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135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x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

《政府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政府经济:

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

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

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竞争失灵:

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5、信息的不对称性:

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

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经济公平:

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8、自然垄断:

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9、洛伦茨曲线:

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10、公共物品:

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

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1、消费的非竞争性:

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

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12、俱乐部物品:

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3、外部效应: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4、庇古税:

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捉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5、科斯定理:

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

这一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来的的,所以被称为“科斯定理”。

16、公共选择:

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7、直接民主:

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8、投票悖论:

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

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

1的票数获胜。

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

1的票数获胜。

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

1的票数获胜。

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

19、票决循环:

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

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

1的票数获胜。

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

1的票数获胜。

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

1的票数获胜。

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

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20、阿罗不可能定律:

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

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

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21、政府支出相对量:

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2、购买性支出:

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

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

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23、转移性支出:

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4、公共定价法:

公共定价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公共定价的具体方法有:

单一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高峰负荷定价法。

  

25、政府采购: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6、公共投资:

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7、财政投融资:

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28、部门预算:

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职能的需要,审核、汇总所属基层预算单位的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批准的涵盖本部门各项收支的财政计划。

29、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30、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31、社会保险:

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32、现收现付式:

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33、政府外债:

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34、财政贴息:

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5、税收支出:

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6、政府收入:

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37、税收:

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

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38、政府收入效应:

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

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

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9、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

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40、税收制度:

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41、税负转嫁:

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42、税收归宿:

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3、税收三性:

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44、课税对象:

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

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

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5、纳税人:

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46、计税依据:

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47、免征额:

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48、国有资产:

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

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49、二部定价法:

就是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50、公债依存度:

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51、比例偿还法:

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

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

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52、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预算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53、复式预算:

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54、税收管辖权:

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

55、行政规费:

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经济的主体是(A)。

A、政府B、企业C、个人D、行业协会

2、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

A、道德劝说B、社会公共权利C、财产所有权D、法律制度

3、政府经济的目的是(A)。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B、追求商业利润C、满足官僚享受D、维护阶级统治

4、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量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

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

5、外部正效应指的是(A)。

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B、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

C、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D、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6、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使资源利用在(D)。

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或内移动B、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移动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

7、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是(B)。

A、公平与效率兼顾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公平优先、效率兼顾D、公平与效率相机抉择

8、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C)。

A、道路B、教育C、皮衣D、医疗卫生服务

9、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数量上的区别是(A)。

A、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

B、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

C、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

D、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

10、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

A、免费搭车的问题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11、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中,个体是(D)。

A、价格接受者和产量调节者B、价格接受者和产量接受者

C、价格调节者和产量调节者D、价格调节者和产量接受者

12、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A)。

A、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收益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

B、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收益通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

C、产品和劳务的成本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

D、产品和劳务的收益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

13、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设是(A)。

A、交易成本零或很低B、交易成本很高C、交易价格很低D、交易价格很高

14、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办法是(C)。

A、征税B、财政补贴C、交易D、排污收费

15、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者是(B)。

A、马斯格雷夫B、布坎南C、德斯坦D、维克塞尔

16、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A)。

A、政府决策B、企业生产决策C、个人消费决策D、劳动者劳动决策

17、对于一个公共产品提供量有高、中、低三种选择,A、B、C三个人的偏好如下:

对A而言——高>中>低;对于B而言——低>高>中对于C而言——中>低>高。

这三个人中偏好属于多峰偏好的是(B)。

A、AB、BC、CD、D

18、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B)趋势。

A、不变B、增长C、减少D、无法考察

19、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D)。

A、随着社会德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及维护社会秩序德需要随之递增

B、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

C、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劳动力专业化的条件下,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

政府为应付急剧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税种

下列支出项目中适合用公共定价法的是(A)。

A、公路B、国防C、政治D、资本性投资

21、在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是(C)。

A、等于一般贴现率B、小于一般贴现率

C、大于一般贴现率D、无法确定和一般贴现率的关系

22、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根本的区别不包括(D)。

A、投资主体和投资能力不同B、投资效益的评价标准不同

C、投资范围不同D、投资的监管方式不同

23、政府在公共投资中的作用不包括(C)。

A、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

B、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的地位

C、调节社会分配状况D对经济总量和结构将产生调节效益

24、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D)。

A、属于转移性支出B、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D、属于购买性支出

25、政府承担的科技支出范围应限制在(A)。

A、政府财政负责基础性理论研究

B、政府财政负责应用技术研究

C、政府财政负责开发技术研究

D、政府财政既负责基础性理又负责应用技术论研究

26、政府对社会医疗支出的责任是(C)。

A、放手由市场解决B、承担所有医疗支出

C、部分参与医疗支出的提供D、承担重大医疗项目支出

27、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特征的是(C)。

A、社会保障是依靠社会力量共同进行的保障B、社会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C、社会保障是一种精神保障D、社会保障具有福利性质

28、当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社会保障对经济起到(A)的作用。

A、缓和需求不足B、刺激需求

C、降低需求D、对需求不起调节作用

29、社会保障与一般家庭自我保障不同之处不包括(D)。

A、保障的经济来源B、保障的对象C、保障的范围D、保障的功能

30、现收现付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优点是(D)。

A、对已提取但尚未支付的保险基金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运营

B、对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数量上的长期规划

C、防止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D、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

