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8146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docx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最后稿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

嘉应大学政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075柳旭丹

中文摘要

当前社会是一个公共危机频发的“危机社会”。

本课题拟重点研究在全民族、全社会进行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理念及其实现机与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从教育理念、机制上,结合面向教育主体、对象、过程和内容的层次上形成的公共危机教育方法论,从而搭建了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和实施方法论,促使全社会树立公共危机意识,深刻认识到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重大意义,并最终为公共危机教育决策及实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

公共危机,全面公共危机教育,平台建设及实施

一、公共危机管理

(一)公共危机的属性

今天,在这个信息时代、系统时代,危机已然是当今社会的整体特征,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永恒的特征”,“危机植根与今日社会的经纬之中”。

潜在的危机和已既成事实的危机尽管存在着差别,但是综合起来讲,总的特征还是相通的,之间存在一个质与量的演变的过程,或渐进的、或疾风暴雨。

综合如下:

1、突发性

“由工业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现代性对人类社会现有状态的每一个领域哪怕是很小的领域都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一些可能引发的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事件在事先都有预警的信号,并且是由一系列的小小的危机发展形成的,由于其不可预见性,危机的发生反而不能在最佳的时期得到有效的治理,此外,当突发性的危机发生时,正常的社会秩序被大乱,人们的心理承受压力增大,往往加大事态的严重程度,诗人T·S·埃利奥特就深刻地体会到“人类是无法承受过多的事实的”。

2、破坏性

当今世界是以复杂性、联系性、范围和规模、可见性为主要特征的世界。

局部范围内的公共危机极有可能演变成全球性的危机,世界性的灾害。

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信息快速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等等新世界的产物,一方面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超越的时候,也潜藏着极大的隐患,诸如“人为灾害在事件和空间(地理)上不再受到更多的限制,人类可以影响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如大面积的污染),甚至是地球大气层(如臭氧的减少),我们甚至可以拥有摧毁整个星球的能力,这是人类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为危机的灾害可以和自然灾害相抗衡。

正如被充分引用的罗伯特·吉尔的话所言,“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生。

3、信息的不对称性

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受害者急需知道相关的信息以来判定他们是否是安全的,但是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媒体人的正确报导以及危机管理人员的果断决策,常常是将一些重要信息处于被动的断层地带,使得群众不能从信息的获取中稳定情绪,进而加大了危机管理工作的难度;由于上述的事实的影响,领导者和群众之间的信息量是不对称的,因而,群众并非总能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领导者的决策意图,甚至产生抵抗的情绪,“如果你知道的事实和我一样多的话,你一定会同意我的看法”。

另一方面是,有关信息一旦产生就会被快速的传播,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世界没有秘密可言,“技术入侵‘后院’”,乔亨利的窗格理论(如图)说,“实际上只需要通过两个人你就可以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

当世界被紧密相连的时候,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潜在地影响另一件事”,信息的传播也是如此,由于不能控制传播中的信息的导向,“坏”的信息四处串长。

图1

他人

已知未知

1、公共领域

2、隐私领域

4、未知领域

3、神秘领域

已知

你自己

未知

 

图1:

乔亨利的窗格理论:

实际上只需要通过两个人你就可以完全了解到另外一个人

“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高频次、大规模;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国际化程度加大等等。

而我国危机管理存在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差、信息不畅、协调不力、准备不足、低效无序、无法可依的弊端。

”有鉴于此,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人们一般认为1982年,泰诺胶囊事件是现代危机管理开始的标志,危机管理被关注的历史久远。

综观大量的文献资料,关于“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多角度的视角、多种的评价标准,内容既涉及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本身的架构问题,也有延伸至公共治理等诸多环境背景的具体评价。

综观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存在的问题是:

1、社会的危机意识相当薄弱,对危机的预警、回应能力低

1)公共管理者缺乏危机意识,应对危机的措施不成熟;其它社会组织管理者也缺乏危机意识,导致必要的危机预防措施和设备处于真空状态。

公众具有良好的危机意识是进行危机预警和危机应急管理的社会心理基础。

2)除了对危机认识不足之外,社会公众社会心理层面的因素存在不稳定性,对这方面引导不足,“心理学研究认为所谓严重突发公共事件不过指的是一种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抗衡防御的感觉,失却控制的情境。

2、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

1)“由于没有一个常设的、独立的危机管理协调机构,目前中央层级上直接履行有关危机管理职能的组织主要有:

军队、外交部、国防部、公安部、民政部、水利部、交通部、卫生部、建设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地震局、国务院政府值班室等。

在地方层级,由上级垂直领导的相关部门对辖区内可能发生的危机问题进行预警、监控和应对,并将可能出项的重大危机及时上报中央政府。

”这种机制导致条块分离,地方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反应速度被拖慢,效率低下。

2)科学的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物资准备和调度系统、人员培训和技术储备系统),公共危机处理机制(事中指挥决策和事后评估)、信息管理机制、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机制。

