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879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

“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完全接受了中共的革命主张

C.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孙中山提到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国富民穷,贫富差距悬殊的虚假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即通过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改善民众的生活,确立了“扶助农工”的政策,革命策略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孙中山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认为中国的出路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故A、B、D三项错误。

点睛:

根据材料“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

2.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新阶段的是明代儒学大家王阳明。

下列属于王阳明的“心学”观点的是

A.“心即理也”

B.“致良知”

C.“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D.“宇宙便是吾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B选项符合题意。

“心即理也”属于陆九渊的主张,A选项排除。

“心外无理,理外无心”说法错误,应该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选项错误。

“宇宙便是吾心”是陆九渊的主张,D选项排除。

【点睛】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其主张体现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3.1922年,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遭到全国上下齐声唾骂,指责陈炯明“叛道”“悖主”“犯上”。

而胡适认为指责陈炯明的人“是旧道德的死尸的复活”。

结果人们又众口一词地批评胡适“抑孙袒陈”。

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孙中山得到全国人民一致拥护

C.胡适反对革命主张改良

D.民众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众看到陈炯明发动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则唾骂陈炯明,而胡适发表相关言论后人们又众口一词的批评胡适,体现了民众的思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D选项正确。

单从材料来看无法看出民主共和的观念是否深入人心,A选项排除。

如果此题选择孙中山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则没法解释胡适的言论,B选项排除。

材料不涉及胡适的政治主张,C选项排除。

4.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孙中山认为:

银行、铁道、航路等这些规模大或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应该由国家经营管理,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反映了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A、B、C项表述均与材料不一致,故选D。

考点:

三民主义。

点评:

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思想,即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有限度,这个限度的警戒线不在于比例大小,而在于能否“操纵国民生计”。

对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思想,毛泽东曾给予很高评价,称之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构成的正确方针”。

5.某校发起的“汶川,我们在一起”的志愿者活动中,下列最不可能参加救灾的人群是

A.高二(11)班儒家信徒汪洋

B.高二(20)班道家信徒恣肆

C.高二(12)班法家信徒落英

D.高二(16)班墨家信徒缤纷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

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倡导“仁”、道家学派倡导“无为”、法家学派倡导“加强中央集权”、墨家学派倡导“兼爱”。

故最不可能参加救灾的人群应为“高二(20)班道家信徒恣肆”,本题应选B项。

6.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

A.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并且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故B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并不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反映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字有多种写法,这说明文字并没有统一;再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7.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大唐王朝由盛而衰。

在这一特殊时期,唐朝老百姓有可能经历到的是

A.科举考试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内容

B.争相传诵白居易的《卖炭翁》

C.老百姓不能幸免于战火,被火炮炸伤炸死者无数

D.“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是对叛军行为的强烈控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安史之乱”、“这一特殊时期”等,这一时期,即755-763年。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不符合唐代科举制内容;B项,白居易(772年—846年)属于中唐时期的诗人;C项错误,唐末时期火药才开始运用于军事。

进一步可知,D项,《祭侄文稿》成书于758年,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唐朝的社会状况·“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状况

8.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

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

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这反映了当时

A.道家放弃了任性无为

B.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C.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答案】B

【解析】

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庄子,都提出了治国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错误。

9.《明夷待访录》一开始就指出: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此处指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这反映出黄宗羲的思想

A.承认个人自然私欲的合理性

B.冲击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从国家起源批判专制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重在对比“有生之初”和“有人者(此处指君主)出”。

“有生之初”强调的是社会的自然状态,大家各求其利、共兴公利除公害;“有人者(此处指君主)出”后,以“一己之利为利”“一己之害为害”的只能是专制君主,由此可以看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

这是从国家起源的角度反对君主专制,故选D项。

A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后半部分内容,排除A项;黄宗羲的思想是儒学在明清之际的重新活跃,排除B项;黄宗羲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但其主张在社会上没有形成潮流,也未能得以实施,C项说法错误。

10.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指出:

“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这里的“另一件怪事”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与实践

B.蒋介石对根据地围剿和共产党反“围剿”

C.中共和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

D.共产国际正确指导和井冈山式革命道路开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一件怪事”可知这是指近代中国国民党新军阀间混战、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以及汪精卫对革命统一战线的破坏,据此可知“另一件怪事”是指工农武装割据,A选项符合题意。

蒋介石对根据地围剿和共产党反“围剿”是在1930年12月—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B选项排除。

中共和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是在193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C选项排除。

“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D选项排除。

11.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救亡之道首先是

A.推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B.改革政治制度,扩大民主权利

C.结束军阀割据,统一中国

D.以西方文明取代中国的封建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思想文化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所以救亡之道首先是以西方文明取代中国的封建文化。

故D项正确;ABC三项的内容是救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之一,且也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倡导从思想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道的主旨,故排除ABC三项。

12.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李贽朴素的民本思想,属于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C正确。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过于笼统,没有突出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A错误。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过于绝对和片面,故B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

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

13.梁启超在《自励》中说“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材料中“誓起民权移旧俗”的含义是

