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0807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

《中国思想史》教案

赣南师范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年级班级2011历史本科

学生人数60

主讲教师谢敏华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8月30日

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3、适用专业:

历史学本科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

5、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

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1、对象:

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

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

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

(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1、特点:

(P4-5)

(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2)重辨证思维

(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

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

隋唐时期(佛学)

宋明时期(理学)

清代(实学和朴学)

近代时期(西学东渐)

三、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学习要求及方法

1、将思想史学习研究与社会史的学习研究相结合,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注意社会思潮的研究,思潮是一个历史时期思想领域内的主要倾向,中国思想史的思潮是接连不断涌现的,如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德、春秋子学、战国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近代新学。

3、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想的发展,古代的理论思维是综合各种科学成果的科学抽象,所以要结合科学技术史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

4、各个思想学派的兴衰变化,学派间的相互辩论和承袭融合,前代思想家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代思想家对于前代的继承和发展,都是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5、加强对于各种思想学派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的理解,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了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思想史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论六家之要指》、《伊洛渊源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传》、《近思录》、《性理大全》等论著和资料汇编。

近代不少学者,如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维、章太炎等都有某些方面独到研究。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思想史的研究有了崭新的面貌,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声名卓著,侯外庐、丘汉生、赵纪彬、杜国痒也很有成就。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张岂之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

主要参考书目:

1、侯外庐主编:

《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六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

2、侯外庐主编:

《中国思想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

3、杨国荣:

《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

4、何兆武:

《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5、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

6、钱穆:

《中国思想史》,台北学生书局,1981年

7、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8、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9、尹继佐、周山主编:

《中国学术思潮兴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10、蔡尚思:

《中国思想研究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

《中国哲学资料选集》中华书局,1982年

1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1年

13、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重印本

《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4、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

15、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6、[英]李约瑟: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

17、彭林:

《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刘国忠:

《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隋唐至清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张勇等:

《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上、下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马小红:

《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思考题和习题]

1、什么是思想史?

2、如何理解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课后反思]学习中国思想史有何意义?

第一编:

先秦编(14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懂得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开端,并对先秦社会及其各阶段思想有个大概了解。

尤其是对商周的宗教思想、春秋的“孔墨显学”和战国“百家学术”等思想制度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其思想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予以批判。

此外,应掌握“百家争鸣”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概述(1学时)

第一章商周宗教思想(2学时)

第二章先秦儒家思想(3学时)

第三章先秦墨家思想(2学时)

第四章先秦道家思想(2学时)

第五章先秦名家思想(1学时)

第六章百家之学的总结——荀子思想(1学时)

第七章法家及其总结者韩非(1学时)

第八章阴阳五行学说(1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演变;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思想内涵及评价。

难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诸子思想研究现状;诸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主要参考书目]

1、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册上篇:

中国古代思想绪论

2、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第一、二章

3、查昌国:

《西周孝义试探》,《中国史研究》1993、3

4、王国维:

《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

(二)

5、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

6、柯斯文:

《原始文化》

7、林耀华:

《中国原始社会史》

8、《论语》

9、《孔子学术研究论文集》

10、王磊:

《论语——一个仁者的道德理想》

11、孙诒让:

《墨子间诂》

12、王兴尚:

《墨子——遥远时代的科学与博爱之音》

13、《老子》

14、杨明琪:

《老子——清静无为的精神家园》

15、杨伯峻《孟子正义》

16、何志虎:

《孟子——儒家道德救世说的全面发挥》

17、郭象:

《庄子注》

18、王磊:

《庄子——对人类文明的批判》

19、赵吉惠:

《先秦思想史》

20、庞朴:

《公孙龙子的辩学》

21、金景芳:

《易经今解》

22、李亚东译注:

《韩非子》,中国书店,1994

23、崔清田:

《显学重光--近现代的先秦法家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4、马小红:

《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5、中国国学网:

26、原道论坛:

27、中国儒教网:

28、儒学研究:

http:

//www.rxyj.org/(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

29、当代儒学网:

30、新道家:

31、老子文化论坛:

32、新法家:

33、简帛研究:

http:

//www.jianbo.org/

34、21世纪孔子:

[思考题和习题]评价西周思想。

[课后反思]诸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

概述:

