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2482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密…………封…………线…………内…………不…………得…………答…………题………………………………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为120分。

考试形式为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

(28分)

1.古诗词与文学常识填空。

(10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已亥杂诗》)

(2),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3)海内存知己,。

(作者《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5)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6)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7)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陆定一《老山界》)

(8)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描绘的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4分)

 省第九届园博会盐城展园主题为“月湖乡韵”。

展园以水的运用为线索,通过水的收集、净化、提升、灌溉,演yì了一幅江南田园诗情画意,同时保留盐城“乡土”元素,海盐晶体概念的引入,里下河地区独有的水车造型运用等,都为展园增添了绚丽盐城地方特色,为游子倍增对故乡盐城的juàn

恋之情。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演yì juàn恋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灌溉绚丽

3.根据情境,下列加点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半夜里一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

(滚动,指滚下去)

B.“荷兰花海”景区设计新颖,匠心独运,国庆期间引来无数的游客。

(指独特的艺术构思)

C.他故弄玄虚地说:

“等会儿你就明白了。

”(故意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D.我们俩现在都已经是风烛残年。

(风使蜡烛到了最后要熄灭的时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培养联想能力,要向生活和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生活画面和写作水平,要勤思精想,活跃思维。

B.随着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标志着我国科技经过六十多年的积淀后已迎来丰产期和突破期。

C.美国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派军舰进入我国南海岛礁12海里巡航,此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D.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5.走近名著。

(4分)

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

“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

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

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

(1)这段文字选自苏联作家写的《》。

(2分)

(2)选文中说保尔“选择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

从他的人生经历和影响来看,我们应该学习保尔的什么精神?

(2分)

6.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共6分)

(1)有这样的一则消息:

“万里长城上了2004年度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为此班级将开展“珍爱长城”为主题的班会,如果你是主持人,请拟写一段60字左右的开场白。

要求:

语言连贯通顺,至少要用一种修辞手法。

(4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能捕捉到的信息。

(3分)

材料一:

当年穷极人力物力,付出了多少血肉之躯和辛酸泪水筑成的万里长城,今天只成为一长条的历史陈迹。

花费了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巨大的力量,造一个四合院似的现在看来使人惊异又觉得有趣的长墙,只不过为了防御当年敌人的进犯,求得自己的平安。

——吴祖光《万里长城的断想》

材料二:

唐代诗人汪遵在其《长城》一诗中这样写道: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诗中作者高度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

材料三: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最伟大的工程。

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惊人毅力,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伟大成就。

——罗哲文《万里长城的构造》

二、综合阅读。

(42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7—8题。

(6分)

泊秦淮(唐杜牧)渔歌子(唐张志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7.试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用。

(2分)

8.请分析两首古诗词的手法和情感。

(4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⑤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

①值:

适逢。

②郡:

指城。

③相视:

看望你。

④败义:

毁坏道义。

⑤一:

整个。

⑥班军:

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①便索舆来奔丧     ②人琴俱亡

③月余亦卒④遂班军而还

10.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欲辱之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齐之习辞者也D.不忍委之

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子猷问左右: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②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12.【甲】文与【乙】在主题上有何异同之处?

(3分)

(三)阅读《神州第一味》,完成13-16题。

(10分)

神州第一味

刘英敏

  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此亦豆腐之谓乎?

  ②认识中国,可从豆腐找到绝佳切入口。

儒释道左右中国几千年。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

这,首先因豆腐的发明者是道者。

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很高的《淮南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淮南子》。

豆腐先是道者的长寿膏丹,后来传入民间。

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刘安乃汉高祖刘邦之孙。

豆腐因而有了庙堂、江湖和红尘三者的机缘。

故,国人上上下下,神州东西南北,莫不深爱之。

  ③若说豆腐为道家之味,则红烧肉为法家之味,大蒜炒肉为儒家之味,苦瓜肉丁为墨家之味吧。

红烧肉不能日日吃(犹如治国不能长期用法家),其它的,但食无妨。

豆腐之味有容乃大,因其“几乎无味”,所以左右逢源:

加点肉末,则具儒家韵味;油豆腐烧肉,别有法家风貌;白水煮豆腐,深得佛家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一块霉豆腐可为穷人下一餐饭,一桌豆腐宴可为主人壮脸面。

豆腐干豆腐丝霉豆腐臭豆腐乃至水豆腐或者豆浆……士农工商兵家戏子三教九流均可在那儿找到胃的知音,正如西方人在“啃得急”、汉堡包以及可乐中寻到胃的伴侣。

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

我想,这不仅仅因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之实用大优点,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的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吧。

  ④豆腐的温柔朴善,源自她的“娘”——黄豆的良善仁厚。

黄土地,黄豆子。

五谷之一的“菽”(大豆),中国是最早的栽培者。

《诗经·小雅·小宛》云:

“中原有菽。

”读之,思古之幽,五内俱热。

豆子、豆腐为国粹。

玉米、红薯等许多粮食作物传自外邦。

菽,总让我们亲切。

“煮豆燃豆萁”的心酸,“种豆南山下”的向往,“菽水承欢”的亲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农家乐……这些,很中国。

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它营养丰富,以至于军粮(含军马饲料)也少不了它。

但它却不需多少肥料,因为自备了根瘤菌,可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而自产肥料并改良土壤。

许多粮食用来做酒,大豆却“不参加这类派对”,甘心平凡,大智若愚。

如此良善之“娘”,其“后代”能不好吗?

豆腐“之前”的水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

水豆腐“之前”的豆浆,外活泼内仁和,如史湘云。

豆浆配油条,乃乾与坤、阴与阳、水与火、刚与柔……之配,因其含如许高度之哲理,方成就“油条加豆浆”之美味。

豆浆和牛奶,国人宜豆浆。

牛奶有游牧文明的冲动野力;豆浆具农耕文明的隐忍良善。

豆腐呢,好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

豆干像晴雯,性韧味厚。

油豆腐,可比附一下王熙凤。

霉豆腐像刘姥姥……

  ⑤“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

”——唐诗的如此意境当永随国人。

“才闻香气已先贪,白褚油封由小餐。

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

”(清·李调元《豆腐乳》)如此滋味当长存人间。

“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

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

”(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⑥啊,豆腐,识君之味,百味可解!

13.本文依次介绍了豆腐的相关知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2分)

豆腐之源→→→豆腐之韵

14.从实用角度看,国人乃至西方人喜爱豆腐的原因是什么?

(2分)

15.“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中“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16.“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四)阅读《榴园听泉》,完成17-21题。

(13分)

榴园听泉卢得志

一夜枕上听雨,清早推出满窗霞光。

我们匆匆吃过早饭,驱车直奔榴园。

汽车驶出峄城,不到半小时的光景,依着山势绵延数十里的万亩榴园,就远远地向我们招手了。

榴园的倩影还看不清,却听到那里乍远乍近、若隐若现地传来一阵阵流泉飞泻的轰鸣。

陪我们前往的峄城县委的同志说,很久没有下这么大的雨,你们有幸看得上榴园的流泉了。

茂密的榴林,从山脚下一直向上铺展开去,把大半个山坡覆盖了个严实。

人在园中,只闻泉声,不见泉影。

在园中入口处的东侧,我终于循声找到了流泉的行踪。

一股奔腾湍急的泉流,象从天上耸驱而下的白龙,从榴林里窜出,来到这儿,一头扎进一个深潭,在潭底翻腾着、迂回着、咆哮着,然后跃身泻下山去。

(A)

