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827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docx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

天气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11篇

【篇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之初探[摘要]全球气侯变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遮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机理分析,重点指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为遇止全球气候变化应未取的应变策略。

[关健词]全球气侯变化影响应变策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臭氧层的损耗、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等。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其它系统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气候变化仍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

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全球气候呈现出明显变暖的趋势。

根据监测和分析,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5℃,在北半球过去一千年的任何世纪此次升温最剧烈。

研究表明,自1980年开始,全球气温明显上升,而且最暖的5年都发生在80年代,1988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49年到1979年多年平均值高0.34℃,比20世纪初相应值上升了0.59℃。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8cm,也是全球变暖的旁证。

全球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很重要方面是臭氧层出现耗竭而遭受破坏的现象。

臭氧层浓度较高的大气层约在10公里一50公里范围内,在25公里处浓度最大,形成了平均厚度为3~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给地球提供防护紫外线的屏蔽,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中,起了调节气候的作用。

近20年观察研究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明显减少,臭氧层变薄变弱。

自1969年以来,地球赤道外,所有地区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约3%一5%,南极上空臭氧含量已减少30%一65%,并且周期性出现臭氧空洞,空洞范围逐步扩大,北极臭氧层破坏也很严重。

全球变暖及臭氧层的破坏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问题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探索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使人类有意识地控制各种影响环境和气候的活动,使之向有利于改善气候条的方面发展,提高人类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机理研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状况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关于气候变暖,究竟是温室效应作用的结果,还是气候本身的自然波动,或两者兼而有之,仍然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气候变暖是气候系统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下图所示:

CD是气候系统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AB则是两个外界因子。

太阳辐射和宇宙—地球物理因子都是通过大气和下垫面来影响气候的。

人类活动既能影响大气和下垫面从而使气候发生变化,又能直接影响气候。

在大气和下垫面间、人类活动和大气及下垫面间,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样形成重叠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的反馈关系。

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着气候变化的方向和速率上。

迄今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化的机理已基本清楚,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温室效应”。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地表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后会向大气散射出长波辐射,其中一部分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氏)、一氧化二氮(N2O)、氟氯烃化合物(CFCS)等温室气体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上升。

研究表明,引起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CO2,它是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矿物燃料及生物质的燃烧,包括煤、石油、天燃气及薪林、作物秸秆等,近一个世纪以来,CO2的排放量急剧增加,19世纪60年代每年排放到大气中CO2只有0.9*10t,到1955年已达到50*10t,大气中CO2浓度也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目前的350ppmm,并且还以平均每年上升0.7PPm的速度在增加。

关于臭氧层的破坏,当前认为主要氟抓烃引起的观点,已被国际社会普通接受,所以臭氧层的破坏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人类大量生产氟抓烃化合物,如:

氟利昂一11、氟利昂一12、氟利昂一113、氟利昂一114等,用作制冷剂、除臭剂、发泡剂、头发喷雾剂等,绝大部分释放进入低层大气后,再进入臭氧层中。

CFCS在对流层很稳定,能长时间滞留在大气中不发生变化,逐渐扩散到奥氧层中,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消除、降低奥氧浓度。

二、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对农业、林业和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谓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表现为:

气温升高农作物生长季节会延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水稻、豆类等植物的生产能力。

不利的一面表现为:

暖冬将有助于许多植物病虫害的迅猛爆发(如霉粉病、锈斑病等),使农业病虫害的范围扩大,气温升高徽生物活性也提高,土壤肥力下降更快。

在气温升高的条下,支配树种分布的气候带将向两极和高地移动。

研究表明:

温度每升高1℃林区将向北延伸100公里,随着气温的变化,全球森林的面积减少6%,草原将增加25%,降水也将发生变化。

若气温升高,如果降水没有相应的增加,则空气湿度有可能下降,最敏感的地区将是那些按温度和水分而言己接近树种生物界限的地区,如半干早地区等气候将变得更干早,给林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研究表明,温度升高林木和牧草的品种将发生变化,特别是牧草,随着气候变暖,很多杂草有可能加速扩展到高纬地区。

