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2353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道小题,,共9分)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的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后“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争也包含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

“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

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在1931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

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确立“十四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的基本历史事实。

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更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

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

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

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

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

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同时,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

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

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2日09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来自腾讯网)

②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

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

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从没停止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开始反抗侵略、中华民族开始进行不屈不挠抗战的重要标志。

B.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C.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D.此次教育部要求修改此前一直沿用的“8年抗战”,而代之以“14年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修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军民已进行了长达6年的局部抗战。

B.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也可以与之吻合对接。

C.“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

D.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对国际上长期存在着的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的历史偏见提出了批评。

3、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重大意义,下列哪项概括不准确。

()

A.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抗战问题上的混乱认识。

B.全面有效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体现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C.告慰和尊重东北抗日联军。

D.唤醒国际认知,突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文本阅读(本题共2道小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

宗璞:

且将秃笔长相守李 冰

何谓“南东西北”?

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是也。

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

其父冯友兰是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

宗璞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年代后长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外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

宗璞的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

她算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等。

宗璞住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冯友兰先生的老屋内。

这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小院,号“三松堂”。

如今,房舍虽旧,仍能看出当年的格局:

院中三棵松,室内万卷书。

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知识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

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年。

这便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丰厚的生活基础。

她在书中生动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

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抗争了七年。

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支散曲:

“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

兵戈沸处同国忧。

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

悠悠!

造几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

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

”这亦正亦谐的散曲是她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和坚强意志。

一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高血压脸色潮红。

她忙着赶写《北归记》,累着了,血压高,头晕。

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

她说:

“放不下,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

去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又住了三个月院。

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

可是当身体稍有好转,她就又重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在格子里爬起来,恢复了每天早晨的写作。

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头晕就去吸氧。

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来?

她的回答:

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者。

宗璞不止一次视网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0.3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

她戏称自己“半盲人”,“用放大镜也只能看清拳头大的字,写得很苦,进度很慢”。

她说:

“现在每天只能写一二百字。

不是手写,而是口述,别人帮助记下来,然后念给我听,我再修改。

”也就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记录后由助手反复念,她反复改,这样一段一段,一章一章磨出来。

她这是用生命在苦吟练句啊,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

宗璞曾说过:

“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

”她还表示:

“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

创作出传世精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都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最受尊敬的人。

中国作家群中也不乏这样“身有疾、志弥坚”的值得我们敬佩并为之骄傲的作家,宗璞是一个。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

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

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南渡记》出版后,冯老曾写道:

“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

”(徐小斌《清静淡泊的宗璞》)

②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

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受。

(XX百科)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因此她创作的主要对象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B.“……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支散曲亦庄亦谐,真实反映了宗璞忧怀天下、钟情创作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

C.为了创作《北归记》,宗璞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半盲人”,不得已由宗璞口述、助手记录,然后反复修改而成。

D.宗璞以其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隽永而精致的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优雅蕴藉、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文趣。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完全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她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加之冯老颇有文学造诣,又十分关心她的创作。

B.宗璞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既因为她出身书香门第,还与她的教育及工作经历有关,两者使她有了中外文化的滋养。

C.宗璞抱病苦耕,用生命苦吟炼句,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

《野葫芦引》全由她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反复念给她推敲、修改。

D.宗璞随父在西南联大渡过了八年,这为她后来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E.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政治荡动,甚至社会动荡与战争冲击,这就需要作家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6.宗璞为何能成为“多奖作家”?

