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09738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PTX 页数:117 大小:61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7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pptx

提高能力,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林万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

面向未来,育人为本。

应用驱动,共建共享。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开发面向各级各类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系列教材和在线课程,实行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

制订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能力标准,开发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相关课程。

建设教育技术能力在线培训平台和网上学习指导交流社区。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契合了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一国际共识。

标准分别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出了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并开展能力建设。

为教育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提供必要的师资基础和必要的政策保障。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加强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进程,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进程,新世纪以来,我们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这些信息化工程建设与实施,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进程,1997年7月4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电化教育规程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作的通知(教基200034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教基200035号),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进程,2001年教育部提出:

用510年时间,使全国80%以上中小学能用互连网或教育卫星宽带网(校校通)2003年开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提出: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农远工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进程,2004年12月15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标准(试行)2005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进程,2009年,教育部提出:

扩大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应用水平,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班班通”的内涵,“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应用、终端信息现实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班班通的内容,“通”硬件:

每个班级须配备适量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设施。

“通”资源:

在硬件通的基础上,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通”方法:

利用信息化资源和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常态化与有效整合。

实现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班班通的意义,1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价值意味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向深入有效应用转型。

着力解决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创造性应用、优质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应用的问题,班班通的意义,2事关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

即“从装备转向应用”。

意味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将实现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向深入有效应用转型。

现代教育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使之成为常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

班班通的意义,3开创基础教育的全新局面实现教育教学无界限,资源共享。

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激发教师实现混合式教学,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资源共享与应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解决途径。

中小学生机比分布(2008年),教师计算机配备情况(2008年),校园网建设情况(2008年),校园网主页更新频率(2008),城乡管理信息化水平,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情况,信息化经费投入方向,教师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情况(2008),影响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因素,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动机与原因,教师制作课件情况,信息技术教师学业背景的分析,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内容,参与优质课获奖后学校奖励情况,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难,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补充提高的知识,中小学逐步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条件。

基础教育信息化由“基础设施建设期”转向“信息技术应用期”。

从追求教育技术设施的建设走向追求教学实效的应用期规范教育技术领域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帮助相关人员反思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而增加学生接触、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效的显现。

教育信息化现状,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困难与挑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020年信息化教育发展目标,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发展任务(2020),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发展任务(2020),缩小数字化差距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术语与定义,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育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术语与定义,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

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技术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合。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实践中,为了优化教育而采用的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合。

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的规律,采用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优化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研究和实践的领域。

信息技术不等于教育技术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创造、发布、交换有关的技术。

它包含了印刷技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当前我们常说的信息技术一般是特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又称为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的范畴,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属于教育技术的一部分。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如图所示。

信息技术不等于教育技术,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创造、发布、交换有关的技术。

包括了印刷、视听、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等。

当前我们常说的信息技术一般是特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又称为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的范畴,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属于教育技术的一部分。

教育,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示意图,技术,信息技术,术语与定义,教育信息化(EducationalInformationization)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

术语与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术语与定义,信息资源(InformationResources)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形式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的信息。

术语与定义,教学系统(InstructionalSystem)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二、标准制定的意义,制定标准的意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教育技术专业公共课建设为新技术的培训提出依据和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

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

效果体现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体现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伏秀人才);效率体现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

但是技术是要靠人来掌握的,要让现代教育技术的上述优势得以发挥,需要靠教师去实施。

在教师的专业技能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广大教师具有合格的应用教育技术的专业技能。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

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积极开展教师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远程教育与培训。

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

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

持续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

到2020年,实现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信息化能力全部达标,持证上岗。

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

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改革目标内容涉及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均与教育技术有关。

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覆盖课程层面的各种问题,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所提出的教师基本能力直接影响课改的成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模式。

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最重要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新课改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引导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建设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的教师队伍是课改的关键。

标准与本专业公共课建设,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重要的综合素养,但至今缺乏统一标准。

教育技术公共课迫切需要规范教学内容、教学形式。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提出有助于教育技术课程的改革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为新技术的培训提出依据和要求,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培训的下一步是教育技术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于规范所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要求与培训行为,以及建立准入制度和评价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标准的内容,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结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4(14)N”4表示有4个能力素质维度。

(14)表示有14个一级指标。

N表示有N个概要绩效指标(对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三类子标准,N依次为41、46、44)。

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意识与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知识与技能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应用与创新设计与开发、应用与管理、评估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安全使用、规范行为,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意识与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知识与技能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应用与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安全使用、规范行为,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意识与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知识与技能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应用与创新决策与规划、组织与运用、合作与交流、评估与发展社会责任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安全使用、规范行为,4个能力素质维度是:

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以及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等);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现代教学媒体的原理与操作、媒体设计与开发、媒体管理与评价);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以“意识与态度”为动力,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应用创新”为目标,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导向。

意识与态度,意识与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1.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体验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在自我反思中实现教育技术方而的专业持续发展。

“意识与态度”既是能力建设的原动力,也是培养反思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动力。

意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价值是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这一系统的重要动力系统,

