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1922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docx

配套K12学习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2.理解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措施。

3.理解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的目的及原因。

一、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

植树造林。

2.防护林带的类型

3.防护林的目的

(1)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

(2)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1.科学开发土地的原则

(1)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2)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2.土地整理

目的

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

背景

沟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地多;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等,废弃了大量土地

整理效果

恢复土地生产功能,或作为备用耕地

方式方法

旧村归并,退宅还耕;塌陷区的土地复垦

探究点 土地资源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28日参考消息:

法媒称,数十名科学家26日警告,除非人类停止破坏赋予我们生命的资源,否则在2050年前,土地退化将导致一场波及至少5000万人、最多7亿人的大规模迁徙。

这些科学家在首份土地状况全面评估报告中说,不可持续的耕种、采矿活动、污染和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退化正在破坏约3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40%)的福祉。

土地退化—土壤生产能力和植被的丧失—将迫使人们迁徙。

在这些土地上生活将变得不再可行。

土地退化问题对食品安全、由土壤调节的清洁水资源和适宜呼吸的空气以及生长在当地的植物构成威胁。

然而,仅有不到1/4的土地免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实质性影响”。

土地退化不仅意味着土地的流失,还意味着野生动植物的流失,以及可吸收令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的森林的流失。

材料二 《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于201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此举标志着山西省土地整治工作进入有法可依、规范实施的新阶段。

土地整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是国家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手段。

1.你认为防治土地退化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答案 植树造林。

2.水土流失是造成耕地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哪些耕作方法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 建设防风林、修筑梯田、轮作、实行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采取保护性耕作。

3.为解决全球大约7亿人的大规模迁徙,开发新的耕地势在必行。

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科学的行为”?

答案 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的限制。

4.整治基本农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矿区整理土地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答案 增加农用土地面积,尤其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的质量。

 复垦

5.只要具有足够肥力的土地均可以作为“新增耕地”开发吗?

说明理由。

答案 不能。

耕地开垦应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在生态脆弱的区域开垦耕地,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还会导致耕地退化。

1.森林的作用

[拓展提升] 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盐碱化

酸化

污染

原因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垦殖等人为因素

气候变暖、干旱,风沙侵蚀等,滥垦滥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

气候干旱,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

酸雨、大量使用化肥

大气、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染物堆放,农业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危害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等

耕地退化、农业减产

土壤酸度增大、板结

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类健康

对策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完善排灌系统,利用水利和生物等配套技术

增施有机肥、加熟石灰

预防为主,治理污染源

2.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

土地的开发整理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水土保持,有利于集约用地,有利于增量提质,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

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耕地结构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越来越多

B.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

C.灾毁耕地面积总体趋势是增多

D.建设用地面积总体趋势是减少

2.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酸雨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减少的状况有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少的趋势,生态退耕对耕地减少影响最大,灾毁耕地总体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建设用地总体变化不大。

答案应选B。

第2题,土地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有防治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酸雨、臭氧层破坏都是大气污染,与生态退耕的联系较小。

答案应选C。

读“我国南方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土地利用结构图”,完成1~3题。

1.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

A.1%B.20%

C.19%D.21%

2.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环境污染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D.温室效应

3.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答案 1.C 2.B 3.B

解析 第1题,在土地利用结构图中,未利用地占20%,在土地资源构成图中,不适宜地占1%,二者的差就是该区域的土地后备资源的比重。

第2题,该区域的宜农地仅占12%,耕地却占40%,说明大量的林地和草地被开垦为耕地,植被遭到破坏,这将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第3题,“现阶段”和“最有效”是题眼。

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效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将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建立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与防治水土流失无关。

读“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回答4~5题。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4.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5.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  )

①抽取地下水 ②控制人口数量 ③建设防护林体系 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会导致植被破坏,从而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增加。

