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8870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docx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docx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学习和掌握文言的重要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就大处而言,为了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族的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就个人而言,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一般说来,文言基础深厚的人,道德素养就好,现代汉语水平也高;

仅就考试而言,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关系密切。

古文言简意赅,多记名人名言,在写作时恰到好处地引用,可使满篇生辉。

一、实词

实词是指意义比较实在、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古代汉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

(一)树立两个意识

1.树立文言实词单音性意识。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这一点是古今汉语最基本的区别。

树立这种意识十分重要。

阅读文言文,必须注意把那些意义相关的、连用在一起的双音词分开来对待,不要误读为一个双音词。

请看下表:

词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言文)词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言文)

可以表示同意可以之(可以用它来)国家政权实体诸侯封地+大夫封地

地方地方土地见方(方圆面积)牙齿牙大牙和门牙

幸福心情舒畅的感觉宠幸+福气贫穷缺吃少穿缺吃少穿+仕途不顺

中间当中里面+夹缝疾病病小病+病重将死

形容描写形体+面色妻子夫人妻子和孩子(儿女)

这一条的实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古汉语的一个字即是一个词,在阅读时,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

例如:

在2001年第一次考试的试题中,有这样一句话:

“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其中的“名人”,应翻译为“号称为人”(名义上是人),与我们现在常说的“名人”无任何关系。

2.树立避开现代汉语意识。

这样说未免过于绝对,但矫枉必须过正,对初学者来说却是完全必要的。

现代汉语当然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但在阅读文言文时,最好暂时忘记现代汉语,完全进人古文世界。

遇到一个词,首先不要想它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而首先想它在古文的语言环境中是什么意思,它的古汉语意义是什么。

这样做,至少不会犯“忌讳”——用现代汉语意义去解释古代汉语。

重点记两类词:

第一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即所谓“遇别”;

第二种,古今意义有细微区别,即所谓“微殊”。

这类词是大量的。

我们认为,这两类词是阅读文言文的难点和重点。

凭以往的经验,往往是出题老师“情有独钟”之处。

总之,在辨析古今词义上,重点不在同,而在异;难点不在迎别,而在微殊。

举例如下(100个词):

字文言文词义例句备注字文言文词义例句备注

爱吝啬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兵武器斩木为兵

罢通疲劲者先,罢者后通假病病重将死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

白告诉燕相白王猜怀疑虽

败毁坏法败则国乱班分发班瑞(玉)于群后(众诸侯)

报判决报而罪之暴pu晒夏则为大暑则所暴炙(zhi烤)

北打败仗佯北(假装败走)勿从(追赶)倍通背岂以死倍吾心哉通假

被通披将军身被坚执锐通假本树根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鄙边疆边鄙残币作礼的丝织品请具(准备)车马皮币

毙因伤病而倒下射其左右,毙于车中辩通辨目能辩色,耳能辩声

裁通才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通假参通三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通假

残伤害举草木而残之操拿着操吴戈兮被犀甲

策马鞭子振长鞭而御宇内唱通倡为天下唱通假

陈通阵陈而待敌

常用词义

例句

备注

乘sheng

一车四马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量词

城墙

黑云压城城欲摧

护城河

筑城池以守固

齿

门牙

唇亡则齿寒

臭(xiu)

气味

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

台阶

登自东除

通疮

四五日而创愈

通假

临时驻扎

师进,次于陉(xing)

慰问

宋大水,公使吊焉

度(duo)

量长短

寸寸而度之

通坠

星之队,木之鸣

称赞

循礼者不足多

夸耀

愿无伐善,无施劳

缺吃少穿

派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通返

春往冬反

通假

访

咨询

穆公访诸蹇叔

走失

风马牛不相及

说解

边界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重金收买

太宗…购求王羲之书迹

大腿

贾举射公中其股

回头看

瞻前而顾后兮

探望

会赵禹来过卫将军

遗憾

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

荒年

今东方连年饥馑

斧子

斧斤以时人山林

渡口

使子路问津焉

常用词义

例句

备注

表极多

桓公九合诸侯

数词

通影

赢粮而景从

通假

通境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通假

居,吾语女(汝)

横渡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驻扎

以亚父为将军军细柳

削除

不刊之论

可爱

百花高楼更可怜

参(曾参)也鲁

味道好

香美脆味

想念

人少,则慕父母

迎接

宣公如齐逆女

不得志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私下里

窃以为君市义

副词

实际情况

其情何如

快走

孔子再拜趋走

离开

原不降,命去之

鼓励

(荀子·劝学篇)

