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470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docx

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3章《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

《化学中的平衡》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浓度均为0.10mol·L-1、体积均为V0的MOH和R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lg

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OH为弱碱,ROH为强碱

B.ROH的电离程度:

a点大于b点

C.若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c(OH-)相等

D.当lg

=2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

增大

2.短周期元素R、T、Q、W、G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Q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R

T

Q

W

G

A.离子半径:

T<W<G

B.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Q<R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Q>W>G

D.T和G组成的化合物甲溶于水,其水溶液呈中性

3.一定温度下,10mL0.40mol/LH2O2溶液发生催化分解。

不同时刻测定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

t/min

0

2

4

6

8

10

12

V(O2)/mL

0.0

9.9

17.2

22.4

26.5

29.9

a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0~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

v(H2O2)≈3.3×10-2mol·L-l·min-l

B.反应到6min时,c(H2O2)=0.30mol·L-l

C.反应到6min时,H2O2分解了60%

D.12min时,a=33.3

4.对于平衡体系mA(g)+nB(g)

pC(g)+qD(g) ΔH<0,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若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此时A的浓度为原来的2.1倍,则m+n

B.若平衡时,A、B的转化率相等,说明反应开始时,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m∶n

C.若m+n=p+q,则往含有amol气体的平衡体系中再加入amol的B,达到新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等于2amol

D.若温度不变时,在恒容条件下充入稀有气体增大压强,该反应速率加快

5.工业上用CO和H2合成CH3OH:

CO(g)+2H2(g)

CH3OH(g)。

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表:

温度/℃

0

100

200

300

400

平衡常数

667

13

1.9×10-2

2.4×10-4

1×10-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H>0

B.加压、增大H2浓度和加入催化剂都能提高CO的转化率

C.工业上采用高温高压的条件,目的都是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

D.t℃时,向1L密闭容器中投入0.1molCO和0.2molH2,平衡时CO转化率为50%,则该温度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数值为100

6.下列溶液中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小苏打溶液中:

c(Na+)+c(H+)=c(HCO3-)+c(CO32-)+c(OH-)

B.CH3COONa溶液中:

c(CH3COO-)>c(Na+)

C.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CH3COOH溶液和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

c(CH3COO-)+2c(OH-)=2c(H+)+c(CH3COOH)

D.0.1mol/L的NaHA溶液,其pH=4,则c(HA-)>c(H+)>c(H2A)>c(A2-)

7.下列数据是一些反应的平衡常数,试判断,表示反应进行得最接近完全的平衡常数是

A.K=1010B.K=10-10C.K=1D.K=10-1

8.—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xA(g)+yB(g)

zC(g),达到平衡后测得A气体的浓度为0.5mol·L-1,当恒温下将密闭容器的容积扩大到2倍再达到平衡后,测得A浓度为0.4mol·L-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x+y

9.2007年2月,中国首条“生态马路”在上海复兴路隧道建成,它运用了“光触媒”技术,在路面涂上一种光催化剂涂料,可将汽车尾气中45%的NO和CO转化成N2和CO2。

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用光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B.使用光催化剂能增大NO的转化率

C.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D.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10.mA(g)+nB(g)

pC(g)在同一压强下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T2正反应是吸热反应B.T1<T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C.T1<T2正反应是吸热反应D.T1>T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11.恒温恒容时,N2O4

2NO2已达平衡状态。

现做如下改变:

①加入一定量的NO2;②加入一定量的N2O4,二者均再达平衡状态后,NO2和N2O4的物质的量之比值,应()

A.①中增大②中减小B.①中减小②中增大C.均增大D.均减小

12.可逆反应3A(g)

3B(?

)+C(?

);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若正反应吸热,则B、C可能都是气体

B.若正反应吸热,则B、C一定都是气体

C.若正反应放热,则B、C一定都是气体

D.若正反应放热,则B、C可能都是固体

13.如图,Ⅰ是恒压密闭容器,Ⅱ是恒容密闭容器。

其它条件相同时,在Ⅰ、Ⅱ中分别加入3molZ,起始时容器体积均为VL,发生反应并达到平衡(X、Y状态未知):

aX(?

)+2Y(?

