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8813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 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皮肤 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 总结.docx

《皮肤 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 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皮肤 总结.docx

皮肤总结

《皮肤性病学》复习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1.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

皮肤中除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等外,还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

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m2,新生儿约为0.21m2。

3.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

4.表皮细胞80%以上为角质形成细胞,其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

角质形成细胞之间与下层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如桥粒和半桥粒。

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其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其中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

5.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

(P6)

6.基底膜带(BMZ)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电镜下BMZ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

BMZ的作用:

①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②渗透作用③屏障作用。

(P9)

7.毛发包括:

长毛、短毛、毫毛、毳毛。

毛发由同心圆状排列的角化上皮细胞构成,由内向外可分髓质、皮质和毛小皮,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约3年)、退行期(约3周)和休止期(约3月),各部位毛发并非同时生长或脱落,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

(P10)

8.皮脂腺是一种可产生脂质的器官,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

头面及胸背上部等处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

(P11)

9.汗腺,据结构与功能不同可分为小汗腺和顶泌汗腺。

小汗腺除唇红、鼓膜、甲床、乳头、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遍布全身,以掌跖、腋、额部较多,背部较少。

小汗腺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

顶泌汗腺曾称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肛周、包皮、阴阜和小阴唇。

10.甲是覆盖在指(趾)末端伸面的坚硬角质,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

(P12)

11.皮肤的吸收功能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①皮肤的结构和部位②角质层的水合程度③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④外界环境因素(P15)

第四章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原发性皮损(P19):

1)斑疹:

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称为斑片。

2)斑块:

为丘疹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

见于银屑病等。

3)丘疹:

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为斑丘诊;丘疹顶部有小水疱时称丘疱疹;丘疹顶部有小脓疱时称丘脓疱疹。

4)风团:

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皮损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周围常有红晕,一般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

皮损发生快,此起彼伏,一般经数小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常伴有剧痒。

见于荨麻疹。

5)水疱和大疱:

水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小于1cm,大于1cm者称大疱,内容物含血液者称血疱。

6)脓疱:

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可由细菌或非感染性炎症引起。

脓疱的疱液可浑浊、稀薄或黏稠,皮损周围常有红晕。

水疱继发感染后形成的脓疱为继发性皮损。

7)结节:

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

可由真皮或皮下组织的炎性浸润、代谢产物沉积或肿瘤引起。

8)囊肿:

为含有液体或黏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

一般位于真皮或更深位置,可隆起于皮面或仅可触及。

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触之有囊性感,大小不等。

2.继发性皮损,是由原发性皮损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

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

苔藓样变:

因反复搔抓、不断摩擦导致的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

表现为皮峭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常伴剧痒。

(P23)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1.外用药物的剂型:

(P50)

1)溶液:

是药物的水溶液。

具有清洁、收敛作用,主要用于冷湿敷(有减轻充血水肿和清除分泌物及痂皮等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类疾病。

2)酊剂和醑剂:

是药物的酒精溶液或浸液,酊剂是非挥发性药物的酒精溶液,醑剂是挥发性药物的酒精溶液。

具有消毒、止痒、去脂作用。

3)粉剂:

有干燥、保护和散热作用。

主要用于急性皮炎无糜烂和渗出的皮损、特别适用于间擦部位。

4)洗剂:

也称振荡剂,是粉剂(30%—50%)与水的混合物,二者互不相溶。

有止痒、散热、干燥及保护作用。

5)油剂:

用植物油溶解药物或与药物混合。

有清洁、保护和润滑作用,主要用于亚急性皮炎和湿疹。

6)乳剂:

是油和水经乳化而成的剂型。

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油包水(W/O),油为连续相,有轻度油腻感,主要用于干燥皮肤或在寒冷季节的冬季使用;另一种为水包油(O/W),水是连续相,也称为霜剂,由于水是连续相,因而容易洗去,适用于油性皮肤。