(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变得更加脆弱众所周知,近几年厄尔尼诺现象频繁、持久、强烈,各种气象灾害增多,无不与全球变暖有关。

气象专家统计表,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

以我国为例,近几年我国平均每年因受干早、幕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总产值的3%一6%。

此外,气象专家指出:

我国20世纪90年代至今,华北、西北所出现的沙尘天气次数比50年代明显增多。

50年代只有5次,而90年代达到23次,2000年一年达13次,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了3次,其中3月20日首都北京遭遇的沙尘暴为历史之最,究其原因,除了生态环境遭破坏外,全球变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海平面和海岸带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过去的100年里,因全球变暖,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8cm,气象专家预测,若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到2030年海平面将再上升20cm,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65~loocm。

海平面这一变化将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如下的影响和灾难:

(1)部分沿海地区(如马尔代夫、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几个大三角洲)被淹没,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许多岛国(马尔代夫、图瓦卢、汤加、基里巴斯、马沼尔群岛等)不复存在(据报道,南太平洋上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人口1.1万,由九个环状珊劫小岛组成的国家—图瓦卢正考虑举国移向新西兰,大约50年后,这个美丽的岛国将沉没于大洋之中);海水也将漫过日本东京30%的地面。

(2)海滩和海岸将遭受侵蚀,盐水侵入地下淡水层,造成沿海湿地的丧失。

(3)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演化。

(4)海水倒灌与洪水加剧。

(5)损坏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影响航运。

(6)沿海水产养殖业将受影响。

(7)破坏供排水系统。

(四)对季节性雪盖、冰和永冻层可能产生的影响全球变暖将使地球冰雪的要素(季节性雪盖、永冻层以及某些冰团)大大减小它们的全球范围和体积。

气象专家指出:

在过去的100年里,北半球北极海冰减薄了40%,范围减少了10%一15%。

有报道说,南极洲东海岸附近,块面积为3250平方公里的冰架已完全瓦解,分裂成数千个冰山,这是30年来发生的此类事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五)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后,高纬度国家的疾病会增多,资料表明,气温升高2℃一4℃,如无其它环境变化,人口死亡率就会升高。

臭氧层的破坏必将导致大量紫外线可长驱直入到达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津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还会促使某些疾病芡延,加剧皮肤有关的疾病(如麻疯病、夭花和疤疹等)的产生,据证实,奥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1%,会使地面增加2%的紫外线辐射量,导致皮肤癌发病率增加4%-6%。

三、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变策略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及臭氧层的耗损会对人类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面对未来人类是被迫接受还是主动适应呢?

无庸置疑,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遏止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

具体的应变策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观念上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应变策略时,应有全面综合的观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行“以经济和科技发展为主导”改变为“以环境保护为基本来发展经济和应用科技”的战略。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从本质上说,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间题已超出了纯粹科学的范畴,而更多地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是自然生态过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结果。

其次,在具体对策上,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控制能很消费规模,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探。

改善能很结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人类目前所使用的能源仍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特别是煤,化石能源撼烧后不仅产生大量CO2,而且还会污染环境,产生一些以入、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若利用非化石能源,可大大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水力发电具有不使用燃料,可再生,不产生污染突出优点,大力发展水电应成为优选战略(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可采储量为3.7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但目前仅开发利用了十分之一)。

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下,核电可能是唯一能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核电不排放一般大气污染物、甚至放射性物质的排放量也低于燃煤电厂。

在有机物来源丰富的农村,应大力推广生物能源—沼气的使用,沼气具有较高的热值,燃烧时不产生烟尘和有害气体,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沼气,走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之路,既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解决农村能源短缺。

开发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就我国而言,节能潜力巨大,按产品计算,我国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高出30%一90%,按产值计算,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一4倍。

又如全国现有的工业锅炉约40万台,年耗煤3亿多吨,其热效率只有60%左右,如果热效率提高10%一20%,每年就可少耗煤几千万吨,据初步测算,如果将能源的有效率提高到工业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全国每年可少耗3亿多吨标准煤。

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条新途径,特别是太阳能其取之不蝎,又无污染,开发潜力巨大。

