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1058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docx

普通心理学新课程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认知—信息加工:

指人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情绪、情感—调控系统

意志—预定目的

个性心理:

需要和动机(倾向性)—动力系统

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条件和特征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前三个重要)

v心理是脑的功能

▪产生

▪发展

▪科学证据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

•工厂与原料的关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心理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刺激是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

▪刺激通过心理的中介而引发行为;行为复杂性由心理复杂性引起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人类意识的特征

•有明确的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预先计划

•具有自我意识

▪无意识现象

•觉察不到

•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

•有重要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v描述研究

▪自然观察法

定义:

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的方法

•使用条件

»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进行控制

▪个案法:

定义: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与其他方法配合可以收集到更丰富的个人资料

•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说

•结果需要通过其他方法验证

v相关研究

▪定义:

测量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

▪一般步骤:

测量两变量→用统计方法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相关程度

▪两变量相关方向种类:

正相关、负相关、无相关

▪相关关系不代表因果关系

v实验研究

▪定义: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控制或创造条件以引起或改变被试心理活动,进而对其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

▪种类

•实验室实验:

借助专门设备,严格控制条件

•自然实验(现场实验):

正常情景、适当控制,结果比较合乎实际

▪实验研究的关键

•对条件的控制

▪实验室实验在心理学中的作用

•借助设备可以严格控制刺激的呈现和准确地记录被试的反应

•对了解认知的内部过程产生了巨大作用

v其他研究方法

▪心理测验法

•定义:

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进行测量的方法

•种类

»根据测验内容:

智力、成就、态度、人格

»根据测验形式:

文字、非文字

»根据测验规模:

个别和团体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研究范式)

v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主要倾向

•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行为

•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

v精神分析的研究

▪代表人物:

安娜.弗洛伊德、克莱因、艾里克森

▪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

▪与经典精神分析的不同

•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

•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把青春期看成是力必多活动的高潮期

v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问题

•脑功能的定位:

心理功能与脑区的关系

•心理免疫:

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遗传:

遗传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有损伤:

临床、局部切除、电刺激、生物化学

•无损伤:

神经成像和脑成像

v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基本思想

•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影响下诞生

•人是功能上类似于计算机信息加工者,是利用内在丰富的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环境因素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得到编码、存储和操作,并影响人的行为

v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标志:

1967年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研究方法:

一般方法、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法

▪贡献

•描述了人的某些复杂内部过程

•推动了人工智能的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趋势

v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基本思想

•着重于人格研究

•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是单独存在的,应该进单个测量,而不要合并于不同的范畴中

•内部过程和主观经验使人各不相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区别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神经元

▪定义:

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

▪作用:

接受和传送信息

▪结构:

胞体、树突、轴突

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的过程

▪静息状态也存在放电

▪神经冲动的传导

▪电传导是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神经冲动传递速度为每小时3.2公里到320公里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回路、局部电流

▪化学传导是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在突触间借助神经递质完成

•突触:

前膜、后膜、间隙

•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灰质:

大脑半球表面的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大脑皮质,六层细胞中颗粒细胞接受感觉信号,锥体细胞传递运动信息

▪白质:

大脑半球内面的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负责大脑各部分之间及与皮层下组织之间的联系

•胼胝体:

位于大脑半球底部,对两半球的协同活动有重要作用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机能区

▪初级感觉区

•视,枕叶,17区

•听,颞横回,41、41区

•机体,中央后回,1、2、3区

▪初级运动区:

中央前回,4区

▪联合区:

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脑区;发展晚;与高级心理功能有密切关系;进化水平越高,面积越大

•言语区:

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中枢

大脑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

v割裂脑病人

v功能一侧优势

▪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

▪空间知觉、情绪、音乐和艺术欣赏等定位在右半球

▪功能一侧优势不是绝对的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v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提出

v三个机能系统

▪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

▪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系统

•位于大脑后部,包括枕、顶、颞叶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行为调节系统

v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

第三章感觉

定义:

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v直接作用

v感觉器官

v个别属性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v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于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v种类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J.N.D)

v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v韦伯定律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

•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常数

•K=ΔI/I

»K—韦伯分数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只有中等强度的刺激才适用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v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

▪P=KlgI

▪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

▪只有中等强度的刺激才适用

v乘方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发现

▪P=KIn

▪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

第二节视觉

v视觉的传导机制

▪感光细胞

•锥体细胞

•棒体细胞

▪三级神经元实现:

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丘脑外侧膝状体细胞

▪神经节细胞的汇聚作用

视觉的传导机制

▪侧抑制作用

•相邻感受器之间相互抑制

•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临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视觉的中枢机制

▪初级视觉区:

枕叶纹状体,17区

▪视觉联合区:

17区临近脑区;失认症

▪视觉感受野:

视网膜上一定区域,其上的刺激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

▪特征觉察器

•能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特定刺激作出反应的高级神经细胞

视觉

v色觉及其理论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广义颜色:

