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7059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docx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最新

  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

(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事先组织学生看“三国”的有关录像,熟悉课文、培养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

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导入1.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

有谁看过吗?

它的全称是什么?

作者是谁?

写什么时候的事情?

写些什么?

教师小结: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

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

(可看一下课后“思考与练习三)《三国志》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

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

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

《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演义》实为一部艺术成就高、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

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要重点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教师提示:

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罗贯中《杨修之死》3.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

《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二)指导预习课文1.布置思考题:

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

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

明确:

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

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高潮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结尾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尾声周瑜闻讯庆计成。

  (三)、研读讨论:

[重难点突破]

  问题一:

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

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课文的中心是周瑜巧设反间计,借曹操之手,杀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周瑜为什么要除蔡、张二将呢?

这与蔡、张二将在曹营中的地位有关。

由于周瑜毁书斩使,就引发了曹操与周瑜的三江口之战,由于曹军在三江口战败,就有蔡、张二人训练水军之举,又由于这二人整治水军得法,引得周瑜前来窥探,使周瑜产生要“除此二人”的想法。

课文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就是为了交待这些连环着的因果关系,使周瑜除蔡、张二人的决心的产生不显得突兀无凭。

这也是小说情节处理的合理之处。

问题二:

蒋干自荐去说降周瑜,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要成功”。

这些话与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

蒋干盲目向曹操夸海口,到东吴却碰了壁。

一见面就被周瑜封住了说降的口。

大会群英,蒋干又为东吴英雄荟集、“兵精粮足”及周瑜忠于东吴的坚定心志所慑服。

蒋干眼看无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心急如焚,与周瑜同榻共寝,可是“如何睡得着”。

此时他发现一封蔡、张降吴的密信,真是绝处逢生,正好带回去交差邀功。

由于这一心理因素,使蒋干分不清书信的真伪,极易受骗中计。

因此,蒋干出发前的夸海口与到东吴后的窃书中计有着必然的演进规律。

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合乎逻辑。

  问题三:

一封假书信为什么能瞒过蒋干、曹操二人?

蒋干除了由于受急于要捞点情报以便回去交差这一心理因素驱使而使他分不清真假以外,还因为周瑜特意安排了一些迷惑他的细节,被一步步引入圈套。

一是周瑜故意合着假书信的内容说梦话,让蒋干相信降书属实;二是安排人在四更时来向周瑜报告“江北有人到此”,还在与周瑜密语时故意漏出一句“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令蒋干对书信之事确信无疑。

再说曹操,三江口之战“东吴兵少,反为所败”,他在怪蔡、张二人“不用心”时,已对这两个荆州降将不放心。

看到蒋干带回的降书中有“降曹”“迫于势耳”、“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之语,都与蔡、张的身份、练兵的做法相符,遂使曹操也受骗中计。

所有这些情节都能前后照应,上下合榫,这是小说情节处理的高明之处。

  问题四:

曹操斩杀蔡、张二将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

“细作探知”一节是这则故事的尾声,不仅为了交待周瑜反间计的成功,与开端相呼应,还体现了这一反间计对长篇小说后面的情节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

  问题五:

小说写周瑜有哪些主要情节?

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

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诱人中计等。

他既有决断大谋略的气魄(经过实地察看之后决定设计先除“深得水军之妙”的两个将领,以削弱曹操的水上战斗力,能抓住主要矛盾,迅速作出决断),又有捕捉小的战机的敏锐(一听说蒋干来访,立刻决定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

反间计施行的计划又安排得非常缜密,引人入彀。

足见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统帅。

  问题六:

周瑜在接待蒋干时的六次“笑”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1)“闻干至,笑谓诸将曰:

‘说客至矣。

’”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

(2)“瑜笑曰:

‘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

’”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

(3)“瑜笑而挽其臂曰:

‘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

既无此心,何速去也?

’”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4)(瑜)“说罢,大笑畅饮。

”这个“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蒋干。

(5)“瑜佯醉大笑曰:

‘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

’”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周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6)(瑜)“言罢大笑。

蒋干面如土色。

”这个“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

从这几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潇洒豪放的性格和胜券稳操的自信。

问题六:

在曹操、周瑜面前蒋干有哪些言辞、举止?

