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9401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5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7课品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7课品质

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高尔斯华绥(1867-1933),出身于英国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

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关注。

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以后二十多年中他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

作品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

《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评价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尔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

(一)背景链接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实行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很多公司采用一些名不副实的广告招揽顾客,而商品的质量却在不断地下降。

一部分人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质朴而踏实。

(二)博览悦读

卑微的地位,高贵的品质

读完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一篇短篇小说《品质》,不禁为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高贵品质所打动,一读再读,那种灵魂深处的震撼简直无以言说……

如此卑微的地位,如此高贵的追求

格斯拉先生是个鞋匠,靠订做靴子维持生计,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微。

大凡做生意的人都是以赚钱为目的,是绝对带有功利色彩的,可是他却不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的,当小说中十四岁的“我”看到格斯拉先生做鞋那么辛苦,那么艰难,就羞怯地问了他:

“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

”他回答说:

“这是一种手艺。

”他把做鞋当成一门艺术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生意人的功利性,而达到了一种新境界。

所以小说中用了不少笔墨来描述他做的靴子,不仅仅是描绘靴子外在的美观,更主要的是刻画出靴子的灵魂。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我总觉的,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正因如此,他做靴子是那么投入,而且把每双靴子都力争做到最好,让人穿着既美观又舒适,而且结实耐穿。

只要靴子有一点不好的地方,他都要重新再做。

只要是把工作当作艺术的人,就会做到这一点——追求艺术的完美。

他把做鞋当成艺术,因而他把自己生命的全部热情都倾注到这门艺术当中去,而且从来不觉得难不觉得苦,因为在追求艺术的完美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创造的快乐与幸福是无与伦比的,是一般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尽管他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而且物质生活是极端贫困,但有了这种高贵的追求,他的生活就不再贫穷。

 

坚持自己的理想,用生命书写品质

因为他把做靴子当成一门艺术,自然就会追求艺术的完美。

因为这份追求,所以他做靴子坚持自己的一个原则:

坚持自己亲手做靴子,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而且费好长时间去做。

做出来的靴子既要求美观、舒适又要结实、经穿。

他做靴子坚持选用最好的皮革,而且他从不投机钻营,很多年以后,他“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他做生意非常讲信誉,不单是价钱上,或是按时交货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顾客反映靴子有一点点毛病,他就会返工重修,还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随着时代的前进,在社会大生产的潮流冲击下,同行竞争非常厉害,但他从不登广告,即使他的生意很清淡,生存都难以维持,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坚持靠靴子本身的魅力来吸引顾客,征服顾客,他也坚持相信,他自己做的靴子是能够征服顾客的。

但他也意识到社会潮流对他的冲击,憎恨那些大企业的垄断与挤压,小说中说:

“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可耻!

”“他们把一切都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看来,他对现实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但他为什么不去改变自己做生意的原则,不去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呢?

而是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直到最后走投无路,甚至饿死。

究其因都是他把做靴子当成一门艺术,艺术是超越了世上最庸俗最功利的

意义之上的,是一种最纯粹最圣洁的东西,所以他是如此迷恋着他的理想,让生命的激情都为了这份理想而燃烧。

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生存的意义而达到另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正如小说中所说的“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他经常断炊。

”是呵,他经常断炊,物质生活如此贫穷,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其实支撑他活这么久的不是物质生活,不是吃饭,而是他的这种坚持,对理想的坚持,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品质”二字,这两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在他高贵的灵魂面前,那些诸如“崇高、圣洁”等形容词也变得庸俗不堪,面对这种品质,我们只有无言的震撼。

感受这种品质的力量,希望这种怀念能够永久

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用这样的叙事角度使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可信。

这篇小说除了写格斯拉先生这样高贵的灵魂之外,还花了不少笔墨写“我”对格斯拉先生这种品质的感受和认识,以及社会上其他一些人对格斯拉先生的不同看法,小说透露了他的这种品质的巨大魅力以及对世人的巨大影响力和震撼力。

首先最典型的就是“我”,大约从十四岁开始就在格斯拉先生那儿订做靴子,许多年了经久不变,也不知订做了多少双靴子。

“我”是被他靴子的品质所征服的,对他这个人自然是无比尊重,无比敬仰的,所以进了他的店,“我”就有一种进教堂的感觉,那么庄严,那么神圣,那么纯净。

面对这样高贵、纯洁的灵魂,人们的心灵也似乎能够得到净化,通体透明,心中唯有虔诚和至高无上的敬意。

其次就是社会上一般的人,也会在他的品质力量的震慑下表露出最真实最纯朴的敬意。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账。

”最后还说了另一种人——市侩、庸俗、势力的商人,典型代表就是那个把格斯拉兄弟的店面过户去了的年轻人,他替上等人做靴子,是个典型的商人,他是不理解格斯拉先生的,而且他还嘲弄格斯拉先生的做法,即使是这样的人,他也不得不说出这样的话:

