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6913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玉米种植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米种植计划.docx

《玉米种植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种植计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玉米种植计划.docx

玉米种植计划

玉米栽培和管理计划

1.良种选育

2.播种

3.玉米苗期管理

4.玉米穗期管理

5.玉米花粒期管理

6.适期收获

7.生物的各种病害,防治

第一节.玉米良种选择

实腿作流程:

选种(中输-确定种齬度T肥盘箭T整地+移栽+施基肥一苗期管理(浇水,除草)-追臓节肥T穗期管理怪水,除草)T追施穗肥一越期管理備朮除草)T收获

1

第二节.播种

.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的主要因素2

.播前整地2

3.种子处理2

4.确定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2

5.玉米播种技术3

第三节.玉米苗期管理3

1.玉米苗期生育特点3

2.玉米苗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3

3.玉米苗期管理措施3

4.防治病虫害4

第四节•玉米穗期的管理4

1.玉米穗期的生育特点4

2.玉米穗期对环境要求4

3.玉米穗期管理措施4

4.防治病虫害5

第五节.玉米花粒期的管理5

1.玉米花粒期的生育特征5

2.玉米花粒期对环境的要求5

3.玉米花粒期的管理措施5

4.防治病虫害5

第六节.玉米适期收获6

第七节生物的各种病害,防治6

第一节.玉米良种选择

合理选用玉米良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选择玉米品种是可遵循以下原则

1.选用经过审定或认定的品种

2•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目的的选用不同类型的玉米

3.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选用适宜的品种

4.根据当地的生产水平选择适宜的品种

5.根据种植制度选育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6.重视品种的合理搭配,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

7.选用发芽率和纯度都合格的高质量种子,尽量选用果穗中部种子

第二节.播种

1.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的主要因素

1.种子的生活力和成熟度

2.温度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一般为6-10度,最适温度是25-35度,最高温度是40-45度

3.水分种子吸水达到风干重的35%-37%时就能正常发芽,通常田间持水量为60%以上才能

满足玉米发芽的需要

4.氧气

2.播前整地

1.春玉米整地技术春玉米整地应在前茬农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并深耕,一般深耕20-30厘米,以熟化土壤.若前茬腾地晚,来不及秋耕,应尽早春耕,随耕随耙,防止跑墒,深耕以10-13厘米为宜

2.夏玉米整地技术夏玉米生长期短,抢时抢墒早播是实现高产的关键,为了早播,往往来不及

整地,需要在前茬作物播种前实施深耕整地,并且在玉米出苗后的管理措施中予以补救.在机

械化水平较高的地方,直播夏玉米可以在玉米出苗后再对行间进行中耕

3.种子处理

在玉米播种前可通过晒种,浸种和药剂拌种等方法,增强种子的生活力,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减轻病虫危害,以达到苗早和苗齐,苗壮的目的.

1.晒种播前选择晴天连续暴晒2-3天,并使种子晒匀,提高出苗率

2.药剂拌种用硫酸铜等拌种能减轻玉米黑粉病等的发生,用新硫酸等拌种能防治地下害虫

3.种子包衣报以能防病治虫和促进生长发育

4.确定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

1.春玉米播种应选择地温稳定在10度以上时进行

2.夏玉米播种夏玉米尽量早播

3.种植密度:

紧凑型品种,4000-4500株,平展型3000-3500株

iao*213级农Z玉米暮生产田河殆周

•0EUJ411

50■*«»50

50

4050

*0so40Kll

电n>

50

-七&岂

廿心Jl.Jl.

4&49

4949

壬韋■

玉粉沪軽309

0主卸

30WI昭9

O

dLffi■301>0

JB0*2

lflO*Z

■»EC

505D

44

革oeq

4Ci5014D5Q

EO

吒5^-O■-

貴金丈

4243

4g43

A<

却A

中W304

玉*r中309

J"^.VHL

jhnn

■4Z

0

jk4!

=占占0。

42

1

L8O*2

J0G*2

50冒0

阳4VED

4D

50

刖EQ

由*Ar

卓心SO',40,50

41

50

3737

3737

A*=

屮墉

玉41MJQ9

4000

©

iWi4000

■37

5W*l37

O.

7.5m

0.b>・

0-Sin

7,5m

7,5m

1-邱IW.寿点--1■圭.穴云飞

 

5.玉米播种技术

1.肥盘育苗

2.玉米与红薯套作

第三节.玉米苗期管理

1.玉米苗期生育特点

苗期是长根,增叶和茎节分化阶段,是决定叶片和茎节数目的时期;是以根系生长为中心的时期,根系活力为全生育期的最高时期,拔节期达到最高峰;是玉米耐旱性最强时期;是玉米整齐度的关键时期.

