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8296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docx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

能源体系审核要求:

一,根据国家认可委(2010)26号文件的规定,能源体系的审核重点是:

1,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标准的要求(符合性、适宜性、有效性、充分性)

3,能源体系的管理绩效

4,体系持续改进、提高的能力

二,审核的方法:

▲:

通过现场观察、询问、查资料的方式进行现场审核。

▲:

审核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了解组织及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文件的初步审核;

第二阶段:

进行全面、认真的审核

(见国家认可委文件)

三,如何确保实现以上要求:

1,法律法规的符合性的工作包括:

▲:

1)建立了法律法规的收集渠道

2)对适用的法律法规条款进行的识别

3)对自己企业的行为进行了合规性评价;

4)落后产能、高耗能机电设备、设施的淘汰工作计划及具体工作;

5)相关法规、标准的执行情况等,如:

①国家发改委(2010)6号令(关于能评要求)

②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能源消耗限额(GB21256---2007)

③工信部2010年176号文件

④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版)》

⑤工信部《高耗能淘汰机电产品目录(第一批)》

▲:

工作的证据:

1)法律法规的收集渠道明确,建立了法规清单,收集了法规文本;

2)做了合规性评价报告,或有合规性评价的工作计划;

3)有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机电设备的计划或有淘汰工作的报告;

4)清洁生产标准的执行情况报告;

2,标准的符合性工作包括:

▲:

1)标准的25个要素;(1:

3:

5:

7+5:

3:

1)

2)特别是能源因素、优控因素的评价及改进;

3)基准、标杆的确定、控制;

4)运行控制(文件控制、设计、设备/设施、采购、运行绩效);

5)重要耗能设备/设施的确定;

6)重要耗能过程的确定;

7)人员资格的鉴定等;

8)另外文件、记录、信息交流、资源配置等也不能忘记;

▲:

工作的证据:

1)能源因素识别表,优控因素清单;

2)基准、标杆的清单;

3)工艺规程或岗位要求中是否有执行基准的要求;

4)能源绩效测量、评价的要求;

5)培训计划中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看培训计划、实施的记录、培训的评价报告)

6)设计开发中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看设计开发的程序)

7)采购工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看采购的相关规定)

8)重要耗能过程、设备是如何确定?

(应有清单、管理办法、规定、检查的记录)

9)人员的资格是如何鉴定?

(有鉴定的要求、方法、鉴定的记录、鉴定的结论)

10)文件、记录、法律法规及其标准的清单、文本;

11)信息交流的规定等;

12)特别是体系运行的证据(设备的运行记录、能耗记录、回收余热余能的记录、热送热装的记录等)

3,节能绩效的工作包括:

▲:

1)检测的方法、规定;

2)测量装备的配备情况;测量的过程的记录;

3)节能的绩效结果及下一步的计划;

▲:

工作的证据:

1)应有对能源绩效的检测的相关规定;

2)对能源的使用是否配有检测的装备、设施、手段?

(配备的清单、现场的检查记录)

3)这些配置是否合规?

(检测鉴定的记录、报告书)

4)能源利用情况的报告(报表、报告);

4,持续改进的工作包括:

▲:

1)能源因素、优控因素、管理方案、不合规的改进的计划和实施情况记录;

2)内审或外审提出问题的纠正措施及评审;

3)管理评审会提出的问题的改进要求等;

▲:

工作的证据:

1)看改进的记录,现场的实际情况的检查记录;

2)制定的管理方案等;

3)验证的报告、记录;

4)纠正措施的评审记录;

能源体系迎审要准备的材料:

1,方针(4.2.2):

“能源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组织的能源方针,并确保其:

e)形成文件,使全体员工能充分理解并实施;“

●:

有宣传、贯彻的证据,如:

电子显示屏、上墙、印刷品、记录等

2,职责权限(4.2.3):

“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

●:

建立了网络(如网络图);落实了任务;按网络明确了职责权限(文件),网络图到哪一级,职责权限就到哪一级,

3,能源因素(4.3.1):

