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239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docx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重大意义..............................1

第一节发展基础.........................................1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2

第三节重大意义........................................3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4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4

第二节发展目标.........................................6

第三章粮食生产基地建设.................................8

第一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8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10

第三节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11

第四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11

第四章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12

第一节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12

第二节加快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13

第三节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14

第四节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15

第五章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16

第一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16

I

第二节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18

第三节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19

第六章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20

第一节建设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20

第二节加快铁路网建设......................................21

第三节完善公路干线网络...............................22

第四节加快机场建设...............................23

第五节提高水运、管道运输能力.........................23

第六节推进现代物流设施建设........................24

第七章重点地区发展..................................25

第一节构建“两横两纵”经济带..........................25

第二节培育城市群增长极.........................26

第三节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29

第四节大力促进县域发展................................29

第五节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30

第六节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发展........................31

第八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32

第一节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32

第二节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34

第三节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34

第四节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整治........................35

II

第五节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36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36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37

第二节繁荣文化体育事业.............................38

第三节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39

第四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40

第五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41

第十章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42

第一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43

第二节支持综合改革试点.........................44

第三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45

第四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46

第十一章保障规划实施......................................47

第一节强化政策扶持..................................47

第二节加强组织协调..........................50

III

前言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188亿元,占全国的19.3%,年末总人口3.6亿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的精神,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着重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确定崛起总体目标和任务,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重大意义

第一节发展基础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

区域内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生态环境容量较大,集聚和承载产业、人口的能力较强,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

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部六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陆续开工,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下简称“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点开局良好;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今后5到10年是中部地区发挥优势、实现突破、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实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大环境下,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

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使得中部地区可以更好地发挥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优势,开拓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和跨区域重组不断深化,使得中部地区可以乘势加快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得中部地区可以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集聚人口和产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使得中部地区的发展基础、体制机制、政策环境更加完善,经济社会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中部地区也面临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三农”问题突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工业化水平不高,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产业亟待调整和振兴;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压力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制度性约束因素多,体制改革尚需深化,开放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任务较重,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第三节重大意义

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优化人口和产业布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挖掘发展潜力,增强整体竞争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利于完善我国区域发展分工,优化区域开发结构,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着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结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城市群增长极,壮大县城和中心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

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协调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巩固和提升粮食、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地位,培育形成经济带和增长极,发展壮大整体实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立足当前,筹划长远。

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扩大投资需求,激发内需潜能,促进经济增长。

着眼长远发展,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市和空间开发格局,推进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经济转型,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在引导空间开发格局、规范开发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

——坚持机制创新,开放合作。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富有活力、透明高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向东融合,向西拓展,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

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取得成效,“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48%。

——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公有制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升。

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减少30%,水资源利用更加集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城乡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

到2020年,中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与东西部合作更加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使中部地区成为彰显发展优势、充满发展活力、城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人口和产业承载地区。

表1: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主要规划指标

类别

指标

2008年

2015年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7833

3600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6400

16800

城镇化率(%)

40.3

48.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156

24000

经济

发展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4428

8200

耕地保有量(千公顷)

29000

29000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4.4]

累计2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

148

10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0

80

资源

环境

森林覆盖率(%)

35.7

38.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0

4.0

社会

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90.3

近100

注:

[]为2006-2008年3年平均值。

第三章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变农村面貌。

第一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着力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

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五个粮食主产省重点通过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进农业耕作方式,提升耕地质量,健全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巩固提升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

山西省要以晋中南产粮大县为重点,推进抗旱水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力培肥和水土保持,推广应用高产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增强区域粮食供给能力。

加强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建设。

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开发整理等现有专项资金投向,重点向产粮大县倾斜。

统筹实施骨干水利、基本农田、粮食科研创新、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农业机械化、防灾减灾、农业环保、粮食仓储物流等重大工程,按照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的要求,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耕地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制度。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率。

加快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和推广。

加强粮食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防治。

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示范、推广先进实用的高产栽培技术。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

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中心。

建设一批粮食储备和中转物流设施,重点支持郑州小麦物流节点和武汉、长沙、九江等稻谷物流节点建设。

大力推进区域内散粮运输,形成散储、散运、散装、散卸的“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

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支持农户建设标准化储粮装具。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