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蒋干在曹操面前夸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前来归降,并保证“必要成功”。

事实上他对周瑜并不了解,到东吴被周瑜封住说降的口后,又束手无策。

可见蒋干是个盲目自信、志大才疏的“幕宾”(知识分子)。

蒋干初到东吴时“昂然而来”,貌似高傲自信。

被周瑜开门见山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后却“愕然”视之,没有对策,立刻陷入被动。

待到周瑜让太史慈监酒,宣布“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更为“惊愕”,“不敢多言”,说明他胸无城府,十分怯懦。

最后,蒋干听了周瑜炫耀自己的实力、地位的一番言谈之后,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

说明他既无胆识,又无谋略。

蒋干窃得假书信后,“睡至五更”,“潜步出帐”,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抗阻,顺利返回曹营。

他只庆幸自己的成功,而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能那么顺利地带着“情报”脱身,明明是中计,却自以为得计。

可见蒋干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蠢才。

  问题七:

曹操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也会中周瑜的计呢?

蒋、曹二人都中了计,这二人是否有不同之处?

曹操扫平北方,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不可一世。

在胜利的形势下产生骄傲轻敌的思想。

虽然收了蔡、张二将,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以至中计误杀两名水军都督。

但曹操与蒋干不同,他毕竟老练,能马上省悟到:

“吾中计矣!

”事后却不肯当众认错,给蔡、张加上“怠慢军法”的罪名掩饰自己的过错。

可见曹操是一个老奸巨滑的人。

  教案二、

  

(1)了解《三国演义》纲要,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3)学习个性化汉字的书写方法:

在矛盾的斗争中以自己的言行态度表现人物的个性。

2.用生动的细节突出人物。

3.用环境氛围培养性格。

第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2)学习个性化汉字的书写方法。

3.教学假设

(1)由于这篇文章是半白的,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段,教师可以通过慢慢阅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为新课做准备。

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这种语言。

(2)组织学生提前观看《三国演义》相关视频,熟悉课文,培养兴趣。

(3)在分析情节和人物时,可以边写边提问和讨论。

情节集中在第5-8段。

人物塑造应以周瑜和江干为中心,注意他们的行为和态度的对比和对比。

  教学时间:

2小时。

四是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

  

(1)介绍1。

今天的《群英徽记》选自经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什么书?

有人读过吗?

它的全名是谁?

作者是谁?

什么时候写的?

写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著名的篇章历史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其作者是罗贯中,从元末到明初。

《三国演义》是根据重要的历史事件改编的。

描述了东汉至晋朝统一约100年的历史变迁,重点论述了魏、蜀、吴的兴衰及其政治、军事斗争。

它源于历史,不同于历史。

作者在《三国志》和《北宋注》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处理,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

(课后见《三国演义》)《三国志》是陈寿所著的一部史书。

罗贯中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吸收民间故事和戏曲评论材料,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创作了《三国演义》通俗小说,即《三国演义》。

这部历史小说以东汉末年魏、蜀、吴统治集团之间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为背景。

小说叙述的时间长,人物多,事件复杂,思想复杂。

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爱情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他们的故事几乎为所有的年龄和儿童所熟知。

《罗曼史》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的历史小说。

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生动,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是一个小说,虚构的地方,有很多典型的形象在小说中,涌入作者的强烈的爱和恨,表扬和批评的情感色彩和主观的选择原则。

当我们阅读这部经典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作者描述复杂事件和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2.关于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了哪些章节?

教师提示:

诸葛亮的《教师名单》、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年教赤壁怀旧》、罗贯中的《杨秀之死》。

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的是什么,又过渡到本文的背景:

蒋干中的《群英回》计划?

选自《三国演义》第45章。

这是关于赤壁战役中的一件大事。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一场重要战役。

这本书从43章到45章描述了战斗的整个过程。

  

(2)引导文本预览思考问题的安排:

周瑜用什么方法除去蔡辨和张云?

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全文由10段组成,可分为几个部分,情节结构如何?

