分)甲、乙、丙、丁是常见物质,由氢、碳、氧、氯、钙5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和乙的元素组成相同。

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成一种最清洁的能源,写出此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乙可以转化成甲,方程式是。

(2)如右图所示,锥形瓶中盛放固体丙,从长颈漏斗中加入丁,看到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小烧杯中溶液变浑浊。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烧杯中液体变浑浊原因。

②取反应后锥形瓶中溶液,将其倒入变浑浊的小烧杯中,

看到混浊变澄清且有细小气泡。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变澄

清的原因;锥形瓶溶液中的溶质有。

[基本实验]

32.(3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ABCDE

(1)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应用的化学方程式是,收集装置是。

(2)通常实验室用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33.(4分)实验室欲配制2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实验操作如下:

(1)称量氢氧化钠固体g。

(2)量取水的体积。

下图中正确的是。

200mL

 

150mL

200mL

 

150mL

200mL

 

150mL

ABC

(3)装瓶,贴标签:

在右图的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

34.(5分)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实验如右图所示,实验如果成功应该看到的现象是。

据此,能推测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2)用右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集气瓶容积为750mL,预先装入150mL水。

①实验中,应选择量筒的容积至少是。

(填序号)

A.500mLB.100mLC.50mLD.200mL

②实验结束后量筒内液体减少了60mL,测得氧气的体积

分数为,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条即可)。

[实验原理分析]

35.(5分)为了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反应),甲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用来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

步骤:

反应前称量B装置的质量;从分液漏斗中滴入足量的盐酸,当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B装置的质量,增加的质量即为产生的CO2的质量。

(资料:

2NaOH+CO2=Na2CO3+H2O,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1)B装置中多孔玻璃泡的作用是;C装置中石灰水的作用是。

(2)有同学提出质疑:

此装置无法全部收集到生成的CO2,原因是。

改进方法是。

(3)改进方法后进行实验,如果C装置中的现象是,只需利用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来确定CO2的质量。

[实验探究]

36.(5分)为了验证某碳酸钙样品质量分数为98%(样品中的杂质不反应),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

高温

(1)方案1:

取m1g样品于试管中,用酒精喷灯加热,完全反应。

再次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m2g,可以得出CO2的质量为。

(原理:

CaCO3===CaO+CO2↑)

(2)方案2:

①取m1g样品,称量装有样品的烧杯和装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共计m2g。

②将稀盐酸倒入样品中,搅拌,当看到烧杯中时,称量两个烧杯总质量共计m3g。

(3)取m1g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使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将生成的沉淀过滤、烘干,称量其质量为m2g。

计算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公式是。

[结论和反思]:

以上几种方案都能测得样品的纯度。

但从实验结果看,方案2测得

的结果却超过了100%,原因可能是。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

37.(4分)某碳酸钠样品中含少量氯化钠。

为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量该样品11g放入烧杯中,再加入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中溶液质量为56.6g。

(已知:

Na2CO3+2HCl=2NaCl+H2O+CO2↑;氯化钠不与盐酸反应)

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初三化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A

D

C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C

C

D

D

D

C

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21.

(1)O2

(2)分子间有空隙(3)B

22.

(1)石油CH4

(2)CO2+H2O=H2CO3

23.隔绝氧气

24.

(1)D

(2)煮沸Ca(HCO3)2CaCO3↓+H2O+CO2↑分解

25.

(1)2H2+O22H2O;合理给分

26.

(1)利用阳光风力蒸发水分得到食盐(蒸发结晶)

(2)100gMgCl2、KCl

(3)D

27.

(1)1141618

(2)8

28.

(1)醛类物质

(2)葵花籽油(3)亚麻籽油(合理给分)(4)合理即可

29.

(1)过滤

(2)ClO2(3)③④(写对一个就给分,有错不给分)

30.

(1)四

(2)H、Cl(写全给分)

31.

(1)2H2O2H2↑+O2↑2H2O22H2O+O2↑

(2)①CO2+Ca(OH)2=CaCO3↓+H2O

②CaCO3+2HCl=CaCl2+H2O+CO2↑;HCl和CaCl2

32.

(1)2KMnO4K2MnO4+MnO2+O2↑;C或D

(2)B

33.

(1)20

(2)A(3)

34.

(1)蜡烛从下至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空气大(答对两点给分)

(2)①D②10%装置气密性不好(合理给分)

35.

(1)增大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接触面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

(2)装置中残留了二氧化碳反应结束后,向装置A中通入氮气

(3)没有出现浑浊

36.

(1)m1-m2

(2)不再有气泡(3)m2/m1×100%

[结论和反思]:

反应过程中水蒸气(或氯化氢)溢出,使测定结果偏大(2分)

37.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1g+50g-56.6g=4.4g--------------1分

设: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11744

xy4.4g

x=10.6g----------1分

y=11.7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6g/11g×100%=96.4%--------1分

(3)氯化钠的质量为:

(11g-10.6g)+11.7g=12.1g-------------1分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