责备

公使让之

(孙)权将如吴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数词

面容

色如死灰

三十里

退一舍而原降

量词

胜(sheng)

林木不可胜用也

副词

令王悖市马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代词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常见的文言实词词义(100个)

(续前表)

字(词

常用词义

例句

备注

穆公说,与郑人盟

即使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

连词

热水

冬日饮汤

眼泪

悲愁垂涕相对二

畋,打猎

焚林而田

马虎,得过且过

仓廪虽满,不偷于农

反复考虑

愿陛下熟图之

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道歉

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满足

姜氏何厌之有

种植

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遗wei

赠送

遇穷民于路,急行施遗

停止

学不可以已

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

介词

权遣使云欲共取蜀

通早

善执势者蚤绝其奸萌

通假

通债

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

通假

杀害

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女儿

鬼侯有子而好(漂亮)

弃甲曳兵而走

定罪

犯法不坐

100

 

(二)区别两种现象:

1.古字通假2.复词偏义

[说明]1.上述100个词中,绝大多数是多义词。

出于既常用又易混(指易与现代汉语混淆)两方面的考虑,我们仅举其一个义项。

2.一定的数量代表一定的质量。

列举100个词,目的在于充分展示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面,有助于牢固树立“避开现代汉语”意识。

3.100个词中,有5个虚词:

是、窃、虽、因、胜。

虽是虚词,但它们与现代汉语意义差得远,翻译时很容易错,因而有意让它们“混进来”,借机展示一下。

我们本着这样一个原则:

有用就是硬道理。

(二)区别两种现象

1.古字的通假现象。

通假,指汉字的通用和假借。

进一步说,古代字少,有的本字还没造出来;有的本字虽已造出来,但由于传播不便等原因,不一定

通假是汉字的通用和假借。

即古代字少,有的本字没造出来,有的是传播不便,还不通行。

当时知识的传播靠口讲手记,书籍的流传靠抄写。

在这个过程中,碰到偶而不知道或想不起应当写的本字,或为了书写方便,往往采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而且这些字逐渐取得了社会认可,于是产生了通假现象。

这有点像我们写别字,但别字是个人行为;而用字通假,则是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字。

这样解释就好理解了。

常见的通假字有这样一些:

干通岸置之河之干兮辟通避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

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故通固此物故非西产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

距通拒距关,勿内诸侯厉通砺则秣马厉兵矣没通殁始皇既没

内通纳内所著披袄中奉通捧臣愿奉璧往使罢通疲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禽通擒何为为我禽诎通黜屈原既诎阙通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适通谪发闾左适戍渔阳受通授传道受业解惑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

乡通向蹇叔乡师而哭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特兮益通溢雍水暴益

有通又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蚤通早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知通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倍通背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裁通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错通措故不错意也不通否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衡通横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通价有者半贾而卖考通拷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列通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莫通暮至莫夜月明畔通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被通披被发行吟泽畔

殴通驱今殴民而归之农契通锲遽契其舟取通娶终老不复取

女通汝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食通饲谨食之,时而献焉孰通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见通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要通邀便要还家

景通影赢粮而景从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通值昂其直,居为奇货

识通志汝识之乎从通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上述50个字,是广义上的通假字;另有一类假借字,是六书中的一种(“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二者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一般意义上说,前者是“本有其字”,后者是“本无其字”。

2.广义上的通假字,是包括古今字在内的。

古代字少,一词多义,某一历史时期另造一新字,来表示古字中的某一意义,于是形成一对古今字。

一般来说,辨别古今字有一个极其简便的方法:

在古字上加个偏旁,便成为今字。

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的今字是这样形成的。

以上50组词中,有25对古今字,前加标识

通假字的基本形式是A通B。

那么,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看到A怎样才能找到B呢?

具体方法有以下三个:

第一,既然通假字中包括古今字,那么第一种方法,可试用在A字上加偏旁变B字。

如果这样一来,文义豁然贯通,那么B字就是本字。

如在“何为为我禽”中,“禽”(飞禽)与文义无任何关系,那么考虑在“禽”上加偏旁“宁”,而成为“擒”字,问题迎刃而解:

“为什么被我抓到了呢?

