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1766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欲穷其林(尽)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B.水尤清冽(格外)假尔远逝(忽然)

C.佛印绝类弥勒(像)曾不盈寸(竟然)

D.悠哉悠哉(悠闲的样子)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B.不足为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其两膝相比者天涯若比邻

3.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溯迎而上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崔氏二小生

D.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

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动的情态

C.《桃花源记》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核舟记》中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7.根据要求填空。

(7分)

(1)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子衿》)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朋友真情的情感。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雎》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辗转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8.(核心素养)阅读文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5分)

①家书是亲人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情感载体,写家书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家训方法和家教形式。

②最早的文字家书肇始于秦末汉初,被称为“简”或“牍”。

秦汉以后,“尺素书”大量涌现,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家书升级版的最好印证。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经济优裕的家庭已经用锦帛写作并传递家书。

东汉后期,随着造纸术的问世,家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③“鱼传尺素”“鸿雁传书”,代代相因、世世相袭,逐渐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1)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第③段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找出并改正。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示例,完成填空。

(2分)

《傅雷家书》:

循循善诱谈艺术人生

《诫子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4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T,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屋舍俨然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咸:

D.欣然规往规:

计划

12.下列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文章第三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作者铺陈桃花源中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中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三)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6分)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嵫,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

其上为睥睨梁橱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或日: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日: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黄茅岭:

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②垠:

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nì):

即“埤堍”,城上有孔的矮墙。

梁桶(lì):

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wù):

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

⑤箭:

小竹子。

⑥中州:

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⑦夷狄:

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

这里指偏远地区。

⑧伎:

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⑨楚之南:

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____

(3)益奇而坚__________________

(4)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投以小石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是日更定矣

20.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

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

(4分)

三、写作(40分)

21.青春无限美好,有追求、有梦想,但也有叛逆、迷茫、冲动、鲁莽……回首往事,你是否为曾经的不谙世事感到后悔、自责、愧疚……

请以“我不该这样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把题目补写完整;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4)字数不少于600;(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D

解析:

D项“悠哉悠哉”的“悠”意思是“忧思的样子”。

2.B

解析:

B项两个“为”的意思分别是“向、对”“雕刻”;A项的两个“向”都是“先前”的意思;C项两个“可”都是“大约”的意思;D项两个“比”都是“靠近”的意思。

3.C

解析:

C项的“而”表示修饰,其他三项的“而”都表示转折。

4.A

解析:

A项中的“清”古今义相同,都是“清澈”的意思;B项的“无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C项的“小生”古义是“年轻人”,今义是“戏曲中的一种角色”;D项的“阻”古义是“艰险”,今义是“阻挡”。

5.C

解析:

C项正确的朗读划分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6.B

解析:

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7.

(1)青青子衿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4)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每空1分,共7分)

解析:

按要求填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8.

(1)家书进入百姓家。

(2分)

(2)将“亲情”“乡情”后的逗号改为顿号。

(1分)

(3)谆谆告诫讲为人之道(2分)

解析:

(1)提炼句子主干只要提取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即可,此句的主语是“家书”,谓语是“进入”,宾语是“百姓家”。

正确答案:

家书进入百姓家。

(2)第③段中“亲情”“乡情”“友情”并列停顿较短,应用顿号。

(3)此题解答,可仿照例句来写,如例句是结合著作的中心内容题写的,空缺处也要结合《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来写。

9.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

解析:

抓住关键诗句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从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可以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惜别之情;虽为离别,诗歌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感基调却突转,透露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0.“辅”示例:

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2分)“望”示例:

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分)

解析:

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来分析概括。

解答此类赏析题,应先把要赏析的字或词所在的诗句描绘一下,或者分析一下写出了什么情景,然后再回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1.B

解析:

B项的“交通”是古今异义词,这里的意思是“交错相通”。

12.A

解析:

B项省略主语“桃源人”;C项省略主语“渔人”;D项是“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的省略。

13.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的美好做铺垫。

(回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文章开头描写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突出了桃花林的奇异,这就渲染了神秘气氛,暗示“渔人”会有奇遇,也为后文写“桃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14.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

(每点1分,共4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解析:

解答此题,可结合第三段的关键语句来作答。

从“见渔人,乃大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等句子都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了。

回答时,可把文中的语句归纳成自己的话来作答。

15.C

解析:

“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外人交往的心理,同时也反映了桃花源中人怕世人破坏他们和平宁静生活的心理。

16.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划出一处1分,共2分)

解析:

给文言语句划分节奏,可通读选段,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加标点符号,在标点处划分停顿。

17.

(1)像狗牙那样

(2)凄清(3)更加(4)有的人(每小题1分,共4分)

解析:

“犬牙”在句中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清”在句中是一个表环境气氛的形容词,可译为“凄清”;“益”根据语境,取文言文中的常见义项“更加”;“或”与“曰”连用,一般解释为“有的人”。

18.

