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级《概论》练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1516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级《概论》练习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6级《概论》练习题.docx

06级《概论》练习题

mkszygl@

1月10日下午2:

30~4:

3006级《概论》练习一(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旧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

A.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B.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C.事物的次要矛盾决定的D.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B.风俗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B.艺术C.哲学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是【】

A.政治标准B.经济标准C.道德标准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我们深信这是【】

A.社会基本矛盾消失了的社会B.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

C.人类自由自觉创造历史的开端D.人类历史终结的社会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B.事物质与量的统一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那个总量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阶级的消灭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指的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C.极大地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D.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E.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06级《概论》练习二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

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A、暴力掠夺的产物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非决定论B、辩证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A、唯一形式B、基本形式C、辅助形式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它指的是()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人的社会属性B、人的生理结构C、人的心理状况D、人的自然属性

30、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理在事先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C.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D.心外无物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B、按地区划分居民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3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劳动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

3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表明人的本质()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06级《概论》练习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4.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5.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1.人们常说: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

1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4.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5.“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8.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21.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22.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