“能源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等,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c)将上述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加以考虑。

●:

有识别的清单;有厂、公司两级的优控因素清单;优控因素的控制措施要有针对性,在清单中表现,要形成文件(审批、编号)

4,法律法规(4.3.2):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适用于能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b)建立及时获取这些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渠道。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确保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

对法律法规进行了识别(清单);进行了宣传、贯彻(证据);进行了合规性评价(要与条款一一对应)

5,基准、标杆(4.3.3):

“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用来建立能源管理基准。

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

组织应对基准和标杆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新。

组织所建立的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

●:

有建立基准的文件(程序),要建立基准(应覆盖主要工序);有对基准应用的要求(文件);标杆视情况建立

6,目标、指标(4.3.4):

“能源目标和指标

在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时,组织应:

a)在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

目标和指标应是可测量的;

b)在建立、评审能源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此外,还应考虑技术、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

c)适时更新或调整能源目标和指标。

●:

有分解的能源管理的目标、指标(视具体情况);目标、指标应是可测量的;对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有测量、分析或措施(分析报告、月报表)

7,管理方案(4.3.5)

“能源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用于实现能源目标、指标的能源管理方案,其内容应包括:

a)有关职能与层次上的职责和权限;

b)技术方案、实施方法和财务措施等;

c)时间进度安排。

适用时,对能源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

针对目标、指标(公司级的优控因素可视为指标)要编制管理方案;方案应满足标准的要求(责任人、方法或技术、时间要求);按时间对方案的执行进行评审(看完成的形象进度的记录)

8,资源(4.4.1):

“资源

组织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提供适宜的资源,特别是:

a)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

b)配备所需的节能产品/设备、设施;

c)配备所需的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

d)充分识别和利用最佳节能管理实践和经验,以及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e)配套充分的资金。

●:

能源管理的人员是否满足工作要求(专业性、能力)?

;设备设施是否适应节能的需要,是否学习、运用了先进的节能经验、方法、技术,能源管理所需的资金是否保证?

(以上都需有汇报的材料)

9,能力、培训与意识(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为使能源管理工作人员是能够胜任的,组织应:

a)确保所有从事能源管理有关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的记录。

该能力应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

b)确定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

c)对与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并保存适当的记录。

d)采取措施,使全体人员都意识到:

1)符合能源方针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2)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组织带来的效益,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能带来的能源管理绩效;

3)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

对与能源管理有关的人员应有岗位要求(学历、取证、工作经验);对能源管理需要的人员、技能、意识要进行分层次进行培训(培训计划、培训记录、评审记录)

10,信息沟通(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旨在就有关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沟通:

a)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回应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能源因素以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与外部进行交流,如果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应将其决定形成文件,规定交流方式并予以实施。

●:

内部沟通要有规定(或按规定);对外部方的沟通要形成文件(对内容、方式、层次、人员、时限等),

11,文件管理(4.4.4):

“文件和文件控制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能源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以便:

a)在文件发布前应由授权人进行审批,以确保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审批;

c)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标识明确;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对其分发进行控制;

g)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

如果出于某种目的保留作废文件,应作出适当的标识。

记录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文件,按4.4.5进行控制。

●:

要有文件清单(可综合性清单,但必须注明使用的范围,也可单独编清单);新文件要有审批的记录;体系运行前的文件一定要进行再审批(有再审批的记录);也应有对文件执行情况的检查的记录(记录)

12,记录管理(4.4.5):

“记录控制

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符合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能源管理绩效。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和处置。

所有记录均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

●:

有记录清单;有样本册;有记录管理程序执行情况的检查记录,

13,运行控制“总则”(4.4.6.1):

“总则

组织应根据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识别、策划与所确定的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相关的运行,以确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缺乏文件程序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应制定、提供和执行形成文件的程序和/或操作指导书;

b)在运行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和能源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

c)当这些运行控制涉及对相关方的要求时,应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相关方。

●:

生产过程、主要生产岗位要有技术规程或作业指导书(清单);在规程或作业指导书中应有节能的运行要求和用能绩效评价的方法的规定(见附件;);对相关方有进行要求的证据(合同、协议、告知书等)

14,设计开发(4.4.6.2):

“产品和过程设计控制

在进行新的产品和(或)过程设计中,应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进能源管理绩效,并在实施前得到有效的评审和(或)确认。

适用时,应:

a)考虑所使用能源的种类、经济性、质量、环境影响,以及可获得性等;

b)合理匹配各系统和设备/设施,优化用能;

c)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与经验;

d)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

在设计开发的文件中有无能源标准的要求;是否有证据?

15,设备设施(4.4.6.3):

“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

组织应确定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设备、设施,并对其采购、使用和处置进行有效控制,包括:

a)在新设备和替代设备选用时,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

b)定期监控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其经济运行;

c)进行合理的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以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

d)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鉴定。

●:

要有确定的重要用能设备的清单(实物有标识);要有对重点用能设备的管理控制的规定或程序(文件);能提供在设备选型或更新中选用节能设备的证据(计划书、发票、实物、淘汰工艺、机电设备的清单);提供对重点用能设备进行监控、维护、使用的不同于一般设备的证据(如点检表、润滑记录);有重点用能设备操作人员资格鉴定的证据(规定、方法、鉴定证据、确认的证据)

16,能源采购(4.4.6.4):

“能源采购控制

组织应确保采购和配置适宜的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组织应:

a)根据满足组织要求的能力评价和选择能源供应商;

b)制定标准或规范,其中应考虑能源质量、可获得性和经济性等因素。

在发布前评审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c)对采购的能源产品进行计量和(或)验证;

d)规定相关能源的输配和贮存要求。

●:

要有能源采购的标准(文件);有进行计量、验收的证据(报表、检验记录);有关于能源输配和储存的规定(文件、现场、)

17,运行控制(4.4.6.5):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和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过程,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可包括:

a)评价生产工艺和服务流程的耗能状况,淘汰落后的工艺;

b)识别能源管理方面的最佳可行技术和良好操作规范并予以实施;

c)监测过程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和消耗状况分析;

d)有效利用余热、余压及其他废弃物等;

e)对能源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进行维护,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并保存相关记录。

●:

要确定重要用能过程确定的证据(文件),有对该过程进行控制管理的文件(文件);应对确定的重要用能过程进行工艺评价(有评价报告、分析提出问题的整改记录);有对该过程的能源计量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的材料(报表、报告);有对余热、余能进行识别、利用的证据(汇报材料、实物);有计量器具配备的报表或台账,有按期校验的证据(校验记录、校验证书);最好有利用节能新技术、经验、方法的证据(汇报材料、实物证据、使用工信部176号文件确定的12项技术的汇报材料)

18,应急和响应(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制定应急预案。

组织应对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作出响应,并预防和(或)减少随之产生的影响。

组织应定期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验证上述程序。

●:

有应急响应的程序文件(文件),有应急预案;预案应突出能源特点(保供、减少损失、有预警);有演练的记录及评价的记录

19,监视、测量和评价(4.5.1):

“监视、测量与评价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以下方面的监视、测量和评价:

a)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的日常运行情况;

b)对照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对能源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c)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特性的变化;

d)定期对适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

组织应保存监视、测量和评价结果的记录。

●:

是否建立了关于能源绩效监视、分析、评价的文件(公司级,);出示能源报表证明对能源利用情况、基准的执行情况的测量、分析、评价(报表、特别是执行钢铁企业能耗限额:

GB21256---2007标准的报表);应有对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进行测量的报告或报表;应有进行合规性评价的工作计划;应有对影响能源消耗,利用有影响重要特性监测的要求的规定或记录

20,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4.5.2):

“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程序中应规定以下要求:

a)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其造成的影响;