第二,如果A字是形声字,根据形、声相配的原则,保留A宇的声旁不动,换一个形旁成B字,如果文义豁然贯通,那么B字就是本字。

如在“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中,A字“锡”换形旁“贝”而为B字“赐”,问题就迎刃而解:

“孝子的孝心永无穷尽,永远地(把孝心)赠给你的同类”。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通过“距”找到“拒”,通过“错”找到“措”等;

第三,上述两种方法都行不通时,可考虑第三种:

根据音同音近可通假的原则,由A字推求B字。

通假字与本字音同音近,当然是指上古音;但根据音同音近的原则,也可以由A字找到B字。

如“之死矢靡它”一“到厅Z/佥般有仁心”,无论怎么翻译,都与“矢’’(箭)无关系,这时便考虑遵循同音替代的原则,找到“矢”的替代本字“誓”,这样放进去就通了:

“(我)发誓到死也不变心”。

2.复词偏义现象。

复词偏义:

指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近的语素组成的一种合成词,而这种合成词的意义只偏重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种使用意义偏重在其中一个语素上的复合词,又称为“偏义复词”。

乍一看,很容易被这个概念唬住,其实用现代汉语的例子加以对照,理解起来极其容易。

比如:

出差时,家属总要叮嘱一番:

“到了以后,别忘了来个电话,万一路上有个好歹……”显然,出门在外,家’属所担心的是“歹”,“好”是不用担心的,这“好歹”一词就是偏义词,“好”是衬字;又如,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可以说“这是我兄弟”,“兄弟”是偏义词,“兄”是衬字。

下面请看几个文言文的例子:

①.黜其妻曰:

“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

译文:

骂他的妻子说:

“生女儿不生儿子,遇到紧急情况有用处。

”“缓”是衬字,失意。

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势单国薄,这实在是危急亡国的关键时期了。

“存”是衬字。

③无羽毛以御寒暑。

译文:

没有羽毛来抵御寒冷。

“暑”是衬字。

④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译文:

提拔好的,惩罚坏的,不应该不同。

“同”

⑤多人,不得无生得失。

译文:

人多了,不能没有闪失。

“得”是衬字。

⑥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译文:

现在有那么一个人,跳进人家的果园中,偷人家的桃子、李子。

“圃”,菜园,衬字。

⑦大夫不得造车马。

译文:

大夫不可以造车。

“马”是衬字。

理解和判断偏义复词有个办法:

把原句翻译一遍,如果全句意义只与其中的一字有关系,与另一字无任何关系,便说明这另一字只起陪衬作用,那么这个合成词便是偏义复词。

二、虚词

虚词是与实词相对的一类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一般不单独作句子成分,但有帮助造句的作用。

古代汉语虚词包括:

代词、副词、介词、语气词、连词、叹词和结构助词。

文言中的虚词同实词相比,其数量是有限的,但它的用法却很复杂。

(一)文言虚词的特点

从用法上看,

一是一词多用:

同一虚词有多种不同用法;二是一用多词种意思可用不同虚词来表示。

(二)掌握虚词的标准

1.首先确定虚词的词性

2.结合句子,具体解释这个虚词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3.把整个句子(当然包括这个虚词)用现代汉语翻译一遍。

如果这三点都做得正确无误,那么这个虚词就可以说已经掌握了。

(三)掌握虚词的方法

1.对常用虚词的最通常的几种用法,可借助理解典型例句的方法,去记忆虚词用法。

反过来说,脱离典型例句而去死记硬背虚词用法之类,只能事倍功半。

2.注意通过对比,掌握各自的特点。

如“也”和“矣”。

两词都是语气词,但“也”表示判断语气,表示肯定;而“矣”则是把变化以后的情况告诉你。

如:

例—:

孺子可教也这个孩子是可以教育的(肯定语气)

例二孺子可教矣这个孩子(现在)可以教育了,(以前不可以)

通过对比,这两个虚词的主要区别也就掌握了。

(四)主要虚词用法表

虚词同实词的关系,是树叶同树枝的关系。

虚实结合,构成葱郁的大树。

就虚词内部而言,也不是同等重要。

代词一般处在头的位置上,副词常处在腰的位置上,语气词则处在尾的位置上,因而这三类词更显重要些。

中考必须掌握的虚词有十五个。

虚词没有具体、实在的词汇意义,但在古汉语语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词与词的组合,句与句的关联,句子的类型、意义及其语气,往往都靠虚词表示。

文言文中,虚词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准确地么握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就成了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古文的重要环节。

为了便于联类记忆,我采用“以词为纲”的方法,逐个介绍最常用的文言虚词。

1.之

代词:

代人,事,物,常作宾语;也可作批示代词,充当定语;例如;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代人,他们;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

公冶长)代物,它;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

这;

结构助词:

相当于“的”;连接偏正关系和主谓关系;如: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连接修饰语与中心词:

“的”

(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孟子,梁惠王上)取消独立性,主谓词级作宾语;

2.其:

代词:

可代人,事,物,常作定语,有时作主语;

(1)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作定语;

(2)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李将军列传)作主语;

副词:

表估计,推测,询问;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3.是

代词:

可以代人事物;常作主语,宾语,有时也作谓语;如

(1)是必射雕者也。

(李将军列传)作主语;

(2)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种树郭橐驼传)作宾语;

(3)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孟子·滕文公下>》作谓语。

又常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作”这”。

例如:

④是鸟也,海运则将陡于南冥。

(《逍遥游》

4.夫。

指示代词:

多作定语,用于远指,可译作“那”“那些人”例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叶己N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掸山记盯

语气助词:

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弓l出论述的内容,可不译。

用于句末,表感叹,可译作“啊”。

例如:

③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

④今若是焉,悲夫!

《黔之驴》

5.莫

代词:

否定性无定代词,可译作“没有人”、“没有什么”。

例如:

①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李将军列传》)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阀者。

(《逍迢游》)

副词:

表否定,译作“不”,“不要”。

例如:

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6.或

代词:

无定代词,可译作“有的”。

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②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种树郭橐驼传》)

副词:

表揣度,推测,可译为“大概”。

例如: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7.者

代词:

一种特殊代词,附在动、形容词或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名词性),可译作“……的人”。

例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列论战》)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附于数词、时间词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

例如: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④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赤壁之战》)

语气助词:

用于句中表示提顿,帮助判断,或引出下文。

例如:

⑤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8.所

代”词:

一种特殊代词,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在句中表示与动作相关的人、事、物等方面。

例如。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表示所学到的东西。

②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在示所做的标记。

9.诸

代饲: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各”,用于名词前在多数,作定语。

例如:

①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记》)

②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李书军列传》)。

兼词:

“之于”的合音(代词+介词)。

例如:

③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讨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伐之于鄢。

④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投之于海。

10.孰

代词:

疑问代词,相当于“谁”“什么”又用于比较,相当于“哪一个””哪一种”例如:

①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孟子)二章》)

11.乃

副词:

表示对事物的确认,或对范围的限定。

例如: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译作“才”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译作“竟然”

连词:

用于复句的分句之间,表示各种关系。

例如:

③告广曰:

“胡虏易与耳!

”军士乃安。

(《李将军列传》)译作“于是”

④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韩愈《论佛骨表》)译作“竟然。

12.盖

副词:

表推测、估计,相当于“大约”“大概”例如: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②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礼记·礼运》)

连词:

表示原因成埋由,相当于“由于”“因为”如:

③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语气助词:

用于句首,引起下文。

例如:

④。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轼《前赤壁赋》)

13.且

副词:

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在状态。

例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译作“将近”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石壕吏》)译作“姑且”

连词:

连接词或句子,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例如:

③其骑曰: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李将军列传》)译作“而且”

14,以

介词:

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谓语中心词前作状语;在后则作补语。

可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工具,或原因、时间。

例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译作“因为”。

②屠惧,投以骨。

(《狼》)译作“把”

③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同上)译作‘用”

连词:

表并列关系或目的、结果等。

例如。

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⑤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同上)表示并列关系。

④属余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表示目的。

15.为

介词:

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

可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或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原因。

例如: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译作”替”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译作”对”

③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李将军列传》)译作”为”

语气助词:

表疑问或感叹。

例如。

④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译作”呢”

16.于

介词:

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常作补语。

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涉及的对象,比较的对象,行为的施动者,等等。

例如:

①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岁矣。

(《捕蛇者说》)译作‘到”。

②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郑伯克段于鄢》)译作‘从”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译作”由于”

④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译作”对于”

⑤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同上)译作”比”。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作”被”

17.则

连词:

表示连接的两项是相承关系、假设关系、或转折关系。

例如。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表示顺承,可译作”就”

②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郑伯克段于鄢》)表假设,可译作”那么”

③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种树郭橐驼传》)表转折,可译作”却”。

副词:

一般用于判断、说明句中,起限制强调作用。

例如。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译作”就是”

18.而

连词:

表示相连两项之间的并列、相承、进层、转折或修饰关系。

例如:

①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

(《种树郭橐驼传》)表并列译作”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表顺承,译作”才”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表转折,译作”可是”

④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消遥游》)表修饰关系,不译。

代词:

第二人称,可译作“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