请根据作品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5分

落在故土的雪许俊文

同样的雪。

落在故土上和落在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

许多年来,人在他乡的我,虽然每年都要经历一两场或大或小的雪,但能够在记忆里保存下来的,还是故乡的雪。

其实,满打满算,我在皖东那个叫豆村的地方只生活了十九年,除去有了记忆之前的蒙昧期,所经历的降雪,也不过十几场而已。

可那些极易融化的精灵,在我的心中却像高大的乔木。

扎在泥土下的根已很深很深了。

每当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

面对它们时,我的意识常常会一跳而过,视野中浮现出另一场远方的雪。

故土的雪。

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我。

我从故土的一场又一场降雪中,所感知的,远比季节的变化更微妙,也更深邃。

年末的一个下午,我在收拾家中的杂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字,皱巴巴的一方宣纸上。

用浓墨写着“观雪参禅”四个柳体字,一看便知是家父的手迹。

运笔中多次出现颤抖与停顿,那是因为书写者年迈力衰,手指不听使唤的见证。

记得童年的下雪天,父亲不用下地干活。

他用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教我在九宫格上学书。

在他宽厚大手的控制下,我一笔一划地用黑墨将红字填满。

父亲的手温暖有力,一页纸写完后,他的体温进入我瘦小的身体,使我冰凉的手也渐渐暖和起来。

父亲说,雪天练字,练就的是耐心和毅力,有了这两样东西,不愁以后没一碗饭吃。

除了种地。

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写毛笔字。

平时农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只有下了雪,才能摸一摸那管久违的毛笔。

那时候买不起宣纸,父亲就在粗糙的草纸上写,为了节省用纸,他总是先用淡墨写小字,再用浓墨写大字,一张草纸,最后被写烂了才舍得丢掉。

早年的冬天,过年时总要落一场雪,否则,年味就要寡淡许多。

落雪的日子,便是父亲的节日。

他从集镇上买回一大卷红纸,那多半是他动用了家中浇薄的过年费。

但父亲高兴。

他将落满灰尘的木桌擦拭干净,移到敞亮的门口,对着门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书写春联,我则守在一旁给他研磨。

雪落无声,平时唧唧嘎嘎的鸡鸭们都龟缩于院落的一隅,天地突然遁入虚静。

此时的父亲会将双手放在树蔸火上烘一烘,然后下意识地搓几下,因手茧太厚,发出砂纸打磨器物嚓啦、嚓啦的响声。

暖过手,他抓起濡墨的毛笔,笔锋像将落未落的鸟儿一样,在裁好的红纸上方不停地盘旋着,待胸中积攒了足够的静气,才肯落笔运腕。

我弄不清父亲写字之前为啥要如此的迟疑不决,母亲说,你小孩子哪里懂,写坏了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呢。

父亲每写毕一幅,就让我铺在地面上,他抱着手臂端详再三,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此刻脸上流露出少有的笑容,然后呵一呵冻僵的手接着写。

我家的草房子本来就不大,随着春联越写越多,我只能踮着脚尖在间隙间穿来穿去。

看着地面上铺展着横一条、竖一条红红的春联,的确一种蓬荜生辉的感觉。

我就在这亲切、温馨的感觉里悄悄送走了自己的童年。

春联写好后,父亲叫我陪他给乡亲们送去。

我们父子二人怀抱着红彤彤的春联,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走上一二里雪路。

看到全村大门上都是父亲写的春联,心里很骄傲。

许多年后回想起这件事,感觉那条送春联的雪路,若能够长一点,该多好啊!

转眼之间,父亲就衰老了。

几年前他患了中风,出行全靠着一张轮椅。

即便如此,父亲还是喜欢雪。

听姐姐说,降了雪,父亲会摇着轮椅在小院里转来转去的。

去年夏天,我把父亲接到城市。

他发现我家的书柜上有一沓宣纸时,怯怯地问。

能匀出几张给我么?

为了让父亲过把用宣纸写字的瘾,我为其铺纸研磨,可是坐在轮椅上的他,够不着书案,我只好让他坐在我的腿上,实现他写字的愿望。

这一次,我们父子的位置已发生了转换。

此时父亲的手也已变得软弱无力,连一只极轻的毛笔都拿捏不稳,我只得从其身后伸出援手,握住他瘦骨嶙峋的手。

父亲将孤悬的笔锋停在半空,迟迟不肯落笔,也许他是担心自己不听使唤的手,糟蹋了那一张好纸。

后来,在我的一再鼓励和催促下,他似乎是鼓足了勇气,才写下“观雪参禅”四个字。

然而,当时并没有雪。

父亲在写这四个字时,是不是也想起当年豆村的雪呢?