3Z(g)。

此时Ⅱ中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

2:

2,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若X、Y均为气态,则平衡时气体平均摩尔质量:

Ⅰ>Ⅱ

B.若X、Y不均为气态,则平衡时X的产率:

Ⅰ>Ⅱ

C.若X、Y均为气态,则从起始到平衡所需时间:

Ⅰ>Ⅱ

D.若X为固态,Y为气态,达平衡后若在Ⅱ中再加入1molZ,则新平衡时Z的体积分数变大

1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mol氯气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B.在标准状况下,22.4L甲烷与18g水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10NA

C.含NA个Na+的Na2O溶解于1L水中,Na+浓度为1mol·L-1

D.同一温度下1L0.5mol/LNH4Cl溶液与2L0.25mol/LNH4Cl溶液所含NH4+的物质的量相同

15.将一定量的固体

置于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装有少量

,某温度下发生反应:

,反应经过10min达到平衡,测得c(SO3)=0.4mol/L,c(SO2)=0.1mol/L,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

B.

的分解率为20%

C.在这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D.容器里气体的密度为

二、实验题

16.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

(1)实验一:

探究温度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及方案:

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KIO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反应生成碘,反应原理是2IO3-+5SO32-+2H+=I2+5SO42-+H2O,生成的碘可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

实验序号

0.01mol/LKIO3酸性溶液(含淀粉)的体积/mL

0.01mol/LNa2SO3溶液的体积/mL

水的体积/mL

实验温度/°C

出现蓝色的时间/s

5

5

V1

0

5

5

40

25

5

V2

35

25

则V1=________mL、V2=__________mL。

(2)实验二:

探究KI和FeCl3混合时生成KCl、I2和FeCl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

实验步骤:

i向5mL0.1mol/LKI溶液中滴加5~6滴0.1molLFeCl3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分成甲、乙、丙三等份;

ii向甲中滴加CCl4,充分振荡;

iii向乙中滴加试剂X。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_____I-+______Fe3+=_______I2+___Fe2+

②步骤iii中,试剂X是________________

③步骤ii和iii中的实验现象说明KI和FeCl3混合时生成KCl、I2和FeCl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该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17.我国规定:

室内甲醛含量不得超过0.08mg·m-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酸性KMnO4溶液测定空气中甲醛的含量,(部分装置如图),其反应原理及步骤如下:

4MnO4-+5HCHO+H+=Mn2++5CO2↑+11H2O

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步骤:

①量取5.00mL1.00×10-3mol·L-1KMnO4,溶液于洗气瓶中,并滴入几滴稀H2SO4,加水20mL稀释备用。

②取1.00×10-3mol·L-1草酸标准溶液于酸式滴定管中备用。

③用注射器抽取100mL新装修室内空气。

再将注射器气体推入洗气瓶中充分反应。

再重复4次。

④将洗气瓶中溶液转移到锥形瓶中(包括洗涤液),再用标准草酸溶液进行滴定,记录滴定所消耗的草酸溶液的体积。

⑤再重复实验2次(每次取高锰酸钾溶液5.00mL)。

3次实验消耗草酸溶液的体积平均值为12.38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用指示剂____________(填字母)。

A甲基橙 b酚酞 c淀粉 d无需另外添加试剂

(2)量取5.00mLKMnO4溶液应用______________滴定管

(3)下列操作能引起室内甲醛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

a.滴定终点俯视读数b.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

c.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水d.装草酸的滴定管未润洗

(4)草酸是二元中强酸,草酸氢钠溶液显酸性。

常温下,如果向10mL0.01mol•L-1H2C2O4溶液中滴加0.01mol•L-1NaOH溶液

①当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为10mL,请你写出溶液中质子守恒关系式__________。

②当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为20mL,请你写出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大小关系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8.(14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一⑧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周期

IA

ⅡA

ⅢA

ⅣA

VA

ⅥA

ⅦA

0

(1)②、③、⑦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写化学式)。

(2)由表中元素可以组成多种漂白剂,试写出其中两种常用漂白剂的化学式:

、。

(3)①、④、⑤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

(4)②和④形成的化合物与④和⑤形成的化合物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由表中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X、Y、Z、M、W可发生以下反应:

①X溶液与Y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已知M为硝酸盐,则M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

c()>c()>c()>c()(在括号内填离子符号)。

19.A~E五种元素中,除E外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它们的原子

结构或性质如下表所示:

元素

A

B

C

D

E

结构或性质

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可与B形成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