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均可配成乳剂,具有保护、润泽作用,渗透性较好,主要用于严急性、慢性皮炎。

7)软膏:

是用凡士林、单软膏(植物油加蜂蜡)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的剂型。

具有保护创面、防止干裂的作用,软膏渗透性较乳剂更好,其中加入不同药物可发挥不同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慢性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等疾病,由于软膏可阻止水分蒸发,不利于散热,因此不宜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的渗出期等。

8)糊剂:

是含有25%—50%固体粉末成分的软膏。

作用与软膏类似,因其含有较多粉剂,因此有一定吸水和收敛作用,多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湿疹等,毛发部位不宜用糊剂。

 

9)硬膏:

由脂肪酸盐、橡胶、树脂等组成的半固体基质贴附于裱褙材料上(如布料、纸料或有孔塑料薄膜)。

硬膏可牢固地粘着于皮肤表面,作用持久,可阻止水分散失、软化皮肤和增强药物渗透性的作用。

10)涂膜剂:

将药物和成膜材料溶于挥发性溶剂中制成。

外用后溶剂迅速蒸发,在皮肤上形成一均匀薄膜,常用于治疗慢性皮炎,也可用于职业病防护。

11)凝胶:

是以有高分子化合物和有机溶剂为基质配成的外用药物。

凝胶外用后可形成一薄层,凉爽润滑,无刺激性,急、慢性皮炎,均可使用。

12)气雾剂:

又称为喷雾剂,由药物与高分子成膜材料和液化气体混合制成。

喷涂后药物均匀分布于皮肤表面,可用于治疗急、慢性皮炎或感染性皮肤病。

13)其他:

二甲基亚砜(DMSO)可溶解多种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也称为万能溶媒,药物的DMSO剂型往往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外用疗效好。

1%—5%氮酮溶液也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且无刺激性。

2.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P51)

I.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用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超敏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II.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   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  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  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  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III.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应当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既往用药反应等向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使用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等。

第九章  病毒性皮肤病

1.单纯疱疹:

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临床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HSV可分为Ⅰ型和Ⅱ型,HSV-1型初发感染发生在儿童,通过接吻或公用餐具传播,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及脑部感染(腰以上);HSV-2型初发感染主要见于青年人或成人,通过密切性接触传播,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或新生儿感染(腰以下)。

(P61)

2.带状疱疹: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明显的神经痛。

(P63)

3.带状疱疹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簇集的水疱,基底红,簇与簇之间有正常皮肤,单侧分布,带状排列,伴有神经痛。

4.耳带状疱疹:

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耳道或鼓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P64)

5.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

寻常疣俗称“刺瘊”“瘊子”,有传染性(故切忌抓),自限性。

(P65)

 

6.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瘊子”)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MC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

本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可在无菌条件下用齿镊或弯曲管钳将软疣夹破,挤出其内容物,然后外用碘酊等以防细菌感染。

(P67)

第十一章   真菌性皮肤病

1.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

(P78)

2.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简称癣。

深部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多侵犯免疫功能低下者。

3.头癣是指累及头发和头皮的皮肤癣菌感染。

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头癣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四种类型。

头癣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畜而传染。

4.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的鉴别:

(P79)

 

黄癣

白癣

黑点癣

脓癣

 

致病真菌

 

 

许兰毛癣菌

小孢子菌属,包括犬小孢子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

紫色毛癣菌、

断发毛癣菌

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起:

犬小孢子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

感染人群

主要见于儿童,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多侵犯儿童,以学龄前儿童多见

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

 

 

 

 

 

临床特点

①俗称“癞痢头”、“秃疮”。

初起时为淡黄红色斑点,头皮发炎潮红,并有薄片状鳞屑,以后形成以毛发为中心的碟形黄痂,称黄癣痂。

痂的基底紧粘在毛囊口周围,中间有毛发贯穿,黄癣痂与头皮附着较紧,不易刮去,刮去后基底潮红糜烂面②毛囊破坏,病发干燥无光泽,变脆易折断,易形成永久性秃发,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③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伴轻度瘙痒,皮损处散发出特殊的鼠臭味