(1)重要性的认识,依次从教育技术的国家价值、教师专业发展价值、人才培养价值”等三个层次提出了要求。

引导教师从宏观到微观分析教育技术的实际价值,并最终落实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人才培养上。

引导教师将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教学对象(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思考和分析教育技术的价值,形成关于教育技术价值的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解,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原动力。

(2)应用意识,从满足现有教学需求到促进教学改革、从关注教学到关注学习、支持和辅助教学人员应用技术多维度、分层次理解教育技术的价值。

分解为“(一般)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利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改革、丰富学生学习、关注新技术的学习和创新。

(2)应用意识,“应用意识”还暗含了:

由关注利用教育技术满足现有教学需要到关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由关注教学资源与环境到关注学习资源与环境的优化由关注应用现有技术到关注学习和应用新技术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分层次要求,有助于促进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改革的内在结合,(3)评价与反思,反思过程与反思结果相结合,通过反思促进应用实效标准在“评价与反思”中,要求技术人员对技术及应用、开发方案,对技术支持进行反思,对教学资源开发应用进行评价与反思思维习惯。

引导技术人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通过反思落实实效。

(4)终身学习,从“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两个角度审视教育技术在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持续学习的终身发展过程,教育技术既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学习对象”,也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标准有关“终身学习”的规定,目的在于实现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终身发展中的双重价值。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2.理解和建构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信息素养整合的要求教育技术知识是一种面向实践的知识领域,指向的实际教学过程极为复杂。

教师应在自己已有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教育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形成合乎教育技术规律的知识图式。

结合实际应用情况理解各种教育技术技能及其实际应用过程,逐步形成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灵活变通的教育技术技能,以便有效应对复杂的教学实践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过程与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学习理论,媒体技术,人文学科相关理论与方法,自然学科相关理论与技术,系统科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教育技术之花(冯秀琪),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教学理论(赞可夫发展教学、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布鲁纳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传播理论(拉斯威尔“5W”、施拉姆双向传播理论、贝罗SMCR、香农魏弗)视听教育理论(戴尔经验之塔)系统科学理论,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应用与创新,应用与创新,设计与开发应用与管理评估与发展合作与交流,“应用与创新”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随着教师由“教书匠”向“终身发展的专家型教师”的转型,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从各类实际需要出发全方位、开放性地“应用”教育技术,在实践中谋求“创新”与突破。

(1)设计与开发,参与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能够设计与开发本单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能够收集、整理已有学习资源并设计与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

(2)应用与管理,能够为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能够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3)评估与发展,能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建议。

能够对自身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反省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水平。

能够参与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并提出发展建议。

能够参与制定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

(4)合作与交流,能利用技术与教师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交流。

能利用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

能利用技术与同行及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安全使用规范行为,

(1)公平利用公平利用能够通过有效的统筹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2)有效应用能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3)安全使用努力提高技术应用环境的信息安全。

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4)规范行为努力加强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

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方式。

四、标准的实施,标准的实施,细化标准的各项要求协调推进三部分标准培训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细化标准的各项要求,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水平千差万别,不能采取单一标准“一刀切”。

根据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水平,不同学科特点,分析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分类型、分层次细化标准的各项要求。

协调推进三部分标准培训,协调推进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方面标准培训,并取得预期效果,会对一线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

能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加速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合适的培训方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为主体的学习”。

教师对教育技术有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是一种学习过程,其学习目标定位于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有关的培训方式应注意实践性和教学针对性。

不同的维度要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

集中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综合各国信息技术整合领域的教师培训经验后,总结出教师在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专业发展阶段,并建议有关的培训以教师现有的发展阶段为起点,循序渐进开展相关能力建设脱离教师现有水平的培训活动往往收效甚微。

萌芽期,应用期,融合期,变革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达到专业水平,应用信息技术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学习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始探索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融入学习管理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学习,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软件工具,使用多媒体展示软件,使用多媒体展示软件,教学维度,信息技术维度,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不同发展阶段,萌芽期:

教师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潜力,关注信息技术的一般功能和操作,注重基本技能的学习,在教学中只能应用常用的多媒体演示软件。

应用期:

教师开始学习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这阶段的教师大多开始尝试使用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工具。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不同发展阶段,融合期:

开始涉及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思考如何根据具体的任务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并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

这阶段其实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变革期:

能使用集成性学习管理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开展开放式、基于丰富网络资源的学习和探究,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方式,甚至对教学的目标、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方而都提出变革需求。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教学软件的适用性:

顺应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科特点,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硬件环境的可获得性:

如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的数量、生机比等,都是可能制约教学方式选择和多样化教学设计方案实现的重要因素。

同时,机房设备的质量及管理情况、联网情况及速度、教师和学生的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等,也都会影响师生有效使用信息技术。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获得技术支持的便捷性:

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认识,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在出现困难时是否愿意和能够便捷地得到所需要的帮助。

在教师应用的初始阶段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与策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特色和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