稳定棉花播种面积,促进棉花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

继续支持长江中游“双低”油菜带建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

因地制宜地发展水果、蔬菜、花卉、茶叶、蚕桑、苎麻等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积极发展花生、芝麻、胡麻、油葵、小杂粮等作物生产。

合理利用山区资源,培育以油茶、核桃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

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

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积极推行秸秆养畜和种草养畜。

充分利用长江和淮河流域丰富的水域资源,建设现代渔业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湖泊、水库等大水面生态养殖,科学发展稻田和庭院水产养殖,合理开发低洼地水产养殖。

专栏1:

中部地区农产品优势产区

——棉花优势产区。

豫东、豫北、晋南等黄河流域,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安徽沿江等长江流域棉花优势产区。

——油菜优势产区。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及河南信阳等长江中游“双低”油菜优势区。

——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

包括山西晋南和晋中、河南西部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赣南-湘南、鄂西-湘西柑橘带;湖南和江西油茶产区;山西和湖南核桃产区;安徽西部和南部、江西中北部、河南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北部茶叶产区;山西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西南部和西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蚕桑产区;河南西部和南部、湖南南部和西北部烟叶产区。

第三节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粮油、畜禽产品、水产品、果蔬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大型和特大型龙头企业向优势农副产品产区集聚,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第四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高农民饮用水质量,支持联村供水建设,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逐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

加快解决地方病、传染病多发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到2013年基本解决中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

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按照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的目标和要求,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提高农村交通网络的覆盖水平和通畅程度。

到2015年,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达沥青水泥路。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电网完善工程,重点对农网薄弱地区进行改造。

加快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建设。

积极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2015年前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用电问题。

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积极发展生物质气化、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结合畜牧业发展和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发展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动沼气发电和集中供气,完善沼气工程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合理安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搞好村庄规划和环境治理,加强村内道路、给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着重解决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

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推进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

加大财政支持工业品下乡的力度,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积极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

第四章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

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开发、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的原则,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工业产能、布局、结构与资源开发的协调性,巩固和提升中部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

第一节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加强山西晋北、晋东、晋中,安徽两淮,河南大型和特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晋北、晋东优质动力煤和无烟煤基地重点建设特大型现代化煤矿;晋中炼焦煤基地重点建设特大型煤矿,积极整合小型煤矿,加强优质炼焦煤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两淮适度加大煤炭基地开发建设规模;河南做好煤炭基地老矿区接续工作。

江西、湖北、湖南以缓解煤炭调入压力为目标,重点做好中、小矿井整合和改造,稳定现有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

强化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

鼓励在具备地面煤层气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实行先采气、后采煤。

重点实施山西沁水盆地,河南郑州、焦作、鹤壁,安徽两淮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实施淮南高瓦斯高地温高地压煤层群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

鼓励优势企业跨区域、行业和所有制联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支持煤、电、路、港、化工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

有序推进煤化工产业化,开发和应用新一代煤气化技术,推进煤矸石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第二节加快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

优化调整电源结构。

加快国家级和区域级大型火电基地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开发水能资源,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中部地区核电建设。

依托山西、安徽、河南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大型高效环保机组,淘汰小火电机组,加强大型坑口煤电一体化电厂建设,积极发展热电联产。

支持湖北、湖南、江西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供给,加快开发剩余中小水电资源。

继续加强电网建设。

提高现有输电网的输电能力,进一步加强三峡水电、山西煤电、安徽煤电等电源基地西电东送能力,保障电力安全高效输出。

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促进配电网和输电网协调发展。

第三节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

加快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重组、提升水平,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

优化发展钢铁工业。

继续发挥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钢铁生产基地的作用,依托大型钢铁企业,在强化节能减排的基础上,重点做好钢铁产品结构优化,加快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开发和生产。

推动武钢、马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跨区域联合重组。

加强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积极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

加强政策规范和市场引导,严格产业准入,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严格限制冶炼和一般加工能力规模增长,加快淘汰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

支持江西铜业、铜陵有色等骨干企业实施战略重组,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实现高精铜材替代进口,建设全国重要的铜精深加工生产基地。

支持重点企业发展铝镁深加工,配套整合氧化铝、电解铝生产能力。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铅锌、镁、钛等资源,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

加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和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石化工业。

继续加强洛阳、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