“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

”“他是个怪人。

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以此可见他的品质的力量,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人们内心深处还是很怀念这种品质的。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他这样做生意是不能适应社会潮流的变化的,他的这种品质似乎也被人淡忘了,在竞争的年代,在追名逐利的社会,人们是不会像他那样去生活了,但在人们灵魂深处还是常常怀念这样的人,怀念这种没有被名利污染的品质。

是呵,在熙熙攘攘的为利而来往的生存空间里,人们还是渴望有一种纯净的东西在灵魂的另一隅静静地歌唱,轻轻唤起他们心底最温柔最透明的情愫,犹如童年时的一支歌谣,犹如少年时的一个梦想……

格斯拉兄弟尽管在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但他们的生命却已经超越了这种悲惨,完成了其全部的意义,闪耀出一种夺目的光辉。

他的品质如一面旗帜,昭示着一种高贵的精神,昭示着一种坚持的理想,愿这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领空上高高飘扬。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鬈曲(quán) 2.赊账(shē)  3.沁人心脾(qìn)

4.趿拉(tā)5.脚趾(zhǐ)6.蹙眉(cù)

7.时髦(máo)8.诧异(chà)9.断炊(chuī)

10.窥视(kuī)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咯

     

(2)扎

(3)撇

(4)劲

(5)渐

(6)薄

2.语境辨析法

(7)这家店铺(pù)开张也太铺(pū)张了,光酒席就摆了二十桌。

(8)这些防浪堤横(hénɡ)亘在滇池和周边湿地之间,阻断了水体交换,蛮横(hènɡ)地将滇池之肺与它的身体剥离。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1.不可思议: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心安理得: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3.心平气和:

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4.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5.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也作“莫明其妙”。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这四起抢劫案的案犯竟然是一位心安理得的美女,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美女抢劫犯在每次抢劫时一直都在通过手机和别人聊天,漫不经心的样子,完全不像是在抢劫。

辨析:

“心安理得”运用不当,该成语不能修饰人的容貌。

其他成语运用正确。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

请给课文段落标注序号,阅读课文并结合下面图示,补写空缺部分。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3.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一)阅读课文1~8段(“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回答下面问题。

1.第2自然段中说“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靴子的“灵魂”是什么?

答:

 

明确:

靴子的“灵魂”指靴子的本质——结实、舒适、美观。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格斯拉兄弟把制靴子当作自己的生命来对待。

2.第5自然段中作者用“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整齐的皱纹”“死板板”“僵硬和迟钝”来写格斯拉有何用意?

答:

 

明确:

写格斯拉“像皮革制成的人”,僵硬,迟钝,是为了表现他工作之辛苦,精力之投入,制靴之痴心;是塑造形象的精华之笔,对表现人物的敬业、品格高尚起到了直接的表达作用。

(二)阅读课文9~42段(“于是我就说……我到国外去了一趟”),回答下面问题。

3.第22~26自然段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格斯拉是怎样的态度?

侧面刻画了格斯拉怎样的形象?

答:

 

明确:

(1)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表面上“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的内心是愤怒的、悲哀的,鄙视大公司“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的行为。

“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可耻!

”——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

(2)刻画了格斯拉坚持质量、坚持原则,不利用广告、不粗制滥造赶时髦的“匠人”形象。

(三)阅读课文43段(“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到结尾,回答下面问题。

4.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答:

 

明确:

为人物的死做铺垫。

在一番对话之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收到货之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这些铺垫之下,格斯拉竟然饿死了,这更能表现资本主义商业竞争的残酷与无奈。

5.“‘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文章以这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文章以“他做了顶好的靴子”结尾,意在总结强调他做靴子的技术和质量极高,更重要的是来揭示他诚实守信、忠于技艺的高尚品格,从而揭示作品赞颂普通人物人格魅力的主题。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6.文章有三次写到了店面的装修和摆设,有什么作用?

描写

次数

描写内容

描写作用

第一次

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标明姓氏的招牌。

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说明不靠吹嘘揽取生意,烘托了格斯拉兄弟的性格特点

第二次

橱窗一半已归属别人,并且已打上为王室服务的标志

说明格斯拉兄弟生意清淡,经济困窘

第三次

他的姓氏在橱窗上消失

意味着人的消失,让人感到惆怅

7.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比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等。

本文作者是如何刻画鞋匠格斯拉这一人物的?

请分析下面相关语句,分析人物特点及形象。

描写

例句

特点

形象

肖像

描写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僵硬迟钝朴实严肃迷恋理想

这是一位手艺精湛、诚实敬业、坚守自己职业理想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语言

描写

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

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认真负责正直诚信遵守原则

动作

描写

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全心投入痴迷工作

侧面

描写

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

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

他从不登广告!

