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8219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苏教版必修2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重点)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重点) 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DNA的提取与鉴定。

(难点)

一、阅读教材P59~61完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

类型

特点

菌落

荚膜

毒性

致病性

S型

光滑

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病

R型

粗糙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转化)

(2)艾弗里实验(体外转化)的发现

①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并不需要S型细菌的完整细胞。

②构成S型活细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中,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并具有了致病性。

③实验结论: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二、阅读教材P62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

(1)结构

(2)生活方式:

寄生。

实验过程

(1)标记T2噬菌体

①含35S的培养基

含35S的大肠杆菌

蛋白质外壳含35S的噬菌体;

②含32P的培养基

含32P的大肠杆菌

内部DNA含32P的噬菌体。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①含35S的噬菌体

大肠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S;

②含32P的噬菌体

大肠杆菌体内有放射性32P。

3.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三、阅读教材P62~63完成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以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实验材料:

烟草花叶病毒

(2)实验过程

(3)结论: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2)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3)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阅读教材P63最后一段~P64完成提取和鉴定DNA

1.DNA的提取

(1)DNA能溶解在NaCl溶液中,且溶解度随着NaCl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通过改变NaCl溶液的浓度,溶解在NaCl溶液中的DNA会析出来。

(2)DNA不溶于乙醇溶液,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溶于乙醇溶液,因此通过乙醇溶液可进一步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2.DNA的鉴定:

常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

判一判

(1)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性,R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

(√)

(2)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S型细菌。

(×)

(3)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

(4)艾弗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

(5)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小,DNA的溶解度越低。

(×)

连一连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为了证明DNA和蛋白质在遗传中的作用,格里菲思和艾弗里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对象,分别做了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

结合教材P59~61内容完成以下探究。

探究1 完善下图并完成下面问题,理解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A组实验说明S型活细菌有(有、无)毒性;B组实验说明R型活细菌无(有、无)毒性;C组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无毒性。

(2)D组实验可推出小鼠体内能(能、否)分离出S型活细菌,它是由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把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3)格里菲思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

探究2 完善下图并思考下面问题,理解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甲、乙两组实验对照说明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转化因子。

(2)丙组实验的目的是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从反面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比较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

项目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者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培养细菌

用小鼠(体内)

用培养基(体外)

实验原则

R型球菌与S型球菌的毒性对照

S型球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

实验结果

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能使R型球菌转化为S型球菌

S型球菌的DNA使R型球菌转化为S型球菌

实验结论

S型球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DNA是使R型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两个实验的联系:

(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

R型和S型;

(2)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球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3)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突破1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R型活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活细菌→注射入小鼠。

②S型活细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活细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活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活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活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活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D.死亡、存活、存活、存活

解析:

选D。

①S型活细菌是致死型的,故小鼠死亡;②DNA酶分解S型活细菌的DNA故小鼠存活;③R型活细菌高温加热被杀死,再加入S型活细菌的DNA,不能发生转化,故小鼠存活;④S型活细菌高温加热被杀死,加入R型活细菌的DNA,小鼠也存活。

突破2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2.如图表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NA酶的作用是水解S型菌的DNA

B.结果1中S型肺炎双球菌占绝大多数

C.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结果2中全部为R型肺炎双球菌

解析:

选B。

A项为条件对照,正确;结果1中少数R型菌转化为S型菌,S型肺炎双球菌占少数,B错误;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结果2中全部为R型肺炎双球菌,D正确。

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认识的3个误区

(1)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而是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致死。

(2)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也变性失活。

DNA在加热过程中,双链解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为了进一步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结合教材P62内容,完善下面实验过程及结果,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第一步:

标记细菌

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2)第二步: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3)第三步:

完善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及其结果

(4)得出结论: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实验中能否直接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来培养噬菌体呢?

该实验能否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

为何?

提示:

不能。

噬菌体是营寄生生活的,不能直接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因此必须先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让噬菌体去侵染细菌;不能,原因是该实验若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则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2)本实验中离心搅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提示: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重量较轻的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中,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艾弗里实验的比较

两个实验都是证明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直接实验证据。

两者在实验设计、实验结论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细微的差别。

项目

艾弗里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思路相同

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处理方式有区别

直接分离:

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法:

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32P和35S)

结论区别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DNA是遗传物质

突破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1.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  )

A.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在外壳中找到15N

D.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解析:

选B。

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其中15N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又由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所以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15N和32P标记的DNA,不能找到35S标记的蛋白质。

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的判断

 

突破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

2.下列有关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35S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

