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8893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docx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

2007-3-2617:

45:

43

(一)概述

  1.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区分两部分,中枢周围两系统;

  脊髓与脑中枢系,脊脑神经周围系。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内外刺激作反应,所作反应叫反射;

  反射基础反射弧,五个环节要记住。

  接受信息感受器,感受神经传信息;

  传入反射中枢内,运动神经传指令;

  效应器中起作用,肌肉收缩作运动。

  3.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神经元,胞体树突共集中。

  色泽灰暗称灰质,大小脑表为皮质。

  

(2)神经核若在中枢神经内,功能相同细胞体;

  集中构成灰质团,特称之为神经核。

  (3)神经节若在中枢外,胞体集中处;

  形状略膨大,叫作神经节。

  (4)纤维束中枢白质内,神经纤维聚,功能若相同,称作纤维束。

  

(二)脊髓

  1.外形位居椎管扁圆柱,纵贯全长六条沟;

  枕大孔处连延髓,长落第一腰下缘。

  腰骶膨大颈膨大,三十一节要记清;

  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节单一个。

  2.内部结构白质周围灰质中,灰质切面倒“H”形;胞体树突集中成,前柱胞体为运动。

  后柱中间神经元。

胸一腰三有侧柱,交感低级中枢部。

骶二三四无侧柱,前后角间夹细胞,都是副交感中枢。

  白质集中有三素,后索内薄外楔束;

  精细触觉本体觉,两束传递有分工;

  胸四以下薄束传,胸四以上楔束管。

  侧索之中下行束,皮质脊髓侧束传;

  躯干四肢温痛觉,脊髓丘脑侧束传。

  前索之中共有两,皮脊前束脊丘前。

  (三)脊神经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一三十一;

  胸一腰三前根内,躯体内脏运动全。

  骶二骶三骶四中,胸一腰三前根同;

  前支粗大吻合丛,颈丛臂丛腰骶丛;

  胸部前支单独走,后支细小不成丛。

  1.膈神经一至四颈组颈丛,肌皮分支有两种;

  肌支名为膈神经,胸膜心包达膈肌;

  右膈神经有特点,肝胆信息它传递。

  2.臂丛分支颈五至八胸第一,组成臂丛发长支;肌皮正中尺神经,桡腋神经后束分。

  3.上肢的神经分布

  

(1)腋神经腋神经后束发,三角肌它管辖。

  

(2)臂肌前臂肌神经支配肌皮神经外侧束,肱二头肌它管理。

  内侧束发尺神经,前臂屈肌一块半,名为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

  其余正中神经管,损伤正中不旋前。

  上肢伸肌肱桡肌,全受桡神经管理。

  损伤症状显垂腕,手背桡侧感觉缺。

  (3)手肌的神经分布正中神经管手肌,鱼际肌群收除外,一二蚓肌它管理。

小鱼际肌拇收肌;三四蚓肌骨间肌,全由尺神经管理。

  (4)手的皮神经分布手的掌侧一个半,尺神经支它管理。

  其余桡侧三个半,正中神经管辖区。

  手背皮肌更易记,桡尺神经各一半。

  4.胸神经胸神经支单独行,上十一对穿肋间;

  最下一对走肋下,胸腹壁乳肋间肌。

  二平胸角四乳头,十对水平平脐环;

  八对恰在肋弓下,腹股韧带中点出。

  5.下肢和神经分布

  

(1)股神经腰丛分支股神经,股四头肌缝匠肌;

  最长皮支隐神经,小腿内侧足内缘。

  

(2)坐骨神经坐骨神经骶丛发,支配大腿后肌群;

  半腱半膜股二头,伸髋屈膝它有功。

  (3)腓总神经、胫神经坐骨神经分两支,腓总神经胫神经;

  腓总前群外侧群,后者支配后肌群。

  (四)脑脑在颅腔分六部,延髓脑桥中间小;

  大脑发达最重要,延髓桥中脑干称。

  1.脑干内部结构脑干内部三结构,网状结构神经核,尚有一种更重要,上传下达纤维束。

  

(1)脑干神经核神经核中分两类,脑神经核十八对;

