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基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8621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汉语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基础.docx

《汉语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基础.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基础.docx

汉语基础

汉语基础

第一章语音基础

第一节声母

一、古汉语声母(用来称呼声母的代表字,唐代开始给声母制定专用名称,清末把声母称作纽或音纽、声纽。

1、上古声母(32)

唇音:

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舌音:

端、透、余、定、泥

(知)(彻)(喻)(澄)(娘)

章、昌、船、书、禅

齿音:

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

牙音:

见、溪、群、疑

喉音:

晓、匣、影

半舌音:

半齿音:

字母:

声母的代表字。

五音:

唇舌齿牙喉音

七音:

五音加半舌音和半齿音(舌面鼻音+磨擦音)

2、中古声母(36)

唇音:

帮、滂、并、明

舌音:

端、透、定、泥、娘、来、知、彻、澄

齿音:

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日

牙音:

见、溪、群、疑

喉音:

晓、匣、影、喻

清音:

声带不震动的辅音。

全清音:

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b、d、g、z、j、zh)

次清音:

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p、t、k、c、q、ch)

浊音:

声带振动的辅音。

全浊音:

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音:

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m、n、ng、l、r)

3、上古声母的主要论断

古无轻唇合为重唇

古无舌上合为舌头

二、现代汉语声母:

音节中韵母前边的部分。

(21个辅音声母、一类零声母)

1、发音部位:

阻塞气流的位置。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

2、发音方法:

气流透出的方式。

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鼻音

第二节:

韵母

一、古汉语韵母

1、几个概念

韵母:

韵头、韵腹、韵尾

韵:

韵腹、韵尾、声调

韵部:

韵腹、韵尾

2、古韵部

①从结尾的音素分:

阴声韵:

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

阳声韵:

以鼻音结尾的韵。

m-n-η

入声韵:

以塞音结尾的韵。

P-t-k

②从声调分

平声韵、仄声韵、入声韵。

3、上古韵部的演变

①、入声韵消失

②、闭口韵尾消失。

③、全浊音消失。

④、出现舌面音j-q-x。

4、洪细音

洪音:

没有高位前元音i、ü的音。

细音:

有高位前元音i、ü的音。

二、现代汉语韵母

韵母表中规定35个,加4个特殊韵母,共39个。

1、韵母的分类

单韵母(10个)

前响复韵母

复韵母{中响复韵母

(13个)后向复韵母

鼻韵母(16个)

2、关于四呼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第三节:

声调

一、古汉语四声:

平、上、去、入。

(沈约整理)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现代汉语四声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第四节:

古音知识的运用

一、双声叠韵

同:

踌躇(双声)、窈窕(叠韵)、辗转(双声叠韵)

异:

知识、威望(今是古非)微妙、恭敬(古是今非)

二、古音通假

1、所谓通假,就是古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通用和假借。

2、产生的原因:

⑴古代的字少,字的兼职现象多,用字不规范。

⑵古代书写工具不方便,由于师承关系,经师口授,弟子记录,辗转传抄,出现错误。

⑶方言影响较大。

三、反切

大概产生于汉末,宋以后才叫反切。

如:

东,德红反;崔,罪回切。

其特点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四、破读与如字

1、破读:

改变汉字的读音来区别词义和词性的方法。

2、如字:

读本音、用本义的现象。

五、诗律

一、诗体

1、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有:

五古、七古(杂言诗)、乐府、古绝句。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唐初兴起,分为:

律诗:

五律、七律、排律(长律)

绝句:

五绝、七绝

3、近体诗的特点:

⑴、句数、字数固定。

⑵、押韵严格。

只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出韵、不换韵。

⑶、讲究对仗。

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①、工对(严对)。

要求:

结构相同、字数相同、平仄相对;避免同字词相对;词类相同;指称的事物相类相关。

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②、宽对。

不严格要求指称事物相类相关,只在句型、平仄、词性等方面构成对仗。

如,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③、借对(假对)利用汉语一词多义现象或谐音关系构成的对仗。

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苍,青黑色)与“蓝”相对。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叶”为酒。

④、流水对(串对)指出句与对句语意相承的对偶。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⑷、讲究平仄。

是律诗最为重要的条件,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就没有近体诗。

关于“拗救”,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拘泥此说,就会出现两种诗病,“孤平”与“三平调”。

