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639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docx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09·江苏单科·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

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

【答案】D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

 

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08·江苏单科·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

【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

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

应选C项。

【答案】C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5·江苏单科·21)(12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

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

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

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

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6分)

【考点】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

(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得出充分保留传统,据材料一“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得出合理选官,据材料一“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得出实行德政,据材料一“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第二小问制度,据材料一“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答案】

(1)因素:

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4分)

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分)

2.(2014·江苏单科·21)(14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分)

【考点】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削弱相权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解析】

(1)从材料一中的“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可归纳为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从“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可归纳为让宰相参与议政、奏事;从“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可以归纳为大臣之间相互诘难辩论。

(2)结合材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和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具体职责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答。

(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可以归纳为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根据“……皆起草进画”和“……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可以归纳为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根据“……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可归纳为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第二小问结合阁臣与宰相的实质来作答,即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并不能统领六部等。

(4)第一小问结合古代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以及三则材料,特别是“三省六部制”,得出策略为分散权力,权力制衡;第二小问结合皇帝制度中皇权至上的原则作答。

【答案】

(1)举措:

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

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

由此可知BC表述错误。

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A.。

【答案】A

4.(2012·江苏单科·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问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

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2)问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

第(3)问紧扣材料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

【答案】

(1)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5.(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

A、B、C表述错误。

【答案】D

6.(2011·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

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

A、C、D表述错误。

【答案】B

7.(2010·江苏单科·1)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答案】B

8.(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B和D。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9.(2010·江苏单科·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

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答案】A

10.(2009·江苏单科·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答案】C

11.(2008·江苏单科·3)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

因此应选A项。

【答案】A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4·江苏单科·21)(14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5分)

【考点】(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内阁的出现

【解析】(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可以归纳为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根据“……皆起草进画”和“……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可以归纳为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根据“……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可归纳为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第二小问结合阁臣与宰相的实质来作答,即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并不能统领六部等。

【答案】(3)职责:

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2.(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正确。

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表述错误。

【答案】B

3.(2012·江苏单科·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错误。

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2014·江苏单科·21)(14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3分)

【考点】(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解析】(4)第一小问结合古代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以及三则材料,特别是“三省六部制”,得出策略为分散权力,权力制衡;第二小问结合皇帝制度中皇权至上的原则作答。

【答案】(4)策略:

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原则:

皇权至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