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7938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docx

《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docx

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

2017年《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

      2017年《中级财务管理》高频考点(二十二)  营运能力            【练习9多选题2016年】下列各项中,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有()。

A.应收账款B.预付账款C.应收票据D.销售折扣与折让【答案】  【解析】应收账款包括会计报表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全部赊销账款在内,因为应收票据是销售形成的应收款项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本题选项A、C正确;其中销售收入净额是销售收入扣除了销售折扣、折让等以后的金额,故选项D正确。

  【练习10多选题2014年】一般而言,存货周转次数增加,其所反映的信息有()。

  A.盈利能力下降B.存货周转期延长C.存货流动性增强    D.资产管理效率提高【答案】  【解析】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化为现金和应收账款越快。

  【练习11多选题2013年】在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少表明()。

A.收账速度快B.信用管理政策宽松C.应收账款流动性强D.应收账款管理效率高【答案】  【解析】在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少表明:

(1)企业收账迅速,信用销售管理严格;

(2)应收账款流动性强,从而增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3)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投资收益;(4)通过比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及企业信用期限,可评价客户的信用程度,调整企业信用政策。

  多产品本量利分析型

(一)加权平均法1.含义    在各种产品边际贡献的基础上,以各种产品的预计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权数,确定企业加权平均的综合边际贡献率,进而分析多品种条件下量本利关系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某产品保本点销售额=综合保本点销售额×该产品销售比量某产品保本点销售量=该产品保本点销售额/该产品的单价

(二)联合单位法1.含义  指在事先确定各种产品间产销实物量比例的基础上,将各种产品产销实物量的最小比例作为一个联合单位,确定每一联合单位的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进行量本利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2.基本计算步骤与公式  

(1)各种产品销量的最小比例作为联合单位

(2)联合单价=一个联合单位的全部收入  联合单位变动成本=—个联合单位的全部变动成本    (3)联合保本量=固定成本总额/(联合单价-联合单位变动成本)(4)某产品保本点=联合保本量×一个联合单位中包含的该产品的数量(三)分算法1.含义  分算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全部固定成本按一定标准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确定每种产品应补偿的固定成本数额,然后再对每一种产品按单一品种条件下的情况分别进行量本利分析的方法。

2.基本步骤与公式

(1)固定成本分配率  =固定成本总额/各产品的分配标准合计

(2)某产品应分配的固定成本数额=分配率×某产品的分配标准(3)某产品的保本销量  =该产品应分配的固定成本数额/(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四)排序方法  

(1)乐观的排列,即按照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高到低排列,边际贡献率高的产品先销售、先补偿,边际贡献低的后销售、后补偿  

  

      

(2)悲观的排列,即假定各品种销售顺序与乐观排列相反  (3)按照市场实际销路是否顺畅来确定,但这种顺序的确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五)主要产品法1.基本原理  当企业产品品种较多的情况下,如果存在一种产品是主要产品,它提供的边际贡献占企业边际贡献总额的比重较大,代表了企业产品的主导方向,则可以按该主要品种的有关的资料进行量本利分析,视同于单一品种。

2.计算方法  主要产品法计算方法与单一品种的量本利分析相同【提示】  

(1)确定主要品种应以边际贡献为标志,并只能选择一种主要产品。

  

(2)主要产品法的依据是:

主要产品必须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因此固定成本应主要该产品负担。

多产品本量利分析  【例题】某公司生产销售A、B、C三种产品,销售单价分别为100元、200元、250元;预计销售量分别为120000件、80000件、40000件;预计各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分别为60元、120元、140元;预计固定成本总额为1000000元。

要求:

    

(1)按加权平均法进行多种产品的保本分析,计算各产品的保本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额。

  

(2)按联合单位法计算各产品的保本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额。

  (3)按分算法进行多种产品的保本分析,假设固定成本按边际贡献的比重分配,计算各产品的保本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额。