概述先秦思想的发展大势及研究动态,介绍本编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章商周宗教思想

教学内容:

一、了解中国原始宗教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1、原始宗教产生的条件:

宗教不是与人类社会并存的永恒现象,更不是先于人类社会的现象。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受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及其生产方式所制约。

宗教观念的产生条件:

(1)人类体质,特别是人脑的形成;

(2)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形成;(3)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

人类原始社会组织依靠群体和简陋的石器可以对自然力中的部分予以征服,由此导致了对自然更多征服的企求;群体的弱小和石器的简陋导致了对自然力中的绝大部分在无力征服状态下的畏惧,畏惧自然的心态导致了对超人力量的幻想。

企求与幻想的矛盾交织导致了宗教观念的产生。

2、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

(1)原始宗教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刚刚产生的时期,其最初形态是关于人的灵魂观念,即“人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之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2)氏族初期人们的意识,未能把自己同周围的自然界完全分开,很自然地会把人本身与人以外的自然等同相看,会把他们接触到的人以外的自然界及其现象人格化,即把人有灵魂的观念扩广于所有的自然物,逐渐地发展成万物有灵观念。

(3)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具体事物的神秘性消失,但类事物的规律仍为人所不知,于是万物有灵观念淡陌了,代之而起的是自然崇拜,即膜拜最有力量、最影响于人的某类事物,如日、月、水、火、风、光、雷、电等等。

(4)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原始宗教进入其典型时期,即图腾崇拜。

它是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人们崇拜与氏族存亡密切相关的某种动物,相信它是氏族繁衍的根系,以它为族徽,禁杀禁食。

(5)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自然现象的神秘性包括生育的神秘性严重削弱,人与人的关系日显突出,人们转对物的崇拜为对人的崇拜,即对在征服自然和氏族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崇拜,这就是英雄崇拜。

人们把这些英雄奉作祖先和民族神。

(6)中国英雄崇拜向阶级宗教的转变,经历了夏、商、周、秦、至汉代方才勉强完成。

(7)原始宗教的发展规律

原始宗教其迷信范围愈来愈小,层次愈来愈高;其范围与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其层次与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二、了解商人尊神、周人尊德的文化特征,理解从尊神向尊德演化的根源,明白周政权与尊德文化的依存关系。

1、夏代的尊命文化

(1)二里头文化证明了夏代有自己的文化。

(2)《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甘誓》、《禹贡》等篇一定程度反映了尊命文化的内容。

(3)所谓“尊命”,指“尊天命”和“尊祖命”。

夏人的民族神和上帝是合一的,“尊天”与“尊祖”也是合一的。

(4)“尊命”文化反映原始宗教开始变成人为宗教。

例如禹进攻三苗,说自己是“共(恭)行天之罚也。

2、殷商的尊神文化:

(1)甲骨卜辞证明殷人万事求卜,万事迷信于上帝的降福降祐,其一元神的宗教是时代的支配意识。

(2)殷人的上帝与民族祖先是合一的,反映了原始祖先崇拜转化为阶级宗教。

(3)殷人的神系:

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

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

(4)尊神文化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君主自称是上帝之裔,是上帝在“下”的世界的全权代表,是人间至高无上的实际统治者。

(5)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起源,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人间出现了至高无上的君主,天上才出现了至高无上的神。

3、西周的尊德文化

(1)适应反商斗争的需要,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对尊神文化进行了改造。

A把上帝与祖先神分离。

上帝主管君权的授与,神先神保护本民族,因为反商斗争的宗教旗帜不可能是殷人的祖先神,也不可能是周人的祖先神,必须有一个比祖先神更高的权威,这就是上帝。

B“天命”是可以转移的,即所谓“天命縻常,惟德是辅”。

上帝把“大命”授给谁,完全取决于谁占有“德”。

夏桀丧德,上帝授命于商汤;商纣丧德,上帝又移大命于周人。

(2)尊德文化的内容:

约称为:

“明德慎罚”,具体说有九条内容:

尊天、敬祖、敬宗、尚贤、无逸、明德、慎罚、行教化、作新民。

其实质是重视民事以感动上帝:

天视自我民视,天聪自我民聪。

它为唯物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打开了道路。

(3)西周尊德文化的理论表现

A《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说,人们对物质关系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