3)地区危机管理体系不平衡。

不少地方政府,特别是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预警机制,处于近乎无防备的阶段。

4)社会支持系统没有很好的维系在一起。

组织要和新闻媒体、医院、消防、公安及临近驻军、保险公司、兄弟单位及国际组织等形成网络,以寻求及时有效合作。

在调动和整合一切可能的社会支援,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从而实现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协调合作的危机管理类体制。

3、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

1)目前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有35件,包括《戒严法》、《防震减灾法》、《消防法》、《森林法》、《安全生产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但是现行的公共应急法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紧急状态法,应急法制的执行不到位。

2)一部完善的《紧急状态法》可以在危机发生时作为协调好政府权利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的依据,紧急状态时国家进入非常时期的非常治理手段,原有的法律制度会临时停止执行,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必须得到保障,即正当性和合法性的问题、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同时以法律作为后盾全面动员国家、地区、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对付危机。

“在面对剧烈社会冲突时,谁有权来宣布原有宪法和法律秩序暂时中止转而实行‘紧急状态秩序’是紧急状态法的核心问题。

3)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实施环境如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公众知晓度、认同度、适应度、配合度以及社会心理状况等,亟待进一步改善。

4、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和信息沟通的机制

1)美国危机处理专家里杰斯认为:

危机发生后,危机管理机关应做到“三T”——以我为主提供情况,提供全部情况,尽快提供情况。

危机发生后的24小时内做出反应是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但是由于信息被压制、隐瞒,信息渠道不畅通。

透明度不够,缺乏公共信息披露制度。

2)媒体作用发挥不够,信息联动机制不灵敏。

媒体一方面可以披露政府在管理中的不足,一方面可以作为政府开展公关的良好伙伴,塑造政府形象,“正如卡斯帕森所言,灾难事件的后果远远超出了对人类健康或环境的直接伤害,导致更重要的间接影响,如义务、保险成本、对制度丧失信心、污名化、脱离共同体事务等。

5、危机管理参与主体过分单一,政府职能不明等等

1)政府需要依靠社会的全员配合参与到危机应对的行动中,不仅能分担负担,解决短期政府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全社会共同抗战的环境下,更有利于政府措施的实施到位。

公众、媒体、公共组织、政府都是参与到危机管理中的一个部分。

然而现实是,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沟通不足,不能承担起应急管理的责任,而社会大众的应对危机能力更为薄弱,更加谈不上参与危机应对的过程中来。

2)从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民间力量在固有的血缘和地缘关系的维系下,能够快速的连接在一起,成为一种相对成本较低的救助途径。

3)国际交流与合作频度和深度不足。

二、在全民族、全社会进行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必要性

在风险理论的研究上,关于现代社会风险的出现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增加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对高频率和极大破坏率,并且将人类置于灭顶之灾的阴霾之下。

一种是由于人们感知世界的手段工具强化了,所以风险是被理解到了,不同于以往的“默默无闻”,不论这两种观念谁占优势,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处于危机之下。

(一)在我国危机教育的现状

探讨这个问题有三个主要方面: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不健全的影响;我国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发展不全面的影响;在民族文化中形成的主流的危机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1、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影响

首先,如前所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正在不懈地努力之中,但是起步晚,管理理念和技巧都不成熟,使得公共危机管理体制难以有效发挥效用。

其中,公共危机预警系统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

不容忽视的是,公共危机教育无疑是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基础和根基,在整个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其次,由于整个大环境——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缺失导致公共危机教育的发展失去了良好的氛围,未能适时地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共危机教育体系,没有激励和监督,公共危机教育流于形式,放任自由,最终导致的是在无数生命财产毁灭之后无尽的扼腕。

最后,见诸大量的文献资料,很多国家将公共危机教育列入了国家事项的重要内容之中,日本的危机教育一直都被引用为借鉴,其小学课程中既要有近40个课时的危机教育,政府把每年的1月9号定位全国消防日,进入消防演练,场面逼真并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救助,此外还有自行车日、摩托车和轿车日,交通管理人员利用这段时间加上媒体的积极配合向各类驾驶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澳大利亚政府邮寄给居民反恐资料;德国通过宣传手册、互联网、展览以及听众热线,重点介绍如何应对新型瘟疫、化学物品泄露和恐怖危机。

而国内的危机教育俨然还处于一个懵懂的婴孩的状态,天真的看着各种新的事件的发生,不过发出几声呜咽。

就单单是现今国内出现的关于公共危机教育的教材也是内容陈旧,亟待更新,而且有关的专职教育人员更是千金难求。

2、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我国致力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中,我国教育已经被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高度发达的学习系统始于亚洲,尤其是中国。

