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6496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

西安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语文试题C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7分)

1.(9分)(2017高二上·嘉兴期末)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后面题目。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

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

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

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

其中,有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

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

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

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

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

但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

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

“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

”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

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

例如:

“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

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

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

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

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

《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

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

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1)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多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盛于汉代,汉受《诗》、《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悟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3)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2.(18分)(2017高一下·安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

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

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

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

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

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

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

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

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

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

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

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

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

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

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中的“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

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店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

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

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把同情倾向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位文艺评论家说:

“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

”《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E.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

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

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

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2)

小说开篇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郑若奎形象的特点。

(4)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脉络。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6分)

3.(6分)(2015高一上·湖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

顾念    

B.而右手椹其胸          椹:

刺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袒:

袒露    

D.函封之                函:

用匣子    

(2)

下列句子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3)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在太子丹不忍心杀掉樊於期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前去向樊於期献报仇之计,促使樊於期自杀。

B.樊於期的自杀显示出他对秦王的痛恨和对荆轲的信任,也表现了樊於期作为一个武将的义勇刚烈。

C.荆轲对樊於期说的一番话,言辞委婉恳切,虽然未直接说明来意,但樊於期还是听出了其中的含义。

D.当太子丹听说樊於期已经自杀身亡后,表现出极度的哀伤,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依计行事。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4.(7分)(2019高一上·潮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①

杜甫

隔户②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③,狂风挽断最长条。

【注】①公元757年,杜甫在京城任左拾遗,后因受房琯案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759年夏,杜甫定居成都草堂。

本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所写。

②户:

门。

③作意:

如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隔户杨柳弱袅袅”正面描写了杨柳的位置和形态:

她虽然体态柔弱,但轻盈纤美。

B.“恰似十五女儿腰”用杨柳描写十五岁少女的纤柔细腰,意在表现少女的妩媚动人。

C.“狂风挽断最长条”的意思是忽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杨柳那根最长的枝条给折断了。

D.本诗前两句描写杨柳之美,后两句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之问,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诗中的“杨柳”有什么特点?

诗人借“杨柳”这一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和注释简要回答。

四、默写(共1题;共10分)

5.(10分)(2016高三上·霞浦月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4)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幽怨。

(5)苏轼《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五、选择题(共3题;共6分)

6.(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看了憨豆先生的表演,一家人都忍俊不禁地大笑了起来。

B.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C.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

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随着两个儿子的出世,家庭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

7.(2分)(2017高一下·济南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在韩国教头金昶佰的带领下,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又在韩国的土地上继世界杯夺冠后战胜奥运会冠军韩国队,夺得金牌。

B.一份由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和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总设计师刘竹生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火箭运载能力,已经足够保证完成绕月工程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务。

C.2010年世博会之所以在上海举行,是由于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中小企业要在世博会中大展拳脚,就得看清门前的市场环境。

D.这家证券因不符合券商上市的新规定,上市申报材料已经被退回,其多年来上市的夙愿正变得遥遥无期。

8.(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     ,而这三项论题,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

 

①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

②儒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③也涉及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

④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

⑤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

A.③①⑤②④    

B.①③⑤②④    

C.③①④⑤②    

D.①③④⑤②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3分)

9.(3分)(2017高一下·宜昌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①________。

毛笔铺豪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

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构成②________;就像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③________,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0.(5分)(2019高二下·平顶山期末)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精神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前赴后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这一思想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你如何看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圣人处无为之事”?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7分)

1-1、

1-2、

1-3、

2-1、答案:

2-2、答案:

2-3、答案:

2-4、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6分)

3-1、

3-2、

3-3、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4-1、

4-2、

四、默写(共1题;共10分)

5-1、

5-2、

5-3、

5-4、

5-5、

五、选择题(共3题;共6分)

6-1、

7-1、

8-1、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3分)

9-1、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