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8909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1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9页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9页
亲,该文档总共1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

浏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在2002年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对近几年浏阳城镇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形成了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乡集镇的城镇体系结构。

浏阳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同时城镇发展的条件在最近几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工业新城的崛起和长浏高速、浏醴高速、大浏高速的建设,给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鉴此,深入系统地修编《浏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1、国家实施城镇化战略

在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中,城镇化已作为我国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供给与需求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由此产生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激励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成为当务之急。

城镇化能有效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中心城市就业压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城镇化水平,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逐渐缩小城乡差别。

就浏阳市而言,其经济发展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较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要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实行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

2、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相对减弱,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来调节。

如何转变职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利用可调控的资源,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引导区域经济合理发展,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经济区划规划,有效地组织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规模等级结构,区域经济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3、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求重新审视过去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理念,用新的规划体现出时代性、前瞻性。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更加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就必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的各个部分。

其中,重要的启示包括:

①重新审视区域发展优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②以科技革命为先导的新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储量成为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内核;③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都将引起经济分布格局的重组,区域间的合作与联系更加广泛,必须加大开放力度,发展开放型经济;④经济发展的效果评价,已经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转变为越来越注重综合效益的最佳,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当前发展目标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就国内而言,除了以上4个方面内容之外,强调城镇体系规划要充分体现新的“三化”——即市场化、信息化、生态化,通过加速城镇体系现代化步伐,带动市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4、长株潭城市群获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浏阳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大好时机。

产业是试验区发展的支撑,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坚持扩张与升级并举,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园区、发展大集群,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两型”产业体系。

5、湖南实施“3+5”城市群建设战略

湖南省提出,要强力推进“3+5”城市群建设。

浏阳处于“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如何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准确定位区域经济,实现区域间经济互补,使浏阳较好地融入“3+5”城市群,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正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解决的问题。

同时,“3+5”城市群建设必须以周边城镇体系为依托,承载其经济辐射力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力。

因此,只有明确目标,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整合资源,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满足“3+5”城市群建设的需要,促进浏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6、浏阳市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抉择

国家继东部沿海率先发展之后,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

国家宏观区域政策带来的压力以及浏阳市农业产业化,都需要城镇化为依托。

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区域结构也应当相应地得到优化。

根据浏阳市面临的问题,如何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功能、如何使城镇建设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如何推进城镇持续稳定发展等等,都要求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议案。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国务院2000年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4、湖南省《城市规划审查技术规则》

5、湖南省、长沙市及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

6、长沙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7、世界银行关于长株潭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机遇

8、《浏阳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9、《浏阳县志》、《浏阳市志》

10、《浏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浏阳市域行政区范围,总面积5007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根据建设部有关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二十年,即以2009年为规划基期,分近、中、远三个阶段。

其中:

近期:

2010——2015年

中期:

2016——2020年

远期:

2021——2030年

五、规划指导思想

1、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建设,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功能,提高对农村的服务水平,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商品和要素市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从长株潭城市密集区的格局中考虑浏阳城市发展的线路定位和小城镇发展战略,实现浏阳的发展融入长株潭,服务长株潭,互补长株潭,从而推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和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是前提,发展又必须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逐步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21世纪城镇发展的制约与主题,也将越来越成为发展与再发展的动力,因此构筑并逐渐导向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与景观发展模式应优先目标体现在规划中。

3、城乡一体化原则

城镇发展应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的指导下,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城镇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整体有机考虑,通过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网络化和整体性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达到区域持续协调发展。

4、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原则

考虑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变动情况,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城镇职能。

正确把握好城镇化建设的节奏,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城镇化。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原则

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到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的各个环节。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绿化建设,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改善城镇和环境质量。

6、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原则

城镇的发展越来越要求规划不仅应从技术本身来看待问题,必须以一种人文关怀来审视与提升技术。

规划必须按照人的行为特征,满足人各方面的特质和精神需求,应通过适当方式,在环境和城乡居民点之间建立适合人类生活的和谐关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有一定乡土特征的社会与文化发展模式。

第二章概况

一、地理交通区位

浏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北,东与江西铜鼓、万载、宜春、萍乡为邻,南与醴陵、株洲相接,西靠长沙、北连平江。

地理座标:

