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评述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146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教学内容评述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内容评述1.docx

《教学内容评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内容评述1.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内容评述1.docx

教学内容评述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内容述评

08级汉语言文学4班曾玉红20085101044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1)

学习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

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

“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

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

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

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

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

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

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

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

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

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

语速:

低沉、缓慢。

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

为什么?

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

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

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

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

“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

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

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

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

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

赞其功

(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

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其中“这”指代什么?

“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

启下?

既承上又启下?

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

宾语是什么?

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

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

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

“承上”是说:

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

“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

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

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

赞其功

(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

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

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

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

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

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

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

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

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教学内容述评:

这位老师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引用新课标的导向作用,一节课并不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的积极配合也十分重要。

在讲完一篇课文时,学生能读懂更多这一类型的作品,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老师的构想是:

辅导自学,历练成习。

从“养习”到“成习”,需要一个过程,难求旦夕之功。

这其间,非经过反复不断的有一定量和质的要求的练习不可。

把每一节语文课都上成思维和语言的练习课,关键是教师一定要真正站到“辅”的位置上来。

老师多次提到,如果把“教师为主导”改为“教师为辅导”,是否一定就削弱或降低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2)

教学目的

1. 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 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及主要内容

一、 导入  新课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

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简介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 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

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2.找出文章的关键句。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颂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

(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齐读这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

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

)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

“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五、依照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

A.“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即使……也……。

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B.“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C.“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

D.“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六、总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课练。

附:

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悼念    叙述(§1)————悲痛

  ↓                     理论——科学家↘

评价    评说(§2—§7)                   →敬仰

  ↓                     实践——思想家↗

怀念    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教学内容述评:

.这是最古老,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启发学生展开更广泛的思考。

应用到拓展阅读课。

触及热点,怡情励志,开阔视野,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不过,在今天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已不再开这个“窗口”了,而是力求在有限的课时里,怎样让学生有“理解”和“拓展”的机会。

高一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2、6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第3、7段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3周年,由此引出话题:

调查:

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同学请举手。

(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提示学生:

以马克思精神学习这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

\您喜爱的座右铭?

\\思考一切。

\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

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

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

学生、教师、作者平等对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让学生快速阅读本文,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

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提问

(1):

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

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在第二部分,恩格斯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课文第3、4、5段。

提问

(2):

①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

承上启下。

明确②:

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五、讲解第3、4、5段。

提问

(1):

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领起哪些内容?

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④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①:

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明确②: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

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

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

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明确④:

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提问

(2):

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①:

“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

“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明确②: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

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

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

表明了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明确③:

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

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总结。

(略)

七、作业 。

1.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段。

2.思考题:

①第6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

为什么?

②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

③第2段中两个“对于”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第6、7、8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提问

(1)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

②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

说明什么?

明确①: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

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

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

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

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

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明确②:

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

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

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

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提问

(2):

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

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

如何概括?

③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