①、孤平(又称犯孤平)指一句中除了句末押韵的平声字以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

只针对一句“平平仄仄平”(七律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他的不算。

犯了孤平就得救,称为“拗救”。

“拗”又称拗句,指违拗了平仄律的句式;“救”意为补救,指律句中某字位平仄不合,便更改本句或对句相关字位的平仄以资补救。

拗而能救,不为诗病。

本句自救: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对句相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②、三平调,指一句中尾部连续用了三个平声字。

如,乱云飞渡仍从容。

⑸、要求“粘”。

指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一致。

六、词律

⑴、词的别称

此来自于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子词”,又称为:

长短句、乐章、琴趣、诗余。

起于唐,盛于宋。

词与长短句的古风不同

①、词多律句,这是因为文人词颇受律诗影响的缘故。

②、在长短句的古风中,句子的长短是随意的,而词的长短则是由词调规定的,词调不同,词的字数、句数、句子的长短、平仄、韵脚也就不同。

⑵词的分类

①、按字数分: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字)又叫“引”或“近”;长调(91字以上)又叫“慢曲”。

②、按段数分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段,在词里称为“片”或“阙”。

单调不分段,小令一般都是单调。

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情况下,前后两阙词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算子、浪淘沙令等。

上下两阙的开头完全相同的叫“重头”,不同的叫“换头”,如,菩萨蛮、更漏子、完溪沙等。

③、按风格与内容分

婉约派,李清照为代表;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其中,辛弃疾代表了宋词最高成就。

⑶词调、词牌、词题、词谱

词调——词人填词所依据的乐曲。

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牌——乐曲的名称。

每一首曲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它决定了一首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及押韵的位置和其他的要求。

关于词牌要注意几点:

①、同一词调可以有几个名称,如,念奴娇(百字令、百字谣、大江东、酹江月、庆长春、赤壁词);②、同一词调可以有异体,称“又一体”。

正体大都是时代较早或作者较多的一体,其余的就算作“又一体”了;③、有点词调名大同小异,但不是正体和异体的关系,而是两首不同的词牌,如,诉衷情——诉衷情近木兰花——木兰花慢——减字木兰花。

词题——词牌后因不能唱而与原题逐渐脱节,于是后人又另加题目或小序,这就是词题,词题才是一首词的真正题目。

词谱——根据名人名词归纳出来的各种词的样式,让人们依样填写。

最早的词谱是明代张綎的《诗馀图谱》,后有清代万树编的《词律》、王奕清奉康熙帝之命编的《钦定词谱》。

⑷词的押韵和对仗

词韵即诗韵,但比诗韵更宽,可通押的更多,但

①、有的词规定一韵到底,有的词则规定换韵。

一韵到底用平声韵的有:

“浪淘沙令”“江城子”等,仄声韵有:

“满江红”“醉花阴”“念奴娇”等。

仄声韵中,上去可通押(这是随意的,如《祝英台近》),但入声一般独立成韵,如《忆秦娥》

②、有些词规定平仄互押,位置固定,在同韵中选字,如苏轼《西江月》

③、有些词规定平仄换韵,在不同韵部中选字,如温庭筠《更漏子》。

词的对仗

①、比诗宽,可以平对平,仄对仄。

如,左牵黄,右擎苍。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

②、不避同字相对。

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③、位置不固定,相邻的两句只要字数相同即可出对,甚至字数相差一个,也可以出对。

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⑸词的句式

①、一字句。

很少见,十六字令中的第一句通常是一字句,且平声入韵。

如,“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

桂影自婵娟。

”(蔡伸,十六字令)

②、一字豆(逗)

句中稍有停顿的地方较作豆,其主要作用在于领起,故又称为领字。

Ⅰ、一字豆可以出现在三字句前构成四字句,如,

对长亭晚

Ⅱ、可以出现在七字句前构成八字句,如,

正江涵秋影雁初飞(辛弃疾,木兰花慢)

Ⅲ、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四字句前构成五字句,如,

渐霜风凄紧(柳永,八声甘州)

更草草离筵(辛弃疾,木兰花慢)

又酒趁哀弦(周邦彦,兰陵王)

纵豆蔻词工(扬州慢)

想剑指三秦(辛弃疾,木兰花慢)

一字豆多数是虚词,有些是动词,这些字大多念去声,这是一字豆的特点。

第二章汉字基础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一、字为声迹:

文字是语言的延伸

“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清代·陈澧

语言是人类交际与交流思想的工具。

这个工具有两种形式:

口头的和书面的。

现在一个人讲话(口头的),可以随时用文字记录下来(书面的);也可以先写成发言稿(书面的),然后再去演讲或广播(口头的)。

可是,就它们的起源讲,口头语言比起书面语来,却不知道要早多少万年。

口头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会说话”是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哪怕是最落后的社会,都会有自己的有声语言。

我们的汉语有若干万年的历史了,而汉字的历史,从甲骨文算起是三千多年,从早期零散的原始文字算起,大约也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他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小段而已。

原始社会的早期和中期,人类社会生活简单,交际范围有限。

作为社会细胞的氏族公社,地理空间,不过几十平方里,氏族成员的生息、劳动、分配、消费,主要活动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很少和外界接触。

世祖组成的细胞规模也相当有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声语言基本上能够满足这样社会条件人们交际的需要。

口头语言有口头语言的优点,比如可以借助手势和表情、可以借助重音、重复、音高表示强调,等等。

但有声语言受到时间、空间的影响,哪怕在现代科技的条件下,有了扩音机、录音机、电话等,也无法完全克服。

书面语言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人类发展史上,当人们感到口头语言的不足,感到自己的语言有必要告诉异时异地的人时,创制文字的工作就开始了。

二、摆摆弄弄:

八卦与汉字

许慎《说文解字·叙》论文字的起源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府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a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X,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八卦的卦爻与数有关,八卦只不过是三个奇数或偶数的排列符号,与汉字的起源是没有关系的。

八卦用算筹进行演算,而蓍(shi)草或小木棍之类的筹策,是起源于原始时代的计数工具。

《老子》云:

“善数不用筹策”,正说明一般人计数都用筹策。

从甲骨文的数字看,八以内的数似乎都是用一至四根算筹摆成的:

可见,原始的八卦符号与数字符号有着相同的来源,都来源于用算筹计数的古老记数法。

八卦与汉字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

三、摸摸结结:

结绳起源说

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这一点,原始社会的人们很早就感觉到了。

但是,文字这样一种最有效的辅助语言工具,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而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摸索,最后才创造出来的。

在文字产生以前,原始人类经过了一段用实物帮助记忆的漫长时期。

根据古老的传说,主要有结绳、刻契等。

结绳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法,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一些民族至今仍有采用结绳来帮助记忆事情的,古文献中也有一些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

《易·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

《庄子·胠箧篇》: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许慎《说文解字·叙》: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古代典籍中都认为黄帝时始创文字,古将结绳记事的年代截止到神农氏时代。

实际上,到了近现代,在有些闭塞的、尚没有文字的民族地区,仍有用结绳记事的。

结绳的方法,据郑玄《周易注》说: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这话说得很笼统。

从古代南美洲秘鲁的印第安人那里我们能了解到古代结绳的一些情形:

用一根木棒,棒上拴着长长短短的一些绳子,绳子上面打着许多结头,结头离棒愈近,所指的事情越紧要。

黑结表示死亡,白结是银子或和平,红结是战争,黄结是金子,绿结是谷类。

如果结上完全没有染色,就是代表数目:

单结是“十”,双结是“百”,三结是“千”。

结绳只起帮助记忆的作用,当然不能算是文字,但这种形式却是促进文字产生的条件之一。

人们把绳子与文字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人类创造结绳记事的方法与发明文字的想法是很一致的。

一件事情想要保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只有在记忆所能达到的时间和准确度之外,才有可能的。

但记忆的时间和可负荷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只有用外部的标志来提示它。

人们在相互约定某一事情后,也需要有一种客观凭据以便长期遵行。

前者是记录某种思想内容,后者是记录某种交往内容,使这些内容超越时间的限制,这正是激发人类发明文字的动因。

也就是说,到了结绳时代,文字产生的主观要求已经具备了。

绳结的区别性很低,只能用结大结小来标记大事小事,像秘鲁土人用不同颜色的绳结并在一起,再加上颜色与绳结位置的区别,最多也只能传递十几种至几十种信息,所以,它的记录功能是很弱的。