北纬27°51'~28°34',东经113°10'~114°15'之间,南北跨纬度43',东西跨经度1°05',东西最宽处约105.8公里,南北最宽处80.9公里。

国道G106、G319横穿市域,省道S103、S211、S309、S310连结各乡镇,长永高速公路从浏阳经永安、黄花机杨,到达长沙,沪昆高速、长株高速穿过境内的镇头、官桥和柏加,长浏高速、浏醴高速、大浏高速均在建设中,交通极其方便。

二、历史沿革

浏阳秦为湘县境,汉为临湘县境,何时置县,尚无确考。

明嘉靖四十年(1561)县志称,置于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

清康熙至同治各志只泛言三国吴置,均无具体年份,《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东汉建安四十年(公元209年),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郡太守,以下隽(今湖北通城),汉昌(今平江),浏阳、州陵(今湖北沔阳东南)为其俸邑,浏阳之名最早见于此外,比吴太平二年早48年。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临湘县为长沙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浏阳并入该县。

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复置浏阳县,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

为周瑜俸邑时,浏阳隶属关系不详,黄微《乡土志》以周瑜既为南太守,其俸邑浏阳当属南郡。

建安十五年,鲁肃继周瑜、置汉昌郡,四俸邑依旧。

此时,浏阳当属汉昌郡,建安二十二年,吕蒙继鲁肃,夺得荆州,长沙郡为吴所有,于是废汉昌郡,浏阳属长沙郡,以后,长沙或为郡,或为潭州,或为天临路;或为府,浏阳均其属县,民国元年(1912年)浏阳属长宝道,3年更道名湘江道,7年更道名为湘东道。

15年起浏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并于26年成为督察专员公署治所。

1949年7月19日浏阳解放,同年八月,浏阳属长沙专区,1952年9月长沙专区更名为湘潭专区,1968年又更名为湘潭地区,浏阳隶属系均未变,1983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湘潭地区、浏阳县划归长沙市管辖,是年7月正式接管,1993年2月撤县设市。

三、行政区划

2008年末全市辖4个街道,26个镇,7个乡,400个村、社区,总面积5007平方公里。

四、社会经济

2008年度全市户籍人口138.03万人,市域人口密度276人/平方公里,2008年GDP约为322.7亿元(当年价),人均GDP2.4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3:

63.3:

23.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7元,比上年增长1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6元,比上年增长21.4%。

五、自然条件及资源

浏阳整个地势东北高峻,向西南倾斜递降。

最高峰七星岭海拨1607.9米,最低柏加山镇杉湾里的一级阶地,海拨仅37.5米,高差1570.4米,地势高低起伏大。

主要山体脉络清楚,皆呈北东至南西走向的雁行背斜山地,岭谷平原相间,形成官渡、大瑶、北盛三个较大盆地和一个浏阳河谷地,全市30°以上的土地占47.1%,小于5°的仅占14.4%,受外营力的影响,山地丘陵隆起长期处于剥蚀状态,山势陡峭,坡度较大,水土流失加剧。

浏阳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东半部以中低山为主,夏凉冬冻,光热偏少,降水偏多,中南部地区,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光热充足,西北部捞刀河流域属湘中丘陵盆地气候类型,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800毫米,平均雨季始于4月,终于7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9.5%。

境内有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三大河流,都汇入湘江。

共接纳支流236条,其中流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139条,全长2222公里,水系发育较完整,河网密布。

境内已知有各类矿床、矿点和矿化点共118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5处,小型矿床5处,矿点和矿化点105处,矿产有煤、铁、铜、锌、钨、锑、锰、磷、海泡石、菊花石、石膏、砒、高岭土、镁质粘土、重晶石等20余种。

野生动物解放前较多,解放以后,由于森林砍伐过度,猎捕过度及农药污染等,野生动物不断减少,现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云豹和穿山甲,省级保护的动物共9种,如东部山区的红嘴相思鸟、锦鸡、猴面鹰、地花鸡等。

浏阳是全省重点产材县市之一,又是用材林、楠竹林、油茶林基地县(市)。

浏阳市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孔庙、谭嗣同故居、道吾山、孙隐山、谭嗣同墓、谭嗣同专祠、奎文阁、归鸿阁、升冲观、大围山森林公园、株树桥水库、古风洞、石霜寺、文家市秋收起义旧址和胡耀邦故居等。

