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374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docx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办法上海工业经济联合会

2013年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申报评审办法

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的文件精神,2013年继续开展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活动,对我市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有创新特性、有自身特点、效果显著、有推广价值”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以下简称“成果”)予以评审,以表彰先进,总结经验,示范推动,鼓励创新,提升管理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总结过去二十多年成果评审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本市企业改革与管理的新特点,现制定本办法。

成果的立项与申报

一、成果申报主体

凡在上海市注册的企业,无论所有制性质、组织形式、规模大小,均可申报成果。

上海企业投资控股的注册在外省市的企业也可申报。

二、成果立项

为保证成果申报质量,各企业在正式申报成果前需进行立项。

立项程序是:

先由申报企业提出成果题目,向各推荐单位(指各区县经委或商务委、各集团公司、各行业协会)申报。

各推荐单位将申报立项企业名称、成果名称、联系人及企业相关信息汇总后,填写立项汇总表(见附件二),于2013年4月30日前报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具体联系方式请见沪管审﹝2013﹞1号文件(可从www.sfeo.org网站上下载)。

因各种原因无法与各推荐单位取得联系的申报企业可直接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立项。

市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对成果立项进行审核,并于5月上旬前反馈立项审核结果,重点对成果选题和成果题目反馈意见,逾期不反馈意见视为通过立项审核。

为了使立项项目按计划申报,各推荐单位要对项目申报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加强指导和培育。

三、成果申报与推荐

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将举办企业管理成果申报培训班,培训成果撰写方法及成果申报软件使用方法。

申报企业总结撰写成果后,将成果和相关材料上报各推荐单位,由各推荐单位统一推荐至市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因种种原因无法与各推荐单位取得联系的企业可直接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申报。

各推荐单位注意事项:

一、各推荐单位于4月30日前将本系统内各申报企业所申报的成果题目汇总,填写立项汇总表(见附件二)后报至市评审办。

二、各推荐单位应在6月中旬前填写本系统内申报成果推荐列表(见附件三),并填上推荐等级,盖章后报至市评审办。

三、各推荐单位应在6月中旬前将各申报单位上报的“推荐报告书”(见附件一、每项成果一式一份)汇总并填写推荐意见,盖章后报至市评审办。

各成果申报企业注意事项:

一、各成果申报企业按照各推荐单位的时间要求将成果题目立项上报。

二、各成果申报企业应在6月中旬前将“推荐报告书”(书面)上报至各推荐单位,同时将“推荐报告书”(电子版)和成果正文(电子版)通过专门申报软件报至市评审办。

市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不接受以下申报:

(1)运行时间未满一年的管理成果。

(2)近三年出现重大质量、安全、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责任事故(按国家有关规定认定),出现重大有效投诉及严重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的企业所申报的管理成果。

(3)亏损企业的管理成果(不含政策性亏损企业)。

(4)往年已申报过的成果。

在申报时,请各申报企业以保证申报成果的质量为前提,合理控制申报成果的数量。

成果材料的撰写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是企业在改革与发展实践中,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及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从各企业实际出发,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经营模式、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确实具有明显的作用和效果的管理成果。

一、成果的选题

凡是对企业管理有创新性的改进、完善,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经过实践检验,能解决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取得显著效果,并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成果,都可以申报和推荐。

本年度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选题可参考《关于做好二〇一三年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工作的通知》(沪管审【2013】1号文)中提出的重点内容。

二、成果材料的撰写

成果材料由以下两个部分组成:

1、基本信息(推荐报告书):

企业名称、上级主管部门、企业法人、企业地址、联系部门、联系人、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等。

企业名称应与营业执照的名称相同,不得缩写或简化;成果名称、成果简介、成果应用范围、成果应用后的社会效果、成果创造者姓名、企业经济效益、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成果经济效益计算依据、成果获奖情况、成果运行时间等。

其中成果主要创造人可填写1~2人,参与创造人原则上不超过10人。

(详见附件一):

2、成果正文(主报告):

成果正文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评委会成员主要通过阅读成果正文了解成果的内容。

为了详尽、准确地描述成果,正文字数一般为8,000~10,000字(不得少于6000字),并按规定格式编写。

成果正文标题由整个成果内容提炼而成,应简单明了,成果正文标题必须与成果名称一致。

标题用一句话表述,不要用带破折号的复合句、排比句,标题中一般不出现标点符号,不使用企业内部专用的符号代码,不出现本企业名称、创造人姓名、成果内容的字母缩写等,也不要以“**模式”、“**法”、“**创新”等命名。