  躯体运动有八对,六对躯体感觉核;

  其余四对内运核,上下涎核迷动副。

  脑干六种非脑核,红核黑质与桥核;

  薄楔束核在延髓,蓝斑深处蓝斑核。

  2.脑干连脑神经中脑三四连,脑桥五到八,九到十二对,需在延髓查。

  3.小脑小脑位于颅后窝,可分蚓部两半球;

  半球下面扁桃体,紧邻延髓背侧面;

  颅压升高成脑疝。

内部结构神经核,最大一对齿状核。

肌肉协调体平衡。

  4.间脑间脑位于中脑顶,背后丘脑下丘脑。

  

(1)背侧丘脑背侧丘脑灰质团,Y形髓板隔三部;

  内外侧核与前核,内核联系其它核;

  内脏活动前核管,外核感觉中继站。

  

(2)后丘脑丘脑后下后丘脑,分内外侧膝状体;

  功能定位各不同,内听外视有分工。

  (3)下丘脑丘脑前下下丘脑,垂体漏斗连于它;

  视束相连视交叉,脑室侧壁神经核;

  副交感前交感后,内脏活动它调节。

  5.大脑

  

(1)分叶大脑左右半球成,三沟表面五叶分;额枕顶颞与脑岛,重要中枢在各叶。

  

(2)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旁小叶前与前回,运动中枢四六区;

  旁小叶后与后回,感觉中枢一二三;

  对侧管理要知道,倒立人影要记清。

  听中枢在颞横回,四十一二两区域;

  视中枢是十七区,枕叶内面距状沟;

  四十四区布洛卡,运动语言中枢区;

  大脑内面穹窿回,内脏活动切相关。

  (3)基底核尾豆屏状基底核,尾豆合称纹状体;尾状核壳新纹状,旧纹状体苍白球。

  (4)内囊尾背与豆夹内囊,投射纤维经此穿;

  水平切面侧X字,前脚后脚膝部分。

  后脚穿经束较多,前部皮质脊髓束;

  中部丘脑顶叶束,视听辐射最后通。

  膝部皮质脑干束,内囊损伤三偏症。

  (五)脑神经

  1.十二对脑神经序列嗅、视、动、滑、三、展;面、前、咽、迷、副,舌下全。

  2.各脑神经和纤维成分纯感觉性一二八,五七九十为混合;

  三、四、六与十一、二,纤维成分纯运动;

  含副交感那几对,三七九十脑神经。

  3.与视器有关的脑神经眶腔六对脑神经,二三四五六七有;

  均与视器有关连,横向记忆有意义。

  4.面部和神经分布面部感觉三叉管,下颌神经咀嚼肌;

  面神经支管面肌,眼痛牙痛找三叉。

  5.舌的神经分布舌前三分之二温痛,三叉神经管理。

  舌前三分之二味觉,七面神经传递。

  舌后三分之一感觉,九舌咽神经包。

  舌内舌外肌运动,舌下神经都管。

  6.大唾液腺及泪腺经分布下颌下腺舌下腺,腮腺三对唾液腺;

  产生泪液是泪腺,九管腮腺余七管。

  7.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路线长,颈部穿胸达腹腔;

  除了降乙盆器官,所有脏器它都管。

  8.副神经胸锁乳突斜方肌,第十一对来管理。

  (六)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1.感觉传导通路基本路线记三条,躯干两条头一条。

  

(1)躯干四肢感觉路○1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路本体精细同伴行,脊神经节第一元;

  同在后索向上行,内侧薄束外楔束;

  薄束楔束有分工,继入延髓同名核;

  换元丘系交叉成,内侧丘系脑干升;

  延入丘脑外侧核,二级细胞又更换;

  形成丘脑顶叶束,内囊后肢必穿行;

  投射感觉中枢去,切记不去最下份。

  T4以上内侧丘系交叉本体觉脊神经节楔束楔束核精触觉薄束薄束核T4以下延髓丘脑内侧丘系脑干外侧核丘脑顶叶束中央后回上2/3内囊后肢中央旁小叶后部○2痛觉温度和粗触觉传导通路脊神经节第一元,接受痛温触信息;