遗憾的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教学方法,此外,还存在着不能使借鉴过来的东西“中国教育本土化”。

由于教育思想和观念没有紧紧跟上时代的要求,教育体系也显得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高度不稳定的现代社会,以前的教育体系下的产物——“应试教育”,对在这个产物下教育过的人们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虽然,在我们摸索出一条更适合中国的教育之路前,“应试教育”也是不得以的选择。

但是,在今天,“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被响亮的提出来了,中国的发展也到了可以进行并且不得不进行“素质教育”的历史时刻,公共危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时代的鲜明的特征。

3、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危机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首先,我国自古就提出了关于“危机”的警示格言,“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传·系辞下》),体现出来的这种危机意识不能不说是值得钦佩的,它提出了“对人生危机意识和危机理念的透彻理解,也是人类理性精神的突出体现。

体现了高度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人间危机悲阂情怀”。

其次,就古中国关注人本身德行“至于至善”而言,这样类似的对危机的诠释,在我们这个习惯于悲天悯人的民族中固然根深蒂固,然而处于这种情境下的我们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已经习惯性地去忽略自身以外的、他人或他物可能带来的危机,如“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等等的思想更是使我们这个民族在危机来临时经常是赤手空搏,表现为危机意识淡薄,缺少基本的应对危机的技能。

尽管我们坚守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效法自然的刚健法则,但同时也付出了悲壮几近于无谓的代价。

民族文化的内涵之深,积淀之浓厚,其中的危机观念又岂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完的,不过就其中较为深入的,或者说广为大众接受并且也是被大众这样的执行的一点展开而已。

(二)进行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必要性

这个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公共危机教育的意义,二是教育的意义,社会公众既是危机的直接相关者也是危机事件的最大受害者。

1、公共危机教育的意义

1为人们正确应对危机提供智力支持

2为处于危机中的人们提供精神支持

3社会动员功能

4有效的公共危机教育可以减少损失

2、教育的意义

公共危机教育属于教育知识网络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一个独立的本质,即成为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本质,人应当’通过教育’而成为自由的,即真正的伦理的人”(《黑格尔辞典》)。

想想,既然有挫折教育、生命教育,为什么关乎生命的、一切教育的前提的保障生命的、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危机教育又怎么可以缺失呢。

公共危机教育作为一个成员加入教育的内容体系,不单单是内容的全面和充实,更是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换代,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

三、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

当前我国争处在转型的历史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引发了社会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使社会趋于复杂化、多元化,社会矛盾与摩擦、社会冲突难以完全避免,尤其目前处于公共危机的频繁期,直接威胁到我国正常的公共安全、社会秩序。

从国际环境来看,伴随这全球系统对中国的开放,引来了世界性的问题比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等,就国内而言,贫富分化加剧、失业人口攀升、社会治安恶化、传染病流行、自然灾害肆虐。

“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

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的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

”美国危机管理学奥古斯丁。

这也是公共危机教育的作用所在。

下表:

本课题“全面公共危机教育平台建设及实施”的知识网络图

 

(一)公共危机教育的理念

1、教育理念的概念

教育理念,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

教育理念具有民族性、国际性、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

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远见卓识”,反映了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教育发展的思想,是指明教育前进方向、引导和鼓舞人们为之长期奋斗的教育理想。

2、全面公共危机教育适应的理念——终生教育理念

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潮最早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指出:

“终生教育是真正使整个世界教育制度革命化的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观念。

”其形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现象,科学技术革命、人口问题、民主化的需求和推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都是终生教育形成的社会因素;传统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教育自身的弊端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传统教育的改革,终生教育的提出是实现传统教育突破,建立新型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用这个理念来指导公共危机教育的可行性在于,就如第一次对终生教育作了描述性的《论终生教育》,指出:

“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

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尽管终生教育更多的是关注于对于人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获得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这个理念的基础——“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与公共危机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公共危机的属性要求公共危机教育必需是持续性的、循序渐进的,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过程中输入危机教育,使人们“学会生存”是保障人的其它一切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机制

1、教育机制的概念

教育体制,即“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它主要包括教育决策体系、教育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体系、教育调节体系和组织体系四个要素。

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

改革开放30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2、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机制

我国教育在我国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更为显著的地位并发挥更加广泛和重要的作用。

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中,要始终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育体制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是教育的普及性、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实用性。

2007年8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优秀教师代表的讲话中强烈地提出:

“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围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改进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借助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为公共危机教育进入这一体系提供了契机。

公共危机的教育机制是依附在社会整体的教育机制而存在。

在这个层面上,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教育的法律法规、制度与机构,只有外部的框架的成形,公共危机教育才能在实际上顺利实施。

(三)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平台建设及其实施

公共危机教育在中国发展缓慢,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建设,公共危机教育的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平台——制定法律法规、教育制度