(1)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每小题2分,共4分)

解析:

句中“可”解释为“大约”,“许”表示约数,“皆”解释为“都”,“若”解释为“好像”,“空”解释为“在空中”,“自”解释为“从”,“北”解释为“向北”,“逾”解释为“越过”。

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通顺即可。

19.D

解析:

D项中“是”都解释为“代词,这”。

A项中“以”分别解释为“介词,把/介词,因为”。

B项中“而”分别解释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C项中“之”分别解释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代词,代指小城”。

20.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的主旨,可联系全文内容,结合题干中“柳宗元被贬”等背景,概括作答。

《小石潭记》一文,作者纵情山水,是为了排遣被贬时的凄苦孤寂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句中体会出来。

《小石城山记》一文,第一段写出了小石城山的偏僻、秀丽的特点;第二段扣住“造物者的有无”展开评论,文中两种人的说法,暗含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人生感慨。

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有两条路。

一条向西去,沿着它寻找风景,什么也没有得到;另一条稍微偏北朝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往里看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的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盘绕着山道可登到山顶,站在上面可以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

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

到了这儿,我更认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密集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这里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

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

有人说:

“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

”也有人说:

“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21.写作指导:

本篇作文与青春有关,要写关于青春的选材。

题目“我不该这样”则明确了需要补充的内容应该是自己青春中的某些缺点或不足。

文章中要将这种缺点呈现出来,并要写出自己的反思与悔改之意。

文体选择上,本题目比较适合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记叙性散文。

我们可以如下选材:

(1)补题为“我不该这样冲动”,如可以写自己因朋友的一句玩笑话而将他的书摔在地上,导致友谊破裂,自己非常后悔。

(2)补题为“我不该这样叛逆”,如可以写自己时常顶撞父母。

让向东就偏向西,后来终于吃了亏,想想自己不该这样。

(3)补题为“我不该这样消极”,如可以写自己对任何事都不积极,包括运动会、班级活动等等。

后来班主任的一席长谈让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

例文:

我不该这样叛逆

天空不是透彻的纯粹的蓝色,它是极浅极淡,几近纯白的蓝色,远处除了层层叠叠的树,只有隐隐的楼房。

“我给你准备了热水,快去洗洗手。

”奶奶喊道。

我正准备摘下手套,听到她又说:

“把手套摘了。

”也许是叛逆心理作怪,心中“蹭”地窜起一股无名火,我都准备摘了你还说什么?

烦不烦啊?

类似的情况多有发生,当我想起要做某事时,奶奶恰好在这时提醒,似乎能知道我心里想什么,还非要立刻把它说出来。

我心中感到很憋屈,想抱怨,我既不是傻子,又不是木偶,非得顺从地按照她的指示来做事,她不说,难道我就什么也不会做吗?

可她又不会读心术,怎么知道我想要做什么,忘记要做什么,并且恰到好处地提醒呢?

于是这种状态就像是不定期崩裂的伤口,内伤。

孔子曾说: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相比之下,我对于美食的挑剔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没有精美高雅的雕花瓷盘,没有花鸟虫鱼绘于其上,但素白的小碗,白玉般光滑,素净,淡雅。

捧着碗,指尖泛上暖意,我难得食欲大开,却在看到那一盘炒鸡蛋后“停杯投箸不能食”。

鸡蛋被东一勺西一勺地挖走,更可恶的是,它已被搅和得面目全非。

“我不吃了。

”说完不待任何人反应过来,我便把房门关上。

门即将关上的剎那我清楚地从门缝看见了他们眼中的批评和无法理解。

我不知该怎么解释,那样奇怪的理由。

有时我希望所有人都关注我,那样我和妈妈聊天时奶奶就不会非要插一脚,妈妈也不会因此而中断话题,令我在她们谈完后无法开口继续。

原本酝酿的氛围,找到的感觉不会被她们不屑地扔在地上,支离破碎。

有时我又希望所有人都把我遗忘在角落,不要用宽心的名义给我施加压力,令我无所适从。

在她们的过度关怀下,我会把最简单的事情办糟,然后听她们说“刚刚就应该听我的,不要……”或者是“你看,我说吧?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然后心中的压抑只能独自承担。

有时换位思考一下,也会承认,他们这样苦口婆心,劳心费力也是为我好,但自己却往往压不住火。

奶奶年纪大了,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想想他们也都不容易。

有时真想回到小时候,回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岁月中。

或许,我真的不该这样叛逆。

点评:

文章写得很真实,具有很浓的生活味儿。

文中所记的都是很小的生活琐事,但通过这些琐事精彩鲜活地呈现出了人物形象:

絮叨的奶奶、叛逆的自己、无奈的父母。

这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与风格。

心理描写尤为生动,真实而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