第5题,防治该环境问题的可行措施有控制人口数量,同时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土地供需矛盾尖锐的现实挑战,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农村中的“空心村”属于下面哪个问题(  )

A.沟坎过多B.道路沟渠不整

C.有零星未利用土地D.废弃地多

7.我国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加强管理,各项建设要节约用地、少占农田 ②山区退耕还林 ③围湖造田,大量开辟耕地 ④开发宜农荒地要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A.①②③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6.C 7.C

解析 第6题,“空心村”使得村庄中的土地得不到利用。

第7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的生态效益变差,引发众多环境问题。

1.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耕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我国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2)河套平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之一,近年来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说明其主要表现;简述该地区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

(3)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地区种植稻米的面积大幅度减小,而种植蔬菜、花卉的面积在不断增加,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 

(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2)表现:

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措施:

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排灌,提倡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因此当地农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转为大规模生产需求量大、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

解析 第

(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耕地多分布在条件适宜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2)题,河套平原地区本身比较干旱,引黄灌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容易造成次生盐渍化,进而引发荒漠化问题。

第(3)题,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崛起,农业市场需求发生了改变,因此其农业类型也就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农业部在北方13个省份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法。

即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

“种好庄稼,深耕地”的传统耕作方法正在被逐步取代。

材料二 下图中M地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试验的地区。

在总结M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N地也开始推广这种耕作方法。

材料三 下表为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物

大气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1)推广“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缓解当地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积极作用?

(2)为了切实保护好该地的农业生态环境,你还有哪些建议?

答案 

(1)减少灌溉用水量,从而减轻土壤盐碱化的程度;增加土壤湿润程度,增加土壤抗风蚀能力,减轻水土流失。

(2)大力造林种草,防风阻沙;禁止乱采滥挖;合理灌溉,做到有灌有排,排灌结合,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

解析 

(1)上述两地区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发展农业时,由于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盐碱化问题,推广“保护性耕作法”后,可使这些问题减轻。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风沙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等都影响农业生产,所以合理化建议应针对这些方面提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

(1)材料一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要解决材料二图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4)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答案 

(1)B 人口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小。

(2)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3)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4)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解析 第

(1)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比较吻合的是B线;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

(2)题,先确定a地区为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商品粮基地;然后明确其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解决的措施则主要围绕保土保肥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要确定b、c、d分别为浙江、福建、广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原因为:

①人口稠密;②耕地总量少;③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比重大。

第(4)题,结合图示信息,即可分析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理由。

4.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甲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的构成情况(%)统计图。

(1)说出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构成的变化,试解释其原因。

(2)结合所学推断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构成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前,俄罗斯正计划将其远东地区的数百万公顷闲置土地以象征性的租金长期租给外国人耕种。

(3)近年来中国人到乙地区租种土地现象不断增多,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 

(1)湿地、林地迅速减少,耕地面积迅速增加。

 原因:

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2)(林地、湿地面积减少,导致)黑土退化、土地沙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径流的功能减弱,水旱灾害多发。

(3)乙地区闲置土地面积较大;两国政策的支持;乙地区土地租金较低;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中国临近乙地区;中国劳动力充足。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在农牧交错区,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易导致大面积土地退化或沙化;在依靠灌溉的绿洲地区,由于上游不合理的用水和扩大耕地面积,会造成下游绿洲的消亡。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

图甲为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统计示意图,图乙是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1)目前,我国耕地形势严峻,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导致我国耕地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耕地数量急剧减少;人均耕地面积锐减;耕地质量退化。

(2)灾害毁坏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

(3)退耕还草,有利于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还林,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退耕还湖会扩大湖泊面积,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解析 第

(1)题,抓住材料中“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大面积土地退化或沙化”等关键信息。

同时,从图甲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数量从1996年的19.5亿亩大幅下降至2008年的18.2亿亩,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2)题,正确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第(3)题,读图明确生态退耕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其影响应从还林、还草、还湖等的生态意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