标题字体为黑体,字号为小二;正文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四号。

前言(企业概况):

简要描述企业情况,包括在行业内的水平、企业规模和主要经营情况。

(约占总字数5%)

第一部分:

成果的产生背景。

即成果产生的环境、内外因等。

(约占总字数10%)

第二部分:

成果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内涵描述该成果的定义、理论依据、框架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主要做法要写出成果创造全过程(如何进行操作、运行及实施的程序),该部分是正文的重点。

管理创新是在企业中创造并实践新的管理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应着重描述关键点、难点的解决。

(约占总字数75%)

第三部分:

成果取得的效益和效果。

描述成果实施取得的效果。

可写入外部专家对成果的评价意见,但必须言之有据,并指明专家评价的出处。

(约占总字数10%)

在成果正文编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和一般的工作总结区别开来,成果虽然源于实践经验,但已从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认识水平,能反映一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

(2)要有针对性,有特定的工作对象、作用范围和功能效果,即用什么办法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要面面俱到,包罗万象。

(3)在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上,要符合成果的编写要求,以区别于其它同类成果。

(4)要结合实践进行提炼,有必要的数据和实例,不要写成空泛的论文。

语言文字要科学、严谨、朴素,用文字和必要的公式、图表加以表示。

(5)要用第三人称表述。

(6)成果产生背景的时间必须与成果实施的时间相一致;背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成果解决的问题相一致。

成果的评审与发布

一、成果的评审标准

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必须兼具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

1、创新性:

成果具有企业的独创性,符合现代科学原理,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能揭示和反映一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其结构、功能明显优于原来采取的方法,并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的创造发明。

一等奖成果要接近或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或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在实践中有显著改进;或引进国外最近先进管理技术在本市首次应用获得成功。

2、效益性:

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实际应用,经过科学测定与计算,证明成果管理效率高,创造的经济效益显著。

3、导向性:

符合国家经济技术政策法规,体现本市指导企业工作的客观需要,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作为市级管理创新成果,上述“三性”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在审定市级管理创新成果时,先按上述三个方面的分项要求逐项进行评价,同时对成果作出整体评价,这种分项评价与整体评价,都是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然后对同类成果集中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最后视情况分别以协商一致和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取舍和评定等级。

在评价中十分重视成果的导向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二、成果评审

成果评审工作由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组织,每年一届。

评审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预评、初评、终评。

预评:

预评由市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进行,剔除内容和形式不符合管理成果标准的项目,并对成果进行分类。

初评:

管理成果专家评审组负责对管理创新成果进行初评,依据评审标准评出成果的推荐等级。

专家评审组成员由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聘任,每届任期一年。

组成人员是各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

终评:

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成果进行最终审定,产生当年的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获奖等级,产生上海市申报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的推荐名单。

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上海市高等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政府有关委办的负责人、有关社会团体的负责人。

三、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上报推荐

经市评审委员会评审认为符合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评审条件的成果,由市评审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深入成果创造企业进行调研核实,并帮助企业按照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办法的规定,做好申报推荐的各项准备工作,并由市评审委员会发文,向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上报推荐。

四、成果发布

市评审委员会于每年9月底前完成成果评审工作后,向各区县经委或商务委、各集团公司、各行业协会及获奖企业发文公布该年度的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获奖名单,并选择适当时间召开管理创新成果颁奖会。

同时在本市知名媒体上公布获奖管理创新成果名称、等级、企业及一等奖成果创造者名单。

五、成果奖励与推广

对获奖成果的奖励,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市评审委员会向获奖企业颁发奖牌、向成果创造个人颁发获奖证书。

各获奖企业可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制订的奖励办法,对成果的创造者给予适当奖励。

企业对重大管理创新成果可给予特别奖励,奖金额度由企业自行决定。

管理创新成果创造人的业绩,应记入本人档案,可作为以后评选先进、考核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聘任行政职务等的依据之一。

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工作的根本宗旨在于不断总结先进的典型经验,以典型带动一般,以点带面,推广先进经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向管理要效益。

各参与组织推荐部门在申报推荐过程中应注意发现先进、培育先进,认真总结典型经验,运用各种方式交流、推广先进经验。

市评审委员会为推广管理创新成果经验,每年在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工作基础上,将获奖的管理创新成果编辑成册,通过出版社公开出版《上海市企业管理创新成果集》,广泛宣传其管理创新经验。