我沿着傍溪的石径,拨开花枝,溯源而上。

苍干嶙峋、枝叶繁茂的百年古榴,交手勾臂,为这股泉流搭起绿色的穹顶。

(B)山水澄澈清冽。

经沿溪深深浅浅的碧绿的榴叶、火红的榴花一染,愈加鲜活透明。

偶有一两束阳光穿过树隙,透过流动的泉水,照彻溪底,石上的花纹、斑点,随影而颤,楚楚动人。

风吹树摇,有榴花落入水中,随波逐流,溪面上便有点点火苗跃动。

榴树梢头,山雀鸣啭;身前身后,蜂群嘤嘤,花蝶翩翩,令人心醉神迷。

山溪十步一折,委曲而上,加上老干新枝,重重相隔,前望不到头,回首不见尾,更显出流泉的深奥。

急于一瞻泉源,我顾不得过多领略沿溪的美景,加快脚步,向上攀去。

榴林开始稀疏,山溪渐宽,水声也小了。

向山看,就是青石嶙峋的山头了。

就在光秃秃的山头与繁茂的榴园交界处,一股泉水正从一块横斜的岩石下面向外涌突着。

我找到泉源了。

泉眼并不大,却涌得急切,一副按捺不住的样子,泉水涌动,不时发出沽沽的声响,像是吐泻不及,被咽了似的。

泉水满流过一片长满细草的坡地,在下面不远处的山凹里汇聚,形成了那股有声有色的流泉。

看了泉源,游兴尚足,我又沿来路往回走,半路上,在溪边找一块石头坐定,横对着喧嚣着向山下奔去的溪流,上顾下盼,静心观赏流泉的风姿。

我收回眼来,环视进围的景色。

透过班驳的树影,忽然发现,在溪对岸不远处,竟有一石庵,旁边架起的石板上,袒胸露腹睡着一老汉。

身长石板短,那老汉半个头悬在石板外,两腿翘起,勾住横伸过来的一根榴干,嘴微噏,头轻晃,睡得好不酣畅。

我为眼前的景物陶醉不已,身不由主地淌过山溪,朝那酣睡中的老汉走过去。

听到人声,老汉醒了。

我上前和他搭讪起来。

老汉是守园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问及这股流泉,他告诉我,山上那个泉,当地人叫它“争命泉”。

别看它现在争命似的涌得这么猛势,满园一片水声,不过两天,就会泉干流断。

想想刚才泉眼涌流的样子,真为人们给它起出“争命泉”这么一个形象恰切的名字叫绝。

但看它眼下的劲头儿,会很快干涸吗?

总有些信犹不及。

入夜,我们宿进临溪的别墅。

枕着一溪流泉进入梦乡。

清晨醒来,侧耳聆听,水声似乎真小了些。

我急忙去看那山溪,水位果真降了,原来没在水底的石头,开始露出水面。

到下午,我们快要离开榴园的时候,水势已明显减弱。

我始信那守园老汉所言了。

但说不出为什么,又有些不甘心。

趁大家正忙着照相留念的空儿,我沿着一条浓荫覆盖的卵石小径,向榴园深处走去。

跨过园中喷池的石桥,饶过临池而立的石榴仙子塑像,向东去,从榴林深处闪露出一角金色的亭檐。

上午我曾来过这里,亭下有一石井,一泓碧水,伸手可及,水面清滢、安谧。

游园来到这里,井边小憩,十分悠静闲适。

走至亭前,赶巧昨天邂逅相遇的守园老汉,口含榴疙瘩烟斗,正坐在亭下打歇。

想必是转到这里走累了。

已是熟人,相互点点头,我便靠近他在井台上坐了。

交谈起来,我说那“争命泉”真被他言中了。

他说:

“那泉子,太浅了。

”接着,一指亭下的石井:

“靠得住的,是这恩赐泉。

“恩赐泉?

这是一眼泉吗?

在我心中,泉和井是这样划分的:

涌动的是泉,静止的是井。

这泓碧水是涌动的吗?

看上去它是不流不溢的呀!

我朝下仔细看去,那水面果真是微漾着的!

继之我还发现亭台一侧,平着泉面,有一方孔。

泉水正从那里缓缓流出,注入一条瘦细的小溪,近乎无声地潺潺流向园中。

“别看它不声不响,不起眼儿,可一年四季,天天这样不歇地流。

浇这片园子,还有山下边的人们饮水,全靠它了。

”老汉说着,站起身来,又到园子里转去了。

我站在亭台上,纵目朝“争命泉”所在的山头眺望。

是啊,它太浅了。

转而,俯视脚下深不见底的“恩赐泉”,不觉从心里涌出一句:

蓄深而流长。

 

17.这篇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分)

18.最能表现争命泉“争命"特征的句子是什么?

(3分)

19.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3分)

选句序号()

赏析:

20.文章以简短的一句话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21.本文写听泉,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