建立健全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法律法规,以法律作为后盾,引导和强制双重作用下提高危机教育的实施力度,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建立健全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教育制度,使危机教育在有序合理的环境下进行,保障危机教育的效率和效益。

 

2、过程与方法论——教育主体、对象、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主体

2.1下面以教育的环境作为划分教育主体的依据:

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情商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的‘肯定目的在于,灌输伦理原则’,其‘否定的目的’是‘使子女超脱原来所处的自然直接性,而达到独立性和自由的人格,从而达到脱离家庭的自然统一体的能力’”(《黑格尔辞典》)

二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智商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通过“纪律”,使学生服从一切智慧的开端;通过“授课”,使学生把握普遍的东西。

引导学生,“开始按普遍的纪律和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生活”,引导学生“放弃自己的特殊性,而去认识和希求普遍的东西,接受现有的普遍的教化……对灵魂的改造”。

(《黑格尔辞典》)

三是,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德商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教育使学生具备成为社会成员的能力,在市民社会中学生又会受到社会环境提供的情境教育。

四是,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2.2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是包括整个社会在内的任何一人。

不仅包括公共危机的可能受害者——社会大众,还包括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者以及公共危机教育的专职人员。

2.3教育方式和途径

2.31设立专门的公共危机教育管理机构。

制定危机教育策略,研究危机教育方法及措施,培养和配备专门的危机教育人员。

2.32学校要成立公共危机教育的学科体系。

设立专门的危机教育课程,依靠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使危机教育的知识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掌握危机应对技能。

2.33文化艺术。

丰子恺先生说:

“只要还有艺术,国家就不会灭亡。

”当年,一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唤起了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一部《寂静的春天》唤起了全美的环境危机意识和席卷西方的环境保护运动。

通过艺术的感染力,使得危机意识的传播更加广泛而深刻。

2.34训练和演习。

建立危机教育的实地训练基地,面向大众开放。

2.35媒体作用。

积极开展宣传和引导工作,同时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立专门的危机教育的网站。

各个企事业单位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对职工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和防范公共危机的教育。

2.36心理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开设与危机有关的心理课程,通过报栏、网络、印发心理科普知识小手册宣传心理知识,优化心理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设立危机心理咨询中心,对遭遇危机影响的公众提供心理咨询以及确定处于可能给其他人带来危险状态的人们提供强制性心理咨询。

建立全国的灾害心理援助队伍数据库。

2.4教育内容:

意识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教育

2.41全面公共危机意识教育。

培养忧患意识,提高公众对公共危机的关注,自觉参与到公共危机教育的队伍中来;培养心理承受意识,“危机”一词在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还有这样的解释,“某些强大的刺激(包括生理性和心理性)作用于人身,超过了人们所能承受的程度,从而是个体面临身体或精神的崩溃的边缘,称为危机,分为生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公众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危机发生后的心理疏导,从容面对危机有着很大的意义;培养道德意识包括应对危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责任感,理性、团结的应对危机,在危机发生时作到自律和奉献,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互帮互助。

2.42全面公共危机管理教育。

一是对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者进行如何高效的进行公共危机处理的能力的培养;二是对应对公共危机的主要力量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比如警察、军队、医护人员、志愿者。

2.43全面公共危机技术教育。

基本的求生自救和帮助他人解困的能力教育,基本的求生技能有:

获得和改善呼吸条件;节水找水,维持生存需求;保护和寻找食品,保持最低能量来源;寻求救援,脱离险境;包扎医药常识,能够在致伤致病时基本的缓解病情的措施。

编纂合理的、更新的、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公共危机应对手册,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可能身边可能没有足够的工具可以帮助逃生,手册上更应该关注于如何灵活的使用逃生工具。

积极寻找和国外社会团体的技术教育合作,学习国外的应对技巧,由于各个国家的危机应对的重点都有所不同,互相之间的学习,更有利于整合资源,并且学习全面的公共危机应对技巧,即使身在国外当危机发生时,也能冷静应对。

3、信息平台

建立覆盖全国的多领域的信息收集网,建设和整合全方位的网络学习设备、工具和资源,实施知识共享战略。

同时注意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和信息的更新和统计分析。

3.1信息平台建设的硬件设备

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设备、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卫星电视接收设备、显示系统设备、会议室音响系统设备、视频监控系统设备、涉密安全系统设备。

3.2信息平台的阶段建设

全面公共危机教育的信息平台应该和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相联系起来。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应急指挥信息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视频图像传输网络和有线、无线通信等手段,应急指挥中心系统与专项指挥部、主要部门、区(县)和部分重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进行连接,初步实现资源整合的目标。

第二阶段,进一步建设完善应急信息系统,实现应急指挥中心与上级应急平台以及本级绝大多数重要部门的互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