①头部皮损早期呈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尔后附近可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

②患区头发一般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白色菌鞘(真菌寄生于发干形成)③一般无炎症反应,至青春期后可自愈,不破坏毛囊,不造成永久性秃发,愈后不留瘢痕

 

 

①皮损初起为散在的灰白色鳞屑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片②低位断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根在毛囊口处呈现黑点状③病程缓慢,愈后留有局灶性秃发和点状萎缩性瘢痕

 

 

皮损炎症明显,开始为群集性毛囊小脓疱,以后隆起呈肿块,边境清楚,质地柔软,毛囊口呈蜂窝状,可挤出脓液。

可破坏毛囊,愈后常留有永久性秃发和瘢痕

真菌直接镜检

病发内可见与毛发长轴平行的菌丝和关节孢子,黄癣痂内充满厚壁孢子和鹿角状菌丝

病发外有成堆的圆形小孢子

病发内可见呈链状排列的圆形大孢子

 

Wood灯检查

 

暗绿色荧光

 

亮绿色荧光

 

无荧光

 

 

5.体癣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指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属于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

(P80)

6.手癣指皮肤癣菌侵犯指间、手掌、掌侧平滑皮肤引起的感染;足癣则主要累及足趾间、足跖、足跟和足侧缘。

手足癣可分为三型:

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

(P81)

7.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统称甲真菌病,甲癣特指由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感染。

 

第十二章   疥疮

1.疥疮是由疥螨寄生皮肤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疥螨为表皮内寄生虫,其典型表现为在角层内掘出隧道。

疥螨离开人体后可存活2~3天,可通过气味和体温寻找新的宿主。

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直接或间接),且传染性较强。

(P92)

2.临床表现:

①皮损部位 好发于皮肤薄嫩部位,如指缝、脐周、下腹部等

         ②皮损形态 丘疹、丘疱疹、线状隧道、疥疮结节

         ③自觉症状  自觉瘙痒,晚间为甚

3.诊断:

①接触传染史②典型临床表现③疥螨检查

 

第十四章   皮炎和湿疹

1.接触性皮炎是指人体接触某种外源物质后,在皮肤或粘膜接触部位上因强烈刺激或过敏而发生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2.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可分为刺激性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P104)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如强酸、强碱),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病。

本类接触性皮炎的共同特点是:

①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②无一定潜伏期;③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境界清楚;④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为典型的Ⅳ型超敏反应,本类接触性皮炎的共同特点是:

①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经过1~2周后如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才发病;②皮损往往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③易反复发作;④皮肤斑贴试验阳性(斑贴试验是根据受试物的性质配制适当浓度的浸液、溶液、软膏或原物作为试剂,以适当的方法将其贴于皮肤,一定时间后观察机体是否对其产生超敏反应。

(P35))

3.接触性皮炎临床表现:

①皮损形态:

形态相对单一,红斑、丘疹、水疱、坏死、溃疡

                ②皮损部位:

局限于接触部位,境界清楚 

a接触物为气体粉尘,则皮损弥漫性分布于身体暴露部位

b搔抓后可将致病物质带到远隔部位产生类似皮损

c机体处于高度敏感状态时,接触物可被人体吸收而使皮疹泛发全身

                   ③自觉症状:

痒、烧灼、胀痛感

                   ④病程:

有自限性                             

4.超敏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治愈后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以免复发。

5.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病情易反复发作。

发病机理为Ⅳ型变态反应。

6.湿疹的临床表现:

(P107)

急性湿疹:

①皮损形态:

多形性:

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

②皮损部位:

任何部位,好发于手、足、面等皮肤暴露部位,多对称分布

③自觉症状:

瘙痒

亚急性湿疹:

皮疹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瘙痒剧烈,也可有轻度浸润

    慢性湿疹:

①皮损形态:

 皮肤粗糙、抓痕、浸润肥厚、部分苔藓样变

              ②皮损部位:

 任何部位,常见于手、足、小腿等,部位比较局限

              ③自觉症状:

 瘙痒剧烈 

 

7.乳房湿疹:

多见于哺乳期女性,可单侧或对侧发病。

若为老年人,要做病检,以排除湿疹样癌(Paget病)

8.急性湿疹与急性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P108)

 

 

急性湿疹

急性接触性皮炎

病因

复杂,多属内因,不易查清

多属外因,有接触史

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

主要在接触部位

皮损特点

多形性,对称,无大疱及坏死,炎症较轻

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

炎症较重

皮损境界

不清楚

清楚

自觉表现

瘙痒,一般不痛

瘙痒,灼热及疼痛

病程

较长,易复发

较短,去除病因后迅速消退,

不接触不复发

斑贴试验

常阴性

多阳性

 

第十五章    荨麻疹

1.荨麻疹:

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有时可伴有腹痛、腹泻和气促等症状。

2.荨麻疹特点:

①皮损形态  风团,可融合成片,风团此起彼伏,消退后不留痕迹。

           ②皮损部位  任何部位,严重者可累及胃肠道、呼吸道粘膜,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③自觉症状  瘙痒

3.临床表现:

Ⅰ、急性荨麻疹:

起病常较急,皮肤突然发痒;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鲜红色风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而渐消失;新的风团陆续发生,此伏彼起;病情严重可伴高热、腹痛、呼吸困难、窒息、过敏性休克样症状。

              Ⅱ、慢性荨麻疹:

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

4.皮肤划痕症:

亦称人工荨麻疹。

表现为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

    皮肤划痕试验:

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为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①划后3~15秒,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可能由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所致②15~45秒后,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此为神经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扩张所致,麻风皮损处不发生这反应③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可能是组胺、激肽等引起水肿所致。

5.诊断:

①皮肤反复出现,来去迅速的风团②剧痒③风团退后不留痕迹

6.鉴别诊断:

①丘疹性荨麻疹(虫咬性皮炎)②荨麻疹性血管炎:

损害常伴疼痛,损害持续时间>24小时,且呈固定性,愈后留有炎症后紫癜或色素沉着。

7.血管性水肿:

又称巨大荨麻疹,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

 

第十六章   药疹

1.药疹:

也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

2.易引起药疹的药物因素:

⑴抗生素⑵解热镇痛药⑶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⑷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⑸各种生物制剂

3.变态反应型药疹的特点:

(P120)

①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4-20天发病,再次用药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病;

②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多数人不发病;

③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毒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高敏状态下,甚至极小剂量的药物亦可诱发严重的药疹;

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形态各种各样;

⑤在高敏状态下可发生交叉过敏(指机体被某种药物致敏后,若再用与该种药物化学结构相似或存在共同化学基团的药物也可发生过敏反应)及多价过敏现象(指个体处于高敏状态时,同时对多种化学结构无相似之处的药物发生过敏);

⑥停止致敏药物使用病情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4.固定红斑药疹临床表现:

①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和四环素类等引起②皮损多见于口腔和生殖器皮肤-黏膜交界处③圆形或类圆形,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直径1-4㎝,常为1个,偶可数个,境界清楚,绕以红晕,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或大疱④消退后遗留灰暗色素沉着斑。

(P121)

5.猩红热型药疹、麻疹型药疹:

是药疹中最常见类型,皮损类似麻疹和猩红热,但瘙痒明显,

全身症状轻。

(P122)

6.药疹的诊断要点:

①、明确的服药史

②、有一定的潜伏期

③、皮疹突然发生,多对称分布,很快遍布全身  

④、皮损形态与药物有一定的关系

⑤、排除具有类似皮损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 

⑥、药物过敏试验

7.药疹的治疗原则:

⑴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药物

⑵促进体内致病药物排出

⑶应用抗过敏药和解毒药

⑷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⑸支持疗法

 

第十八章    瘙痒性皮肤病

1.瘙痒是皮肤或黏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

2.瘙痒症:

是一种具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

(诊断要点)(P135)

3.慢性单纯性苔藓:

即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主要由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4.慢性单纯性苔藓临床表现:

①、皮损形态  皮损以苔藓样变为主

②、皮损部位  好发于颈后及两侧、肘后、骶尾、外阴           

③、自觉症状  剧烈瘙痒

④、病程      病程呈慢性经过,时重时轻,病情反复

诊断:

苔藓样变、剧烈瘙痒

  

5.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的鉴别:

(P108)

  

 

慢性湿疹

慢性单纯性苔藓

病史

由急性湿疹发展而来,有反复发作的亚急性史,急性期先有皮损后有痒感

多先有痒感,搔抓后出现皮损

病因

各种内外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为主

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

颈项、肘膝关节伸侧、腰骶部

皮损特点

圆锥状,米粒大小灰褐色丘疹,融合成片,浸润肥厚,有色素沉着

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片,呈苔藓样变,边缘见扁平发亮丘疹

演变

可急性发作,有渗出倾向

慢性,干燥

 

 

第十九章    银屑病

1.银屑病:

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征性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

2.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可分为寻常型(99%以上)、关节病型、脓疱型及红皮病型。

3.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

①皮损特点:

皮损初为绿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逐渐融合成为斑块,表面有厚层鳞屑(银屑病角化不全的角质层中有空隙进入空气,由于反光作用,鳞屑呈银白色)。

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小出血点,呈露珠状(点状出血现象,即Auspitz征——是刮破真皮乳头顶部毛细血管所致)

②皮损部位:

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特别是肘部、膝部和骶尾部最为常见,常呈对称性。

③皮疹形状:

呈多种形态,如点滴状、斑块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④特殊部位:

头皮部皮损鳞屑较厚,常超出发际,可使毛发呈束状,但不引起脱发。

甲受累可使甲板出现点状凹陷,似“顶针状”。

4.寻常型银屑病根据病情特点可分为三期:

Ⅰ、进行期:

不断出现新的皮损或原有皮损逐渐增大,常有同形反应(即Koebner现象,指外观正常的皮肤在各种刮伤、抓伤、针刺等伤及真皮的刺激后,发生与原发皮疹相同皮损的现象)。

另:

扁平庞也有同形反应

Ⅱ、静止期:

皮损稳定,无新皮损出现,炎症较轻,鳞屑较多,

Ⅲ、退行期:

皮损缩小或变平,炎症基本消退,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5.急性点滴状银屑病:

又称发疹性银屑病,常见于青年,发病前常有咽喉部的链球菌感染病史。

起病急,皮疹迅速发展,数日内可泛发全身,呈点滴状,皮损为0.3~0.5cm大小丘疹、斑丘疹,色泽潮红,覆以少许鳞屑,痒感程度不等。

 

 

第二十章     结缔组织病

1.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是一种病谱性疾病,多见于15~40岁的女性。

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2.盘状红斑狼疮(DLE):

主要累及皮肤和粘膜,一般无系统受累,多见于中青年人,本病发生与紫外线照射密切相关。

3.DLE的临床表现:

①扁平或微隆起的附有粘着性鳞屑的盘状红斑或斑块,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剥去鳞屑可见其下的角栓和扩大的毛囊,日久皮损中央萎缩、凹陷,色素减退,而周围多色素沉着。

②皮损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双颊和鼻背;头皮受累可致永久性瘢痕性脱发。

③自觉症状无或轻微瘙痒灼热感,日晒可使皮损加重或复发。

4.狼疮带试验(LBT):

指对疑诊LE患者进行皮损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皮损表皮—真皮交界处有一局限性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带,即为LBT阳性。

5.亚急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