VE:

胚芽鞘露出地面

V1:

第一片叶完全展开,即玉米的出苗期

V3:

第三叶完全展开,此时玉米的生长点仍在地下

4.V6:

第六叶完全展开,雄穗生长锥开始伸长,即玉米的拔节期

苗期结束时叶龄指数达30%左右

叶龄指数=(主茎展开叶/植株总叶片数)*100

2.玉米苗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温度是影响玉米生长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快

2.水分玉米苗期有耐旱怕涝的特点,适当的干旱有利于促根壮苗,土壤相对含水量60%比较

适宜生长

3.养分3叶前的养分主要由种子供给,4叶开始从土壤吸收养分,苗期占全生育期吸氮量的

6-8%,磷占5-10%,钾占8-10%

3.玉米苗期管理措施

1.及时补苗,定苗,间苗

及时补苗,定苗是减少弱株率,提高群体整齐度,保证合理密度的重要环节.玉米3叶以前,壮,弱,残苗不易准确区分,5片叶可见时,幼苗两极分化比较明显,为定苗适宜

间苗,定苗时间因地,因苗,因具体条件确定

定苗时应做到去弱苗,留壮苗.为确保收获密度和提高群体整齐度及补充田间伤苗,定苗时要

多留计划密度的5%左右,其后在田间管理中拔出病弱苗

2.及时中耕,除草

中耕是玉米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作用在于破除板结,疏松土壤,保墒散湿,提高地温,消

除杂草,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以及病虫害的中间寄主,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根系生长,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要求

玉米苗期中耕一般可进行两三次,中耕深度以3-5厘米为宜

3.蹲苗促苗

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发育较快,为了促进根系纵向发展,形成强大的根系,为玉米后期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苗期可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控制灌水进行蹲苗

4.追肥

玉米施肥量的确定

P

K

N

100kg

2.2-4.2kg

0.5-1.5kg

1.5-4kg

500kg

11-21kg

2.5-7.5kg

7.5-20kg

20%

4kg

拔节期

4.防治病虫害

玉米苗期害虫种类较多,发生较普遍,对于米的全苗,壮苗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地老虎,黏虫,蚜虫,棉铃虫,蓟马,麦秆蝇等第四节.玉米穗期的管理

1.玉米穗期的生育特点

玉米穗期一般指从玉米拔节到抽雄的一段时期,历时30天左右,是玉米一生中生长最旺

盛的时期,也是玉米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发育阶段.在营养生长方面,此期根茎叶增长量最

大,75%以上的根系和85%左右的叶积均在此期形成;在生殖生长方面,是决定雌雄花数的重要时期

此期玉米营养生长迅速,生殖器官强烈分化,对水分和营养需要量也较大.田间管理的重点是合理运筹肥水,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培育健壮植株,达到穗大粒多,为玉米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5.V12:

第十二叶完全展开,雌穗进入小花分化期,即玉米的大喇叭口期

6.VT:

吐丝前雄穗的最后一个分枝可见,即玉米的抽雄期

7.R1:

雄穗的花丝开始露出苞叶,即玉米的吐丝期

2.玉米穗期对环境要求

1.温度日平均温度在22-24度之间,利于植株生长和幼穗分化;15-27度,温度越高拔节速度越快,拔节到抽穗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雌雄蕊分化速度加快

2.日照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要求充足的光照条件,以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体内碳氮平衡协调

3.水分穗期对水的需求十分迫切,此期需水占一生中23-32%,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抽雄前10天进入水分最敏感时期.缺水易造成”卡脖旱”

养分从拔节期开始,玉米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此期占全生育期吸氮量的60-65%,磷

占55-65%,钾占85%左右,所以重施穗肥是实现高产的关键之一

3.玉米穗期管理措施

1.及时中耕培土,拔除病弱株

穗期中耕可疏松土壤,消除杂草,有利于蓄水保墒,促进根系发育,拔节期后结合追肥可进行中耕,深度以5-7厘米为宜,中耕时一般行间深一些,根旁浅一些,以防伤根

培土可以增厚玉米的根部土层,有利于气生根的发生和伸展,也便于灌溉和排水,同时还能够减轻后期玉米的倒伏,培土宜在拔节后进行,将行间的土培到玉米根部,高度10厘米左右

病弱小株既占据一定空间,消耗肥水,影响通风透光,又容易染病,不能够形成相应的产量,应及时拔除,以提高群体质量

2.重施穗肥

穗期需肥量最多,追肥以氮肥为主,且多选用尿素.在拔节期和大喇叭期分两次进行,可采取前轻后重施肥法,拔节期施尿素30%左右,大喇叭期70%左右,由于氮肥都具有挥发性,应深施

N

P

K

100kg

2.2-4.2kg

0.5-1.5kg

1.5-4kg

500kg

11-21kg

2.5-7.5kg

7.5-20kg

孕穗期

3.

