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2229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高三一模试卷

语文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还(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加)美的感受。

可以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品相)。

无论(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境的建设。

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

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

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水平。

在造型方面,围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筑相生相宜。

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要求。

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

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差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

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石砌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花格围墙、混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夯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型基础或基础梁。

围墙的高度一般以2到2.4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度可考虑在1.5米左右。

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地形条件来确定。

围墙的柱距不应大于4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建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的“绿色围墙”。

这种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的作用发挥。

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挤掉基建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衍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也是需要现代社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取材于高云舫、宋淑运相关文章)

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中,黑体字词语不能用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2分)

A.也B.增加C.品相D.不论

2.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要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B.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C.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D.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3.对“材料一”中下列词语加点部分所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用制宜(“用”的意思是“运用”)B.夯筑(“夯”是一个会意字)

C.生机盎然(“盎”用部首查字时查“皿”部)D.衍生(“衍”的读音是yǎn)

4.“材料一”中说,“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

总体来说,对这种创作有些什么要求?

请根据“材料一”作简要概括。

(3分)

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

有人会说,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

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

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

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

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

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

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

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内容。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3350平方千米。

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

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

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

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

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论。

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

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

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

“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

6.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3分)

7.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8.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的?

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

(6分)

【知识点】论述类

【试题解析】1.“不仅”可以与“还”或者“也”搭配使用,表示递进;

“增添”和“增加”都可以与“感受”搭配,是恰当的;

品位:

(1)官阶;位次。

(2)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

含量的百分率愈大,品位愈高。

据此可以确定矿石为富矿或贫矿。

品相:

用来表示收藏品的完好程度。

纸币、书法国画、邮票、书籍都可以用品相表示完好程度。

“无论”和“不论”都是表示条件的关联词,在这里可以互换。

2.本题题干要求是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分析,而D项说的是使用多种材料建筑围墙。

3.“因用制宜”的“用”的意思是“功用”。

4.“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对这种创作的要求根据材料一筛选、概括,第四、五段概括围墙的实用性,第六段概括了围墙省投资和艺术性的特点。

5.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D项在文中没有论述。

6.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段中的负面影响,“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说明影响区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说明降低城市活力;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

7.文中《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

“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并没有表明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8.本题考查筛选概括的能力。

材料二:

“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说明要有利于环境建设;“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说明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减少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

材料一:

第四、五段概括围墙的实用性,第六段概括了围墙省投资和艺术性的特点。

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概括为①有无应该视实际需要②存废应该有利于环境建设③存废应该有利于减少浪费。

【答案】1.C 2.D 3.A 4.①实用性 ②艺术性 ③省投资  5.D  6.①影响区域发展②降低城市活力③浪费土地资源   7.B   8.①有无应该视实际需要②存废应该有利于环境建设③存废应该有利于减少浪费。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

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

故孔子论文曰:

“辞达而已。

”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

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

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

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

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

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

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①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②”。

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③。

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

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

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

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

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④,几不识为何乡贯矣。

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⑤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

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

余曰:

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

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

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

何也?

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

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

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

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

(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注】①空同:

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②反正:

回到正确轨道上。

③令甲:

第一条法令。

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

④《一统志》:

记载全国地理的书。

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

⑤西京:

西汉的代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辄谓古文奇奥辄:

就。

B.未尝肖《书》也肖:

相似。

C.迨其后一传百迨:

等到。

D.不必泥其字句也泥:

沉溺。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B.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C.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D.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取秦汉名衔以文之//其翼若垂天之云

B.而近说乃云//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以不达学达//皆以美于徐公

12.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曰:

“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对曰:

“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答刘正夫书》)

B.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

(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D.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李贽《童心说》)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14.本文作者在第三段中批判了当时文坛哪些现象?

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

(4分)

【知识点】散文类

【试题解析】1.D项,泥:

拘泥。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了解文句大意,观察有无标志性词语。

本句的意思是:

韩愈喜好奇特的风格,偶尔写作这样的文章,如《毛颖》等传,但只是一时的游戏之作,其他文章都不是这样的写作方式。

“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3.A项,之:

代词,它/助词,的。

B项,乃,语气词,无意义/副词,于是。

C项,虽:

都是即使的意思。

D项,以:

连词,表目的/动词,认为。

4.C项,“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不对,文中的意思是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古文不合时宜。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要抓关键词和句式特点。

夫:

句首语气词。

“语言亦有古今(的分别)”,这是省略句。

诧:

惊讶。

谓:

认为。

安:

怎么。

6.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

首先要了解文段的现代汉语意思,然后再提取概括。

第三段的意思可以分为三层:

(1)李梦阳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会每篇文章模拟古文,也叫做“回归正轨”。

于是后代文人将此视为定律,像法令一样遵循。

凡是有一句话不合乎古文的要求,就极为愤怒,将这样的文句看作旁门左道。

他们不知道李梦阳模拟的手法,由一个人创作,还不会觉得太讨厌;等到后来,以一传百,(很多人跟着作)以讹传讹,错误愈来愈多,风格愈来愈低下,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值得阅读了。

况且李梦阳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意见想法,记叙事情、抒发情感,往往逼真,其中特别可取之处,是地名官职都用当时的制度。

(2)如今的人却嫌弃当下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因此取用秦朝、汉朝的名称头衔来命名,看文章的人如果不检索《一统志》,几乎无法辨识一个人是哪里人了。

(3)再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地方以及官衔名称如何呈现,司马迁的文章,优点在于描述事情就像作画一样清楚,谈论道理能够超越普通人想法。

而近来有人却说:

“西汉以来,封建宫殿、官师郡邑,这些名称都不高雅,就算司马迁复活,也不能写成史书了。

”这么说来,司马迁的长处,那些人连做梦都看不见,更何况是与他相似呢?