彩色和非彩色;狭义颜色:

彩色

▪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

•色调:

颜色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波长

•明度:

颜色的明暗程度;主要取决于光波的强度

•饱和度:

颜色的纯度;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成分

v色觉及其理论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

在视觉系统内完成的,相加的混合

•颜料混合:

在视觉系统外完成的,相减的混合

v视觉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暗适应——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慢

•明适应——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快

▪后像

•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映象仍然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正后像和负后像

听觉

v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的

v听觉基本特性

▪音高

•声音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声波的频率

•听觉频率范围16-20000Hz

•听觉最敏感频率范围1000-4000Hz

•言语的音高是300-500Hz

•40分贝时,人对一千赫兹声波的差别阈限是3赫兹

▪音响

•声音的响亮程度

•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振幅

•听觉振幅范围

v0-130分贝

v0分贝物理强度是0.0002达因/平方厘米

•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

v听觉理论

▪位置理论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兹

v基底膜长纤维对低频声音共鸣;基底膜短纤维对高频声音共鸣

v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

v声波高低频比1000:

1;基底膜长短纤维比10:

1

•行波理论——冯.贝克亚西

v声音频率的不同在基底膜上所引起的最大振幅位置也不同

v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耳蜗顶;反之,接近耳蜗底

v可以正确描述500赫兹以上声波的编码

第四章知觉

定义:

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v直接作用

v多感觉器官的综合

v整体属性

▪知识经验的作用

▪注意的作用

第二节知觉特性

v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是从背景中分离对象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知觉由对象及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包括空间组合和时间系列两个方面

▪知觉定势:

时间系列中的对象与背景关系

v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过程中对事物整体和关系的认识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辨证的、互相依存的

▪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整体性依赖于知识经验

v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过程利用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意义

▪理解性影响选择性和整体性

▪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v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知觉映像相对稳定

▪包括形状、大小、明度、颜色等方面的恒常

▪对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空间知觉

v形状知觉

▪形状的特征分析

•图形识别起自于无需意识努力的、对于原始特征的自动检测

•自动检测由特征觉察器完成

•原始特征包括:

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

▪轮廓与图形

•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借助轮廓而分离

•轮廓是图形及其背景之间的边界,表现为邻近成分间明度或颜色的突变

v轮廓掩蔽说明,轮廓的形成需要时间

v主观轮廓:

视觉系统的一个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使之完成,形成良好图形

▪图形的组织原则

•邻近

•相似

•对称

•连续

•共同命运

•封闭

•方向

•简单性

v距离知觉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物体大小=网像大小乘以距离

▪深度与距离知觉

•线索

v肌肉线索:

调节、辐合

v单眼线索:

遮挡、透视(线条、空气、运动)、相对高度、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运动视差

v双眼视差:

两眼网像的不对应,深度知觉的重要线索

v方位定向知觉

▪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

方位定向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对人类来说,视觉和听觉在方位定向中的作用特别重要

▪听觉定向规律:

左右两侧声源容易分辨,互不干扰;头部中切面(两耳轴线的垂直平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2-3度内);这时只有转动头部才能对声源进行正确定向;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以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v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的形式

•对时间的分辨

•对时间的确认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对时间的预测

v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自然界的周期性

•有机体的节律性

•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态度和兴趣

v运动知觉

▪网像运动系统

▪头-眼运动系统

▪种类

•真动知觉

v对物体连续位移的知觉

•似动

v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错觉

v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特定条件

•歪曲的知觉

•固定倾向

v研究错觉的意义

▪有助于揭示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有助于消除错觉的不利影响

▪利用错觉为人类服务

v视错觉最常见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意识

v定义

▪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一般来说,可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

•记忆和思维的觉知

•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意识

v意识的作用

▪通过限制注意,减少输入的刺激能量

▪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利用记忆对现时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并指导行为

v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v无意识:

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

v知觉的基本特性

▪觉知性

▪能动性

▪历史制约性

v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心理学关于意识的认识

v早期:

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心理的结构

v行为主义:

把意识排除在心理学研究之外

v认知心理学:

恢复了意识研究

v其他方面的促进

v脑电图仪的发明

v割裂脑、药物成瘾、催眠等研究

v人本主义

v认知神经科学

v非意识过程(nonconsciousprocess)

▪涉及既不存在于意识,也不存在于记忆中却影响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的信息

▪比如血压的调节

v潜意识过程(subconsciousprocess)

▪涉及不在意识中,但却在记忆中,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从记忆中抽取出来的信息

v无意识(unconsciousprocess)

▪所有不具意识性的过程

v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v睡眠

▪不同睡眠状态下的脑电特征

•清醒和警觉状态:

β波

•安静和休息状态:

α波

•睡眠状态:

▪从清醒到睡眠脑电变化规律:

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过渡

v睡眠

▪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

浅睡眠,10分钟,β波转向α波

•第二阶段:

出现“睡眠锭”,20分钟,α波

•第三阶段:

出现波,40分钟

•第四阶段:

深度睡眠,20分钟,波

•快速眼动期(做梦) :

5-10分钟,类似β波,快速眼球运动

v睡眠

▪睡眠的功能

•恢复理论:

休息、休整和恢复

•生态学理论:

避免消耗能量,避免伤害

v梦

▪梦的解释

•精神分析:

潜意识过程的显示

•生理学观点:

脑对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

担负一定的认知功能

▪明梦:

有较高自我意识水平的梦境

v催眠

▪定义:

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以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觉知状态

▪催眠步骤

•使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把外界干扰降到最小

•要求被催眠者将注意集中在特定事件上

•用平和的言语引导其感受和体验

•被催眠者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

v催眠

▪催眠状态下人的特点

•脑电与清醒时一样

•在催眠师引导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与受暗示难易程度有关

▪有广泛应用,但不会立即得到明显效果

v白日梦与幻觉——意识的自发漂移

▪白日梦以记忆或想象的内容为基础

注意

v定义: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v特点

▪指向性:

意识对某些对象的选择和对其他对象的忽略

▪集中性:

意识在被指向对象上强度和紧张度的维持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

v功能

▪选择:

选择重要信息,排除干扰

▪整合:

对个别特征进行精细加工,并整合为一个整体

▪维持:

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调节和监督:

监控行为、避免失误、达到目标

v分类:

根据预先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划分

▪不随意注意

v事先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v取决于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是否运动等因素;也包括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和过去经验等

v不随意注意既可以帮助人对新异刺激进行定向,也可能干扰人正在进行的活动

v分类:

根据预先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划分

▪随意注意

v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只有人才具有

v其产生取决于对任务性质的认识、兴趣、习惯(活动的组织方式)、经验、以及人格特点等

v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

v分类:

根据预先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划分

▪随意后注意

v是随意注意后注意状态的维持

v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v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点,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v既服从于当前的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

v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v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

v由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应

v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

v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号,对维持大脑的活动水平和加工有效有重要意义

v是有机体从睡眠到觉醒,并保证注意选择性的重要器官

v如果受到损伤,将使大脑皮层紧张度下降,引起注意的严重失调

▪边缘系统

v既是调节皮层紧张性的结构,又是对新旧事物进行选择的重要结构

v存在大量“注意神经元”,对刺激的变化作反应,是新异刺激的检测器,是对选择信息的重要器官,也是保证有机体实现精确选择的行为方式的器官

v这些组织的失调将引起整个行为选择的破坏

▪大脑皮层

v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对皮层下组织进行调节和控制,并主动调节行为、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v额叶的重要作用非常突出,如果损伤会导致对新异刺激过分敏感,抗干扰能力下降分心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注意需要依赖认知对象的大脑功能区、丘脑神经元(提高大脑的激活水平)和额叶的协同活动

v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理论

v关心的问题

v注意选择作用的实质

v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

▪注意选择的理论

v过滤器理论

v选择是“全或无”的过滤

v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

v衰减器理论

v选择是衰减,与刺激的激活阈限有关

v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

v后期选择理论

v选择依赖于记忆,有很大的主动性

v选择表现在反应阶段上

v多阶段选择理论

v选择在几个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依赖于当前任务

▪资源分配理论

v认知资源理论

v人的资源有限

v刺激越复杂,占用资源越多

v刺激本身不自动占有资源,而是由内部机制分配

v影响资源分配机制的因素:

唤起水平、刺激性质、当前意向

▪资源分配理论

v双加工理论

v自动化加工

v意识控制加工

v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现象

第六章记忆

定义:

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脑对于过去经验的反映)

记忆与学习有密切关系

意义

v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条件

v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v形成主观世界的重要条件

分类

v按记忆内容分

▪情景记忆:

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不稳定

▪语义记忆:

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稳定

▪陈述性记忆:

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用语言传授,提取过程需要意识参与

▪程序性记忆:

如何做事的记忆,各种技能,提取过程不需要意识参与

v按保留时间、信息量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v按意识参与程度分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v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非定位说

▪定位说

•海马、乳头体、丘脑背内侧核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特定部位

•两侧颞叶可能是存储长时记忆的重要部位

v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SPI理论

•图尔文

•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

•只是一个抽象模型,没有说明各记忆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

v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SPI理论

•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系统

v程序记忆

v知觉表征

v语义记忆

v初级记忆

v情景记忆

•5个记忆系统加工过程特点

v编码是串行的,信息在前一个系统中得到成功的加工,才能在下一个系统中进行编码

v存储是并行的,一次编码的事件会在多个记忆系统中产生效应,保存在不同脑区

v提取是独立的,一个记忆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不受其他的影响

v记忆存储的生理单元

▪突触结构:

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突触结构变化

▪突触传递效率的变化—长时程增强现象是学习记忆的基础

▪反响回路:

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的闭合神经环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核糖核酸(RNA)

▪脑内代谢物质

三个记忆系统的特性

遗忘与保持

v遗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