B《易经》中的阴阳观念,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朴素的辩证的认识。

(4)西周中后期统治者的败德和民众的反抗呼声

A祭公谋父:

“耀德不观兵”,提出了正确处理夷夏关系的问题。

B召公论弥谤,提出了让民讲话、广开言路的主张。

C史伯阳父论“和”与“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关系。

D民众的反抗呼声——《诗经》中的变雅变风。

怨天、骂天、恨天诗句屡见不鲜;对祖先也发出责问;抨击女宠祸国;哀叹今不如昔;歌颂爱情,想往自由;

民众的呼喊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感情基础。

三、了解和掌握早期五行说和早期阴阳说的思想及意义。

1、早期五行说

(1)《尚书·洪范》五行说

(2)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之关系

2、早期阴阳说

(1)《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2)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制的原始宗教发展演变表,讲授中国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演变;设问:

商人、周人思想有何重大变化?

其由尊神向尊德演化的原因何在?

从而揭示周政权与尊德文化的依存关系。

讲课提纲:

一、夏商周的宗教思想

1、原始宗教的产生条件

2、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

3、夏代的尊命文化

4、殷商的尊神文化

5、西周的尊德文化

二、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1、早期五行说

2、早期阴阳说

课后反思:

夏商周宗教思想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为什么说早期五行说和早期阴阳说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

第二章先秦儒家思想

教学内容:

一、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外因:

1、领主经济大崩溃

2、动荡的诸侯政治

内因:

1、士阶层的形成与转向

2、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二、孔子思想

1、与西周传统思想的关系

(1)关于天命与鬼神:

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2)关于“德”、“孝”、“礼”等

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

②“孝”→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家扩展到政治)

③“礼”→隐含的社会关系,社会等级秩序(上下有别)

2、“仁”的思想(伦理思想)

(1)“爱人”,实现途径是:

忠、恕

(2)各种美德:

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3)“克已复礼”:

主张按照周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孔子的哲学思想

(1)继承传统的天命观念,但又着重考察人的问题

(2)具有辩证思想

A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主张“中庸”。

B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C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3)认识论:

肯定“生而知之”,有先验证思想,但更强调“学而知之”,在学与思、学与用、言与行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近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见解

4、孔子的政治思想:

倾向保守,但有改良的成份。

(1)“礼”和“正名”思想,维护周礼(保守)

(2)主张“德治”,具有民本思想,缓和社会矛盾(改良)

(3)推行教化,反对暴政;反对苛政,使民于时

5、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孟子思想

1.性善论与伦理思想:

把伦理思想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

A认为人生来即具有“善端”,具有“良知”,“良能”,为天所赋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B强调“仁”与“义”,置“礼”与“智”为次要。

2.政治思想:

“仁政”学说(理论基础:

A性善论B孔子仁与德治思想)

A为民制产:

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B减轻租税:

助法,劳役地租

C省刑罚,重教育(实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D反对霸道,主张仁道,反对兼并战争,主张用“仁义之师”使民心归向,实现统一。

3.天命观和认识论

(1)天命观

A天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具有意志,有道德属性之天

(“天之生物,使之一本”。

上天生人和物时,把自己的本性赋予人和物,故曰:

“万物皆备于我”。

B认为君权神授,但又经民受,经民意认可

C宿命论与“正命”观

一方面:

一切有命运安排定,人只能顺命行事;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分人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两类,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另一方面:

人要知命,然应避祸就福,尽其天年而寿终正寝。

(2)认识论

A区分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类,并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可靠。

B认识对象非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性”和“天”。

(提出“尽心”、“知性”、“知天”:

即尽量扩充心去认识自己的仁义礼智的先天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C认识和修养的根本方法:

反思“诚”。

(“诚”本意信实无伪,孟子认为“诚”是天的本质和规律,是天的本性,具体而言则是仁义礼智。

)反思“诚”即反思人心中先天具有的

仁义礼智的本性。

达到“至诚”境界,就能使本性完全恢复,不受物欲的牵引而变恶。

D修养的具体途径:

“养心”,“寡欲”,“存夜气”,“养浩然正气”,等等。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师生活动设计:

设问和讨论:

什么是儒家?