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热爱制靴十分敬业

怎样用好白描手法

[写法领悟]

格斯拉是一位诚恳、忠实于自己技艺的老制鞋匠,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塑造他。

如“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

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

脸庞黄皱皱的,僵硬和迟钝,这些特征是长年制靴劳作的结果。

这种白描手法,很像肖像画中的速写,通过典型的相貌描写足以表现出他们敬业和勤劳的优秀品质。

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手法描摹景物的特征,可以反映作者的感情;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技法要用好,需注意三点:

1.要处理好与叙述的关系

叙述,是同描写并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叙述,除概括叙述外,尚有具体叙述。

具体叙述是一种具体的交代,虽笔法粗疏,却与白描的质朴简洁相近。

如果运用叙述手法表现事物的某一动态、风貌,简练而传神,获得形象鲜明的描写效果,就成为白描。

因此可以说,白描是用叙述进行描写。

2.要重点突出

白描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

3.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

白描不用秾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

尝试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物。

(8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

修鞋匠

摊主是一位40开外的中年人,他黝黑的面孔,两道浓眉,一对大眼睛凹进眼眶,嘴里一口结实的牙齿,好像能把嘴里的铁钉咬断。

他身上老是穿着一件很旧的中山服,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上长满了老茧。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

他诚实守信,用最好的皮革,亲自做出最好的靴子;他不顾同行业的竞争,不随从大公司只迎合人们追求时髦而不讲究质量的流俗;他只关心自己的“作品”是否完美,顾客穿了是否舒适;他将一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手艺的侮辱,他的每件“作品”都凝结着他的丝丝心血。

2.从历史中积累

(1)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便佯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

“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

“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2)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秦孝公有些担心,犹豫不决。

商鞅终于说服了秦孝公实行变法,发布了新的政令。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予10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去移动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移动者给予50金。

有个大胆的终于移动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50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事实,终于使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推行了新法。

3.从现实中积累

池莉是当今著名的女作家,有一次,作家出版社与她签约创作长篇小说《小姐,你早》,离交稿日期只差不到十天时,由于电脑突然出了故障,完成的十多万字文稿顷刻间化为乌有。

她呆坐在电脑面前,脑子一片空白,一时间不知所措。

怎么办?

向出版社说明情况,争取延缓交稿期限?

特殊情况嘛,想必编辑会理解,也能谅解。

然而,她没有那样做。

既然答应了人家,怎好失信于人?

她想过,要是这次跟人失信了,别人以后可能再也不会相信你了,进而不会再跟你合作了。

在她看来,失信无异于失节,万万不能小看。

于是,她把休息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宁可“蓬头垢面”、衣裙不整,也要昼夜不停地赶写书稿,结果硬是如期完成了。

仅仅一周多时间,人瘦了一圈,两只敲击键盘的手几近麻木。

出版社得知内情后,为她的守信,更为她的人格而感动。

4.从名言中积累

(1)民无信不立。

——孔子

(2)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3)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

(4)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程颐

(5)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塞

(6)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莎士比亚

5.从佳作中积累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有内涵。

举着“金钱万能”的旗号东奔西走,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满身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和丰富的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善始善终。

(二)这样运用素材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就是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要讲“诚信”。

曾子杀猪教子可谓是老生常谈了,但“诚信”的光芒却历经千年不衰,它告诫我们这些欲与“诚信”永别的人,信誉是立业之本,也是立人之本。

女作家池莉将诚信顶在头上,认为“失信无异于失节”,即使有意外,也决不爽约的做法,践行了古人的“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的箴言。

“一份诚信,一腔热血,一片拿云心事。

”“一曲诚信,一阕高歌,一剑笑看风云。

”诚信是中华民族之魂,切不可在我们这一代丧失民族魂。

从小事做起,本着诚信守则,真心对待友人,做诚信的范畴。

诚信者,人人敬重。

[领悟] 理论和事例相结合,有力论证了讲诚信的重要意义,并扩而广之,上升到民族之魂层面。

钱百万姓钱名百万。

钱百万姓钱却没有钱,钱百万的钱只能看不能用。

钱百万的钱不是假钞,不是冥钱,是货真价实的钱币,只是不能流通罢了——钱百万的钱,全是古钱。

人称钱百万是古庙镇一怪:

乃钱币爱好者也。

每天,钱百万都不忘把那些收集的钱币拿出来反反复复地摩挲欣赏,组合排列,辨识鉴定,乐此不疲。

钱百万的钱币使小镇人大开眼界,其中有空首布、有齐刀、有秦半两、有汉代厌胜钱、有永安五铢、有开元大钱、有北宋铁母、有太平天国珍钱,更多的是清代的钱币,真可谓洋洋大观。