  突经后根入后角,更换二级神经元;

  交叉对侧向上行,脊丘侧束传痛温;

  脊丘前束传粗触,途经脑干入丘脑;

  换成三级神经元,向上传导如本体。

  痛温脊神经节白质前连合交叉粗触脊髓后角脊丘侧束(温痛)

  脊丘前束(粗触)

  丘脑丘脑顶叶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3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三叉神经第一元,接受面牙眼浅觉;

  入脑三叉感觉核,换元交叉成丘系;

  三叉丘系入丘脑,换元丘脑顶叶束;

  内囊后肢入中枢,切记下三分之一。

  ○4视觉传导通路光线入眼视网膜,视锥视杆感受器;

  信息传给双极元,换节细胞入颅腔;

  鼻侧交叉颞不交,合成视束入间脑;

  外膝状体再换元,内囊后肢视中枢。

  2.运动传导通路

  

(1)皮质脊髓束运动中枢锥细胞,发出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必穿行,脑干之内腹侧经;

  延髓交叉再下行,更名皮质脊侧束;

  脊髓全长都贯穿,边降边入前角中。

  

(2)皮质脑干束一条皮质脑干束,前回下份细胞起;

  下行穿经内囊漆,深入脑干神经核;

  两侧纤维管一核,例外核团一个半;

  面神经核下半部,尚有舌下神经核。

  「附1」上下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症状:

  ○1上神经元损伤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肌萎缩不明显。

  ○2下神经元损伤肌张力降低,一切反射消失,肌肉萎缩明显。

  「附2」神经系各部损伤的临床症状:

  ○1颈膨大损伤损伤平面下,感觉全丧失;

  上肢周围瘫,下肢中枢瘫。

  ○2胸髓横贯性损伤损伤平面下,感觉有障碍;

  下肢中枢瘫,上肢不影响。

  ○3脊髓半横断损伤损伤平面下,患侧中枢瘫,本体觉丧失;对侧痛温失。

  ○4脑干损伤患侧脑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中枢瘫。

  ○5一侧内囊受累偏瘫,偏盲,偏感觉消失。

  (七)内脏神经内脏运动去内脏,心血管腺它亦管;

  可分交感副交感,两者功能有异同。

  1.交感神经脊髓侧角是中枢,椎旁椎前两类节;

  分布规律要记清,缠绕动泳管壁走;

  单组神经去器官,脊神经走它随行;

  管辖范围较为广,几乎全身都到达。

  2.副交感神经副交感核在脑干,随着Ⅲ、Ⅶ、Ⅸ、Ⅹ行;

  骶二三四有中枢,骶部组成盆神经;

  器官附近壁内节,到达乙降盆器官。

  (八)脑和脊髓的被膜脑与脊髓三层漠,硬膜软膜蛛网膜;

  硬膜外隙要知道,硬脊膜与椎管间;

  弄清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间;

  下隙扩大叫作池,脊髓末端是终池;

  脚间窝处脚间池,重要小脑延髓池;

  池腔内流脑脊液,营养保护最关键。

  (九)脑的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营养中枢离不开。

  1.颈内动脉颈内分支共有四,入颅发支眼动脉;

  大脑前中后交通,参与动脉环组成。

  2.椎动脉椎动脉入枕大孔,基底动脉它合成;

  再发大脑后动脉,分支营养脑脊髓。

  3.大脑的动脉供应大脑中动脉,营养背外面;

  大脑前动脉,额顶内侧面;

  大脑后动脉,颞枕内侧面;

  外面边缘区,前后都营养。

  4.各重要中枢的动脉供应大脑中,营养区,体感觉,听中枢,体运动,语运动,去内囊,基底核。

  大脑前,旁小叶,体感运,最上份。

  大脑后,视中枢。

  5.大脑动脉环大脑后,后交通,大脑前,前交通,加颈内,形成环,各之曰,威利环。

脑部的血液供应及其特征

2007-3-2617:

53:

13

    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或脑卒中。

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包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但以动脉疾病为多见。

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多见于中老年人。

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故应加强防治。

 

脑部的血液供应及其特征(bloodsupplyanditscharactersofthebrain):