  教案三、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语言学习三个方面。

教学安排为3课时。

第一课时,以读为主,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后,由学生通读课文,讲解一些妨碍理解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以议为主,用讨论的方式,理解情节安排的周密、巧妙,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罗贯中《杨修之死》

  2、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

《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

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

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

明确:

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

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高潮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结尾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尾声周瑜闻讯庆计成。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

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

明确:

毁书斩使。

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

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

曹操为什么吃败伏?

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

明确:

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

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

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

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

如何解决?

  讨论。

明确:

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

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

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

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

明确:

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

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

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

明确:

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

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

明确:

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

以堵蒋干之嘴。

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

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

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

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

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

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

明确:

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

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

②装醉。

“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

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

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

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

明确:

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

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

”--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

“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

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

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

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

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

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

明确:

两次说梦话:

“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

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

“张、蔡二都督道:

‘急切不得下手。

’”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

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

明确:

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

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

为什么又马上省悟?

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

明确:

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

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

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

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

明确:

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

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

吾无忧矣!

”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

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

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

明确:

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

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

明确:

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

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

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

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

明确:

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

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

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

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

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

明确:

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

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

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

(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

提问:

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

明确:

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三、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把“思考和练心”题四做在练习簿上。

  3.口头准备“思考和练习”题二。

  〔附〕板书设计

  赞美清洁工的作文

(一)

  马路上、小区里……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那就是为人民做出巨大的贡献的-----清洁工。

他们不顾严寒,不顾酷暑,不顾疲倦,持之以恒的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他们是美化城市的大作家。

他们不怨劳,不怨累,不怕脏,只为人民天天过上美如画的生活而忙碌着。

  我记得去年九月份的一天,天空不做美,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蚕豆瓣大的雨珠一个劲地往下泼,又是风又是雨,真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路上的行人不敢行走,路上的汽车停靠路边,这场雨足足下了四十分钟,因为这场雨下的又大又急,小区后几排全都被水淹了,一楼都进了水,路上的水漫过了膝盖,正当大家着急时,突然,只见一人,扛着洋镐,直奔下水道,只见他弯着腰,用双手摸阴井盖,过了一会儿,只见他一手扶着洋镐,一手摸着阴井盖,然后他用双手用力往后翘,只听见扑通一声,人不见了,可给我们吓傻了,突然又见他猛的爬了起来,甩了甩头,抹了下脸,真像一头雄狮,从水里钻了出来。

只见他又一次去翘阴井盖,阴井盖慢慢的直立了起来,汹涌的水哗哗的拥进了阴井里,半小时后路面的水没了,我急忙回家端了一杯凉开水,送给这位清洁工爷爷,我说:

“爷爷,你喝水。

”“谢谢”他笑眯眯地说。

“你不怕脏吗?

”爷爷哈哈大笑说:

“脏我一个人,幸福千万家。

”我红着脸,接过了茶杯,默默的回家了。

  平凡而伟大的清洁工,我敬佩你们,我要好好学习你们的精神。

  赞美清洁工的作文

(二)

  一张年迈和蔼的脸上嵌着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一身干净工整的清洁服在阳光的照耀下又光又亮,那一双大大的,粗糙的手每天都辛勤的劳动着,他——就是五楼的老爷爷。

  现在这位老爷爷已经六十多岁的高龄了,为了不让那双粗糙的手闲着,老爷爷主动担当了我们小区的美容师--“清洁工”。

然而我却认为老爷爷优于一切清洁工,正是他的辛勤,敬业,和蔼,不发脾气四个特点被我们称为“最美的清洁工!

  不乱发脾气主要是体现在那一件事,这件事也是我历历在目的。

那是一个寒冷的下午,春节刚刚过,小区里洋溢着喜悦。

破碎的爆竹洒了满地,有的还像淘气的小精灵一样在天空中飘来飘去。

老爷爷今天像往常一样带着好心情到楼下打扫卫生。

当看到满院子碎爆竹时大吃一惊,要是以往的清洁工早就大发雷霆了,可老爷爷却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他不急不气和蔼地走到楼里,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了扫帚和撮子,不慌不忙的将一个个碎爆竹扫进撮子里。

他一丝不苟的扫着,一个小时过去了不知倒了多少撮子垃圾,小区里干净多了,只剩下车子下面的了,老爷爷向楼上问谁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