【答案】9.D10.B11.C12.C13.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文字的语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

14.①当代文人把李梦阳那种纯粹模仿古代文章的写法当成标准,只要有一句话不像古人文章,就立刻横加指责。

②有些文人嫌当下的制度名称不够文雅,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秦汉时候的称谓,让读者不明所以。

③人们并不理解司马迁在写作上的真正妙处,甚至认为西汉以后的官制名称都不好听,即使司马迁在世也写不出好史书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嘴巴所说的言语是代替内心的想法,而文章又是代替言语的功能。

克服障碍辗转表达,一篇文章就算是写得通顺,恐怕也比不上言语让人来得明白,更何况是要写出人内心的想法呢?

所以孔子谈论文章时说:

“词汇(写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通顺地表达而已。

”文辞是否达意,是辨别文章优劣的标准。

唐(尧)、虞(舜)还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没有不能通顺地表达思想的作品。

今人读古代的书籍,如果不能马上读懂,往往就说古代文章奇特奥妙,今人下笔写作不应该平淡浅易。

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的字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

左丘明距离古代的时间不算久远,但《左传》里的字句却不曾和《书经》相似;司马迁距离左丘明的时代也不久远,但《史记》里的字句也不曾和左丘明相似。

到了现在,往回倒推到西汉,不知道经过几千年的久远时间,从司马迁用字和左丘明不同的情况来看,现在的人写作用字要和左丘明、司马迁完全一样,不也是很荒谬吗?

中间经历了晋朝、唐朝,又过了宋朝、元朝,文人学者并不少,但却没有公然地抄袭模仿古文而占为己有的人。

韩愈喜好奇特的风格,偶尔写作这样的文章,如《毛颖》等传,但只是一时的游戏之作,其他文章都不是这样的写作方式。

李梦阳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会每篇文章模拟古文,也叫做“回归正轨”。

于是后代文人将此视为定律,像法令一样遵循。

凡是有一句话不合乎古文的要求,就极为愤怒,将这样的文句看作旁门左道。

他们不知道李梦阳模拟的手法,由一个人创作,还不会觉得太讨厌;等到后来,以一传百,(很多人跟着作)以讹传讹,错误愈来愈多,风格愈来愈低下,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值得阅读了。

况且李梦阳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意见想法,记叙事情、抒发情感,往往逼真,其中特别可取之处,是地名官职都用当时的制度。

如今的人却嫌弃当下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因此取用秦朝、汉朝的名称头衔来命名,看文章的人如果不检索《一统志》,几乎无法辨识一个人是哪里人了。

再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地方以及官衔名称如何呈现,司马迁的文章,优点在于描述事情就像作画一样清楚,谈论道理能够超越普通人想法。

而近来有人却说:

“西汉以来,封建宫殿、官师郡邑,这些名称都不高雅,就算司马迁复活,也不能写成史书了。

”这么说来,司马迁的长处,那些人连做梦都看不见,更何况是与他相似呢?

 

有人说:

“如果真像你说的一样,那古代的文章就不必学了吗?

”我说:

“古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达,学习通顺的表达思想,就是所谓学习古文了。

学习古人作文的用意,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

现代衣服的圆领方襟,就是学习古人以树叶遮蔽身体的结果;现代食物的五味调理、煎熬烹饪,就是学习古人茹毛饮血的结果。

为什么呢?

古人这么做的用意,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今人这么做的用意,也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不曾有所差别。

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里的人,这就与把树叶缝在衣服中、把毛血加在煮熟的食物里没什么区别。

大概说古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希望能够表达心意思想的目标;而今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不能表达心意思想(只着重字句雕琢,不重内涵)。

用不能表达内心的方式学习通达的作法,这样可以说是学习古人写作文章的精神吗?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8题。

杂诗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

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

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③鸧鹒:

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

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16.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曹丕《杂诗》)

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曹植《杂诗》)

C.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阮籍《咏怀》)

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古诗十九首》)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8分)

在中国古人的文化生活中,不同的时令往往关联着不同的社会活动。

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所记,在温暖明媚的春日,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愉悦和对新一年的祈福;春日游园同样是文人必不可少的活动,陆游曾在《钗头凤》中写下了②“,黄縢酒,”的美好回忆。

当然,同样的时令也可能会引起人们截然不同的感受。

比如在王赞的《杂诗》中,征夫眼中的秋景是“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的冷意;在飘零异乡的女词人李清照眼中,秋天是③“,,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的凄凉;而在当年意气风发的毛泽东眼中,秋日则是④“鹰击长空,,”(《沁园春·长沙》)的生机勃勃:

正所谓,景同而情不同。

18.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6分)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知识点】诗歌鉴赏

【试题解析】1.B项,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表达了思乡之情。

2.C项,“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表达将士受命慷慨赴战场的愿望。

3.本题考查诗文的默写,要抓形近字、多音字、通假字等,还要分析句子的修辞。

比如,沂、雩、酥、堆、翔、竞。

4.考查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的表现手法,要抓主要意象和诗歌主旨来分析。

两句从时间上都形成了古今对比,联系主旨,都是写美景衬哀情。

《采薇》这一节诗写战士返乡途中所见所感,对回忆往事的辛酸,和对家人的思念。

《杂诗》中写离乡时的春光明媚,而今戍边无法归家的伤感之情。

【答案】15.B16.C17.①浴乎沂 风乎舞雩②红酥手 满城春色宫墙柳③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④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8.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薇》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