 

  脑部的血液供应极为丰富,主要来自两侧的颈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颈动脉系统主要通过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液。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主要通过两侧的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及后下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大脑后半部、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两侧大脑前动脉由前交通动脉互相沟通,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由后交通动脉互相沟通,在脑底形成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脑部这一环状的动脉吻合对颈动脉与椎一基底动脉两大供血系统之间,特别是两侧大脑半球血流供应的调节和平衡及病态时对侧支循环的形成极为重要。

 

  由于颈内动脉、椎一基底动脉以及由它们的主干和分支构成的脑底动脉环均位于脑的腹侧面,因此,供应脑部的动脉都是由脑的腹侧绕到背侧,其分支大体上可分为中央和皮层支两类,中央支主要发自脑底动脉和大脑前、中及后动脉近侧端,它们垂直地穿入脑实质,供应间脑、纹状体和内囊、称为深穿动脉。

各中央支之间虽有结构上的吻合,但由于机能性的关闭而往往起不到侧支循环的作用,故认为是一种机能性终动脉。

这些细小动脉的-支被阻塞后,其分布区即将发生梗死软化。

皮质支在进入软脑膜处时先形成一个广泛的血管吻合网,再发出细小动脉分枝,垂直入脑,分布于脑皮质和白质。

由于皮质支之间吻合极其广泛,且其机能开发较快,故当一小支动脉被阻塞时,其邻支的血液可予某种程度的代偿,故局灶性神经损害范围比受损动脉供应区为小。

 

  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其代谢活动特别旺盛,并完全依赖着血液循环的连续供应。

正常人脑的重量约为1.400克,占体重的2%。

为了维持其正常机能和代谢,不管是在睡眠、觉醒、安静或活动时,机体始终保持着相对恒定的脑血液循环,即成年人脑组织每100g每分需氧42-53ml和葡萄糖75-100mg。

在正常氧分压和葡萄糖含量下,要求有750-100ml/分的血液进入脑血液循环,约占总输出量的1/5。

故24小时内,成人通过脑的血液总量可达1.438L、耗氧72L、葡萄糖144g。

由此可知,脑血液循环的需要量是极大的。

当心脏停搏后脑电活动可迅速消失;若供血连续停止30秒则神经细胞代谢受累,2分钟后则代谢停止,5分钟后神经细胞开始死亡,大脑皮质开始出现永久性损害,10-15分钟后小脑出现永久性损害,20-30分钟后延脑的呼吸、血管运动中枢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

2007-3-2617:

49:

17

1.前根和后根在与脊髓节段相应的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并穿出相应的椎间分支分布。

因椎管长于脊髓,则脊神经根距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自上而下愈来越远,与脊髓相连的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

在成年人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马尾。

2.在延髓的下部、锥体尾侧的中线处,行于锥体中的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经此越边至对侧,形成交叉纤维,称锥体交叉。

3.在脑桥腹面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称为脑桥小脑三角。

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位于此三角内。

4.脑桥的背面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上半,此处室底的外侧壁为左、右小脑上脚,两脚间夹有薄层的白质板,即为前髓帆,参与构成第四脑室顶的前部。

5.第四脑室底的正中沟,纵贯菱形窝的全长,将其分为左、右两半。

每侧又被纵行的界沟分为内、外侧两部分:

内侧部位于正中沟与界沟之间,称为内侧隆起。

在内侧隆起上,髓纹以下可见两个小三角区:

靠内上方的为舌下神经三角,内隐舌下神经核;靠外下方的称迷走神经三角,内隐迷走神经背核。

在髓纹的上方,内侧隆起上有一圆形隆凸,为面神经丘,内隐展神经核。

6.小脑的下面中间部凹陷,两侧呈半球形隆起,近枕骨大孔处,小脑蚓两旁的半球部分比较膨出,称小脑扁桃体。

在临床,病人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压升高时,小脑扁桃体移位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可危及生命。

