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8508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34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件动画、实物投影、圆柱、圆锥体教具;

2.用纸片和小棒做成的小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

现在让我们做了实验感受一下吧!

请大家选择你身边的一样物品,让它动一动,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点动成线如果把这个小球看成是一点,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

(曲线)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吗?

板书:

点动成线

2.线动成面如果把这枝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

(面)概括起来就是:

线动成面

3.面动成体如果把这本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

(旋转)板书。

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体,也就是说:

面动成体。

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小结:

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课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

二、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那么平面图形?

(学生回答老师贴图)

2.这些平面图形旋转后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呢?

请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并和同桌说一说。

3.大家刚才说得对不对呢?

现在我们来动手做一做。

每组的黑袋子里有一些平面图形,请大家选择好以哪条线动轴旋转后贴在圆棒的双面胶处,然后旋转,最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汇报单上。

4.小组活动,操作记录

5.同学们,我们就做到这,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老师贴图。

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根据刚才这些同学的汇报,你又想说些什么?

A、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

B、不同的平面图形,也能旋转出同样的立体图形。

(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和半圆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C、同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不用的边为轴,旋转出的立体图形也是不一样的。

6.小结:

看!

同一个长方形以不同的轴旋转可以形成圆柱体。

象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边为轴可以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课件)

7.在这些立体图形里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请大家打开书进一步来了解它们。

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有一个曲面和一个底面,不同点圆柱体上面也是一个底面,而圆锥体上面是一个顶点。

圆柱体有无数条高,而圆锥体只有一条。

8.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体哪些物品是圆锥体呢?

学生举例,相机指出各部分名称。

三、练习

看来同学们对圆柱体和圆锥体已经很熟悉了,那接下来薛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1.实物判断:

是不是圆柱体?

说明理由.

2.教材四页习题。

3.开放题。

 A、下列图形旋转后会形成哪个立体图性?

 B、下列哪个塞子既能塞住甲盒又能塞住乙盒呢?

四、总结

同学们,看!

我们的数学世界多么丰富多彩啊!

简单的动就将这些平面图象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今后让我们继续多观察、多操作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吧!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圆柱圆锥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用具:

圆柱体的纸盒、剪刀、圆柱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大家看,这些圆柱形状的物体。

这些圆柱的制作都需要一定的材料。

(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求的是圆柱的什么?

(让学生边演示边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

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面积和2个底面面积。

(边指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师:

我们知道,圆柱的底面是圆,我们已经会求圆的面积,可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们又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

3.小组合作探究。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求出它的面积呢?

(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要求,结合圆柱的特征,用剪一剪、比一比等方法进行研究。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课件演示。

师:

刚才同学们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学习计算圆柱表面积。

师:

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你现在会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

(让学生回答,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

下面我们便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一)只列式不计算。

订正时,让学生说想法。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

3.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25厘米。

(二)完整解答下面问题。

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独立审题。

问:

要求“做这个水桶要多少材料”,实际是求圆柱的什么?

(列综合算式,集体订正。

小结: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要分析好求的是哪一部分的面积?

再选择解答方法。

四、知识拓展

将一个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0分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切开,它的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

师:

增加了几个面?

是怎样的两个面?

五、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你们想不想用今天所学知识制作一个实用的学习用品呢?

从实物中拿出笔筒,师:

设计制作一个笔筒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生:

测量、确定笔筒的大小)

师:

怎样确定笔筒的大小呢?

(生:

确定底面面积也就是底面半径,还有要做笔筒的高,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

师:

下去后请大家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学具材料自己设计一个笔筒。

师:

在计算前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生:

自己计算的笔筒的表面积不能超过老师给的用料面积。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ch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

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

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

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平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

试一试吧?

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第25、2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圆锥、沙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二)教学例3

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板书:

 答:

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

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

(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

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2

1.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

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

(1)麦堆底面积:

   =3.14×4

  =12.56(平方米)

(2)麦堆的体积:

  12.56×1.2×1/3

 =5.024(立方米)

(3)小麦的重量:

  735×5.024

 =3692.64≈3693(千克)

 答:

这堆小麦大约重3693千克.