二是加强森林植被保护,扩大绿地面积,增加绿色植物的“净化”功能。

绿化植物能吸收CO2放出q(即光合用),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可以起到固碳作用,从而降低大气中CO2含量,抵御温室效应的影响。

我国林业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而且森林资源破坏相当严重,毁林开荒、滥伐严重,再加上资源面临困境,因此,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保护绿色家园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逐步减少、尽快停止使用和生产CFCS,大力开展替代物质和替换技术的研究。

再次,遏止全球变化的加剧,各国应加强宣传、普及教育使国民了解人类已出现了生存危机,同时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出科学的方法,缓解现状间题,控制未来新的温室效应的再形成。

参考文献:

【1】仲小敏.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研究【J】.地理教育,2001,(5)【2】窦贻俭.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3】孙景沂.新世纪学习宝典—地理篇【M】.九洲出版社.【4】王心源.人类对全球变化的影响(讲座)

【z】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篇二】气候难民遗失本族文化习俗全球变暖效应对许多岛屿国家和生态脆弱的地区影响最为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造成大量气候难民。

气候变化会使不堪忍受恶劣环境的人们背井离乡,移居异地,而有可能会给新进入的地区在粮食、土地等资源方面带来影响甚至引发冲突,这会影响到气候难民的社会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而在变迁之中逐渐遗失了其本族的文化习俗。

由于一场有史以来浪峰最高的潮水致使图瓦卢的许多居民无家可归,当地政府2000年2月向新西兰发出请求,希望能够接受3000名图瓦卢居民前往定居。

2001年12月,该国领导人宣布放弃其祖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

而更加不幸的是,其他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在斐济首都苏瓦附近的图古鲁村落,其家族祖坟以前在大树的荫蔽之下,而如今墓穴和墓碑已淹没于水中,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说,“那本来是村里像圣地一样的地方,是社区的中心”。

20xx年,在瓦努阿图叫“Lateu”的小岛上,100多个居民拆掉他们居住多年的木板房,搬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以适应变化。

该国土地资源部总司长如塞尔·纳瑞说,南太平洋岛国大多依赖旅游,对太平洋原始生态的任何破坏都会减少游客数量,而且旅游的基础设施一般沿海岸分布,海水上涨已经使之非常脆弱;极端的天气还使渔业和农业受到影响,直接打击人们的生活。

【篇三】文化界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反响气候变化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直接而细微的影响似乎还很难直观明确地显现,而对于世界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向大众传播气候变化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理念与己相关,可谓充满挑战。

文艺作品以科学观点为依据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话题,文艺作品都离不开关于“人”的故事,气候变化也不例外,而且要表现出气候变化对人及其生活的影响力度,特别是要充分展现世界各地人们的生存空间、思想状态、日常生活等方面内容。

而艺术不能凭空毫无依据地想象,很多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主流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甚至将其作为核心理念。

由此,这类艺术作品及相关活动被强烈地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如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电影《后天》等。

主要体现在,首先,把第四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提出的“全球气候趋暖,90%以上的可能是由于人类生活与能源消耗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所致”的观点作为基石;其次,科学家称若全球气温升高幅度超过工业化之前水平2摄氏度,人类将面临更多极端气候,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受到影响,一些岛国会被淹没的推断;再有,温度的变化速度将超过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使更多物种面临灭绝威胁的科学推论。

然而,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基于人类的理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艺术则藉助人类的感性反映客观和主观的世界。

由此,通过大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气候变化现象的深刻反思。

【篇四】应对气候变化的文艺作品及活动迄今,反映气候变化的文艺作品及活动越来越多,并以各种形式呈现,如书籍、艺术展览、影视剧作、音乐等,再现气候危机下人们生存环境的现状,采取大场面放大人类末日的演绎手法,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与冲击,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1)纵深视角:

审视气候变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2020年12月,美国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布赖恩·费根出版的《大暖化——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了世界》,用散文式的笔触探讨了公元10世纪到15世纪前后地球经历的一场大暖化战役,讨论了气候变暖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国际交往等关乎人类文明与历史进程问题的巨大影响,希望当代人在面对日益暖化的环境时能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用大视角、全局观把握社会发展的命脉。