及时浇水和排灌

般结合追肥同时进行,使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70-80%为宜•玉米是极不耐涝的作物,

降水过多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玉米受涝害

四•防治病虫害

玉米穗期生长快,叶片幼嫩,小气候适宜,是病虫害的一个重要时期•害虫主要有玉米螟,蚜

虫和棉铃虫,尤其尤以玉米螟危害最为严重•穗期害虫防治一般在小喇叭和大喇叭口期分两次

进行防治,现在可采用将2.5%的辛硫磷扮成毒土后撒入心叶进行防治,使用新型无公害的菊

酯类农药防治效果也很好而且农药残留量低

穗期玉米生长旺盛,通风透光能力较差,各种病害也容易发生•主要病害有玉米大,小斑病,矮缩病,瘤黑粉病等•发病后应及时摘除染病叶或拔除染病植株,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3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300-500倍液,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第五节•玉米花粒期的管理

1.玉米花粒期的生育特征

抽雄到成熟为玉米的花粒期,大约经过50-60天,此期玉米营养器官已经建成,至吐丝期玉米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根系生长停止,叶片,根系逐渐衰老死亡,生长中心转向籽粒,抽雄散粉期是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此期队粒重影响至关重要•

此期管理重点是养根护叶,防早衰,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灌浆强度,促进籽粒干物质积累,增加粒数,提高粒重

8.R2:

果穗中部籽粒体积基本建成,胚乳呈清浆状••即玉米的籽粒建成期

9.R3:

玉米籽粒变黄色,胚乳呈乳状后至糊状•即玉米的乳熟期

10.R5:

籽粒干重接近最大值•即玉米的蜡熟期

11.R6:

植株籽粒干硬,籽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即玉米的完熟期

2.玉米花粒期对环境的要求

1.温度玉米在抽穗开花期要求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25-26度,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8度,粒期

要求最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20-24度,如果温度低于16度或高于25度,养分的运输和积累就

不能正常进行

2.水分此期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80-85%,水分不足抽雄开花持续时间短,直接

影响受精结实,受精到其后20天左右是玉米水分需求量最大,反应敏感的时期,水分不足使籽粒膨胀受限,也限制了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输和积累,导致败育籽粒增多,穗粒数和千粒重同时

降低

3.养分抽雄开花期玉米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也达到了盛期,此期占全生育期氮,磷吸收量的

20%,钾占28%左右;籽粒灌浆期同样需要吸收较多的养分,此期吸收的氮占全生育期吸收量

的45%左右

三•玉米花粒期的管理措施

1•隔行去雄在玉米刚刚抽雄时,隔一行去一行雄穗,全田去雄二分之一,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节省养分,减少虫害•最好将先抽雄的植株或弱株,虫株的雄花去掉,但地边几行不要去雄,以免影响授粉,去雄时切忌损伤顶端叶片,更不能砍掉果穗以上的茎叶•

2.人工辅助授粉在玉米盛花期如遇大风,连续2天以上阴天,雨水多及高温情况下,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宜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9-11时)进行,要边采粉边授粉•

3.巧施粒肥穗肥充足不施,穗肥不足,补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5kg或碳铵10-15kg,打穴深施.

4.灌水与排涝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70%-80%,才有利于开花受精.

4.防治病虫害

灌浆成熟期,主要是以防止发生青枯病、全蚀病和早衰为主。

主要通过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保证单株营养面积,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玉米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等农业栽培措施来防止。

第六节.玉米适期收获

收获时期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而且也影响籽粒的品质•粒用玉米一般在完熟中期收获产量最高,一般用乳线消失作为籽粒成熟的标志•

第七节生物的各种病害,防治

1玉米黑粉病

1症状:

玉米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

植株各个部分

可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可达15厘米,小的仅达1—2厘米。

初期瘤外包1

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后呈灰色,干裂后散出黑粉。

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

雄穗

上产生囊状的瘿瘤。

其他部位则多为大型瘤状物。

2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高温干旱,施氮肥过多,病害易发生。

以病菌的厚垣孢子在土

中或病残体及堆放的秸秆上越冬。

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供气流、雨水和昆虫传

播。

从植株幼嫩组织、伤口、虫伤处侵入为害。

3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重病区栽培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避免

氮肥过多,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刈除并深埋,秋收后彻底清

除病残体,进行深翻,可减少初侵染源。

(2)药剂防治。

播种时用种子量0.4%的20%粉

锈宁乳油拌种,同时以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和粪肥处理。

生长期彻底防治玉米螟等虫害。

2、玉米大斑病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

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

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

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灰黑色霉状物,致病不纵裂或枯

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2发病条件:

温度18—22C,高湿,尤以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可引起该病流行。

病原:

称大斑病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3防治方法:

病发前用品润500—600倍,每隔15—20天喷一次,连喷三次;阿米西达1500—2000倍可达预防、治疗和铲除的效果;治疗可使用白克或使百功1500—2000倍、纳

斯津1000倍或特富灵5000—7000倍喷雾。

3、玉米小斑病

1症状:

主要危害叶、茎、穗、籽等,病斑椭圆形、长方形或纺锤形,黄褐色、灰褐色。

有时病斑上具轮纹,高温条件下病斑出现暗绿色浸润区,并班呈黄褐色坏死小点。

病源:

称玉蜀黍凹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名有性阶段称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2传播途径:

温度高于25度和雨日多的条件,一般发病重。

3防治方法:

参照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

4、玉米矮花叶病

1症状:

最初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排列成一至多条断断续

续的虚线,以后发展为实线。

病部继续扩大,在粗脉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不受粗脉的限制,作不规则的扩大,与健部相间形成花叶症状。

病部继续扩大,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绿斑,变黄、棕、紫或干枯。

重病株的黄叶、叶鞘、雄花有时出现褪绿斑,植株矮小,不能抽

穗、迟抽穗或不结实。

2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

蚜虫吸食带病毒杂草和带毒种子长成的幼苗后即带病毒,再到

健苗上取食,即把病毒传到玉米或其它寄主上。

随着蚜虫数量的增长及迁飞,该病在田间扩散、蔓延,造成多次侵染,容易造成玉米的大面积受害。

病害流行区由于杂草和种子带毒率

高,只要有发病环境条件再配合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极易使该病流行起来。

气温达到20

—25C时,有利于蚜虫的迁飞与传毒活动,如田间毒源多,蚜虫带毒率高,有利于该病流行;当气温达到26—29C时,对该病有抑制作用;较长时间的降雨对蚜虫的迁飞,传毒不利。

3防治技术:

(1)种植抗病品种。

(2)清除杂草,减少病源。

(3)防治蚜虫传毒。

采用包衣种子播种,苗期施药治蚜。

5、玉米叶螨

1危害特点:

若螨和成螨群集叶背面吸取叶液,使叶片产生灰白色或枯黄色细斑,严重

时叶片早衰干枯,影响生长,缩短灌浆期,造成减产。

2生活习性:

一年约发生十余代。

10月中下旬雌成螨群集在枯叶内、杂草根际、土块缝

隙或树皮缝和温室内等处垫付越冬。

次年3月间越冬雌虫开始活动繁殖。

5—8月份迁入玉

米植株上危害。

先危害下部叶片,然后向上蔓延。

3防治方法:

种植抗螨品种;利用秋深翻、冬灌、清洁田园,消灭残茬等措施消灭越冬成螨;7月下旬

及时摘除底部5片叶或清楚田间宿根性杂草,消灭出土成螨;用蓝色黄色板诱螨,即把蓝黄广告色各涂到硬纸板上(纸板长45厘米,宽27厘米),然后涂一层黄油,每亩9块,平放或立放在玉米行垄之间;每亩用2.5%联苯菊酯乳油(天王星)20克喷施。

6、玉米螟

1危害症状:

玉米螟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杆,使雌穗

发育受阻而减产。

蛀孔处遇风易断,则减产更严重。

幼虫直接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变质。

2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

一般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1代卵量和被害株率就高。

越冬

幼虫耐寒力强,冬季严寒对其影响不大,春寒能延迟越冬幼虫羽化。

湿度是玉米螟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

越冬幼虫蛟食潮湿的秸秆或吸食雨水、雾滴,取得足够水分后才能化蛹、羽化

和正常产卵。

低湿对其化蛹、羽化、产卵和幼虫成活不利。

以高龄幼虫在寄主植物秸秆、穗

轴或根花中越冬,来春化蛹、羽化、成虫产卵于寄主植物叶背,孵化成幼虫后形成为害。

3防治技术:

(1)消灭越冬虫源。

在越冬幼虫羽化前,将玉米、高粱等有虫秸秆作燃

料、铡碎沤肥和封存穗轴,是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

(2)药剂防治。

于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三指一撮”法以3%呋喃丹颗粒剂或1.5%辛硫磷颗粒剂按每亩1.5

—2公斤用量灌心,防治效果明显。

(3)生物防治。

心叶中期撒施白僵菌颗粒剂,即将含

菌量为50亿一500亿/克的白僵菌孢子粉500克与过筛的煤渣5公斤拌匀,撒施于玉米心叶中;放赤眼蜂治螟。

即在越幼虫羽化率达到20%时,每亩设5—10个放蜂点,放蜂量为15000—30000头放蜂防螟。

7、粘虫

1危害症状:

以幼虫取食为害。

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

咬食叶组织,形成缺

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麦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断。

食料缺乏时,

成群迁移,老熟后,停止取食。

2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

粘虫喜温暖高湿的条件,在1代粘虫迁入期的5月下旬至6

月降雨偏多时,2代粘虫就会大发生。

高温、低湿不利于粘虫的生长发育。

粘虫为远距离迁

飞性害虫。

在我县不能越冬,一代成虫从南部初始虫源基地远距离迁飞至我县产卵,二代粘

虫幼虫造成为害。

3防治技术:

(1)药剂防治。

冬小麦收割时,为防止幼虫向秋田迁移为害,在邻近麦

田的玉米田周围以2.5%敌百虫粉,撒成4寸宽药带进行封锁;玉米田在幼虫3龄前以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亩,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

(2)生物防治。

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号200PPM防治粘虫幼虫药效在94.5%以上,且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

8、玉米红蜘蛛

1危害症状:

以成、若螨刺吸玉米叶背组织汁液,被害处呈失绿斑点,影响光合作用。

为害严重时,叶片变白、干枯,籽粒秕瘦,造成减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发生条件与传播途径:

玉米红蜘蛛喜高温低湿的环境条件,干旱少雨年份或季节发生

较重。

以雌成螨在作物、杂草根际或土缝里越冬。

越冬雌成螨不食不动,抗寒力强。

春季气

温达7—12C以上产卵孵化,发育至若螨和成螨时,转移至杂草和玉米上为害。

7—8月进入

为害盛期。

3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深翻土地,将害螨翻入深层;早春或秋后灌水,将螨虫

淤在泥土中窒息死亡;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螨食料和繁殖场所;避免玉米与大豆间作。

(2)

药剂防治。

当叶螨在田边杂草上或边行玉米点片发生时,进行喷药防治,以防扩散蔓延。

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73%克螨特乳油或5%尼索朗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

其它防治麦红蜘蛛的药剂亦可用于防治玉米红蜘蛛。

9、蝼蛄

1危害:

以成虫和若虫在靠近地外表处,咬断玉米幼苗,或在土壤表面开掘隧道,咬断

幼苗主根使幼苗枯死。

2防治方法:

千克虫1500倍、抖克2000倍或敌百虫800倍灌根。

10、蚜虫

①危害:

又名棉蚜虫。

以成虫在叶背和嫩茎上吸取汁液,受害植株叶片卷缩,植株萎蔫、

甚至枯死。

老叶受害,提早枯落,缩短生育期,造成减产。

②防治方法:

在预测预报基础上,根据蚜量,查天敌单位占蚜量的百分比及气候条件及该蚜发生情况,确定用药种类和时期;用玉米种子重量0.1%的10%吡虫啉可湿粉剂浸拌种,播后25天防治苗期蚜虫、蓟马、飞虱效果优异;玉米进入拔节期,发现中心蚜株可喷撒0.5%乐果粉剂或

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当有蚜株率达30%—40%,出现“起油株”(指蜜露)时应进行全田普治。

撒施乐果毒砂:

每667怦用40%乐果乳油50g对水500L稀释后喷在20kg细砂土上,边喷边拌,然后把拌匀的毒砂均匀的撒在植株上。

喷雾:

25%爱卡士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每667怦用药量50g或喷撒1.5%1605粉剂,每667m22—3kg。

喷施阿克泰7500—10000倍,吡虫啉2000倍,千克虫1000—1500倍,金世纪1500—2000倍或优乐得2000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