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避免重复发生;

c)对于潜在的不符合,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若需要,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发生;

d)记录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结果;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f)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应确保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涉及到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

●:

执行了公司的文件要求;对内审、一阶段外审开出的不符合报告,合规性评价评出的不符合,识别出的优控因素(特别是公司级)、绩效比较的不符合都应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评价措施,进行整改(要有记录:

有分析的记录,评审措施的记录,整改的记录,追踪的记录或有实物、现场)

附件:

“3设备的正常操作和节能控制

3.1空气压缩系统(H700\H750空压机)

3.1.1空压机排气压力根据生产需要在满足生产工艺前提下尽量降低,以达到节能目的。

H700空压机≤0.58Mpa,H750空压机≤0.53Mpa。

3.1.2空压机在生产稳定运行期间要杜绝放散,避免电量及压缩空气的损耗,当空压机出现放散时,要及时调整进口导叶开度,控制放散阀开度为“0”。

3.1.3加强对中间冷却器气侧排水情况的检查,发现有水及时排净,避免气中含水进入下一级压缩增加机组无用功耗,无水时及时将疏水阀关闭。

3.1.4每天跟踪检查自洁式过滤器的运转情况,根据阻力变化及时更换滤芯.

3.1.5加强对各级管道阀门的检查,严防水、气等各种能源介质的外漏损耗。

3.1.6及时了解各级冷却器冷却效果,确保各级压缩空气冷却后温度≤60℃,超出指标时及时清洗。

3.1.7岗位人员要树立节能意识,不断加强自身节能行为。

优化操作方法

3.2预冷系统

3.2.1在满足生产工艺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冷却水、冷冻水流量,以降低电量及水的消耗。

冷却水≤65m3/h,冷冻水≤19m3/h。

3.2.2控制冷却水、冷冻水流量目的主要是降低出空冷塔空气温度,一般来讲,出空冷塔温度控制在10℃左右,最高不超过15℃

3.2.3预冷冰机根据季节变化,间断性投入使用,确保出空冷塔温度达标。

3.2.4加强对冷却、冷冻泵出口压力,水流量变化的检查,及时清洗滤网。

3.2.5加强对泵体、阀门、管道的检查,严防能源介质泄漏。

3.2.6岗位人员要树立节能意识,不断加强自身节能行为。

优化操作方法

3.2.6空压机的能源绩效评价:

①评价指标:

用电量:

kwh/万立方米;耗水量:

m3/万立方米

②评价时间:

每月的26日8:

00,以电、水表的计量数为准。

③评价责任单位:

公司计量科提供数据,动力厂生产科评价

(港陆公司动力厂制氧规程)

关于迎接审核的准备工作

一,迎审准备:

1)各二级单位应准备一份关于本单位的情况介绍(5分钟左右)主要是本单位的基本概况:

人员、机构、职责、主要设备/设施、产品、能源体系建设工作等。

2)各单位要准备一处迎审的房间(会议室),预备好茶水、迎审的资料或电脑U盘,必要时要备有电脑。

(个别老师没带电脑)

3)各二级单位的领导原则上都应参加审核工作,有特殊情况的也要委托别的领导出面解释

4)各二级单位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审人员要有礼貌,回答问题要实是求是,千万不要说假话,或者拖延回答问题。

5)如有可能可准备一,二条欢迎的标语“欢迎审核专家来我公司指导工作”

二,工作要求:

1)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这次审核工作,积极参加审核工作

2)与体系有关的部室领导更要把这次审核成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全程陪同,认真学习(包括审核组的汇报会)

3)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责任部门要积极分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加紧整改。

4)审核期间各二级单位的领导原则上不应请假

5)确定的陪同人员,审核期间应全程跟随学习。

三,要注意的问题:

1)对问题的答复应上下一致,不能彼此矛盾;

2)所做的工作一定要出示证据;

3)一定要实事求是;

4)优控因素一定要有整改措施或已实施的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