在编辑出版《上海市企业管理创新成果集》时,评审委员会保留聘请有关专家根据评审规范和编辑要求修改获奖成果题目或对成果正文予以适当删节的权力。

本项评审不向企业收取申报费、培训费、评审费。

根据评审结果,对入选获奖企业酌收宣传出版费用。

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三月

附件一:

二〇一三年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推荐报告书(共6页)

 

成果名称:

申报企业(全称):

推荐单位:

报送时间:

年月日

成果简介

 

申报企业盖章:

企业负责人签字:

注:

本表只对成果的来源、性质、理论依据、结构内容、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作一千字以内的简明介绍,成果主报告请另附。

成果主要创造人(1至2人)

姓名

职务

职称

成果参与创造人(限10人)

成果创造于何年何月,在本企业已实际应用多长时间、多大范围

本成果何时经过何单位、何种鉴定(见注1)

本项成果是否已在本行业或本地区推广应用,推荐单位对推广应用有何建议

申报企业类型(注2)

申报企业规模(注3)

申报企业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申报企业网址

电子信箱

电话(加区号)

传真

企业负责人

姓名

职务(部门)

电话

传真

本次申报联系人

推荐单位

签署意见

(注4)

 

推荐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负责人职务:

推荐单位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推荐单位负责人

姓名

职务(部门)

电话

传真

推荐单位联系人

注:

1、应另附鉴定机构的鉴定结果证明复印件。

2、在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股份有限、私营和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等类型中选填。

3、选择大企业或中小企业填报。

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参照原国家经贸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

4、须写明推荐成果的排序和建议等级。

申报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成果实施时间

从年月至年月

共计:

年(取整)

成果实施范围

 

成果经济效益

计算方法及公式

 

成果效益指标测算结果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时间

测算

结果

备注

1

申报前一年效益额

万元

2012年

2

实施各年累计效益额

万元

年至年共年

3

平均年度效益额

万元

年至年共年

4

申报前一年效益贡献率

2012年

5

申报前一年投入产出率

2012年

本企业财务部门审核盖章

 

年月日

推荐单位审核盖章

 

年月日

注:

“累计效益额”(序号2),指从成果实施第一年起到填报成果推荐报告书的前一年为止累计的效益;“平均年度效益额”(序号3),指累计各年度的经济效益额除以累计年度数而得出的平均一个年度的成果效益;“效益贡献率”(序号4),指成果年度效益额与企业同年度利润总额之比值,即成果效益额占企业利润之比重;“投入产出率”(序号5),指成果产出效益额与成果投入的实施费用的比值,即每投入百元实施费用获取的效益。

申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申报前一年

实际

(2012年)

与2011年相比

备注

2011年

实际完成

增减数额

1

销售(营业)收入

万元

2

利润总额

万元

3

净资产收益率

%

4

总资产报酬率

%

5

销售(营业)利润率

%

6

资本保值增值率

%

7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年

8

流动资产周转率

%

9

资产负债率

%

注:

“净资产收益率”(序号3)为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值;“总资产报酬率”(序号4)为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序号6)为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与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值。

此外,非工业企业也可按本行业通行的主要指标抄报。

 

附件二:

2013年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立项汇总表

推荐单位名称:

联系人:

电话:

申报企业名称

成果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附件三:

2013年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推荐表

推荐单位名称:

联系人:

电话:

申报企业名称

成果名称

推荐等级

联系人

电话

 

 

 

 

 

 

 

 

 

 

 

 

 

 

 

 

 

 

 

 

 

 

 

 

 

 

 

 

 

 

 

 

 

 

 

 

 

 

 

 

 

 

 

 

 

 

 

 

 

 

 

 

 

 

 

 

 

 

 

 

 

 

 

 

 

附件四:

申报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效益计算方法

(供参考)

为规范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效益(简称成果效益)的计量口径和方法,便于界定、测算、汇总和比较,并通过成果效益的计算逐步把管理创新所创造的效益,从企业的总体效益中分离并相对独立地量化出来,以展现管理也是重要生产力,进一步调动企业经营者和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我国企业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根据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审定和发布办法》(简称《办法》),特制定本计算方法。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所取得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部分。

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实施该项成果后产生的效益扣减实施该项成果所投入的费用而得出的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企业实施该项成果产生的生态效益、创造就业机会、支持公益事业、为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示范等。

二、成果效益必须是该成果所创造的直接效益。

不能把非成果作用而产生的效益计入成果效益,也不能重复计算。

成果效益必须是经过科学测算真实反映的成果效益量。

三、本方法主要适用于成果经济效益的计算。

凡能计算经济效益的成果,在申报时都应依据本方法进行计算;不能计算经济效益的成果,如成果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可采用定性方法评价;如采用本计算方法难以表达成果效益,可根据其效益性原则另用别的公式测算,但申报时必须附详细资料。