2的两种化合物

与B同主族

单质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可被磁铁吸引

(1)元素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2)C与B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3)化合物甲、乙是由A、B、C、D四种元素中的三种组成的强电解质,且两种物质水溶液均显碱性。

若甲能抑制水的电离,乙能促进水的电离,则化合物甲的电子式为;乙的化学式是。

(4)以E构成的单质为Y极,碳棒为X极,在6mol/L的NaOH溶液中进行电解,制取高效净水剂Na2YO4(溶液呈紫红色)。

其装置如图。

电解过程中,两极均有气体产生,Y极区溶液逐渐变成紫红色,且Y电极变细;电解液澄清。

Y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4OH--4e-

2H2O+O2↑和。

若在X极收集气体672mL,在Y极收集气体168mL(均已折算为标况下体积),则Y电极质量减少g。

(5)Se是人体必备的微量元素,与B、D同一主族。

Se的原子序数为34,且B、D、Se元素气态单质分别与H2反应生成1mol气态氢化物的反应热如下:

a.+29.7kJ/molb.-20.6kJ/molc.-241.8kJ/mol

表示生成1molH2Se的反应热是(填序号);依据是:

20.在密闭容器中,使1molN2和3molH2混合发生下列反应:

N2(g)+3H2(g)

2NH3(g)ΔH<0。

(1)达到平衡时,充入N2并保持体积不变,平衡将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2)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Ar)并保持体积不变,平衡将______移动(同上)。

(3)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Ar),并保持压强不变,平衡将______移动(同上)。

(4)达到平衡时,将c(N2)、c(H2)、c(NH3)同时增大1倍,平衡______移动(同上)。

(5)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时,混和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______,密度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当反应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浓度比是______;N2和H2的转化率比是______。

四、计算题

21.在容积为1.00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

2NO2(g),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H______0(填“大于”“小于”);100℃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在0-60s时段,反应速率v(N2O4)为___________mol/(L·s),反应的平衡常数K1为_________。

(2)100℃时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N2O4)以0.0020mol/(L·s)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s又达到平衡。

①T___100℃(填“大于”“小于”),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度T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2为__________________。

(3)温度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平衡向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22.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aX(s)+bY(g)

cP(g)+dQ(g),式中a、b、c、d为化学计量数。

在0~3min内,各物质物质的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物质

时间

X

Y

P

Q

起始/mol

0.5

1.0

1.5

2min末/mol

0.7

2.7

0.8

3min末/mol

2.7

已知2min内v(Q)=0.075mol·L-1·min-1,v(P)∶v(Y)=2∶5。

(1)试确定以下物质的相关量:

起始时n(Y)=______,2min末时n(Q)=______。

(2)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用Y表示2min内的反应速率为______。

2min末,Q在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为_____

(4)在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

a.2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5mol·L-1·min-1

b.向容器内充入稀有气体Ar(不参与反应),会导致体系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c.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即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d.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即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e.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即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参考答案

1.C2.B3.A4.D5.D6.C7.A8.C9.C10.B11.D12.A13.C14.B15.A

16.40102212KSCN溶液;ii中下层溶液紫红色,iii中加入KSCN后显红色

17.d酸式ac(H+)+c(H2C2O4)=c(OH-)+c(C2O42-)c(Na+)>c(C2O42-)>c(OH-)>c(HC2O4-)>c(H+)

18.

(1)HNO3>H2CO3>H2SiO3(2分)

(2)H2O2、SO2、Na2O2、等合理的化学式均给分(4分)

(3)离子键、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2分)

(4)2Na2O2+2CO2=2Na2CO3+O2(2分)

(5)①Al3++3NH3·H2O=Al(OH)3↓+3NH4+(2分)

②c(NO3-)>c(NH4+)>c(H+)>c(OH-)(2分)

19.

(1)第三周期第ⅥA

(2)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

(3)

;Na2S、NaHS、Na2SO3

(4)Fe-6e-+8OH-=FeO42-+4H2O;0.28g;

(5)aO、S、Se同主族,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即与氢气化合的能力逐渐减弱,反应放出的热量逐渐减少,吸收能量逐渐增加

20.正向不逆向正向变小不变1:

31:

1

21.大于0.00100.36mol·L-1大于反应正方向吸热,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故温度升高1.28mol·L-1逆反应

22.2.2mol1.2mol2X(s)+5Y(g)⇌2P(g)+3Q(g)0.125mol·L-1·min-125.5%ab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