钱百万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还不够他每月搜罗两三个钱币。

钱百万唯有从牙缝里抠,平素鱼肉几乎是不进门的,常常素菜一碟、白饭一碗,自得其乐。

幸好早先这些古钱币在小镇人心目中并不金贵,是半送半卖给钱百万的。

近年开放了,小镇人渐渐明白:

这些古钱币其实老值钱呢。

因而再不肯轻易售之于钱百万。

渐渐有了专做古钱生意的,在小镇上收了贩到市里、省城里。

古钱价被越抬越高。

钱百万开始望钱兴叹。

看中的,爱不释手的,却无钱购之。

钱百万先后发现了圜钱、饼钱、永乐钱异品等,看得钱百万心儿痒痒,又恨恨不已。

钱钱钱,我钱百万姓钱名百万,拥钱“百万”,想集几枚喜之爱之的古钱却囊中羞涩,这钱币岂不是不集还罢,越集越气。

那些发了的大款,仿佛洞察了钱百万的心理,三天两日有人上门来拜访钱百万,意欲高价收购钱百万的古钱珍藏。

头几次来的,无不被钱百万骂了个狗血喷头。

后几次来的,钱百万快人快语:

“免开尊口。

再后来上门的,钱百万傲然不理。

来人不急不躁,只叙家常,不谈钱币。

说起来钱百万家也真可怜,屋里摆设像开阶级教育展览,除了钱币别无他物。

来人很诚恳地说:

“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这些钱币是能吃是能用,还是能带到棺材里?

苦了一辈子,没享半点清福,冤不冤?

凭你的经济实力,再想觅个看得上眼的古钱币比登天还难,与其空守着,还要吊心提胆别人来偷来骗,倒不如趁早出手,也免操了那种种的心思,乐得眼不见心不烦。

一个人安享天年,强似现今这般千倍百倍呢……”

钱百万颔首不语,心海涟漪微漾。

钱百万经不住车轮大战式的劝说,再说对集珍稀古币已不敢奢望,终于狠狠心:

出手。

说句笑话,钱百万多年来一直在做“钱奴”——为“钱”奔忙,为“钱”辛苦。

如今算是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了,试试驱使、奴役金钱,不知啥滋味?

钱百万真正有了钱后,搬进了古庙镇新建的公寓。

家像个家了,也告别了青菜萝卜家常菜、酱瓜酱茄就泡饭的清苦日子。

安逸得比死还难过的日子钱百万不久就厌了腻了。

想想,整天无所事事,那日子如何打发。

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恍恍惚惚,怅然若失,这种日子无聊透顶。

钱百万终于受不住古钱的诱惑,又悄悄地开始收集古钱币。

只是比之以前集钱币要难上十倍百倍。

钱百万又忙碌了起来,他一枚一枚地觅,一枚一枚地集,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

他固执地搬回了原来的老屋,又吃起了酱瓜酱茄……

有人说他:

憨棺材!

钱百万只当没听见,活得有滋有味。

佳作赏析

小说描写了一个痴迷于收藏古钱币的普通人的形象,对现代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人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生活的优裕,而是取决于精神上的追求,只要精神上有自己的寄托,幸福就会永远陪伴身边。

写作借鉴

1.学塑造形象

小说运用各种手法塑造了一个生活上甘于贫困,在物质和精神的选择中追求精神的充盈的“钱百万”这个人物形象。

2.学情节结构

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在“有钱”和“无钱”之间不断构成矛盾冲突。

当钱百万想收集古钱时,他没有钱但精神充实;当钱百万放弃了古钱时,他有了钱但精神空虚;当钱百万生活富裕后,他却又想回到过去收集古钱的清苦生活中。

在这种不断冲突的情节变化中小说主题得以突显。

3.学过渡

画线句子承上启下,是故事情节变化的转折点。

因为开放后小镇人懂得了古钱的价值使得清贫的钱百万收集古钱变得困难,也因为人们懂得了古钱的价值,古钱才能使钱百万过上富裕的生活;从内容上说,钱百万的形象特点正是在人们对古钱的认识发生变化后才凸显出来的,小说的意蕴也因为这一变化而丰富起来。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原文:

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出处: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①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②,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③矣。

——《胠箧》

注释:

①铄(shuò):

毁坏,消损。

②知:

同“智”,智慧。

③僻:

偏远,指远离本性。

[翻译] 人们都能够保持原有的视觉,那天下就不会受到毁坏;人们都能够保持原有的听觉,那天下就不会受到连累;人们都能够保持原来的智巧,那天下就不会受到迷惑;人们都能够保持原来的秉性,那天下就不发生邪恶。

[明理知义] 人之初,性本善。

但人世间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邪恶和纷争呢?

因为很多人都忘记了其原本的视觉、听觉、智慧和禀性。

“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的事件此起彼伏。

圣人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所以就蒙蔽了天下。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所以只有让人们记得其原有的视觉、听觉、智慧和禀性,才能使天下真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