英国18世纪至19世纪诞生的最伟大绘画大师透纳的很多作品反映了当时所生活的自然气候和环境,这为后世学者研究那时英国乃至欧洲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提供了素材和佐证。

2020年5月为配合“泰特美术馆藏透纳绘画珍品展”在北京开展,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艺术看气候”讲座。

20xx年,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畅销书《难以忽视的真相》(AnInconvenientTruth)在北美把“全球气候变暖危机”这个话题推到公众面前。

该书从保护环境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大量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且无可争议的事实,相关证据由300多页来自现实、富有感染力及冲击力的精美图片和简洁文字构成,令人直面生态浩劫真相。

同年,此书被改编成同名纪录片,在美国及全球上映。

片中巧妙地把全球变暖的种种自然现象与戈尔的个人历史及其长期以来致力于警示和改善全球变暖现象的行动交织在一起,给人强烈的震撼。

《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一书是由来自丹麦著名策划团队Co+LifeA/S公司策划编著。

其以简明生动的文字和绝美的独家照片,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给地球上100个地方造成的巨大威胁。

该书指出,如果人类没有相应的行动,只要世界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从威尼斯、巴黎到曼谷、东京,从好望角、爱琴海到天山冰川、亚马逊雨林,都将面临灭顶之灾,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那些悠久的文明古城,那些与人类长期为伴的物种,都将不复存在。

20xx年,美国公映的最早且最轰动的电影《后天》,题材源自美国国防部一份机密报告,其中提到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20年内将引发人类浩劫。

这部科幻灾难片,场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生动描述了温室效应因无法遏制而将地球迅速拉进下一个冰河时代的过程,整个北半球陷入了暴风雪、龙卷风、海啸、地震等各种灾难之中。

2020年5月,德国汉堡艺术与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气候胶囊”的展览展示了人类在洋面升高的海洋城市和其他人造的封闭式环境下的生活状态,探寻各种为气候难民逃离厄运而打造的庇护所或生存方式。

(2)横向剖析:

反思“自然与人”的关系及人类行为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内容涉及气候变化、风险与危机,绿色运动及其未来,国际谈判、欧盟与碳市场,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学等内容。

该书被认为“注定要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将引起关心人类文明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危机的所有人的重视。

美国艺术家凯特·马克多威尔在《人与自然:

气候变化年代下的艺术》展中,用模糊人与自然的界限的方式表现了拟人化的腐烂动物死尸。

选择用陶瓷作为这些作品的材料更为此主题加上了脆弱的意象。

他认为,在作品中这些浪漫的念头来自于自然世界和我们当前对环境影响的冲突。

2020年9月2日,由巴西艺术家内莱·阿泽维多创作、放置在德国柏林一座音乐厅台阶上的1000尊冰雕人像被炎炎烈日晒化。

德国野生动物基金会举办这一活动的目的是想提醒人们关注与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息息相关的气候变化。

(3)参与互动:

采取多种活动形式传播理念如果人们能够感觉到或是能看到气候变化,要比阅读大量的科学资料来得更清楚明了。

2020年11月初,英国瑞德·瑞德普新游戏公司推出电脑游戏《世界的命运》,其取材于真实世界中的气候模型、英国极地探险家潘·哈多的见闻,以及美国和英国的一批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等。

游戏中可以通过降低碳排放的方式拯救地球,反之,如果气温不断上升,地球则会被洪水、干旱和火灾毁灭。

环保人士称其为“能令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气候变化的好帮手”。

2020年11月2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联合国2020年第五次气候变化谈判会议现场外,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巴塞罗那举行了环保主题的戏剧表演,演员们用艺术手段呼吁:

拯救地球,警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刻不容缓。

音乐可谓世界通用语言,可以跨越文化、世代、宗教和种族差异。

一首歌曲或者一位艺术家确实比任何一位政治家或世界领导人更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或发起运动。

欧盟委员会与MTV全球音乐电视网于2020年7月15日在布鲁塞尔联合启动“行动起来阻止气候变暖”宣传活动,旨在让年轻人了解气候变暖的危害,动员他们行动起来为阻止气候变暖贡献力量。