但是,它既有治事的作用,后来又用于约誓之事,能够“各执以相考”,因而比必然具有一种约定的内容;原始社会的人群活动范围还不很大,对记事符号的交际功能要求不高,突破语言的时间限制比突破空间限制更迫切一些,绳结作为一种视觉的记事符号,在记事的数量和明确性上虽然极为寥寥,但它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从绳结到文字,虽然发展了几千年,但性质上,距离已不遥远。

四、刻刻划划:

刻契起源之说

刻契为约的方法,产生于原始时代发明文字之前。

那时候在木块上刻划一些简单的纹路或缺口以帮助记忆。

其作用与结绳相似。

从这点说,刻契在促进文字产生方面,比八卦和结绳的作用都大。

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刻契的记载。

《释名·释书契》:

“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列子·说符》: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

密数其齿,告邻人曰:

‘吾富可待矣’。

所谓刻契,是在木版或竹片上刻些缺口或其他记号,用来记载财务的数量;或向别人传达什么事情,留作记忆的凭借;或作为向有关人员作解释的依据。

刻契有一方独存的,也有两方共有的。

两方共有的,把竹木板劈成两半,各拿一半,并以齿的互相吻合为依据。

竹木契上的简单刻划,只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当然不能算是文字。

不过,刻契的这种方式,很可能是最早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

古人利用这种形式把一些数字符号或象形符号刻划在陶器或竹木片上,用以传递某种信息,就有可能逐渐演化成类似青铜器上的族徽文或是竹简木牍这类的文书,文字和文献也就逐渐地形成了。

从这点说,刻契比八卦和结绳都更具备促进文字产生的条件。

五、汉字神造:

仓颉造字的传说

传说中汉字是由仓颉创造的,这仅仅是后人对创造汉字的先民的一种追称。

实际上,汉字是由千千万万个“仓颉”们创造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要之汉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文字是怎么来的呢?

世界各民族有不同的传说。

西方有“上帝造字之说”,而在有关汉字来源的传说中,“仓颉造字”是最流行的。

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有四只眼睛,看东西非常清楚。

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有时圆有时弯,低头看见地上鸟兽的脚印各式各样,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这个行动惊动了天地鬼神。

上帝感动得投下大米白面,鬼神惊吓得夜里嚎哭。

关于仓颉造字之说,在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处可见。

《荀子·解蔽》说: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吕氏春秋·君守篇》: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汉字真的是仓颉造的吗?

历代研究文字的工作者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汉字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汉族先人们集体创造的结果。

仓颉之所以传名后代,是由于他有搜集、整理、统一之功。

我们从殷商的甲骨文异体繁多的事实,也可以看出文字绝不是一个人创造的。

因为如果文字是一个人创造的,那么,一个字就不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写法。

而且,甲骨文连“仓颉”这两个字都没有,如果文字是仓颉造的,为什么连自己的名字还没创造出来。

另外,历史上是否确有“仓颉”其人,也是值得探讨的。

六、字之初,本为画

1.文字的源头:

图画记事

有人不讲卫生,随地小便。

有人就在不应该小便的地方画上一只乌龟,表示禁止。

这虽然是个“以毒攻毒”的恶作剧,但从这个恶作剧中也可以想象文字起源于图画的道理。

当用结绳、刻契等实物帮助记忆,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又创造了画画的方法。

图画可以帮助记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交流思想。

例如,关于人的事就画一个人形,记载打猎的收获就画上个象,画上个鹿,画上个牛,或者什么的。

鲁迅在谈到图画记事作用时说:

“画在西班牙的亚勒泰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的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

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样悠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古人这种画图记事、画图示意的办法,和现在有的出租汽车公司门口的牌匾上画一辆小汽车的意思差不多,这些图画都有文字的作用。

传说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清朝大臣曾国藩的部将鲍超被太平天国军队围困在某地。

围城的太平军将领是外号叫“四眼狗”的陈玉成。

鲍超是个除了他的姓“鲍”字外什么也不认识的大老粗,他在慌忙中自己画了一张图画叫人送给曾国藩。

曾国藩打开一看,在纸的当中画了个圆圈,圈里歪歪斜斜地写了一个“鲍”字,圈外围着几只狗。

曾国藩看完大吃一惊地说:

“鲍超叫四眼狗陈玉成包围了!