3.教学如何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谈想法.

(2)教师补充介绍.

a.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可以用绳子在麦堆底部圆周围圈一圈,量得麦堆的周长,再算直径.也可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麦堆的两侧,量得两根竹竿的距离,就是麦堆的直径.

b.测量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在麦堆旁边组成两个直角后量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从两个方面谈: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随堂练习

1.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2.计算并填表

3.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

1.( )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

五、布置作业

一堆煤成圆锥形,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1.2米.这堆煤的体积有多少立方米?

如果每立方米煤约重1.4吨,这堆煤约有多少吨?

六、板书设计圆锥的体积

(1)麦堆底面积:

3.14×4=12.56(平方米)

  

(2)麦堆的体积:

12.56×1.2×1/3

=5.024(立方米)

 例1(3)小麦的重量:

735×5.024

=3692.64≈3693(千克)

   答:

这堆小麦大约重3693千克.

教学反思: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稍复杂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圆柱和圆锥公式进行比较,提高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和它们的联系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灵活利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和它们的联系正确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具:

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

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的体积?

(指名说)这节课我们继续利用这些知识继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p14练习一第7题。

1)让学生独立做。

2)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2.p14练习一第10题。

1)让学生独立做。

2)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方法。

(二)综合练习。

1.p13练习一第6题。

1)提问:

要求刷100个油桶需要多少油漆?

需要先求什么?

(现在油桶表面积)

2)让学生独立做。

3)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解题步骤)

2.p14练习一第9题。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圆柱的高与什么有关系?

(体积和底面积)题目中哪两个量一样?

(长方体体积和圆柱体积相等)(只要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因为长方体钢坯铸造成圆形钢柱,体积没变)

2)让学生独立做。

3)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方法。

(三)提高练习。

1.p13练习一第4题。

1)独立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3)独立解答。

4)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引导。

2.p13练习一第5题。

1)提问: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你想怎样解答这道题?

(指名说说解题步骤)

2)让学生独立做。

3)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每一步是怎样做的)

﹡3.一只圆柱形贮油桶,从里面量底面半径是2米,现贮油4710升,正好占油桶容积的25%。

求油桶的高?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1.填一填。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比是(),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

2)把一个圆柱体钢坯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正好得到一个边长25.12厘米的正方形,圆柱体的高是()厘米

4)用一个底面积为94.2平方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底面积为31.4平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内,水的高为()。

5)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是()

2.解决问题。

1)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1米,高4.5分米,用这堆沙在5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可以铺几米?

2)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为20厘米,里面有80厘米深的水,现在将一个底面周长62.8厘米的锥形铁块完全浸入水中,水比原来上升了5厘米,求圆锥形铁块的高。

(二)评价完善。

指名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说说怎样做的。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认为解答这类问题应注意什么?

(正确使用公式,单位名称,单位名称的换算,理解题意等)

﹡2.课外延伸。

一个圆柱体,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它的表面积就减少94.2平方厘米,它的体积会减少多少立方厘米?

五、作业。

1.一个圆柱形的游泳池,底面直径是10米,高是4米在它的四周和底部涂水泥,每千克水泥可涂5平方米,共需多少千克水泥?

2.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37.68平方分米,底面半径3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3.一节铁皮烟囱长1.5米,直径是0.2米,做这样的烟囱500节,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米?

比例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

16 1/3  :

2/5  4.5 :

2.7  10 :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

(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

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

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6)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7)找比例。

在这四副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猜想另外两副图片长、宽的比值。

求出副图片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如:

3∶2=12∶86∶4=12∶83.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

写一写,与同伴交流。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

1.⑴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⑵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5∶18和30∶364∶8和5∶201/4∶1/16和0.5∶21/3∶1/9和1/6∶1/18

三、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