【篇五】引发生活方式的改变都说低碳生活方式可谓地球的退烧药,而现实中人们由高碳向低碳生活方式改变的步履缓慢,阻碍人们行为滞后的观念误区主要表现在:

应对气候变化是政府、科学家的事,与己无关;高品质生活要通过过度消费来满足;低碳生活等于贫困,过苦行僧的日子,意味着要重回过去物质生产能力低下的时代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开始反思,质疑广泛在西方发达国家所倡导的过度消费观念。

然而,这种高增长、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在过去几百年内传播至发展中国家。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强烈反对改变引起气候问题的消费和生产体系,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精英人士也不愿改变其从发达国家借鉴过来的模式,致使全球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出现瓶颈。

首届“柯布共同福祉奖”获得者、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指出:

如果有人满脑子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但仍然要做环保主义者,这是绝不可能的,而这些恰恰是环境问题的根源。

现在很多社会问题、精神问题、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都在于“灭天理纵人欲”及以此拉动的所谓消费和生产。

显然,地球“生病”是因为人“生病”了。

人们对自然认识不足、对现代化认识不足。

环保之路可以从发掘古老文化底蕴中找寻出路,而东方“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古老智慧为应对当今世界环境危机提供了新的视角。

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当做人类经济系统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血脉相连。

环保最主要的是减少对自然的消耗,同时顺应自然。

如果能再次形成这样一种社会风尚,环保才会有效。

如果原来地上干干净净,保持干净就比较容易;但如果有人扔了一颗烟头,很快就会有第二、第三颗,假如一直没有打扫的话,人们就会自暴自弃让其脏到底。

这就是“破窗效应”。

正如人类给地球的气候所带来的影响,大多数人依旧短视,或是选择性失明,无所作为,任凭环境一天天恶化……到现在就形成了“破窗效应”。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会有无力感,想做些什么却又觉得自己的能力微乎其微,做与不做似乎没有区别。

但是,正如一事情有正面必有其反面,“破窗效应”亦是如此。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指出,环保已不是某个政府的决策问题,而应是需要所有地球人共同面对,这属于每个人的道德范畴。

现在世界上有个“把二氧化碳带回家”的运动,即强调“个人的碳责任”。

例如,20xx年底欧盟提出要对进出其境内的民航飞机实施废气排放控制,其实就是缴纳“二氧化碳污染处理费”。

这也意味着,今后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污染行为埋单。

【篇六】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文明是文化的历史积淀,而气候变化推动了人类的进化,也孕育了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从农耕时代发展至今,与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气候未必能决定人类文明,却可以改变人类文明。

由此,气候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20xx年11月英国科学家、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尼克·布鲁克斯博士指出,数千年前的剧烈气候变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例如,早期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南亚、中国和南美洲文明都出现在6000至4000年前,那时由于地球公转发生不匀变化,引起全球季风改变,导致气候干旱。

没有几千年前的这次急剧气候变化,人类今天可能还只会从事农耕、放牧、狩猎和采集。

其实文明并非是人类的自然状态,而是人类在适应气候恶化过程中的意外结果。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气候学家王绍武指出,气候变化或突变影响古文明的发展,这是有可能的。

综合分析历史学、考古学及古气候学证据,已证明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先后发生了气候突变,并可能对文明的衰落或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突变有密切关系。

许多历史事的产生也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

美国女作家劳拉·李最新出版的书《该由暴风雨负责》探究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天气变化如何多次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她列举了西方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是由于当时的气候和风向助力英国所致。

2020年5月26日美国一家报纸发表文章指出,气候变暖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局部停顿,并将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灭亡。

而王绍武强调,气候变化可能是柄双刃剑。

一方面,气候变化会打击农牧业生产,甚至摧毁古文明。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可能使农民破产,进入城市成为劳动力;气候变得严峻,也促进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还可能促使游牧民族向富饶地区移动。

世界上古文明最早在大河两岸发展就可能与此有关。

气候变暖问题,由于其全球性、长期性、综合性和不可逆性以及与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等,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生态危机中的重中之重。

人类应从自身文明发展的高度和广度上,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工业社会进行改造,才能真正走出气候变暖危机的困境。

【篇七】最初,主要表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日益重要.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