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

讲课提纲:

一、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二、孔子思想

1、孔子思想与西周传统思想的关系

2、“仁”的思想(伦理思想)

3、孔子的哲学思想

4、孔子的政治思想

5、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孟子思想

1、性善论与伦理思想

2、“仁政”学说

3、天命观和认识论

作业和思考题:

1、有人说“儒家是一种宗教”。

你的看法如何?

2、如何认识先秦儒家“仁”的精神?

3、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的?

课后反思:

儒家思想的现代反思

第三章先秦墨家思想

教学内容:

一、墨子思想:

(一)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

主旨:

“兼相爱,交相利”

主要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天志、明鬼等(国家务夺侵陵,则语之兼爱非攻;国家混乱则语之尚同尚贤;国家贫穷则语之节葬、节用;国家喜音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辟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

实质:

反映手工业者及其他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愿望;反对亲疏、远近、贫富、贵贱的等级界限。

(二)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

(三)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

(四)墨子的”三表说“指什么?

在认识论上有何意义?

提倡“言必立仪”,确立认识的标准:

A历史经验

B百姓亲身经验

C给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用。

意义:

A涉及到真理标准问题,理论思维达到相当高度。

B以经验为依据,以实际功效为验证,虽为经验论,但也能触及到实践的内容,比较接近实践验证的观念。

二、后期墨家思想

(一)主要学术贡献(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

(二)认识论

1、“知,材也”,“知,接也。

知是人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仅有这种认识工具,未必产生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接触才能产生认识。

2、“惟以五路知”,“知不以五路,说在久”

通过五官获得感性知识,有些知识不是直接感觉得来,比如时间。

(“久,弥异时也;”“久:

合古今旦莫”。

“莫”通“暮”,久是一切时间的总和。

3、“知:

闻、说、亲;名、实、合、为”

知识按来源分为:

闻(亲闻和传闻,指间接经验)、说(用推理方法得到的知识)、亲(直接感觉经验)。

名是所用来称呼认识对象的名词或概念,实是被称谓的认识对象;名实应结合,应相符;认识应变为意向,表现于行动。

(“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

(三)逻辑学说

1、类、故、理:

逻辑论证的三个基本范畴

类:

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组成的集合体。

据类的外延和内涵,

反映类的名词或概念分为三种:

达名(外延最大,内涵最一般的概念,如“物”)、类名(反映一些特定事物的概念,“马”)、私名(反映单一事物的概念,如“昭陵六骏”中的任一匹马。

故:

指事物或判断形成的理由、原因和条件。

分为“小故”(必要条件)和“大故”(充分条件)。

理:

指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同一律:

名与实要一一对应,论证推理过程中概念必须前后同一;矛盾律:

两个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等等)

类、故、理结合是正确论辩的充分必要条件。

2、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名:

名词或概念;辞:

命题或判断;说:

推理。

概念用来反映一类客观事物;

判断用来陈述对象的情况,表达对象的性质或关系。

推理用来揭示某个命题或判断是否有成立理由。

3、“辩,争彼也,”“争彼,当者胜”

只有争论一对彼此矛盾的论题谁是谁非才是“辩”,只要是辩,必有一方胜,其中与事实相符的那一方才是正确的。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师生活动设计: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

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

讲课提纲:

一、墨子思想

1、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

2、墨子“三表说”及其在认识论上的意义

二、后期墨家的思想

1、后期墨家的认识论

2、逻辑学的贡献

作业和思考题:

1、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什么区别?

2、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

3、墨子是如何讲“天志”的?

4、为什么说后期墨家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5、后期墨家的形式逻辑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课后反思:

墨家思想的现代反思

第四章先秦道家思想

教学内容:

一、老子思想

(一)哲学思想

1、道论:

老子第一个把“道”引入哲学。

天道:

蕴含道的客体方面,可称为自然观、宇宙观。

人道:

蕴含道的主体方面,可称为人生观、社会观。

(春秋子产: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第一次提出“天道”、“人道”的概念)

(1)“道”为“天地根”的本体论

老子本体论“道”的特点:

A无形体,不可言说,不可命名;

B是独立的存在,又是普遍的存在,而且存在于空间之中;

C是永恒的存在,先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