六、浏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优越的区位条件

从宏观看,浏阳正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联系的必经之地。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建立起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并积累了大量资金、经验和技术,迫切要求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人才、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发展速度一直较慢。

为此,中央及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尽快改变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东西部联合,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富裕的目的。

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过程中,必然会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许多机遇,这也符合市场经济中优化资源组合的规律。

从国家大的生产力布局看,浏阳正处于“T”字形发展主轴线的长江沿岸,随着沿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长江三角洲这一龙头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势必会更好地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

从中观看,浏阳正处于湖南与江西两省的交界处,随着两省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加强,必然会为浏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尤其是随着两省革命纪念性旅游的一体化发展,浏阳的经济地位和知名度必然会大大提高。

同时,浏阳又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区的重要组团。

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群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为了尽快提高湖南省的整体实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潮流,省政府提出了长沙、湘潭、株洲一体化设想,按照三市共同发展的目标,构筑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格局,建成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转效率,具备集聚和容纳跨国公司或国家首脑机构能力的城市群。

远景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连绵区,并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人居环境优美、人地关系协调的特大网状城市空间结构。

核心区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预计将达到800—1000万,这一宏伟设想的实施,必然为身在其中的浏阳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从微观看,浏阳处于省会城市长沙的东部,为长沙市的二级中心,属长沙都市区的直接影响范围,可方便地接受长沙的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城市发展阶段理论,每个城市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对其周围区域存在着两种作用力,这就是扩散效应和回浪效应,所谓扩散效应是指由于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带来的技术、设备、信息等向外扩散而促进外围地区的发展。

回浪效应则是指由于人才、资金、原材料等由周围地区流入城市而降低周围地区的发展速度。

一般地说,在城市发展初期,回浪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区域差异增大,随着城市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回浪效应不断减少,扩散效应不断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回浪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城市经济出现了由点到面的逐步扩散,从而又会缩小城市与外围区域的差异。

一个城市对于周围区域的作用力到底如何,即城市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往往可根据其规模加以判断。

长沙现状为人口超过150万人的特大城市,从实际情况分析正处于扩散效应大于回浪效应阶段,因而对周围地区,尤其是对处于紧密层的城镇发展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今后将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以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市发展轴,实施极化提高、辐射带动战略。

这也充分体现了浏阳市依托长沙,加快自身发展的战略思路。

(2)较为发达的交通条件

浏阳现状已基本形成了由多种交通方式组成的、联系密切的交通网络。

以319国道和106国道为主,以众多的省县乡公路为辅,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市的公路网络,尤其是长浏高速、大浏高速公路的修建,大大拉近了浏阳与长沙的时空距离。

航空方面,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位于长沙市区东部,正介入浏阳和长沙之间,距浏阳市区约40公里,联系极为方便。

航运方面,通过浏阳河航道,可进入湘江,继而进入长江,沟通整个长江流域。

发达的交通条件为浏阳市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

浏阳市旅游资源丰富,功能类型繁多。

重要的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谭嗣同专祠、文华书院(即秋收起义纪念馆)、锦绶堂(即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湘鄂赣省第一次党代会旧址、红一、三方面军团后方医院旧址、浏阳县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湘鄂赣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中共浏阳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中共浏阳县第三次党代会旧址、中共浏阳县第五次党代会旧址等革命纪念地类;谭嗣同故居、胡耀邦故居等名人故居类;花炮文化旅游节、农民艺术节、大围山金沙旅游节等节庆类;文庙、石霜寺等宗教建筑类;奎文阁、列宁小学等教育文化类;谭嗣同墓、王首道墓等墓葬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道吾山风景名胜区、石柱峰周洛风景区,浏阳河水上风光和古风洞岩溶景观等。

产业旅游资源主要有浏阳花炮、浏阳菊花石、浏阳红桎木、文家市“牛马大会”等。

浏阳的旅游资源不但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良好的组合优势,其名山、名水、名人、名品都具有较高的资源品位。

历史文化资源在整个湖南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近代历史有着重大影响;自然生态资源显示出明显的地区优势,形成东山西水的地域组合特征;产业资源一枝独秀,拥有响誉海内外的浏阳花炮。