四、成果经济效益主要计算方法

1.单项因素直接测定法(按英语缩写为MTP)

“MTP”是成果实施后在成果效益计算年度内实测效益(效率)数据与该成果实施前一年度的实际或定额进行对比的差量,折算为价值量,再扣减成果实施所需费用后而得出的成果效益。

“MTP”只适用于能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单项成果,如节约投入材料项目的工、料、管理费、资金、工程费等;增加产出项目的产值、销售收入等;提高市场占有率项目的新增利润数等。

“MTP”的通用计算公式为:

n

Em=(Q1-Q0)r-(∑Ca+I)-F

a=1

Em:

按“MTP”方法计算出的单项成果经济效益,以现行价格计算的价值量表示。

Q1:

成果实施后在成果效益计算年度内的实际完成数。

Q0:

成果实施前一年度的实际数。

Q1-Q0:

两者的差额。

Q1、Q0可以代表定额、标准、实测数等等;可以表现为绝对数、相对数。

Q1-Q0差量可能是劳动量或实物量或价值量,但最终必须换算为以现行价格计量的价值量。

r为将非价值量Q换算成计算年度价值量所需的一系列换算用数乘积的总称。

如Q是产品某原料的消耗定额时,r就等于计算年度的产品产量乘该原料的价格。

n

∑Ca:

所花的各种实施成果费用之和。

a=1

I:

实施成果损失费用。

F:

非本成果实施所产生的效益。

2.相关因素合成计算法(PCP)

“PCP”是按综合性成果的构成因素先分别计算出单项因素效益,然后再合成为总效益,并从中减去非本成果实施所产生的效益及实施费用和实施损失费用,即得成果创造的效益。

“PCP”适用于成果本身具有相关而又可分离的构成因素,并能按本身构成因素分别计算效益的综合性管理创新成果。

“PCP”的计算公式如下:

nn

EP=∑Sa-F-H-(∑Cb+I)

a=1b=1

EP:

按“PCP”计算的各相关多因素的合成效益,以现行价格计算的价值量表示。

n

∑Sa:

按单项因素直接测定法计算的各种因素的经济效益之和。

a=1

F:

非本成果实施产生的效益。

H:

各因素之间重复计算的效益。

n

∑Cb:

在单因素计算中未包含的各种综合性实施费用之和。

b=1

I:

在单因素计算中未包含的综合性损失费用。

3.复合因素分离计算法(CSP)

“CSP”是在成果效益计算年度内,以成果实施后每年企业实现利润与成果实施前一年度企业完成利润差数为基数,逐项分离并相应扣减与本成果无关因素所创造的效益,得出每年成果效益,然后把成果实施后每年成果效益相加,最终得出成果总效益。

这是一种企业总体利润按构成因素反算的计算法。

计算公式一般由企业总效益差数、非本成果因素效益、成果实施费用等部分组成。

“CSP”适用于不易看出构成因素的综合性管理创新成果效益的计算。

这种综合性成果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成果作用的范围具有全局性,涉及企业总系统和大部分分系统,或涉及企业总体管理和大部分专项管理领域;成果的多种功能同时作用于某个管理对象;成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交叉性,成果作用的时空界限很难在构成因素间作明确划分。

“CSP”的计算公式如下:

nnnn

Ec=(P1-P0)-(N±∑Ta±∑Rb±∑Fc)-(∑Cd+I)

a=1b=1c=1d=1

Ec:

以“CSP”方法计算出的综合管理成果效益,以企业实现利润表示。

P1:

成果实施后在成果效益计算年度内的企业总效益。

P0:

成果实施前一年度的企业总效益。

N:

未实施本成果时在正常年景下自然增长的经济效益。

通常采用成果实施前三年(未实施本成果)的平均值。

n

∑Ta:

各项投入效益之和。

投入效益是指新投入固定资产(包

a=1

括基建、技改)而扩大生产能力或提高产品水平而取得的效益。

n

∑Rb:

各项外因效益之和。

外因效益是指非企业生产经营活

b=1

动带来的效益,而是因外部条件而获取的效益。

n

∑Fc:

各项非管理效益之和。

非管理效益是指非管理因素而

c=1

获取的效益。

n

∑Cd:

成果实施所花的各项费用之和。

d=1

I:

实施成果损失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