看见父亲抖抖索索写字的样子,我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也许是他最后的一幅墨迹了。

离年根很近的一个黄昏,天气阴沉,有一种“晚来天欲雪”的征兆,我翻出快雪时晴帖》,聚精会神地练了起来。

写毕,看到未接听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姐姐显得很慌乱,说父亲吃午饭时还好好的,去买写春联的红纸,路上摔了一跤过世了……

下葬的前一天夜里,天空落下庚申年的第一场雪。

好厚的雪呀,把豆青山上的松枝都压弯了。

我踏着积雪来到山坡上,伫立在父亲的墓前,我仿佛看见,一茬接着一茬的生命,在一场又一场雪中来来去去……

(有删改)

7、下面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与父亲有关的深刻记忆,抒发了对父亲的爱与怀念。

B.文章注重细节描写。

如文中第六段运用比喻等手法,详细刻画了父亲写字的情态,不难看出父亲写字时的郑重。

C.“浇薄的过年费”“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可见童年时作者家庭的清贫,更加凸显了父亲送春联的热情友善。

D.本文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

置换位置的两次写字,蕴含着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感慨。

8、如何理解第二段中“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9、文章主要是回忆父亲,为什么题目却叫“落在故土的雪”?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文本阅读(本题共3道小题,共19分)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日: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醒,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日: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清白)受物之汶汶(污染)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义,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王击轲,被八创。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12、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3分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13、把第Ⅰ卷《屈原列传》中的句子

(1)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评卷人

得分

四、诗词鉴赏(本题共1道小题,共11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元夕【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

旧时可称父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评卷人

得分

五、名句默写(本题共3道小题,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听觉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忧国忧民,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名句是“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语文文字运用(本题共5道小题,第17.18.19每题3分20题6分,21题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②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热情奔放,对未来充满远大理想,要努力学习才是。

③坏事做尽的张朝富,虽然一字不识,但未到中年,他的头顶就成了不毛之地。

④小娟郑重其事地跟我说,她要和我做好朋友。

⑤导购角色很重要,因为现在市场上的二维码基本是铺天盖地,有了导购的引导,加上本来设定的利益奖励机制,客人扫码的可指性会大很多。

⑥近日,深圳唯冠诉世界知名品牌苹果公司侵犯知识产权一案已经宣判一审结果,苹果公司败诉的消息传来,诸多媒体对此不赞一词。

A.③④⑤B.①②⑥C.①⑤⑥D.②③④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诗人在赞美大堰河无私养育她的乳儿的同时,还通过讲述大堰河的不幸遭遇,对给大堰河带来无尽不幸的黑暗社会的愤慨。

B.浙江出台的2017年高考招生录取方案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扩大考生选择权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考生风险,维护考生利益。

C.《战狼Ⅱ》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而是用心制作。

D.“一带一路”不仅为陆路和海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启了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而且推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读书 ① 靠几分钟热度就能完成的, ② 应该是一种长期坚持的行为。

参与读书活动便于结交更多爱好读书的朋友, ③ 出现读书娱乐化、狂欢化的倾向,就值得警惕了。

 ④ 真正的读书人不会太在意读书的形式, ⑤遇到一本好书, ⑥ 何时何地,都会品读,在他们看来,每天都是“读书日”。

A

不仅

因为

/

不管

B

不必

/

即使

如果

不论

C

不是

/

只要

无论

D

并非

/

因此

只有

尽管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6分

“中国外卖正给全球带来一场生态浩劫。

”近日,朋友圈流传一条呼吁公众减少、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微信,希望通过改变消费习惯来缓解塑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