7.位于胶状质背外方的纤维束,称为背外侧束。

胶状质发出短的纤维在此束中上行或下行,但仍终止于本节段或邻近几个节段的胶状质内,参与脊髓节段间的联系。

此纤维束参与躯干、四肢痛、温觉的传导。

8.由于脊髓的中央管至延髓上部和脑桥背移并开敞为第四脑室,因此,在延髓上部和脑桥,原脊髓中央管周围的灰质成为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

室底灰质埋藏一些脑神经核团。

9.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因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10.下橄榄核发出的纤维走向对侧,与脊髓小脑后束共同组成粗大的入小脑纤维,称为小脑下脚。

11.在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有一大的灰质团块是黑质,见于中脑全长。

黑质细胞富含黑色素,是脑内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团。

黑质主要与端脑的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有往返纤维联系。

由于某些原因使黑质细胞变性,多巴胺合成减少,是引起震颤麻痹(Parkinson病)的主要病因。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黑质是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

12.内侧纵束是由前庭神经核向中线两侧发出纤维,然后沿第四脑室底深方中线两侧纵行排列的上、下行复合纤维束,向上可止于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核,向下可至副神经核和颈髓前角。

参与完成平衡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

13.穹窿是下丘脑最粗大的传人纤维束,并属于大脑半球髓质内连接两半球皮质的连合系纤维。

穹窿起于海马,发出纤维弓形向上,贴在胼胝体的下面前行,并互相靠近,其中气,部分纤维越至对侧,称为穹窿连合。

过了连合,仍以两束纤维并行向前向下,深入丘脑,止于乳头体核。

14.下丘脑控制垂体前叶的分泌是通过一个神经--血管通路。

这个通路的神经部分由下丘脑漏斗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所组成,其轴突形成结节漏斗束止于漏斗上端周围正中处的毛细血管丛。

这个通路的血管部分称为垂体门脉系。

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再通过垂体门脉系传至垂体前叶,影响前叶细胞各种激素的分泌。

15.大脑半球表层的灰质为皮质,皮质深方是髓质,深部髓质中包埋的灰质团块称为基底核。

基底核包括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其中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是躯体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杏仁核属边缘系统,主要与内脏活动有关;屏状核功能不清。

16.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各有特化方面,通常与从事语言文字符方面的特化功能有关的称为优势半球;与从事空间感觉、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特化功能有关的称为非优势半球。

优势半球多数为左半球。

优势半球有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四个语言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17.在大脑半球的内侧面,围绕胼胝体的隔区、扣带回及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合称边缘叶。

边缘叶再加上有纤维联系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区下的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群等),共同组成边缘系统。

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有关,也称为内脏脑。

此外,边缘系统还与情绪反应和性活动有关。

18.锥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为皮质脊髓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

临床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随意运动麻痹,伴有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hi征);因为下运动神经元正常,病程早期肌不出现萎缩。

19.在锥体系中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由于肌失去神经支配,肌张力降低,呈弛缓性瘫痪;肌因营养障碍而萎缩;因为所有反射弧都中断,浅、深反射均消失;无病理反射。

20.核上瘫是指损伤发生在脑神经核以上节段,如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包括皮质核束或其起始区锥体细胞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对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嘴歪向病灶侧、流口水,不能作鼓颊、露齿和吹哨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

21.核下瘫是指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的脑神经运动纤维损伤引的瘫痪。

面神经核下瘫的特点是损伤同侧所有面肌瘫痪,表现为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等。

舌下神经核下瘫的特点是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

22.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23.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一间隙,称为硬膜外隙,腔内呈负压,内含脊经根和静脉丛等结构,为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的部位。

24.海绵窦属硬脑膜窦,它位于颅中窝蝶骨体的两侧,窦的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过;外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海绵窦可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故面部感染可经此途径蔓延至颅内。

25.终池是蛛网膜下隙中一比较扩大的部位,故属蛛网膜下池,它的位置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之间,此处已无脊髓,池内只有马尾并充满脑脊液。

临床常在此处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腰穿或腰麻),而不致伤及脊髓。

26.脑蛛网膜在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经此结构渗入窦内,回归静脉。

27.在脑室的某些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人脑室形成脉络丛,为产生脑脊液的结构。

28.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的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相互吻合而成,在调节脑局部血流量和损伤后血供代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