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612939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薪酬管理类】.ppt

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和中国的养老金现状,老龄化与老年风险老年保障相关理论世界主要养老保障模式简介中国的养老保障改革与问题,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和中国的养老金现状,一生风险知多少,一生发生下列风险的概率死于心脏病死于癌症死于中风死于车祸死于自杀死于爱滋病死于飞机失事死于狂犬病,一生风险知多少,死于心脏病:

1/3死于癌症:

1/5死于中风:

1/14死于车祸:

1/45死于自杀:

1/39死于爱滋病:

1/97死于飞机失事:

1/4000死于狂犬病:

1/700000,老龄化与老年风险,何为老龄化?

世界老龄化的程度如何?

世界上第一个步入老龄化的国家是?

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

我国平均寿命是?

我国何时进入老龄化社会?

目前老年人口?

日本人为何长寿?

老年时期的医药费用占一生医药费用总支出的比重有多少?

老年风险知多少,老年型人口:

在总人口中,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

世界老年人口的比例从1990的9%增至2030年的16%,近14亿。

19世纪中叶法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

瑞典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3%。

日本被视为长寿之国,男女综合平均寿命为82岁,是全球女性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平均86岁。

老年时期的医药费用占一生医药费用总支出的比重约为2/3。

我国的老龄化现状,中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中国人均寿命平均72岁,其中男性70岁、女性74岁。

2001年-210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三个阶段:

2001年-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2021年-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2051年-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的老龄化现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巨大:

1.43亿/2004年-4亿/2051年2.老龄化发展迅速:

65岁人口比例7-14%,27年3.地区发展不平衡:

上海(1979)与宁夏(2012)4.城乡倒置显著:

农村比城镇1.24百分点5.女性老年人口多于男性:

2049年多2645万6.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老龄化时GDP,5千/1万$,老年化与老年风险养老保险相关理论世界主要养老保障模式简介中国的养老保障改革与问题,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和中国的养老金现状,养老保险相关概念和理论,养老保险的三支柱模式国家公共保险、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完全积累、部分积累养老保险给付模式给付确定、缴费确定,养老保险的三支柱模式,国家公共保险模式国家年金、强制年金或基本年金职业年金模式私营年金、公司年金或补充养老年金个人储蓄模式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框架:

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政府倡导但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或职业年金(原来成为补充养老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团体或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人寿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三支柱。

国家公共保险模式,养老保险和筹集资金的第一支柱。

国家公共保险:

国家年金、强制年金或基本年金特点:

由政府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基于工资税(费)以现收现付方式筹资以给付确定原则(DB)分配,与个人收入关联或不关联实行公共管理,资金运营与资本市场不关联,国家公共保险模式,优点:

给付稳定,再分配功能,符合传统代际理念,政府管理有利稳定;缺点:

财务负担高,管理成本高,忽略个人责任,劳动力成本高,职业年金模式,养老保险和筹集资金的第二支柱。

职业年金:

私营年金、公司年金或补充养老年金特点:

由一个雇主或若干雇主建立,政府通过立法实施监督和通过税收给与支持可以依法强制、依集体协议半强制或自愿建立可以选择公司或行业、劳资组织或专业养老基金管理机构(非营利机构或私营机构)等多种方式进行管理可以建立统筹账户、集体账户和个人账户可以采用确定给付或确定缴费等多种方式支付原则,月支付、一次性支付或存入银行和购买保险年金产品等多种支付方法。

个人储蓄模式,养老保险和筹集资金的第三支柱。

个人储蓄:

一是强制个人储蓄的养老保险账户,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或雇主)按照雇员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养老保险储蓄及如雇员个人退休账户,由专门机构(政府经办机构或私营)管理基金和投资运营。

当雇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将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利息及其他投资收入作为养老金返回退休者。

二是个人或家庭自愿个人储蓄的养老保险账户,如购买人寿保险和银行储蓄。

养老保险筹资模式,部分积累模式,介于前两种模式之间。

根据两方面收支平衡的原则,即当期筹集的资金一部分用于支付现已退休者的养老金,另一部分为现在的就业者预留下来用于今后的养老,在满足一定时期(通常为5-10年)支出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积累金。