31、政府收入的源泉是社会总价值中(D)部分。

A、转移价值B、工资C、转移价值和工资D、剩余产品价值

32、当政府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时,政府收入(C)。

A、名义增长,实际也增长B、名义负增长,实际增长

C、名义增长,实际减少D、名义负增长,实际负增长

33、我国下列税种中属于中央税的是(B)。

A、营业税B、消费税C、城镇土地使用税D、增值税

3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的是(B)。

A、农业B、工业C、商业D、服务业

35、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性质是(A)。

A、比例税率B、累进税率C、定额税率D、固定税率

36、国家税收制度中不同税种区别的主要标志是(A)。

A、课税对象B、纳税人C、记税依据D、税目

37、能较好地体现公平税负地原则地税率是(C)。

A、比例税率B、定额税率C、累进税率D、滑准税率

38、下列税种属于直接税的是(D)。

A、增值税B、消费税C、关税D、所得税

39、下列税种中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地是(A)。

A、增值税B、消费税C、关税D、营业税

40、下列商品中税负较易转嫁的是(A)。

A、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商品B、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大商品

C、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小商品D、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商品

41、下列事项中不属于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内容的是(C)。

A、国有企业分立B、国有企业分并C、国有企业核算D、国有企业分立破产

42、国有资产收益的获得是凭借(B)。

A、社会公共权力B、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C、政府信誉D、企业的资源捐助

43、国有资产收益的来源是(D)。

A、转移价值B、工资C、转移价值和工资D、剩余产品价值

44、在政府预算发展史上,最早提出并推行绩效预算的是(A)。

A、美国胡佛委员会B、美国农业部C、英国国防部D、英国农业部

45、公共定价的对象是(C)。

A、纯公共物品B、私人物品C、准公共物品D、所有公共物品

46、政府收取行政规费的主要目的是(D)。

A、增加政府收入B、增强行政执法力度

C、弥补财政赤字D、配合国家有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47、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D)定价。

A、单一定价法B、二部定价法

C、高峰负荷定价法D、二部定价法和高峰负荷定价法均可

48、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B)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债权人B、债务人C、所有者D、统治者

49、按照公债本位对公债进行分类,可以将公债划分为(D)。

A、有期公债和无期公债B、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C、强制公债和自由公债D、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

50、公债负担率是指(C)。

A、当年的财政支出额/当年GDPB、当年公债收入额/当年公债余额

C、当年公债余额/当年GDPD、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

51、改革开放后,我国于(B)年恢复国内公债的发行。

A、1980B、1981C、1982D、1983

52、隐性债务是指(A)。

A、没有反映在政府预算帐面上的债B、不会都变成政府现实债务的债务

C、不会引发债务风险的债务D、政府可以隐藏的债务

债务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技术,它不包括(B)环节。

风险识别B、风险分类C、风险估计D、选择风险管理技术

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A)。

英国B、美国C、瑞典D、德国

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是按(A)对政府预算进行分类。

按预算组织形式划分B、按预算编制的方法划分

按预算编制的政府重点划分D、按预算作用的时间划分

56、下列描述中不是基数预算缺陷的是(D)。

A、收支基数的科学性、合理性难以界定

B、方法简单、粗糙

C、依靠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判断,主观随意性较大

D、对所有的收支都进行审核,是一项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

5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我国设立(C)级政府预算。

A、三B、四C、五D、六

58、经立法机关审核批准后,政府预算就具有(A)。

A、法律性B、准确性C、完整性D、年度性

59、部门预算的分类基础是(D)。

A、按收入类别B、按支出功能C、按组织形式D、按部门

60、部门预算的预算调整审批权在(C)。

A、预算单位B、部门财务司局C、财政部D、部门业务司局

61、在不突破预算支出总额的前提下,预算科目间进行经费调剂的情况是(A)。

A、经费流用B、动用预备费C、预算的追加和追减D、预算划转

62、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划分依据是(A)。

A、按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不同影响划分B、按财政政策作用的对象划分

C、按财政政策目标的性质划分D、按财政政策作用的方向划分

63、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货币供给量的是(B)。

A、降低再贴现率B、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C、再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D、放松对消费者信用的控制

6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D)。

A、产出增加,利率上升B、产出减少,利率下降

C、产出增加,利率下降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65、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C)。

A、产出增加,利率上升B、产出减少,利率下降

C、产出增加,利率下降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66、下列各个政策目标中,货币侧重的是(B)。

A、经济增长B、物价稳定C、分就业D、国际收支平衡

67、国际税收的本质是(B)。

A、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C、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D、国家与集体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68、按照联合国范本和经合组织范本的规定,(A)不属于确定居民身份判断规则。

A、是否具有经常性住所B、看其重要利益中心设在哪国

C、是否有习惯性住所D、是哪个国家的国民

69、我国对外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列入协定的适用税种是(C)。

A、财产税B、流转税C、所得税D、关税

70、国际税收协定的核心内容是(D)。

A、明确所得概念B、协调各缔约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

C、保证收受无差别对待D、免除双重征税

71、跨国纳税人偷税、逃税最常见的手段是(C)。

A、转移资产B、伪造凭证C、转让定价D、隐瞒收入

72、在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各项方法中,最彻底的方法是(D)。

A、扣除法B、低免法C、低税法D、免税法

73、造成国际重复征税的基本原因是(B)。

A、跨国所得B、税收管辖权的冲突C、税收竞争D、税法不统一

74、我国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