其中人文资源穿插于自然资源之中,增加了自然资源的文化内涵。

2、劣势分析

浏阳市今后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交通条件的制约仍较明显

首先,对外交通各个方向发展不均衡,西部和南部相比比较方便,北部和东部相对较闭塞。

其次,市域内交通网络虽已形成,尚不完善,尤其是至各个旅游景点的交通线路较少,级别较低,这对浏阳今后的经济发展将形成一定制约。

市域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国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突出。

(2)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三产业较落后,花炮产业的逆城市化特征明显

浏阳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尤其面对WTO的挑战,农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浏阳工业发展虽然较快,但传统产业占的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占的比重较小。

现有工业存在一定的污染,不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浏阳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产业技术结构仍然十分不合理,第二产业目前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技术结构为特征,尤其是其花炮产业大多都停留在简单的手工操作阶段,工业整体素质较低,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市域主导产业—花炮产业的城市化集聚约束度较高,即花炮产业越发展,产业区位越不利于布置在中心城市,越不利于中心城市人口的集聚和规模的增长,越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3)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

浏阳虽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一直未得到有效开发。

主要表现在旅游景点开发不成系统,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旅游公司、旅游宾馆、饭店等。

(4)浏阳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规模小、功能单一。

浏阳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城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积聚作用和辐射效应,城市功能单一,资源分散,无法发挥城市带动作用。

 

第三章浏阳市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发展布局

一、社会经济现状

1、社会经济概况

近几年,浏阳市社会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53.33亿元,2008年为322.7亿元。

2007年人均GDP为19197元,较上年增长22.81%。

此外,实际利用外资0.61亿元,增加31.44%,财政收入为22.04亿元,增加2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8302元,增加29.29%。

GDP总产值、财政收入在全省101个县(市、区)中均排在第二位,生产总值在长沙“五区三县一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长沙市区和长沙县。

浏阳市与其它县市生产总值比较(2007年)

县市

名称

生产总值

(万元)

第一产业

(万元)

第二产业

(万元)

工业

(万元)

第三产业

(万元)

长沙市

21902500

1388000

9848300

21546400

10666200

长沙市区

12970164

134371

4430102

7670314

8406691

长沙县

2879000

330000

1859000

5463000

689000

望城县

1447736

220929

860398

1963686

366409

宁乡县

2072300

374600

1125100

2846400

572600

浏阳市

2533300

328100

1573700

3603000

631500

2007年湖南省经济强强县(市)考核排序表

排序

县市

GDP总值

亿元

人均财政收入(元)

人均GDP(元/人)

1

长沙县

287.90

4171

36516

2

浏阳市

253.33

1676

18572

3

宁乡县

207.23

806

16675

4

望城县

144.7736

1698

20324

5

醴陵市

162.09

983

16840

6

耒阳市

132.39

748

11865

7

桂阳县

94.51

752

13119

8

攸县

105.08

483

15358

9

资兴市

82.96

1791

22947

10

湘乡市

97.5

527

10684

 

2、产业结构层次比较:

在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322.7亿元(当年价),三产业的比例为13.63:

63.7:

23.3,而2007年长沙市为2.8:

45.9:

51.3,相比较而言,浏阳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又明显偏低。

今后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尽快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对浏阳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浏阳市产业结构分析一览表

产业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第一产业

14.5

13.0

13.63

第二产业

59.8

62.1

63.7

第三产业

25.7

24.9

23.3

资料来源:

《浏阳市年鉴》(2007、2008年)

3、区域经济发展和乡镇指标比较:

为了对浏阳各乡镇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选取四项经济指标,对全市33个乡镇进行了对比识别。

四项指标分别是农业总产值、规模工业总产值、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首先,针对每一项指标分别排序,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排序。

 

2007年浏阳市各乡镇综合经济实力比较一览表(来源于《浏阳年鉴》2008年)

乡镇名称

总户数(户)

总人口(人)

经济总收入(万元)

农业

总产值

(万元)

规模工业总产值

(万元)

财政

收入

(万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农民可支配收入(元)

淮川街道

23033

62416

635199

484

10231

12513

8503

11427

集里街道

9185

27131

547809

8305

89202

12873

7126

9787

荷花街道

12214

42566

187544

21094

43784

10178

4332

6692

关口街道

6149

24071

183584

22152

68989

7576

2660

6460

沙市镇

17990

65855

135577

32610

15551

1447

833

6504

淳口镇

17772

62648

137814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