A.设议院,定宪法

B.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封建专制

C.兴民权,易旧俗

D.实现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的“誓起民权移旧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即“起民权”指的是资产阶级民权,联系已学可知梁启超属于维新派所以其观点应该是君主立宪;“移旧俗”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因此B符合题意,而AC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

故选B。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14.民国时期国难频发,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启发下,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发挥了西方传教士以及西方部分学者的论述,把“四大发明”之说引入到历史教科书中,以振作民族精神。

这表明

A.—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真实是历史的本质

C.历史就是与时间对话

D.史观是史学的灵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相关背景知识可知,民国建立后,凝聚民心,提高民族自信心成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所必须的条件,对中国历史重新评估与认识,成为新政权所面临的迫切任务,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为四大发明进入历史教科书并参与重新塑造国民历史记忆创造了条件,表明—切历史都是当代史,A选项符合题意。

真实是历史的本质与材料中的民族意识唤醒无关,B选项排除。

历史就是与时间对话和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史观,强调的是一种民族意识的唤醒,D选项排除。

15.1957年,毛泽东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说:

“国内主要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上结束了,现在人民内部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这一主张

A.反映经济重心开始转移

B.长期贯彻延续下去

C.旨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D.对三大改造进行反思

【答案】C

【解析】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发表之时,我国已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表该书对于矛盾的论述,主要目的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C正确;A时建国以后;B中长期贯彻不符合事实;D中此时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16.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享有盛誉,其基本特征包括

①汉字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性和气势

②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意境美

③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④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众多书画艺术家继承前代优秀传统,也注意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经过努力实践,大胆创新,从而既保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又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错在“不同层次”。

所以答案选B。

17.在一档电视综艺节目的“猜猜猜”环节中,主持人要求嘉宾根据关键信息猜出答案。

主持人关键信息为:

①人物画重大发展;

②传统画风与外来风格争相辉映;

③山水画开始独立;

④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请问这是哪个时期的绘画特征?

嘉宾的正确回答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姿多彩,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大量出现,呈现出包容开放的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

山水画开始独立是在隋唐,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A选项排除。

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是在隋唐,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C选项排除。

山水画开始独立是在隋唐,与元明清时间不符合,D选项排除。

18.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萌发了强国御侮的新思想,他们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坚决抵制鸦片贸易

B.呼吁革除社会弊端

C.反对空谈义理

D.主张向西方学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

根据所学知识,“向西方学习”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之时,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萌发的新思想。

林则徐、魏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们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付诸实践。

揭开了近代中国想西方学习的新的一页。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鸦片战争的影响·向西方学习

19.董仲舒说:

“(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从而董仲舒得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故选B。

A项错误,材料探讨的是人性论,并未涉及到孔子的仁的主张;C项错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材料思想相反;D项主张的是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因此与材料不符。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家思想演变·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20.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建立文庙是在强化这一思想支柱,以此加强对人民的统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才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的产生导致文庙的兴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庙的修建是加强统治的需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

21.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该项所述思想为孟子提出,与题意不符。

故A项错误。

B项,该项所述思想为荀子提出,与题意不符。

故B项错误。

C项,该项所述思想为董仲舒提出,但该项表述强调“君权神授”,并未体现“仁政”思想。

故C项错误。

D项,该项所述思想为董仲舒提出,“人君要爱护百姓”体现了“仁政”思想。

故D项正确。

2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的大致意思是:

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

这是老子所描画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故选C。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点评: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后世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诸子百家找到最初的萌芽。

23.“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材料意在说明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扶清灭洋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文字大体含义中能判断出是洋务运动,材料说明清政府认为被外国侵略者打败的原因是船坚炮利(拳击手套),因而需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军事等等,而没有认识到西方强大的根源是其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正确;B项是义和团运动;C项是魏源提出的;;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结果,可以排除。

所以答案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明白“漂亮的拳击手套”,清政府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所以材料中“漂亮的拳击手套”肯定是指军事技术。

24.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在《东亚世界的形成》一文中所说的:

“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随着中国文明的开发,在那里形成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自我完成的文化圈。

”材料中的“中国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圈”主要指的是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

C.法家学派

D.儒家学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对外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东亚文化的认识,据所学可知东亚文化的形成是在汉代,而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所以材料中的“中国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圈”主要指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正确;不是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也不是指的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也不是法家学派,故C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对外影响

25.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可以看出

A.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B.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C.后者是对前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意思完全一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孟子思想属于儒家思想,黄宗羲是对儒学批判继承,不是对之否定,故A项错误;二者是继承和发展关系,故B项错误;黄宗羲思想是对儒学批判继承,使之发扬光大,故C项正确;在民本观方面二者有共同点,但不是完全相同,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

26.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阅读材料: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请回答:

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简述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思想:

材料一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

周天子的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可知体现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根据材料“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可知体现的是一种存百姓的主张,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的背景可知,需要从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阶级上士的阶层出现、私学的兴起等角度回答。

【点睛】百家争鸣的背景:

1、社会大变革时代2、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3、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4士大夫崛起5、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

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

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

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