【答案】

(1)加权平均法  A产品边际贡献率=(100-60)/100=40%B产品边际贡献率=(200-120)/200=40%C产品边际贡献率=(250-140)/250=44%A产品的销售比重=120000*100/  (120000*100+80000*200+40000*250)B产品的销售比重=80000*200/  (120000*100+80000*200+40000*250)C产品的销售比重=40000*250/  (120000*100+80000*200+40000*250)  综合边际贡献率=40%××4044%×    综合保本销售额=1000000(元)A产品保本销售额=×(元)B产品保本销售额=×(元)C产品保本销售额=×(元)A保本销售量100=7691(件)B保本销售量200=5128(件)C保本销售量250=2564(件)

(2)联合单位法  产品销量比:

B:

120000件:

80000件:

40000件=3:

2:

1联合单价=3×100+2×200+1×250=950(元)联合单位变动成本=3×60+2×120+1×140=560(元)联合保本量=1000000/(950-560)=2564(件)各种产品保本销售量计算  A产品保本销售量=2564×3=7692(件)B产品保本销售量=2564×2=5128(件)C产品保本销售量=2564×1=2564(件)    A产品保本销售额=7692×100=769200(元)B产品保本销售额=5128×200=1025600(元)C产品保本销售额=2564×250=641000(元)(3)分算法  A产品边际贡献=(100-60)*120000=4800000(元)B产品边际贡献=(200-120)*80000=6400000(元)C产品边际贡献=(250-140)*40000=4400000(元)  边际贡献总额=4800000+6400000+4400000=15600000(元)固定成本分配率=1000000/15600000  分配给A产品的固定成本=4800000×1000000/15600000=(元)分配给B产品的固定成本=6400000×1000000/15600000=(元)分配给C产品的固定成本=4400000×1000000/15600000=(元)A产品的保本量(100-60)=7692(件)A产品的保本额=7692×100=769200(元)B产品的保本量(200-120)=5128(件)B产品的保本额=5128×200=1025600(元)    C产品的保本量(250-140)=2564(件)  B产品的保本额=2564×250=641000(元)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一、标准成本的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二、成本差异的计算及分析成本总差异  =实际产量下的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的标准成本

(一)变动成本差异分析变动成本差异计算的通用公式  成本总差异=实际产量下的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的标准成本  

  

      实Q实标Q标  价差=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P实标)量差=(实际数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Q实标)P标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产量下的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的标准成本

(1)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2)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实际总人工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人工成本    

(1)价差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人工工时

(2)量差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实际人工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人工工时)×标准工资率3.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1)价差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2)量差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二)变动成本差异责任归属的分析      (三)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标准成本差异分析  【例题】某产品本月成本资料如下:

  

(1)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本企业该产品预算产量的工时用量标准为1000小时,制造费用均按人工工时分配。

    

(2)本月实际产量20件,实际耗用材料900千克,实际人工工时950小时,实际成本如下:

    要求:

  

(1)填写标准成本卡中用字母表示的数据;

(2)计算本月产品成本差异总额;(3)计算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和用量差异;(4)计算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和工资率差异;(5)计算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和效率差异;  (6)分别采用二差异法和三差异法计算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答案】  

(1)855-450-135-90=180(元/件)180÷4=45(小时)X45(小时)135÷45=3(元/小时)    90÷45=2(元/小时)  

(2)本月产品成本差异总额=17550-855×20=450(元)  (3)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9000/900-9)×900=900(元)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900-50×20)×9900(元)  (4)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人工工时×(实际工资率-工资率标准)=(3325/950-4)×950475(元)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人工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人工工时)×工资率标准=(950-45×20)×4=200(元)  (5)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2375/950-3)×950475(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950-45×20)×3=150(元)(6)二差异分析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2850-2×1000=850(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1000-20×45)×2=200(元)三差异分析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85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950-20×45)×2=100(元)  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1000-950)×2=100(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1000-20×45)×2=200(元)三差异分析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85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950-20×45)×2=100(元)  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1000-950)×2=1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