”随即下命令派兵去救。

这种图画和岩画不同,没有岩画那样形态逼真,比较细致,因为那样画要花费较多时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画得出来。

作为传递信息的图画,要求少花时间,很快就能将所要表达的意思画出来、传递出去,因此,所画的图象十分简单,如画牛只画牛的头,画羊突出羊角;画其他东西也是如此,只画个大概的形象,只要对方能够理解就行了,因此,几乎已经接近符号的形式。

图画文字,并不是真正的文字,它的个体图形和符号,不能和语言的词语完全对应起来。

图形和符号的组合排列,也不和相关的词语在句子里的语法序位相一致。

它记录语言,只能是“近似值”,表达语意是“公约数”。

但它记性的功能,以事物的形象作为事物本身的代表的办法,对真正文字的产生,却起到了启发、诱导的作用。

人们一旦把特定的图形和符号与相应的语音结合起来时,便形成真正的文字了。

所以,在真文产生之前,人类使用的表意图画,是孕育真文的母体,是真文起源的源头。

2.文字与图画的界限

就表面形式来看,原始文字与图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那么,怎样的算是图画,怎样的算是文字?

我们知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则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构成的,所以,判断文字或图画的标尺,就是看它是否用于记录语言或可以构成语言的单词。

一般来说,图画也是包含了某种意义的,不过,图画的含义纯粹通过它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并不同语言一一对应互相组合;至于文字,尽管它起初可能与图画很相似,但它的含义是通过读音来表达的。

这便是文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

唐兰先生说:

“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能读。

文字与图画的界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图画的特点是“逼真”,而且这个人这么画,那个人那么画,每个人画法不一;文字线条简单,而且写法要求大体一致,为大家所公认。

第二、图画没有固定的读音,不和有声语言相联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有固定的读音。

第三、记事图画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比如画一头野牛,是“获得一头野牛”,还是“这里有野牛”,还是别的什么意思。

其意义是不确定的;文字表示语言里的词,其意义是确定的。

比如,我国甲骨文里的“牛”,是画一个正面的牛头。

拿它和西班牙亚勒泰米拉洞里的壁画“野牛”比较一下,文字和图画的界限就清楚了。

第二节汉字的造字法则

一、何为“六书”

“六书”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编纂的《周礼·地官·保氏》中所说:

“保氏掌速王恶,而养国子以道,及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五曰六书,……”后来,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六歆在他编著的《七略》中列出了“六书”的细目。

到了东汉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先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当代学者唐兰提出了“三书说”。

“三书”即:

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唐兰认为象形、象意、形声“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

《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指事字只有125个,会意字1167个。

会意字是合体字,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含混的、不确定、不准确的;第二,代词和虚词没法会意,很多抽象意义也没法会意。

形声字有两大优点:

第一,它有表声成分;第二,它的造字方法简单。

语言里的词是“声音意义”的结合体,选择一个同音或近音字作声旁,再配上一个合适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个新字来,这种方法是很简便的。

形声字的形旁再另一些字里还可以做声旁。

原有的形声字还可以用作声旁,组成新的形声字。

例如:

“召”字从“口”、“刀”声,“景”从“日”、“京”声。

甲骨文字里,形声字占20%,而在《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占总数的82%强;在《康熙字典》中,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90%;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所占比例在90%以上。

二、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

1.许慎其人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郡召陵县人(今河南堰城人)。

堰城县许庒村东一里处,有许慎及其子许冲的墓冢。

据清人考证,许慎大约生于汉明帝永平(58-75)初年,卒于汉桓帝建和(147-149)初年,享年80余岁。

许慎是贾逵的弟子。

贾逵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既通晓今文经、又精于古文经。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字读的大型字书。

《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说文”,一是“解字”。

《说文解字》以小篆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参照籀文古文。

2.历代对《说文解字》的推崇和研究

《说文》对后世语文学的影响非常之大。

东汉末年,郑玄注《三礼》,注文多次引用许氏《说文》。

后来,应劭著《风俗通义》、晋灼注《汉书》,也都称引其书。

至于仿照《说文》而作字书的,魏初有张楫撰《古今字诂》,西晋有吕忱撰《字林》……

自《说文》问世以来,研究《说文》的著作蜂拥而出。

唐代的李阳冰为最早,及至五代是南唐的徐锴对《说文》整理、注释名为《说文系传》40卷,世称“小徐本”。

徐锴的哥哥徐铉等又奉诏整理、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