B.要得到35S标记的噬菌体,应将未标记的噬菌体在含35S的普通培养基中直接培养

C.采用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若改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被32P、35S标记的细菌,则子一代噬菌体都含32P和35S

解析:

选D。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A错误;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都是寄生的,不可在含35S的普通培养基中直接培养,B错误;搅拌是为了让细菌和其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分离,离心是为了让细菌沉到底部,而蛋白质外壳到上清液中,然后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C错误;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增殖过程中,所用的原料全部来自细菌,若改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被32P、35S标记的细菌,则子一代噬菌体都含32P和35S,D正确。

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

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

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DNA并不神秘,可以从生物材料中提取DNA分子。

结合教材P63最后一段~P64内容完成以下探究。

探究1 完成下表,理解DNA的粗提取与鉴

定实验原理

(1)DNA与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

溶解规律

2mol/LNaCl溶液

0.14mol/LNaCl溶液

DNA

溶解(溶解、析出)

析出

(溶解、析出)

蛋白质

NaCl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从2mol/L逐渐降低的过程中溶解度逐渐增大

部分发生盐析沉淀

溶解(溶解、析出)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可以溶于酒精。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3)鉴定原理:

DNA遇二苯胺(试剂)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会变成蓝色。

探究2 完善下面实验过程,学会DNA粗提取方法

 利用血细胞吸水涨破的原理;向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搅拌5min,过滤取滤液

 高浓度NaCl溶液中,核蛋白质容易析出,游离出的DNA溶解。

注意玻璃棒沿同一方向充分搅拌

 加蒸馏水降低NaCl溶液浓度,使DNA析出。

注意玻璃棒沿同一方向不停地均匀搅拌

 DNA再溶解,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进行提纯

探究3 完善下面有关实验问题,学会DNA的鉴定方法

(1)根据上图,完成实验内容:

试管序号

A

B

1

加2mol/L的NaCl溶液5mL

加2mol/L的NaCl溶液5mL

2

不加

加入提取的DNA丝状物并搅拌

3

加4mL二苯胺,混匀

加4mL二苯胺,混匀

4

沸水浴5分钟

沸水浴5分钟

实验现象

溶液不变蓝色

溶液逐渐变蓝色__

实验结论

DNA在沸水浴的情况下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2)A试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对照。

(3)B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主要与加入试管中的DNA(丝状物)的多少有关。

(1)能否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DNA提取与鉴定的材料?

提示:

不能,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无细胞核。

(2)植物细胞可以作为DNA提取与鉴定的材料吗?

植物细胞能否利用蒸馏水涨破法?

提示:

可以作为DNA提取与鉴定的材料;由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加蒸馏水搅拌不会破坏细胞,不能将核DNA释放出来,所以不能利用蒸馏水涨破法,可通过研磨法破坏细胞壁,或用洗涤剂瓦解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过程中几个要点

(1)加入抗凝剂的目的:

制备鸡血细胞液时要在取新鲜鸡血的同时加入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使血液分层,取下层血细胞。

(2)实验中有两次使用蒸馏水:

第一次在第2步,目的是使血细胞吸水涨破;第二次在第4步,目的是为了稀释NaCl溶液,析出DNA。

(3)实验中有4次搅拌:

第3步和第4步中的搅拌均要朝向一个方向,并且在析出DNA、DNA再溶解和提取中,搅拌都要轻缓,玻璃棒不要直接插入烧杯底部,防止DNA分子断裂。

突破1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实验原理

1.下列有关“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随NaCl溶液浓度的降低而减小

B.利用DNA不溶于酒精的性质,可除去细胞中溶于酒精的物质而得到较纯净的DNA

C.DNA是大分子有机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D.在沸水中,DNA遇二苯胺会出现紫色反应

解析:

选B。

DNA在NaCl溶液中其溶解度是先随NaCl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然后随NaCl溶液浓度增大,溶解度增大,A错;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原理利用了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B正确;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突破2 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过程

2.如图是利用鸡血粗提取DNA的基本操作,如表中操作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

选项

烧杯甲中的试剂

烧杯乙中的液体或物质

操作目的

A

蒸馏水

鸡血细胞液

使鸡血细胞吸水涨破

B

蒸馏水

含DNA的浓NaCl溶液

去除不溶于低浓度NaCl溶液中的杂质

C

冷却的酒精

含DNA的浓NaCl溶液

去除溶于酒精中的杂质

D

2mol/LNaCl溶液

纱布上的黏稠物

去除不溶于2mol/LNaCl溶液中的杂质

解析:

选B。

在DNA粗提取实验中,鸡血中加入蒸馏水目的是使血细胞吸水涨破,A项正确;将烧杯甲中的蒸馏水加入到含DNA的浓(2mol/L)NaCl溶液的烧杯乙中,其目的是使NaCl溶液的浓度降低至0.14mol/L,此时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小,从而使DNA析出,B项错误;DNA不溶于酒精溶液,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溶液,据此,将冷却的酒精加入到含DNA的浓NaCl溶液中,可除去溶于酒精中的杂质,C项正确;将烧杯甲中的2mol/L的NaCl溶液加入到烧杯乙中,纱布上的黏稠物中的DNA会溶解在2mol/L的NaCl溶液中,可去除不溶于2mol/L的NaCl溶液中的杂质,D项正确。

核心知识小结

[网络构建]

[关键语句]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思证明S型肺炎双球菌有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物质,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S元素存在于蛋白质中,P元素几乎全存在于DN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3.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在0.14mol/L时最低,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

[随堂检测]

知识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S菌有毒性,能引起人患肺炎或引起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荚膜的R菌无毒性。

如图为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C组为空白对照,实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

B.能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有A、D两组

C.E组实验表明,加S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菌

D.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不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

解析:

选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B组煮沸后细菌死亡,故B能生存;无荚膜的菌无毒,故C能生存;DNA放入D后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故D不能生存(死亡);蛋白质不能促使R型菌转化,故E能生存。

A中是活的有荚膜细菌,B中是死的有荚膜细菌,C中细菌无荚膜,D中加入有荚膜细菌的DNA后,使部分无荚膜细菌转化为活的有荚膜细菌,E中加入的是有荚膜细菌的蛋白质,不会使无荚膜细菌转化为有荚膜细菌,因此,能导致小鼠死亡的只有A、D两组;A、B选项正确。

D、E两组分别向无荚膜的细菌培养液中加入的是有荚膜细菌的DNA和蛋白质,根据是否导致小鼠死亡可以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C选项正确。

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是由于有荚膜的DNA进入无荚膜细菌的结果,DNA是遗传物质,由它所控制的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所以D选项错误。

知识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图2为用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2中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⑤①

B.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其营养成分中应含有32P

C.图2中的⑥⑦分别代表搅拌、离心过程,其中⑦的目的之一是让B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

D.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解析:

选C。

蛋白质、DNA的特征元素分别为S、P,图1中的①为磷酸基团,含有P元素,⑤为肽键,含N元素,④为R基团,可能含有S元素,A错误;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于培养大肠杆菌,用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锥形瓶内的营养成分中不能含有32P,B错误;图2中的⑥⑦分别代表搅拌、离心过程,其中⑦的目的之一是让B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C正确;噬菌体是DNA病毒,其增殖过程中所需的原料、酶来自大肠杆菌,而DNA模板则由噬菌体自身提供,D错误。

3.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解析:

选C。

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格里菲思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A项错误;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B项错误;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所以离心后,有细胞结构的大肠杆菌在试管底部,而噬菌体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上清液中,C项正确;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部分带有32P标记,因为噬菌体在进行DNA复制的时候,模板是亲代噬菌体中带有32P标记的DNA分子,而原料是大肠杆菌中没有带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D项错误。

知识点三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D.③④⑤

解析:

选C。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①正确、②错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③正确、④错误;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⑤错误。

知识点四 DNA的提取与鉴定

5.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和菜花均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

B.DNA既溶于2mol/LNaCl溶液也溶于蒸馏水

C.向鸡血细胞液中加蒸馏水搅拌,可见玻璃棒上有白色絮状物

D.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冷却后变蓝

解析:

选C。

A项,原则上含DNA的生物都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只是DNA含量高的材料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B项,DNA在2mol/L的NaCl溶液和蒸馏水中溶解度都较大。

C项,向鸡血细胞液中加蒸馏水搅拌,鸡血细胞会吸水破裂,玻璃棒搅拌会加快血细胞的破裂,但在蒸馏水中不会析出DNA。

D项,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需沸水浴加热,待冷却后变蓝色。

6.根据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研究的科学实验回答问题:

(1)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该实验是在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成分。

请据图回答:

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首先必须进行的工作是对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①赫尔希和蔡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而不是标记在同一种噬菌体上,这其中蕴涵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____________的实验操作。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

解析:

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其作用才能确定哪个是遗传物质。

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所以是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离心后在上清液中。

合成蛋白质外壳的模板是噬菌体的DNA,原料是细菌的氨基酸。

答案:

(1)分离并提纯 

(2)①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其作用 蛋白质外壳 ②C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中,哪一个没有证明具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

A.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B.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

解析:

选A。

格里菲思实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中含有使R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