其储备基金规模比现收现付制大,比完全积累制小。

预留了一部分积累资金,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沉重负担积累的基金规模比完全积累小,在通货膨胀中基金损失的风险也低。

养老保险给付模式,给付确定模式(DB)以支定收狭义概念,按预先确定的替代率支付养老金广义概念,它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比例,即根据所给付的养老金水平(替代率)来确定基金缴费率,缴费确定模式(DC)以收定支经过测算确定交费标准,按照该标准(投保费率)筹集养老基金(包括雇主和雇员的供款)并完全或部分存入个人账户到受益人退休时,以其个人账户储存金额(本金加上经营利息)决定养老金支付水平。

老年化与老年风险老年保障相关理论世界主要养老保障模式简介中国的养老保障改革与问题,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和中国的养老金现状,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养老保险发展的三阶段:

一。

家庭养老保险二。

国家公共保险养老制度1。

现代养老保险萌芽德国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2。

国家公共保险制度产生贝弗里奇报告和福利国家3。

各种养老保险模式的形成,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改革,三、社会养老保险体系1。

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出现1960年瑞典引入国家补充养老金2。

全球性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1986年英国政府颁布新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特点:

强调社会保险和经济增长同步,增收节支。

发展多支柱社会保险机制鼓励私营保险机构介入现收现付转向积累与部分积累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与资本市场相促进,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背景不尽相同,所以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差异。

一般可分为四类:

传统社会(收入关联)养老保险模式普遍保障型养老保险模式国家保障型养老保险制度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模式,一、传统型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以德、美、法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代表;最早1889年发源于德国,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强制参加,非自愿的,以一定收入为标准缴费:

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国家补贴。

雇主、雇员按雇员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国家通过税收、利息和财政政策资助领取养老金的资格取决于缴费记录,与家庭状况无关待遇:

取决于工资水平。

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前工资水平相关。

属于关联年金或工资挂钩年金。

一般有利于低收入人群。

传统型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收入再分配:

尽管养老金与缴费和收入有关,但通过特定技术机制,使国民收入在代际、不同人群间再分配。

保险费形成专门的自治基金,专款专用。

二、普遍保障型养老保险模式,以英国为代表,以1947年福利国家诞生为标志。

包括北欧、加,新西兰、日等部分市场经济国家。

在日本,称为“国民年金”;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称为“老年年金”;在加拿大,称为“普遍年金”。

实施范围广泛:

遵循贝弗里奇报告的“普遍性”原则,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覆盖全体国民(包括在本国居住一定年限的外国居民,强调国民皆有年金,也称为“普惠制”养老保险。

所有退休国民或达到一定年龄的退休国民,均可无条件地从政府领取一定数额养老金。

普遍保障型养老保险模式,待遇与个人收入无关:

这种养老金与公民的身份、职业、在知识的工资水平、缴费或税年限无关;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税收补贴:

所需资金完全来源于政府税收转移支付。

这种普惠制的养老保险待遇,一般水平很低,不足以维持退休者的基本生活;退休者要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必须同时加入到其他养老保险计划之中。

普遍保障型养老保险模式,实行福利型养老保险的国家,除澳大利亚外,目前均改用一种混合型制度,即福利型养老保险与“收入关联型养老保险”同时并存,共同构成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

在日本,称为“厚生年金”;在英国,称为“附加养老金”;在加拿大,称为“收入关联年金”。

这种收入关联型养老保险的待遇,一般要高于普遍年金的待遇,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以及基金的投资收益。

三、国家保障型养老保险制度,国家保障型养老保险制度曾经在大多数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流行,以前苏联、东欧国家为代表。

按照“国家统包”的原则,由用人单位缴费,国家统一组织实施,工人参与管理,待遇标准划一,保障水平较高。

四、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模式,公积金型养老保险制度在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流行,主要以新加坡、智利以及一些英联邦的成员国家为代表,强调自我保障的原则,实行完全积累的基金模式,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或“公积金”账户。

养老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分担,在被保险人退休或遇有特殊需要时,将个人账户基金定期或一次性支付给个人。

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模式,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型1955年正式立法强制确立中央公积金局;缴费:

雇主、雇员共同按比例缴纳,转入个人普通帐户,专户储存;待遇:

参加者年满55岁均可享受,一次性支付;国家强制要求个人储蓄,帐户养老,强调自我责任、互济性差、促进经济增长。

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模式,智利模式:

个人资本为基础,个人帐户制储蓄私人养老公司经营管理雇主不承担供款义务政府责任萎缩,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典型国家,德国英国美国新加坡、智利,世界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退休人口不断增加,引发财政的可持续性危机,以及保障和促进就业功能结合的挑战政府角色和功能的挑战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权衡,老年化与老年风险老年保障相关理论世界主要养老保障模式简介中国的养老保障改革与问题,世界各国的养老制度和中国的养老金现状,中国的养老保障改革与问题,中国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1997年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空账问题与新方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1997年改革前1997年改革后2005年新方案,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创建与传统养老保险的弊端,1951年2月劳动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着着我国初步建立起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

1978年国务院颁布实行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干部和工人的退休、退职制度分别作出了新的规定。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暴露出一些弊端:

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养老保险层次单一;养老保险享受权利、待遇水平因职工身份不同存在差异;退休条件和待遇标准不仅科学合理;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能适应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要求;基本养老金没有调整机制。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改革,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三步改革:

制度变革的起始:

由单位包先到去单位化,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制度创新的标志:

统账结合模式的出台制度变革的发展:

统账结合模式的统一与完善,制度变革的起始:

由单位包先到去单位化,从1984年起,全国各地先后实行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1986年,国家政策明确肯定合同制职工的养老保险统筹。

1991年国务院办法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一时期对退休养老制度的改革取向明显的是去单位化,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转型的第一步。

社会统筹,一是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统一筹集资金,二是统一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最先在国有企业实行,并逐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

养老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有利于均衡企业负担,防范养老金支付风险。

制度创新的标志:

统账结合模式的出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199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实行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原则;明确规定,保障水平要同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并提出了扩大服务范围、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基金管理、强化社会服务等任务要求。

制度变革的发展:

统账结合模式的统一与完善,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要在1998年底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标志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统一后的制度中,社会统筹体现了社会互济,个人账户体现了自我保障。

统一后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个人账户的记人比例和养老金的发放办法得到了统一的规范。

2005年我国养老保险情况,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6年6月公布的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全国共有离退休人员50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3万人。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74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4万人。

其中,参保职工13120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367万人。

年末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57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37万人。

全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

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5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征缴收入4312亿元,增长20.3%。

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44亿元,地方财政107亿元。

全年基金总支出4040亿元。

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4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万人,全年共有30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比上年增加97万人。

2005年底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亿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呈现以下特点:

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

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空账问题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较低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太窄,空账问题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心腹之患,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原则,是中国首创的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是实现基金的部分积累。

截至2005年底,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累计已达80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

退休人员激增引发空账运行三个在职,养一个退休由于养老保险没有历史积累,如果按照现行制度中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对已经退休的人员和在此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由于没有建立个人账户没有为自己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积累,从而形成了养老保险兔的“缺口”或“隐性债务”。

退休人员越来越多,为确保当期发放,不得不动用了本应留作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致使个人账户形成空账。

这实际上是国家对已退休人员和实行现行制度前就业人员的一笔欠债,在空账的情况下,这部分负债不得不继续靠现收现付融资。

空账问题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心腹之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上的缺陷统账结合并未真正实现理论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吸收了两种模式的优点;但改革的实践证明,“统账结合模式”并未真正实现。

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各地就没有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的“统账结合”方式操作,而是实行了“混账管理”。

两个账户之间可以流动,用企业为在职职工本人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来支付他们的养老金,当统筹账户不足的时候就必然要拿个人账户上的结余去弥补,于是在职职工既要为自己缴纳养老保险费,也要为退休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最后空账就产生了。

迎接老龄化挑战,应对空账问题养老保险再改革,2005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后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发放,将以参保缴费年限为基础,以计发基数、计发比例和计发月数调整为重点,以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出发点,以保障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为目标,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方式来设计。

计发办法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涉及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

改革后新的计发办法,更好地体现了参保缴费“多缴就能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

按照新办法,参保人员每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发一个百分点,上不封顶。

养老新方案,“新”在哪儿?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规模由本人缴费工资11调整为8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不会降低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从个人养老待遇看变化:

缴费工资高、缴费年限长、退休时间晚,其基本养老金水平相应较高;反之则相应较低个体户参保,1、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不用再担心空账风险;多工作、多缴费,就能多得养老金做实个人账户后,个人账户基金完全由个人缴费形成,全部归个人所有并且可以继承,具有与统筹基金不同的私有属性。

个人账户养老金完全根据个人缴费多少来确定。

多工作参加养老保险的工作时间长、多缴费个人缴费基数大,将来退休后就能多得养老金。

从2001年起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就已经开始做实个人账户。

此后,吉林、黑龙江也进行了试点。

2、个人账户规模由本人缴费工资11调整为8,单位缴费的部分不会减少;总体上退休后待遇不会降低新政策规定:

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并且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单位缴费将全部用于社会统筹,确保当期的基本养老金发放;个人缴费则全部用于积累,用于本人将来的养老问题。

Q:

这是不是减轻了单位对个人的养老责任?

A:

原本由单位缴纳、打入个人账户的3,现在虽然不入个人账户,但会转而注入统筹基金,最终仍然会用于发放基本养老金。

Q:

这会不会降低将来养老金的收入?

A:

只是待遇结构发生了变化,待遇水平不会降低。

以职工缴费年限35年退休为例,改革前基本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是58.5,其中20为基础养老金,38.5为个人账户养老金;改革后目标替代率调整为59.2,其中基础养老金替代率调整为35,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调整为24.2。

新老办法对比,基本养老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基础养老金增加,个人账户规模有所降低,总体水平与改革前大体相当。

3、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不会降低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新人”新办法,更加有保障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参保人员属于“新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

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中人”逐步过渡,保证不降低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

由于他们以前个人账户的积累很少,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鉴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关键是解决好“中人”的过渡问题,为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决定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待遇水平合理衔接、新老政策平稳过渡等原则,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过渡办法。

“老人”老办法,待遇不会降决定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老人”,他们仍然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随国家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规定而增加养老保险待遇。

养老保障新方案,4、从个人养老待遇看变化缴费工资高、缴费年限长、退休时间晚,其基本养老金水平相应较高;反之则相应较低5、个体户参保政策上给予倾斜,城镇企业职工缴费总比例为28左右,个体工商户缴费比例统一调整为20,计发办法相同养老新政策在覆盖面上进一步扩大明确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这部分人适当倾斜。

目前,城镇企业职工缴费总比例为28左右。

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统一调整为20。

后者比前者的缴费水平总体上低8个百分点,但其计发办法相同。

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测算表明,按改革后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要大大高于其本人缴费所能支撑的待遇水平。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名不符实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导致农民对政府失去信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少法律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亟待解决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立足国情,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和各具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进程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当前中国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与方案设计,建立以个人帐户为主导的分层次社会保障模式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推进个人帐户模式建立高效率的、市场化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基于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当前有必要逐步将社会保障模式从当前的现收现付制转向自存自用的个人账户制,并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这一转轨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立高效率的、市场化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企业和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发展企业年金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退休人员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可以更好地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

增强企业的人才竞争能力。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发育。

中国养老保障改革需要第三支柱,按照新的养老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团体或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人寿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三层次或第三支柱。

中国养老保障改革需要第三支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一)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二)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四)发展养老保险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国外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实践表明,商业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与社会保险之间呈现一种互制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组合形式。

从政府统包和单一的社会保障,转变到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从政府垄断运作,转变到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竞争经营;从政府是社会保障的提供者,转变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者和监督者。

在多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侧重提供低水平的基础型社会保障,体现公平;而在成长型和享受型保障领域则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商业化运作,提高运行效率。

商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互渗透和融合日益加深,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基本保险管理,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作为补充性养老保险的主导力量,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提供多样化的商业养老与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丰富社会保障体系层次,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更要给岁月以生命!

感谢您的聆听!

养老保险的三支柱模式,国家公共保险模式国家年金、强制年金或基本年金职业年金模式私营年金、公司年金或补充养老年金个人储蓄模式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框架:

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政府倡导但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或职业年金(原来成为补充养老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团体或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人寿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三支柱。

个人储蓄模式,养老保险和筹集资金的第三支柱。

个人储蓄:

一是强制个人储蓄的养老保险账户,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或雇主)按照雇员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养老保险储蓄及如雇员个人退休账户,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